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妈妈群里面经常有妈妈抱怨:自己家的孩子性格内向害羞,不太社交。
比如有一个两岁的妈妈抱怨;自己家的女儿平时在家里又活泼又爱闹,可是一到外面就变成了一个怂包。尤其是每次家里来客人的时候,总是一个人躲到卧室,让他出来打个招呼,怎么都不肯开口。
有一次家里来了一个小朋友,跟自己女儿的年龄差不多大,两个小朋友在卧室里面玩积木,他去看了几眼后发现,这两个孩子都自己玩自己的,十几分钟了也没有说一句话,这样子的性格是不是太害羞了?以后不会社交,不会交朋友,该怎么办?
另外有一个妈妈一直很忧心,感觉自己家的男孩子性格偏内向文静,不爱说话,担心孩子以后在人际交往中会吃亏。
他去幼儿园接孩子的时候,总是会鼓励孩子要活泼一点,合群一点,多跟小朋友一起去玩。可是儿子就是不喜欢人太多,环境太嘈杂的地方。
这个妈妈因为自己本身就是性格内向的人,从小害羞,不擅长与别人交往。所以一直都非常羡慕那些性格活泼外向,有一大帮朋友的孩子。自从有了儿子以后,他就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像自己一样唯唯诺诺。

我们看到上述两个妈妈都在抱怨自己的孩子性格害羞内向,不爱交往。可是我们经常混淆了孩子是否真正天性内向,还是只是妈妈觉得性格内向。
其实第1种情况,那个两岁的女儿,不爱跟陌生人打招呼,遇到陌生人会躲起来,严格来讲并非是性格内向,我们更专业的名词会叫做陌生人焦虑,也就是俗话说的认生”。
所谓的陌生人焦虑,就是指孩子在陌生人面前会经历一种不安的情绪,这种焦虑,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会经历,他是孩子生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阶段。
一般到了八九个月大的时候,孩子被陌生人抱会哭。因为它的大脑发育到了一定程度,记忆系统也变成熟,他有能力记住熟人和陌生人的差别。
这种焦虑一般在孩子12个月的时候会达到高峰,很多孩子到了两岁以后还会再经历陌生人焦虑。一直到4岁左右,这种焦虑才会逐渐消失。如果你发现两岁以前还比较活泼开朗的孩子,突然之间怕生了,不用担心,这是他正常心理的一个过程。

另外前面说的,这个小女孩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玩具,但是互相不交流的这种方式,我们叫做平行游戏”。
所谓平行游戏就是两个人就像两条平行线一样,他们不交汇,但是去往同样的地方。
平行游戏其实是孩子从单独游戏到社交游戏中间的一个过渡。孩子很小的时候他们会单独游戏,慢慢长大以后会玩社交游戏,比如我们知道的过家家,角色扮演等游戏。在这些游戏当中他需要彼此互动才能去推动游戏前进,语言是必须具备成熟的技能。
社交类的游戏会要求孩子去遵守游戏规则,照顾别人情绪,他对于孩子大脑要求会比较高,一般两岁的孩子还没有这个能力,因此4岁之前非社交的游戏是孩子玩的比较多的,这个时候孩子自己玩自己的,不能因此判断他害羞或者内向。

1.不强迫.
如果宝宝已经开始认生,我们千万不要强迫他和陌生人接触,这样会使他长时间陷入恐惧,会损伤孩子的安全感,甚至影响他的进食和睡眠。
2.耐心给他足够的缓冲时间和空间。
刚开始,不用着急的让宝宝跟陌生人打招呼或者强迫他要有礼貌。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慢慢的去学习,去观察这个陌生人。有的家长会为了让孩子有礼貌,让自己有面子,威逼利诱孩子去给陌生人打招呼,或者让叔叔抱抱,给阿姨亲亲等。这样做只会加重孩子的紧张情绪,让他们失去安全感,会更加不愿意接触陌生人,进入恶性循环。
3.鼓励孩子参加户外活动
平时多带孩子出门到人群比较多的地方活动,比如公园、超市、有孩子的亲戚家庭等,尽量让孩子去接触不同的人群,包括一些戴眼镜的,戴帽子的,留胡子的等一些特点的人,可以让孩子增强自信心,克服他的怕生心理。

误区一:做孩子的代言人
在幼儿园接孩子放学的时候,碰到儿子的同班同学,我会经常向对方打招呼,蹲下来问他:你叫什么名字呀?
孩子乍一看我是一个陌生人,都会先害羞或者沉思,要不要回答我?
这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些强势或者性格比较着急的妈妈,代替孩子回答:他叫某某某。然后回过头去就指责自己的孩子:阿姨在问你话呢,你怎么不回答呀?
你看妈妈把孩子的思考时间和他的社交机会全部都抢了,孩子当然就没有机会说话了,久而久之,孩子会慢慢的丧失和陌生人交流的勇气。这个妈妈就是典型的过度干预了。
误区二:给孩子贴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尔说:”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很可能成为标签所标示的人。
家长要尽力避免的,草率的给孩子贴上害羞、怕生、内向这样的标签。
有许多孩子刚开始怕生,不愿意和别人玩,或者去他人家做客的时候不愿意叫人,家长就会立刻代替孩子解释:"抱歉呀,我这个孩子就是太害羞了,他性格太内向了."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话对他有很强的心理暗示作用,当你说他胆子小、害羞、内向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的性格就是这样子的,慢慢的会被你推着成为这样的性格。
误区三:过度保护孩子
还有一种孩子的害羞胆小是源于家长平时对孩子过度保护,这种情况特别多见于隔代的抚养。
许多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这些祖辈们都会过度保护孩子,经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就是”不要乱跑,”当心,”不要跳,会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非常的危险,慢慢的他会不愿意主动去探索,变得胆小畏缩,对人害羞。

很多家长都会对内向的孩子都有误解和偏见,觉得内向的孩子不善交际,以后在人生道路上会吃亏。
其实性格内向外向,没有优劣之分,只是人们对于气质类型的分别,这两种人对同种情况在大脑上会有不同的反应差别。
美国研究学者发现内向的人比外向的人有更多的血液流向大脑,说明他们对环境会更敏感,更集中于内在的思想和情感,比如回忆问题解决方式和计划的。
内向的人由他们自己性格优势:内向的人很安静,他们不爱闲聊,但却更有同理心;而且注意力高度集中,习惯于深度思考;他们一般会比较值得信任,也容易去保守秘密;他们内心坚定强大,了解自己,也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
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备受欢迎的ted演讲人苏珊凯恩在少女时代就是个酷爱读书、喜欢独处的内向女孩。
暑假去露营的时候都背着一书包的书,在热闹的气氛下,偷偷的把书藏到床底下。
为了证明自己可以过热闹的人生,他在哈佛法学院毕业以后做了华尔街的律师,而不是他最希望成为的作家。
但随着他的成长,他接受最真实的自己,写出了畅销书《内向性格的竞争力》。
在历史上一些有改革能力的领袖也是内向的人。
所以每一个焦虑于孩子性格不够外向的妈妈们,首先要学会和孩子的性格共处,帮他们多去挖掘性格当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引导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将天赋和能量发挥到最大。

发展心理学家和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陈忻博士在爱贝睿早教机构中给过一些建议:
1.手把手教孩子融入别人的圈子
当孩子看到其他孩子在玩,想加入,又不敢。这时候你可以先给孩子一个预热的时间,把他带到一边观察,介绍那些人是谁,让他心里有底。等时机成熟以后,你可以直接建议他跟那些孩子说:”我能不能和你们一起玩积木啊。这就是手把手的去教他如何发起互动。
比如你还可以担任介绍人的角色,假设小朋友在玩”医生病人的扮演游戏,你可以对自己的孩子说:”你愿意做一个新病人吗?然后跟扮演医生的孩子说;”医生你今天很忙啊,又来了一个新病人,你问问他哪里不舒服吧。就这样自然而然的把孩子介绍到游戏里。
2.主动组织活动,培养孩子社交能力
最简单的方式就是邀请其他孩子来自己家里玩,你可以让家长也加入,起示范作用,教孩子怎么玩。
比如说你可以带两个孩子一起唱童谣,玩拍手游戏。你也可以安排一些角色扮演类的游戏,安排每个孩子都有一个角色能参与到游戏当中来。
组织这种游戏,有些细节要注意:比如你给孩子提供的玩具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太多的话孩子容易各自玩,各自的互动就会变少;太少的话容易引起争抢。
另外为了让孩子互动起来,你可以安排同一个主题的玩具,这样两三个孩子很容易就同一个主题玩上一段时间,有利于他们互动。

总之,家长们要放下偏见和焦虑,及尊重孩子个性发展历程,又要和平与孩子的个性相处。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在需要时,可以按照上文提出的办法帮助内向的孩子打开社交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