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作者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
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 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
侧面。翰林张择端(公元十二世纪),山东诸城人,是北宋末期职业画家,曾在画院任职,擅长画人
物、楼阁、舟车等。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
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
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清明上河图》这一不朽杰作,无论
从绘画艺术价值或从历史价值而言,皆堪称国之瑰宝。
《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
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
《清明上河图》画卷,北宋风俗画作品。传世名作、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是中国绘画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不但艺术水平高超,而且围绕着它还流传下来许多有趣的故事。
作者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为宫廷画家。少年时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游学,后习绘画,尤喜画舟车、市桥、郭径,自成一家。《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代表作,曾经为北宋宣和内府所收藏。绢本、淡设色,高24.8厘米,长528.7厘米,原作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概括《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主要内容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主要是介绍北宋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作者先对《清明上河图》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后面的几个段落介绍了各行各业、热闹的街市以及桥北头的具体场景的画面内容;最后以《清明上河图》的历史价值结尾。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的用了什么写法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中“总分”写法微课基本架构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写的是什么样的情景?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指的是《清明上河图》
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风俗长卷.作者通过对清明节日北宁都城汴梁(今开封)
和以虹桥为中心的汴河两 岸各阶层人物活动情景的描绘,集中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
侧面.图中所绘城廓市桥屋庐之远近高下,草树马牛驴驼之大小出没,以及居者行者,
舟车之往还先后,皆曲尽其意态而莫可数记,全幅场面浩大,内容极为丰富.画家用高度概括和集中
的手法,广泛而细致地描写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和民俗风貌.
《清明上河图》长525厘米,宽25.5厘米,其中计有人物684个,牲畜96头,房舍122座,轿子8
顶,舟船25只,树木124棵.
为什么说《清明上河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灿烂的艺术瑰宝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人称它为我国宋代的小百科全书.而且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宋风俗画作品,是北宋画家张择端存世的仅见的一幅精品,属一级国宝.《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这在中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
徐悲鸿的巜骏马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改为反问句
徐悲鸿的《骏马图》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改为反问句: 难道徐悲鸿的《骏马图》不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吗?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三四自然段.分别围绕哪句话来写?
认真读懂一个画的画,
就是你首先要思考这些围绕什么中心话题呀
什么的来描述这些东西,这样理解会好一点
第三自然段连用五个“有的”,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行人的不同形态,
展现了热闹非凡的街市景象。
读了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这篇短文写几句夸夸我们的前辈
三年级巜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课是人教版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一篇介绍名扬中外的古代绘画作品《清明上河图》的略读课文。赵老师这堂课体现了略读课文的特点。以下分几点来谈谈: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填写资料卡,让学生比较全面地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具体情况。这样有利于学生理清楚课文的线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虽然是略读课文,但是能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备课,能预先料到学生容易读错的“作坊、一乘马车”等比较难度的词语。随文随图进行教学。
3、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媒体上的“清明上河图”的图片,进行图文对照式的教学。另外赵老师拿来了清明上河图的原画,在课堂中展现,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时,注意有层次的引领、指导,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面上的人物众多、画面传神。
5、强调主人翁意识,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强调学生自读自悟。也就是说,略读课文是学生唱主角,赵老师已由幕前转到幕后。在特别是在难点的地方,赵老师能善于点拨,化解的过程是略读课堂最亮丽的环节。
这堂课虽然结尾有点遗憾没上完整,但是这不为一堂略读的好课,给我们打开了上好略读课文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