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孩子就是学不会的时候,你做了什么?

文|七点十分在家早教

从老二一岁开始,我就像当年养老大一样,开始给她读绘本。

书架就摆在床头,所有的低幼绘本都在她触手可得的地方。

老大的语言发展规律和经验让我在内心确信了早期阅读的力量,同时也确信了经验必须用在老二身上。

然而事实并不如我所想。

半年的等待

老二从接触书的第一天起,就觉得好玩。然而,她的好玩,只是啃咬和翻书页。

半年多过去了,我坚持着我的坚持,她也坚持着她的。

她仍然是每本书翻两页然后扔到一边,我拿过来给她讲,她便抢过去翻,然后扔。她能在5分钟内从书架上拿十几本书并把每一本都翻两页,但她仍然不听我读书。

我不知道她是不懂得书上的图画和字有意义,还是不明白我口中读出来的是书上的故事。

我没有逼她,严格地说,是我无计可施,除了继续给她读,不到一分钟就被她抢走,我别无他法。

孩子就是学不会的时候,你做了什么?

就在上周,睡午觉前,我拿起一本书,准备再一次重复失败的亲子阅读,她突然举起另一本书对着我啊啊啊”,意思是要我给她读。

我接过书,开始读,也准备好了被她抢走。

没想到,她安静地躺在我身边,一直到整本读完,都没有伸手拿走。而且,我读到有意思的地方,她还会嘿嘿一笑。

读完,我合上书,说讲完啦”,她指着书,再一次啊啊啊”地说话,你还要听?”嗯!

就这样,我反复读了7、8次。最后,我说不读了,该睡觉了,她还不答应。

从这一天开始,她开始完整地听我讲绘本了。

与老大当年不同的是,她一开始,就对绘本有自己的选择,每次要听哪本不听哪本非常明确。还有就是,她本来爱笑,听绘本也会不时地笑,对内容的反应比较多。

半年多来我一直隐约的焦虑,就这么一朝放下了。两个孩子的发展过程,真真是完全不同的。

转念一想,养孩子的过程中,我们有多少焦虑,在过后看来是那么的不必要啊!

一朝的质变

前两天跟闺蜜聊天,她家女儿比我家儿子小一岁,刚上一年级。一年级的家长不好当众所周知,辅导作业考验的不只是方式方法,还有脾气性格。

她说了一句话,特别有道理。

儿子一年级的时候,我没有这么清醒的认识,总觉得我都给你反复讲几遍了,你都重复听那么多遍了,怎么还不会,就急了。

其实,这就是孩子的发展规律。称之为”盲点,其实指的是孩子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或者那个点,他就是无法掌握。

在数学上,孩子的这个特点表现得特别明显。数学是需要一定思维基础的学科,特别要遵循孩子的思维发展过程和规律,大多数孩子很难理解超越他年龄发展阶段的数学概念。为什么幼儿园阶段学10以内的计数,一年级学加减,二年级学乘除,就是因为这样的安排符合大多数孩子的思维发展规律。

童年期

闺蜜的这句话,我要给加上其中隐含的后半句,那就是:一旦到了那个点,孩子的知识积累和思维发展到那一步了,这时候,他很容易就吸收了。有时候,大人会感觉很突然,似乎原本不会的东西,一下子就会了,我们有时候会称之为”悟。

这也是为什么我家妹妹仿佛在一夜之间接受了亲子阅读。

之前我读书,她抢书、翻书,都是积累,量变到质变,就是一夜之间的事情。

无限的潜能

虽然无论我们怎样努力,都需要等待孩子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那个点,但并不代表我们只能坐等孩子”悟。

有的孩子在这方面悟得早一些,有的孩子在那方面悟得快一些;有的孩子在语言上用较少的量变就可以换来质变,有的孩子在数学上需要更多的实践才能够理解。

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过研究大脑发展规律的脚步,科学研究显示,幼年期、童年期和少年期都是大脑突触形成的关键时期,而大脑突触的形成过程,就是人类大脑的发育和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目前,人类大脑只被利用了10%,还有90%的潜力待开发。

所以,即使有时候遇到了瓶颈,似乎孩子怎么都无法理解所学的内容。一想到他们还在成长,还有无限的发展空间,我们就应该有信心,也应该有耐心。

童年期

学校教育,特别是从小学开始,课程的安排是符合大多数孩子的发展特点的。然而每一个孩子不一样,每个孩子在不同方面也不一样,既然符合的是大多数孩子,也就不可能顾及每个孩子的每个方面。

调动孩子的兴趣和信心,帮助孩子耐心积累,寻找适合他的方式方法......这些,都考验我们做家长的能力和心态。

儿子最近的数学学习,给了我很大的感触和启发。

同为二年级课外拓展内容,在图形中填数让每条线上的数和相等的题型,他怎么都理解不了,而不同角度观察立体图形的题型,他则无师自通。

他从2岁开始迷乐高积木,现在经常自己用乐高小颗粒搭建一些武器装备和他喜欢的航天器,并不看说明书,且每一个零部件都有他的设计和作用。他一般先在脑海中成形,再付诸实际拼装的。

我想,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这么些年的积木搭建经验,全方位地构建了他的空间感。现在,他可以在脑海中把立体折叠成平面,也可以把平面回归为立体。

学校教育

一刀切的学校教育,之所以容易让我们焦虑,是因为它没有办法顾及每一个孩子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进程。这,虽然给了家长挑战,也留给了家长空间。

如果我们自己可以调整好心态,在学校教育无法做到的地方,就是我们引导孩子自我突破的机会。

其实家长要做的,不过是让孩子从小就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独一无二,懂得看淡得失,懂得超越自己便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