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整个人生重要的依恋对象。依恋理论”认为,孩子如果在需要时,可以有一些值得信赖和依靠的成人让其依托,就会感到安全,自我感觉良好。
所以,父母的心理健康对孩子具有重要意义。相反,如果家长自身出现心理问题,或基于亲子间的信任关系破裂,将对孩子心灵造成重大的伤害。因为成年人如果心理不健康,会在不经意中向孩子传递不健康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那么要求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就成为空谈。家长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孩子心理成长过程中的影响。

一、家长的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和成长的家庭。原生家庭的气氛、传统习惯、家人互动关系等,都影响子女日后在自己新家庭中的表现。子女成家并成为家长后,无形中会将自己原生家庭中的一些负面元素带到新家庭中去,并给自己的子女带来新的困惑。
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小雯有两个很奇怪的症状。一是每到考试就会不停地流鼻涕,到医院却又查不出机体病变,考完试就自然不流了;二是在家里怕所有带角的家具,但出了家门就没事了。为此,家里不得不把所有带角的家具都换成圆的。妈妈非常爱小雯,生活上对她百依百顺。平时妈妈容不得爸爸对女儿有一点不好,认为有传宗接代思想的婆家人不爱小雯,所以经常和爸爸吵架。据了解,小雯的爸爸也很爱她,只是脾气比较急躁。
其实小雯的症状来源于两次特殊事件:在小学升初中前夕,她感冒了,不停地流鼻涕,那段时间父母破天荒十多天没吵架,从此,每到大考她就不停地流鼻涕;小学阶段,一次爸爸妈妈又因为她的事吵架,爸爸吵不过就动了手,拿起一个小板凳砸得妈妈头破血流。从此,小雯从怕小板凳开始,逐渐发展到怕家里所有带角的家具。

二、家长的内在小孩”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的内心都藏着一个内在小孩”,是我们对自己童年体验的记忆和理想童年的内化。父母将自己的内在小孩”投射到现实中的孩子身上,他们无节制地给予孩子全方位”的爱,其实是在无节制地满足自己。拼了命地对孩子好,好得失去理性,其实是在内心对自己好的一种表现,不是因为多么爱孩子,而是在补偿对自己的爱。
有一位A女士,医院大夫,为念高二的儿子求助。自诉孩子最近情绪抑郁,行为退缩,不愿意继续到学校念书。经过了解得知,该女士自出生就被多年未育的四十多岁的养父母领养,深感成长的路上亲情缺失,就把自己满腔的爱都给了自己的儿子,要把她没有享受到的都给儿子,对孩子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丈夫的地位也排在孩子后面。
这是中国众多辛苦劳碌的母亲之一,用溺爱让孩子失去自我探索机会的同时,也渐渐让他失去建设自己生活的能力,依赖、自卑、退缩、任性是其行为特征。从表面上看,A女士是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但实际上,是将孩子当成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这位溺爱孩子的妈妈是在补偿幼年的自己。貌似爸爸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是缺位的,其实他是被家庭忽视的,被妻子忽视的。

三、失范的家长行为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幼儿社会行为的形成与他们平时对榜样行为的观察学习密不可分。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自身如果不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那么孩子就会加以认可并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行为方式。
比如说小刚平时喜欢讲粗言秽语,生活习惯很不好,随地丢垃圾,随口吐痰,是寝室扣分的主要肇事者,同学们都不大喜欢与其做朋友。班主任已私下跟他交流过多次,告诫其要多注意,可小刚就是改不了这些习惯。后来一次家长会,班主任见到了小刚的爸爸,才明白什么叫有其父必有其子”。
小刚的行为习惯无疑是从其父亲身上学习模仿而来。在小刚的思维里他是这样认为的:我爸爸都可以这样,我为什么就不可以?其实,我们看看那些教育成功的家庭,就可以发现他们的父母是多么重视从小在细节中培养孩子的个性。有的家长可能会在孩子学习时自觉关掉电视电脑陪伴孩子一起读书;有的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有的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良好的习惯,是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它将成就孩子的终生,作为家长一定不可忽视。

四、家长的无形焦虑
随着生活压力的日益增大,如今焦虑父母”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作为中学生的家长,大致处于40~50的年龄段,工作上正处于事业巅峰,精力下降的纠结阶段,工作压力普遍较大;生活上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负重生活阶段;生理上,更年期初期即将到来,精力体力精神各方面指标逐步下降。于是,焦虑父母难免形成焦虑家庭并造就焦虑孩子。
有位女孩叫做彤彤,她唯唯诺诺,谨小慎微,胆小怕事,情绪抑郁,周末不敢回家。怕听到父母的争吵,妈妈的叹息,爸爸的骂声,怕看到妈妈伤心,爸爸生气。自诉父母工作都很辛苦,自己也很体谅他们,但每次回家看到父母疲惫的身影与焦虑的眼神,就觉得很压抑。
其实彤彤的压抑其实是在为父母的焦虑买单。父母看似在自我承担压力,但无辜的彤彤在无形中成为父母发泄不满的间接出口”,惊恐的眼神,失落的心灵,无助的表情是那么令人痛惜。可见,直到上高中,仍有不少类似彤彤父母的家长在家庭中有意无意地上演着形形色色的情绪恐吓”,给孩子的心灵蒙上灰尘,甚至造成人格伤疤。

因此,及时调整自我心理轨迹,为子女展示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其实也是为人父母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