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的习俗
与岁时吉庆、生贺寿庆相对应的,在合肥民间尚讲究诸多禁忌:青年男女在相亲时,忌打雨伞。因“伞”与“散”谐音。相亲时打雨伞,寓主散,不吉,双方难以相中。
择偶忌年龄相差六岁。因六岁差的属相均主冲犯克,成婚后难白头偕老,今不从。男女若系同宗,需出五服,即上下相隔已逾五代,否则不得成婚,今仍从。婚嫁日需择双日,单日不吉。赠送贺礼道喜,忌单数。办喜事时,穿戴、装饰等,色彩以艳丽为佳,禁忌全身白色或黑色。闹洞房时,忌有寡妇、属虎者、孕妇、产妇、月内人、戴孝者或生辰属相与新郎新娘相同相克的人在场,民间习俗视上述之人在场皆与新郎新娘新婚不吉。
新婚夫妇一般不在外夜宿。若夜宿亲友家的,忌行房事。有的人家还忌其同床。男女夜行房事后,未出24小时,忌食生冷。
给死者所穿的老衣,忌为皮毛质地。否则,谓死者来世会投兽胎。
哭悼死者,忌将泪水滴落死者尸体。俗谓若将泪水滴落死者尸体上,会招致死者不忍离去,今后不能投胎。
给丧家赠送丧礼,忌补。即在死者已出葬或其尸体已火化后,不得再相赠丧礼。补赠丧礼,寓丧家会再发生丧事。
在妇女生育期间(月子里),忌外人进入其卧室。亲友来贺,于客堂接待,通常请吃红糖喜蛋。蛋以四只为喜,忌以两只蛋和一只蛋待客。俗谓一只蛋为“倒头蛋”,两只蛋为“狗蛋”,三只蛋为“待客蛋”,四只蛋方为“喜蛋”。
在庆贺老人寿辰时,忌打碎杯盘碗碟等器皿。若此间不小心打碎了碗碟等器皿,口言“打发打发”或“碎碎”(岁岁)平安等(逢年过节亦同此俗),以此禳凶化吉。
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忌扫地,俗谓此间扫地会损害财气;忌向地上泼水、倒垃圾,俗谓此间于地上泼水、倒垃圾会得罪“土地神”而招惹祸殃;忌言不吉利及“杀”、“死”等语,俗谓违此会惹祸招灾。
忌在年期向欠债人索债,俗谓在年期向欠债人逼债,会遭天理诅咒,不得好报。故旧时欠债人常借此躲债,以度年关。合肥民间曾流传有一首欠债人应付债主在年关时索债的顺口溜:“二十八,我设法;二十九,有有有;三十躲起不露面,初一相见拱拱手。”
正月初一为年首,俗忌动用刀剪针线和动土,喻违此忌会得罪神灵而招灾惹祸。另忌吃稀饭,俗谓大年初一吃稀饭,不仅主穷,且年内会多雨,出门会多受雨淋,不吉利。
年期走亲访友,忌在初七、初八和初九三天动步。俗有“七不出,八不归,初九出门惹是非”之说。
忌初一杀鸡,初二杀狗,初三杀猪,初四杀羊,初五杀牛,初六杀马,初七用刑。旧传,正月头七日依序为鸡、狗、猪、羊、牛、马、人日。在餐饮方面,忌筷子插在饭碗上。餐饮毕,忌将筷子横担在空碗上。忌使用一只筷子进食。忌吃饭时手不扶碗。忌嘴巴发出“啧啧”的声音。忌将饭碗放在手上托着。忌用筷子敲击饭碗。忌用筷子捣碗底。忌将身子靠于门框或墙壁上。忌坐在门槛上吃饭。忌将饭菜倒于不洁处。忌用筷子掏牙缝。
待客和做客,入座,忌两方对坐两人,另两方对坐一人;忌以三个菜待客,俗有“两个菜待客,三个菜待鳖”之说;席间忌过分贪嘴,否则,会被视为“唐相”(合肥方言,意即馋相),招人瞧不起。合肥民间形容这种人的吃相是:“筷子打连枷,睡里不起来,管它三七二十一,给你个‘乱劈柴’。”若行酒令,忌一味言五,因“五”与“无”谐音,一味言五,有责怪无菜之意,对主人不礼貌;餐毕,忌在饭碗内剩饭、菜,因剩饭菜不仅浪费,且有责怪主人饭菜不好之意,对主人有失礼敬;忌将杯、碗反扣桌上,因只有病人吃药后才将药碗反扣在桌上,赴宴做客,将杯碗反扣桌子上,有责骂主人之意。
忌两人分食同一个梨,因“梨”与“离”谐音,“分梨”音同“分离”,谓分梨而食不吉。
在语言方面,合肥民间素重“吉利”二字,故不论是逢年过节,或是日常生产、生活都甚忌言破嘴话(不吉利的话)和不中听或惹人不快的话。除此以外,尚有许多特殊的语言禁忌:在称呼方面,对年长的人,忌直呼其名,应冠以“老”等字,以示尊敬;对成年人,忌呼其乳名,尤其是对比自己年长或年龄相仿的人,呼其乳名,有轻视、瞧不起人之意;询问他人时,忌直呼以“喂”、“呔”等,俗谓没名没姓,不加尊称相问,是对他人不礼貌的行为;餐饮时忌言不洁之词语,若此,会招人厌恶。
在待客宴席上忌上光板豆腐,因旧俗丧宴备有豆腐这道菜,俗称赴丧宴为“吃豆腐”、或曰“吃豆腐饭”。此外,民俗中称调戏女人的行为为“吃豆腐”,故在他人家做客时,应将吃“豆腐”说成“都富”,以避忌讳。
在宴席上,对菜肴的名称,崇雅忌俗。如称猪耳朵为“顺风”,称猪舌头为“口条”,猪尾巴为“竿梢”,称粉丝为“钱串子”,称豆腐干子为“对方”和“四方”,如此等等,不胜枚举。纵而观之,合肥民风俗尚,既有丰富的内涵,又有纯美的韵味。恰如古人所言:“肥邑人物、语言、风土并茂,皆胜淮左。”
谁知道喜蛋的来历。
在江南一带,如果遇上办喜事的人家在分红喜蛋,不管你是他的亲朋好友,还是仅仅一个陌生的过路人,你都可以走上前,向新娘子讨红喜蛋吃。办喜事的人家一定会高兴地把喜蛋送给你,来者不拒。据说,这个讨红喜蛋的习俗还是从刘备那儿开始的呢。 相传三国时周瑜想用假招亲、真扣留的计策拿刘备当人质,要他交还荆州。这一计策被诸葛亮识破,于是,刘备去东吴时带了大量染红的鸡蛋。一到东吴,不论宫廷内外大小官吏和将士,逢人便分,无一遗漏,并称这是皇室礼仪,十分隆重。于是被分到红喜蛋的人都感到十分光荣,没有分到红喜蛋的人还纷纷到刘备的住处去讨。对此,刘备是来者不拒,一般的来客让手下的人派分,遇到头面人物他还亲自动手分,因此大造了招亲的舆论。 东吴本来没有这种风俗习惯,都觉得很新鲜,便一传十,十传百,使家家户户都知道东吴公主即将与刘备成亲了。结果假戏真做,刘备得了个好夫人,而周瑜却落得“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下场。从此江南人结婚便又添了一个风俗,预示着无论有多少困难,但有情人终成眷属。 现在,很多人家把分喜蛋改为撒喜糖了,但在习惯上,仍然把它叫做分红喜蛋。
红蛋的来历?
在中国明见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红鸡蛋,满脸串。在我国远古时期,北方易水中游居住着一个古老的氏族商。后来建立的商朝,就是由这个氏族发展起来的。商的始祖是“契”,他的母亲简狄是部族首领喾的妻子。传说有一天,简狄到易水边洗澡,忽然有一只喜燕在她身边的一株大柳树下生了一个蛋,简狄见后,就将燕子蛋吃了下去。一年后,简狄生下了一个眉清目秀的男孩,整个氏族的人都为此而高兴,并举行了隆重的庆祝活动。首领喾更是兴奋,叫人煮了许多红鸡蛋,分送给大家共享。这个孩子就是“契”。契长大以后接替父亲当了氏族的首领,成了商的始祖。从此,商这一族的人就将燕子奉为神鸟,并认为,谁家妇女只要吃燕子蛋,就会生一个聪明而又本领高强的男孩子。契的功绩和生孩子吃红蛋的古老风俗,一直流传到现在。
诞生礼的喜蛋来历的三个小故事
展开全部
相传三国时,东吴都督周瑜想用假招亲、真扣留的计策擒拿刘备,索还荆州。诸葛亮识破此计,命赵云带上大量染红的鸡蛋,护送刘备去江东成亲。娶亲的人到了东吴,逢人便送红喜蛋,消息一传十、十传百,传进深宫,吴国太大喜,命孙权立即为刘备和孙尚香举办婚礼。孙权无奈,只得假戏真做,于是就有了“赔了夫人又折兵”的结局。从此,江南添了个习俗,结婚时家家都要向客人送红喜蛋,象征着“喜庆圆满“,人人都可以向主家讨红喜蛋,象征着“沾喜气”。 后来,结婚送红喜蛋的习俗从江浙传到全国各地。又因“蛋”与“诞”谐音,象征着新生与希望,生小孩时也用送红喜的方式向亲友“报喜”。如今,红喜蛋不仅成为结婚、添子、祝寿等喜事的标志,就有了“有喜事吃喜蛋的习俗”。又因喜蛋与喜气相连,当人们身体欠佳、心情不好时,也喜欢食红喜蛋来讨个好彩头,红喜蛋成为休闲、旅游时极具浓郁传统特色的开心美食,就又有了“吃喜蛋,有喜事”的说法。
生完孩子为什么请别人吃喜蛋?
风俗吧。给孩儿他妈补身子的,一直如此,成习惯了吧。 蛋通“诞” 我们那边的好像是这样的,估计还有什么图吉利的说法吧。
生小孩怎么送喜蛋
男孩送双数,一般送两个,比喻宝宝是男的,有两个“蛋蛋”。
女孩送单数,一个显得太小气了,所以就送三个,当然,要是有条件,多送几个也行。
我们这里的风俗都是这样送的.
民俗 生小孩 如何煮红蛋
吃红蛋。小孩满月请酒,也叫吃满月蛋,属民间喜庆宴席之一,家里要接客,亲戚需赶情。这种喜酒与其它宴席不同的是,凡坐席吃酒的宾客东家都发四个煮熟染色的红鸡蛋,人们带回去做礼品。后来,也有的人家做满月将鸡蛋不煮熟,只将生鸡蛋染上红色就行了。
为什么人家生完孩子都要发喜蛋呢,而不是别的呢?
因为蛋是圆的,代表着团圆,团团圆圆,吉祥如意。
当然这只是你们那个地方的习俗,也有的地方是发糖糕的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