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因果推理从孩子幼年就该培养了,父母很茫然,看这3个实验就懂了

因为……所以……看似是一个简单的句式,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如果小小年纪就能将这个问题说明白的话,那绝对是赢在起跑线上了。较之于填鸭式教学,以及幼儿学前化的现象,其实从小培养起孩子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才是关键。

逻辑这一单词的字根源于希腊语「逻各斯」,最初为词语、思想、概念、推理、论点之意;现在人们普遍认为,「逻辑」指向的是推论和证明的思维过程,通常分为归纳推理、溯因推理和演绎推理。

对于孩子来说,以上种种的思维过程,他接触的起点也是最基础的一种逻辑思维能力,就是因果推理。这对于孩子的学习能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果推理从孩子幼年就该培养了,父母很茫然,看这3个实验就懂了

茶壶里煮饺子,有嘴道”不出

有次加班,同事家的小朋友带来了好几个。一位男同事比较爱逗孩子,给他们当场表演了一个扑克牌魔术。他先是声称自己有未卜先知的能力,然后给其中一个孩子塞了个纸团,叮嘱其随后再看。紧接着随机”抽取了两摞扑克牌,让孩子去选。孩子选了其中一摞,翻开后全是3,再打开纸团写着你将选择3的一摞”,惊讶得张大了嘴巴。

好奇心重的孩子们又让他表演了两次,其中有两个孩子看透了玄机。一个男孩想抢答,却又组织不好语言,反反复复中又对自己产生了怀疑,难以自圆其说。最后憋红了脸说反正就是这么回事儿”。引得同事哈哈大笑。

另一个看懂了的女孩子则有理有据,她给大家解释:叔叔拿的两摞牌,一边是四张3,一边是随便什么数字,但是只有3张,所以无论我们选哪一边,他都可以解释为3张或者数字3,所以他总是对的!”女孩儿说完,刚才的男孩儿赶紧补充,对,我其实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大家笑得更开心了。

你看同样是一件事,男孩儿属于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由果及因他做到了,却无法做出合理的解释,导致失去了先机。

长期以来,儿童对因果推理的直观理解都被认为是其概念发展的基本组成之一。那么,什么是因果推理能力呢?又有哪些要求?因果推理,孩子们不仅会区分因果变量(观察),还会利用探索性游戏来理解因果关系(验证),甚至会运用自己所理解的因果关系来解决问题(应用)。满足这三个条件,才能说明孩子具备了完备的因果推理能力。

作为孩子的一项基础能力,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要怎样培养呢?让我们通过科学实验来获得启迪吧!

爱迪生

实验1:小宝宝具备因果推理的能力吗?

儿童心理学家Schulz和他的合作者曾针对儿童的因果推理能力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在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2006年的一项实验中,当孩子发现通过杠杆能准确控制玩具的出现和消失时,他们更倾向于选择新的玩具,这是由于他们已经明确了「如何用杠杆控制玩具」的因果机制;而那些不能明确因果机制(由于实验人员的干扰)的孩子,则倾向于继续玩自己所熟悉的旧玩具。

爱迪生

研究者认为,孩子的探索性游戏,即使他们非常年幼,也能反应出一定的科学探索欲望,并具备了一定的因果推理能力。在这方面,他们的探索欲极强,在未明白因果机制前会反复地探究和验证,而一旦捅破了这层窗户纸,明白了游戏的前因后果后,也就因此失去了兴致。

启示:差不多在孩子产生自主意识后,最早可以追溯到2岁的孩子,就开始试图去观察和解释这个世界了,何为因,何为果,从小宝宝时代开始培养并不超纲”。

建议:

1、 给予孩子充足的自由时间

美国儿科学会的研究表明,无组织、无计划的自由玩耍会让宝宝受益无穷。它有助于宝宝变得更具有创造性,发现自己的激情所在,发展解决与他人和谐相处以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在自由时间里,孩子们进行创造性游戏的可能性更大,并且会更多地使用开放性的材料进行探索。

2、 给予孩子探索和试错的机会

爱迪生在发明电灯之前做了两千多次实验,有个年轻的记者曾问他为什么会遭遇这么多次失败”,爱迪生的回答发人深思,他说:我一次都没有失败,我发明了电灯,这只是一段经历了两千步的历程。”

不要以为孩子小什么都不懂,要给予他们充足的探索和研究的机会,允许孩子试错。这样孩子才能在一次次的观察和实践中找到因果关系,并发展出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果推理能力

实验2:儿童能做到正确归因吗?

在另一个实验中,16个月的婴儿看到父母成功地按钮让玩具发出了声音,但自己失败了,就会寻求父母的帮助;如果他们看到父母也没能成功,自己也失败时,就会转而寻找其他玩具。

爱迪生

儿童因为社会阅历有限,知识积累不足,他们对事情的看法往往需要借助参照系来进行。就像实验中的宝宝一样,他们很小,也开始从失败和成功的经验中来总结信息,并利用搜集到的信息来解释自己失败的行为,以决定下一步的具体做法。他们在归因,但准确性受到外界影响较大,尤其是父母的行为。

启示:父母对事件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孩子的思维模式。

建议:家长言传身教,正确归因,引导孩子找到前进的方向。

宝宝摔倒在地,很多家长会赶紧拍地,说都是大地惹的祸,害宝宝摔倒了,而没有从孩子行走上去找原因;再比如孩子和别人抢玩具,家长没有教会他共享和互换,而是说对方的孩子太自私了,我们不和他玩;还有的父母怨天尤人,自己做错事了总说是上天注定,缺乏必要的努力和坚持,这些错误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思维模式。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对于数学的焦虑会传染给孩子,并进而影响孩子的数学成绩。这可能是因为,具有强烈数学焦虑的小学生,增加了与恐惧相关的大脑区域的活动,从而降低了与解决问题相关的大脑区域的活动。家长如何看待问题,会极大地影响到孩子,一定要做个榜样哦!

玩具

实验3:场景不同,对孩子的解释力有影响吗?

在一项2008年的研究中,9个月的婴儿看到父母接触某样东西后,发现这件东西被挪动了位置就会感到惊讶;而当他们看到父母指向某样东西后,发现这个位置上换了别的东西,才会感到惊讶。

宝宝

这就好比是一个教学内容,虽然内容是一样的,都是物体的移动,但因为场景不同,孩子关注的重点也会发生变化。父母接触东西时,孩子的焦点在它的位置,而父母指向东西时,孩子的焦点才落在物体本身。教学线索理论认为, 教学的内容重要,但是教学中的社交场景也很重要。

启示:如果缺乏了学习时的互动性,孩子的学习效果和关注重点将发生改变。

建议:拒绝机械的知识灌输,而多采取面对面的真实互动。

小远是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前两天在他身上发生了一件趣事。他给手机充电,同时发现奶奶的手机也在充电,就自作主张地把奶奶的手机拔了下来。理由是奶奶手机已经充了好多电了,可以拔下来了”。爸爸说大家都可以一起充电的,小远则反对称:大家同时充电,会影响我充电的速度,奶奶充的多我就充的少。”

爸爸和小远解释说现在我们用的是并联电路,每个人用的电流都是等量的,互不影响,串联电路各用电器之间才会相互影响。看他还是一知半解,爸爸就拿来了电路板和小灯泡做实验,鼓励小远提前学习物理课程。

宝宝

这种真实的互动和反馈,能加深孩子的印象,增加动手能力,也是我们非常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通过父母的互动讲解,将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正确的焦点上,并着力解决问题,增强解释力,让娃信服,并启发孩子举一反三,这就是一个好的教育模式。

最后,不要小瞧孩子因果推理的能力,当他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和独立的视角去观察和解释这个世界的时候,才是真正长大了,具备了独立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加油!

玩具

关注@晓丹育儿,每日分享最实用的育儿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