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文:抒发母子情深的名篇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寸草:小草。喻子女。
三春:指春天三个月。
晖: 阳光。喻慈母的爱。
【简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诗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古代人母爱的事例素材
岳母刺字 孟母三迁 孟母断织 画荻教子 虽然都是相关母爱,但都是教育主题,可见自古以来国人都是事事以教育为基本原则的……
古代父母对子女爱的故事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古代的孟子母亲为了让子女与一个良好的环境,便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搬了三次家。 这是典型的爱子女的故事,脍炙人口,来自古代的启蒙课本《三字经》,现代的小学课本也选编了该故事的白话文。 你看可好。
关于母子情深的故事的梗概
母子情 在一个很冷很冷的冬天,在雪地上出现了一间小小的茅屋,原来是一对母子在茅屋里。 这间茅屋用木来做的,空间不大,两人来住刚合适,儿子孟郊在灯火下看书,他迎接着明天的考试,但是他的娘亲还在为他补衣服,她拿着针和线,用线穿过去针那,一针一针的补衣服,就在这时,她不小心用针刺到了手指,孟郊马上放下手上的工作,走到他娘亲跟前,说:“娘,你没事吧,针刺到哪了?痛吗?”娘连忙地是:“不,没事,你快去看书。”儿子的眼睛不禁地流出了眼泪,说:“娘,你为了我,刺伤了手也不怕,还叫我去看书,娘,你实在对我太好了,我不知怎么报答你。”娘亲的眼睛通红,说:“好,那你明天一定要高中状元,你高中了状元我会很开心的。”儿子毫不犹豫地说:“好,我一定会高中状元的,到时候,我来接你一起去享福,你要等我回来啊!”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第二天,娘亲她整天都没有睡觉,她为了我的考试,而令她的老人家辛苦,我怎么能辜负她对我的期望,我非得高中状元不可。 孟郊背起了包袱,离开了这和蔼可亲的娘亲,上京考状元了 军营故事——母子情 好友小彭从南昌调到厦门广播电台工作。在一次聚会上,他“利用工作之便”,对我说,“要点歌吗?尽管说,我给你安排。” “给谁点呀?还真没赶过这‘时髦’哩。”我对这些还觉得陌生。 “反正是免费的,不点白不点。你就给心里最思念的人点一首嘛。”旁边的人在“怂恿鼓动”着我。 “最思念!……”我脑海里马上想起了妈妈。 妈妈也是个解放战争时期参军的老兵了。从北打到南,把敌人从海上赶到台湾后,就和爸爸一起留守在福建了,一晃就是五十多年了。1956年大裁军,她忍痛脱下了心爱的军装,跟着爸爸调来调去,过几年就搬一次家,拉扯着我们兄妹四个。 都说母亲是孩子的第一教师。自打记事起,妈妈 就教我们兄妹做人要正直忠厚、襟怀坦白,遇事要学会忍让。每当我们和别的孩子发生矛盾,妈妈总是批评我们。小时候对此还不太理解,一直觉得委屈 。后来才渐渐地明白,这是做人的根本。妈妈曾多次说过,不要求我们高官厚禄、出人头地,只要我们好好做人,做个堂堂正正的人! 妈妈从不迁就溺爱我们,注意培养我们的劳动观念和自立能力。很小我们就会生活自理了。她还给我们灌输勤俭节约的观念,从不允许我们挑吃捡穿的。烧的菜,如果你不爱吃,也不会给你另烧,你就吃猪油、酱油拌饭吧。绝无例外。而且,碗里盛多少饭,就要吃完,绝不许剩饭浪费。 记得有一次,我提出要买一件带翻领的短袖汗衫(现在都时髦的叫它T恤),妈妈和善地说了我一句:“哟,会挑挑拣拣的啦?”我顿时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虽然妈妈还是给我买了(这也是我第一次开口要求她为我买衣服),以后我再也没开过这类的口了,妈妈做什么、买什么,我就穿什么。一次,我穿着妈妈给我亲手做的棉袄到学校,有的同学笑话我好“土”。但看到我坦然自若的神态,她们却不好意思了。我在学习上的成绩足以让她们不敢讥笑了。 妈妈身体一直不好,可她自己舍不得保养自己。烧一点好吃的,先尽爸爸吃,再就是我们兄妹几人,她就吃我们剩下的……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人民都处于非常艰难的境地。我们在部队虽说比地方老百姓情况好多了,可也明显的紧张。我那时又处于发育长身体的时候,胃口特别好,特别能吃。而那时,能吃到饭就不错了,很少能吃到荤菜,肚里没“油水”,就很容易饿,每餐一罐四小两(折现在的2.5两)的蒸饭,吃过没一会儿就饿了。 有一天,在妈妈的钱包里,看到有几张饼票(那时什么都要票证),就偷撕了一张,想到街上买个饼吃。可最便宜的饼是五分钱一块的用龙眼核(桂圆核)磨成粉做的“饼”。现在这种粗得噎嗓子的“饼”,可能喂猪,猪都不爱吃。但那时候,对饥饿中人们来说,可算是“美味佳肴”了…… 我只有票而没钱,还是没法吃到。就和一个有五分钱的同学“合作”,他出钱,我出票,买来的饼两人分着吃。 妈妈不知怎么知道了这件事?病中在床的她,把我叫到床前,问我是否有这事?看着妈妈的眼睛,想起她一贯教育我们要诚实正直,我老老实实的承认了。妈妈看我说了实话,就没有再责怪我,只是要我今后再不准偷拿大人的东西,要做个诚实守信的孩子。我悔恨地向妈妈作了保证! 从此以后,每到吃饭时,妈妈就“吃不下”饭了,都要从她的罐里分一半的饭给我吃。我可高兴了,每餐都能吃饱了。心里还奇怪?怎么我都不够吃,妈妈却吃不下?到了多少年之后,长大懂事了,才明白:哪是妈妈“吃不下”呀,是她老人家忍着饥饿,硬是从自己的份额内省下给我吃的呀!……到现在,我还记得非常清楚:妈妈小腿上那一按一个深深地、久久地才能平复的坑——那是水肿的症状呀! 妈妈是最坚强的人。为了孩子,为了家,她什么都能忍受。自从小起,我就没看到妈妈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的时候。最多不过是流泪后,她把眼泪一擦,又“若无其事”的面对一切了……我自离家参军后,她大大小小十几次住院,甚至开刀作手术,她都嘱咐家里人对我“封锁消息”,让我集中精力干好工作。我每当看到一堆奖章、荣誉证书,我就想到这里有妈妈的心血和希望啊。同时,也为自己至今没能在她的病床前尽孝而深感内疚。 妈妈也是最柔情的人。如果说,这世上我最怕的是什么?那就是妈妈的眼泪了……参军那天,爸爸没空来送我,妈妈把我送到车站。当火车开动的那一瞬,我看到平时坚韧内敛的妈妈,突然间眼泪夺眶而出……使我一颗兴奋的心,猛然间受到强烈的震撼!我在火车上一遍遍地想着妈妈的泪眼,我想明白了,妈妈是想到我从此离开她的身边了,感到难过。儿子无论走到哪里,牵挂他的永远是母亲的一颗心呀!直到现在,每次回家探望他们后,送我离开时,妈妈还会流泪。我不得不要求她别再送我了。虽然,没看见她流泪的情景了,可我知道,她肯定在屋内流泪…… 妈妈,今生今世我亏欠最多、报答不尽的就是您了;我最思念、最牵挂的也是您呀! “有《两地书 母子情》吗?”我问道。 “献给妈妈吗?有啊!”小彭一口答应了。 “孩子啊孩子,春天我想你,小燕做窝衔春泥,小燕做窝衔春泥。你在远方守边疆,何时何日是归期?…… 妈妈啊妈妈,冬天我想你,雪打红梅吐春意,妈妈啊妈妈我想你,等到凯旋回家乡,欢欢喜喜在一起。” 妈妈,这是儿子为您点的歌,您听到了吗?……
反映古代父母关爱子女的故事
孟母三迁,孟母断织,《游子吟》都有写母亲的关爱。父爱的话比较少《孺子牛》算一个吧!实在想不到中国古代父爱的故事。农夫与他的儿子们,外国的。
关于母子情深的故事,50字左右
游子吟
【作者】孟郊 【朝代】唐代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首发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古代有哪些慈母教子的故事,简短一点
田母拒金 战国时期,田稷子曾任齐国宰相,三年任满从相位上退下来时,他的属吏送给他百两黄金。田稷子收下后,将它拿回家去原封不动地献给了母亲。田母问明原因后,十分严肃地说:“为官应该做到廉洁自律,品行高洁,不取分外之财,否则就是不义;如果你要孝敬长辈,就应该尽心诚意地为国办事,否则就是不孝。不义之财,不是我应有的东西;不孝之子,也不是我的儿子!”田稷子受到母亲训斥后,先将那些金子退还给属吏,又主动到朝廷请罪。齐王很是钦佩田母的高尚情操,就从朝廷拿出一百两黄金赏赐给田母,同时也没计较田稷子收受百金之事。 陶母封鱼 晋朝人陶侃小时候家里很穷,但陶母却很注意对他品德的教养。后来,陶侃做了一个小吏,有一次他利用负责管理鱼塘之便,弄到一坛腌好的咸鱼,让人捎给了母亲。陶母见后,立即封好了咸鱼,派家人原物送回,并写了一封信责备他说:“你作为一个官吏,却拿了公家的财物给我,不但不能使我满意,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啊!”此后,陶侃牢记母训,清廉正直,忠于职守,后累官至征西大将军、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洲诸军事等要职,成为东晋初期的重臣之一。 李母退米 唐朝人李畲曾当过监察御史。一次,官府派人将他的俸米送到他的家中。他的母亲叫家人拿出斛来将送到的米量了一遍,发现多了三斛。李母又问他们送一趟米应该给多少车脚钱,送米的人说:“给御史们送米不要脚力钱。”李母听了,非常生气,就令家人将多余的俸米送还了官府,并付了车脚钱。李畲回家后,李母将他狠狠地责备了一番。为此,李畲专门上奏章参劾了发放俸米的仓官,又亲自向朝廷请罪。 寇母遗诗 寇准自幼丧父,家境清贫,全靠母亲为人织布度日。但在寇准做官后不久,寇母就病逝了。临终前,寇母亲手绘制了一幅《寒窗课子图》,并在上面题诗一首:“孤灯课读苦含辛,望儿修身为万民。勤俭家风慈母训,他年富贵莫忘贫。”让仆人刘妈在适当的时候交给寇准。寇准仕途顺利一直做到了宰相。有一次,他为了庆贺自己的生日,请来了两台戏班子,准备大宴群僚。刘妈见时机已到,就将这幅《寒窗课子图》交给了寇准。寇准边看图边读诗,不觉泪如泉涌。于是立即撤去了寿宴,辞掉了寿礼,从此清正廉洁,勤于政事,终成一代名相。 还有岳母刺字
古代有关母爱的故事280字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