一、 什么是早教?顾名思义,就是0-6岁的宝宝早期教育。
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
"爱孩子,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桩大事了,这需要有才能和渊博的生活教育。"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那么我们父母怎样做好0-6岁宝宝的教育呢?
我们具备高尔基同志说的"早教的才能和给到孩子们渊博的生活教育吗"?
如果孩子的教育仅是吃喝拉撒睡看电视,那肯定是OK的。


但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发现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问题不断。
如两岁以后,进入所谓的"执拗期",与家长出现很多冲突,家长突然感觉,眼前的这个小孩似乎是变了一个人;
而到了上幼儿园或小学时,又会出现教室里面坐不住,听不懂老师问题,看不懂书面作业,算错简单的数学题等,这又是为什么呢?
凡事皆有因果,俄国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

二、透过问题看本质:
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类,所有的心理和动作,都是中枢神经系统运作的结果。
科学证实,婴儿出生时的大脑容量是成人的约25%,一岁时快速发展到50%,三岁时约是75%,六岁达到近90%。
看来,老祖宗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科学依据嘀。
仔细观察这些数据,可以得出两个有意思的结论:
一是六岁孩子的大脑容量已经非常接近成人了;
二是脑神经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慢。这个很容易理解,越老越容易忘事。那脑神经与早教有什么关系呢?
脑神经发展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大脑在建立1000亿个脑神经细胞之间丰富的连接,即突触,包括突触的数量和质量。

如果把各个神经细胞比作各个城市的话,那么城市之间的各种交通方式就好比是脑神经细胞之间的联系,有飞机、轮船、铁路、公路,有直达也有中转,有高铁也有动车,有高速公路也有国道省道。这些交通方式编织成了四通八达密密麻麻交通网,就好像是我们大脑神经网络一样(如上图),保证我们身体内外所有感觉讯息的接收、过滤、处理、思考,并形成情绪和认知以及反应和动作。
比如看到好吃的想买;听到好听的歌曲也想唱两句;灵活地开车;高效地阅读学习等。
如同这些高效的交通方式的修建、维护、管理、运营,我们的这些不计其数的神经网络,也是需要通过所有感觉器官、肢体动作以及语言表达等长期地、持续地、不断地练习,才能够发育和修剪得畅通无阻、运转良好。
那么0-6岁这段时期,应该是接收什么样的讯息,才能够人孩子们开心快乐地实现脑神经刺激达到成人的90%?
这就是早教的任务,要懂孩子,知道他们什么阶段需要什么,然后及时地给到他们。
比如教给一个两岁的孩子学习2+3=?他肯定会扭头就走,因为这不是他现在需要的;
而一旦到3岁多,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他会自然地、很有兴趣地尝试通过手指头来数数了。
所以说,0-6岁的早期教育,就是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提供适合的环境,帮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三、怎样知道孩子的发展规律呢?
这就是早教的重要性了。
当下,在国家还未开展规模化的早期家长教育时期,众多的早教中心就承担起了这项重要的工作了。
我认为,早教中心首要任务是帮助爸爸妈妈了解儿童发展规律,结合在早教中心时看到的孩子们的各种能力表现,继续地在家里面也给予类似的活动,使得脑神经得到丰富优质的刺激,保证孩子们得到全面发展。
为什么我们特别强调家里面做呢?
显而易见,早教中心短短45分钟的一堂课,孩子们能够得到的锻炼其实是很少的,这45分钟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家长们看到孩子有很大的潜能,可以做很多的事情。孩子更多的时间是在早教中心以外,家中、户外、公园,或者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家里,而这些地方才是真正孩子们接受长时间的各种刺激的环境,自然也就是接受教育的场所。
正如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生活即教育",强调了生活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
怎样在生活中进行儿童教育呢?
简单来说,就是教育必须要与生活相关联,生活中的一花一草,成人的一举一动都是孩子们学习的材料和模板,因为小朋友们有强大的模仿学习能力。
例如,接触花花草草,孩子们
通过视觉可以看到她的五颜六色,从而促进视神经的发育;
通过嗅觉可以闻嗅到她的清淡花香,从而发展嗅神经;
可以触摸到她的光滑细腻,继而发展出良好的触觉;
又可以看到在风中的婀娜摇曳,形成很好的视觉追踪能力;
当她踮起脚尖时,自然锻炼到了双腿的力量和身体的平衡;
甚至是穿梭在花丛中的花蝴蝶和小蜜蜂,都是孩子们的最爱.......。
简简单单的一个生活小场景,就能够发展如此之多的能力,所以说,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教育,充满了孩子们的乐趣。
而这些最丰富的、孩子们最喜欢的,恰恰是免费的,是在早教中心外不花钱也可以做到的。
所以说早教不等同于早教中心。
四、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教育回归生活才是硬道理!
既然早教非常重要,那么现在众多的早教中心,一味地追求高大上,将孩子关在密闭教室里跟着老师蹦蹦跳跳,或者拿几张图片闪来闪去,就是科学的早教吗?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教育必须是以儿童为中心。
答案还是要回归教育本质看孩子的需要:
在0-3岁阶段,每秒200万个神经突触,但神经区域分布是不平均的,手部和面部所占的比例远远多于身体其它部位。这也就是为什么只有我们人类具有丰富的语言以及灵活的双手,可以通过眼睛和手创造先进文明的原因了。
这张照片是"潘菲尔德小人",又叫"皮质小人",显示的是身体部位对应的脑神经的区域。
我们可以看到在头和手的脑神经分布区域占比远远大于身体其它部位。
这说明,孩子的手部和头部的感觉和动作必须得到充分锻炼,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给予孩子手眼协调的练习。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下面的结论:
0-6岁儿童的早教应该满足视听嗅味触五感和身体运动全方面的发展,这是甄别是否是真正科学早教的关键。
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遍地皆是的早教中心,
必须提供宝宝脑神经发育所必须的各种营养(刺激),尤其是在感觉、大运动和手部精细动作以及语言方面。
五、在生活中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
早教中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创设如同家庭般的生活的环境,让爸爸妈妈看到这个模拟的真实的生活场景,看到孩子自由生活和玩耍的画面,知晓游戏背后教育内涵,理解孩子乐于其中是在独立自己。

家长们微笑中透露着认可和称赞

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神里表达着尊敬和羡慕,这个老师怎么什么都会啊
很多爸爸妈妈可能不知道,自己以为的那个两岁的吃喝需要喂、走路需要背的小宝贝,其实已经完全可以自己进食,可以独立行走和蹦蹦跳跳,有了自己内心的动机---
我要主动的探索世界。
此时的宝宝会不知疲倦地到处走、看、摸、听、问,这也是这段时期家长们感到特别累的原因。

这个主动性可是不得了。
想一想我们成人能够主动地做多少自己能力范围以内的事情呢?
学习时主动提问?工作时主动报名?总结时主动发言?主动伸手帮助需要的人?
可孩子们会!
孩子们在成人提供的适合的环境中,自己主动完成很多事情后,就会知道自己是很厉害的,这种内在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会促使他继续完成更复杂的事情。
例如:洗手、洗脸、擦手、扫地、擦桌子、穿脱鞋、倒水......,他们在这些日常生活中形成良好的感觉统合,知道水的冷热、鞋的大小、桌子的高矮、杯子的粗细......,继而越来越熟练地控制和运用自己的身体去完成更多的事情,比如端茶倒水、登高上梯、择菜做饭、洗衣晾晒......,更重要的是培养出爱生活、爱劳动的好品质。

三岁多,煎鸡蛋

品尝自己的劳动果实
在生活中体验,做中学,培养出了关键的:
秩序感(如从哪里拿的放回到哪里去)、
协调性(如轻松地收拾好地面上散落的玩具)、
专注力(如较长时间地阅读绘本)和独立性。
众所周知,现在小学阶段,要求孩子综合能力是很高的:
坐得正、看得准、听得懂、读得顺、说得清、写得好、跑得稳等,所有这些更加高阶的能力,唯有在儿童早期将与这些能力相关的基础打好,才能够顺利地进入学龄阶段,接受课堂上抽象的书本认知学习。
六、早教中心的作用
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陈鹤琴曾经说过:
"我们知道,栽花的人,先要懂得栽花的方法,花才能栽得好;
养蜂的人,先要懂得养蜂的方法,蜂才能养得好;
养蚕的人,先要懂得育蚕的方法,蚕才能育得好;
甚至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鸟、养鱼,都要先懂得专门的方法,才能养得好。
难道养小孩,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得好吗?"
爸爸妈妈知道了生活教育的重要性了,可能会想,那太容易了,不就是帮助我做做家务活嘛!
事实真得这样简单吗?
有没有遇到过:做了家务,也买了很多积木或玩具,有的孩子或者仍然说话不清晰、或者动作不灵活、挑食、不吃青菜只吃米饭等问题。
早教最重要的是观察和思考。例如:孩子特喜欢外面的世界,是不怕冷吗?
成人和老师必须认真地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再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才能够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真正帮助到孩子。
比如爸爸妈妈很重视的专注力问题,我们要从视觉、听觉、情绪、认知、大动作、精细动作、生活习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再进行主动性地练习,帮助孩子提高专注力。
所有这些,需要我们成人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早教中心承担早教的责任。

早教教室里,爸爸表扬女儿,并给予支持和力量
总结:
儿童早教是必须的;
早教中心是早教的一部分;
选择早教中心要慎重,落脚点在生活!
接下来的系列文章,我们会逐一分析所有这些基本能力,帮助爸爸妈妈们教育出一个有良好习惯、爱主动学习的好孩子。
借用蒙特梭利博士的一句话结束本文:
"我们为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