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的情商不高,跟小时候没哭够有关

小宝一天天长大,有了自己主意,更加难对付”了。

之前傻乎乎每天跟我再见,现在听到我要上班或出门,她生气的扭过头,不理我、不看我,表示出无声的抗拒和不满;看到我回家,她欢呼雀跃,一下扑到我身上,重复说想妈妈了”、宝宝好喜欢妈妈”之类的甜言蜜语;周末两天的陪伴,我走到哪里她都要跟着,甚至周一下午醒过来,听到外婆提起妈妈,痛哭流涕,哭闹着要去找找妈妈”。

一次,我外出回来,问宝宝今天哭鼻子了,想妈妈了”,她回答想妈妈了”,我接着说:”小宝长大了,妈妈出门会回来的,你在家不要哭了。

孩子的情商不高,跟小时候没哭够有关

话音刚落,大宝顺嘴接话问道:”为什么不能大哭?她很伤心,为什么你不让她哭呢?

我被她问到了

是啊?为什么我教育她不要哭呢?

结论就是:习惯使然。我习惯了听到她开心的事情,习惯了像长辈那样说不哭了,不哭了”。

问题1:不哭了,真的就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吗?

于大人而言,孩子不哭就等于没事了,不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安慰,不需要去深入了解哭的真想,真的很省事儿,毕竟,谁都喜欢不闹人,开心的孩子。

与孩子而言,不哭了,原因却千千万,也许是得到了她想要的东西,也许是解决了某个难题,也许是将眼泪吞入肚子,关闭了交流的心门……

所以,答案不言而喻。

问题2:如何对待孩子的哭?

哭,是情绪表达的最表层,是看得到的冰山;为什么哭,才是冰山的底层,解决孩子哭泣的问题,只抓表层,永远是隔靴抓痒,简单粗暴的告诉孩子别哭了”或者以”不哭闹了作为解决问题的标准和结果,不但无法有效解决问题,反而会引发更多的问题。

比如,当孩子哭闹非要买东西,老人为了息事宁人,纵容姑息,孩子变得霸道不讲道理;家长简单粗暴认为”男孩子,别总是婆婆妈妈,哭什么哭,孩子不哭了,却跟你疏远了,或者内心埋下了自卑的种子。

有研究发现,情商低的孩子可能是小时候没哭够;对,没错,是没哭够!

对成人来讲,痛快哭一场,心情的确会好起来;哭只是情绪的表现,不是坏情绪,必须要消灭。引导孩子正确的宣泄、排解这些情绪,并帮助孩子解决孩子面临的困难、问题才是关键。

当然,父母不是圣人,经常被排山倒海的哭声吵的闹心也属正常。我也曾经粗暴地说”你就知道哭,除了哭,你还会什么?(现在想来,唉,扎心)这时候,回顾和复盘就显得特别重要,跟孩子道歉,解释原因,然后,她就开始委屈的失声痛哭(大宝),静静抱着她,拍拍背,让她哭一会儿,然后,然后保证没事了(我大宝的经验)。

虽然我自认为非常注意,在面对哭闹孩子的时候,不简单粗暴,但没意识到,我习惯性的语言里,也透露出”不要哭的思想。

感谢大宝的一个问题,给我当头一棒,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我应该教育小宝”想妈妈时候,可以做什么?可以给妈妈电话,可以画妈妈,可以搭积木给妈妈看……而不是简单说教,妈妈会回来的,别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