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虚证的辨证施治
以养肝补血为法,常用四物汤、归芍地黄汤、当归补血汤。若见肝阴虚证,可选一贯煎等;若见肝风内动,可选补肝散、补肝汤、养血胜风汤之类。
1.阴血亏虚痉证
证候:项背强急,四肢麻木,蠕动无力,时作时止;唇舌干燥,皮肤干枯,头晕目眩,面色不华,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干红,苔薄而少津,脉细数。治则:滋阴养血,熄风止痉。主方:四物汤加味。方药:生地、熟地、当归、白芍、川芎、麦门冬、阿胶、五味子、麻子仁、龟板、生鳖甲、生牡蛎、鸡子黄等。
若阴虚内热,手足心烦者,加白薇、青蒿、黄连、淡竹叶;抽动不安,心烦失眠者,加山栀子、夜交藤、炒枣仁、生龙骨、生牡蛎。
2.痿证之肝肾亏虚证
证候:起病缓慢,渐见肢体痿软无力,尤以下肢明显,腰膝酸软,不能久立甚至步履全废,腿胫大肉渐脱;眩晕耳鸣,舌咽干燥,遗精或遗尿,或妇女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则:补益肝肾,滋阴清热。主方:虎潜丸加减。方药:龟板、黄柏、知母、熟地黄、白芍、锁阳、陈皮、虎骨、干姜。
若证见面色无华或萎黄,头昏心悸,加黄芪、党参、首乌、龙眼肉、当归以补气养血。
3.肝血虚之头痛眩晕
证候:头痛隐隐,缠绵不休;头晕目眩,动则加剧;心悸怔忡,失眠少寐,面色萎黄,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则:益气养血,补脾生血。主方:八珍汤或归脾汤加味。方药:生地、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党参、茯苓、白术、甘草、黄芪、远志、酸枣仁、龙眼肉、大枣。
4.肝血虚之妇科病症
证候:经来量少,不日即净,色淡红,质稀;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皮肤不润,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治则:养血益气调经。主方:滋血汤加减。方药:人参、山药、黄芪、茯苓、川芎、当归、白芍、熟地。若心悸失眠者,加炒枣仁、夜交藤、合欢皮;纳少便溏者,加白术、山药、鸡内金、陈皮。
失眠中医怎么辨证啊?
失眠中医称不寐,以经常性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主要特征,是中医神志病中常见的一种病证。不寐病名出自《难经·第四十六难》,中医古籍中亦有“不得卧”、“不得眠”、“目不瞑”、“不眠”、“少寐”等名称。临证轻者入寐困难,时寐时醒,醒后不能再寐,或寐而不酣;重者可彻夜不寐。
人体正常睡眠乃阴阳之气自然而有规律地转化结果,这种规律如果被破坏,就可导致不寐症。其病因、病机主要有虚实两方面,实者为七情内伤、肝失条达、饮食失节、痰热上扰;虚者为心肾不交、水火不济、劳倦过度、心脾两虚。
失眠在《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眠”、“不得卧”,并认为失眠原因主要有两种,一是其他病症影响,如咳嗽、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二是气血阴阳失和,使人不能人寐。肝气不舒引起的失眠最常见。
在现代人群中,失眠最常见的原因是各种压力焦虑等不良情绪至肝气不舒导致。肝气不舒的人舌头伸出来往往是尖尖的,舌的边尖会红,有的舌苔很厚。舌象是最主要的诊断依据。
肝气不舒的人同时还会表现出嘴里苦、口干、头晕、胃口不佳、胸闷、心悸、肋骨胀痛、心烦爱发火、恶心有呕吐感、失眠多梦这些症状。这些症状里面,如果失眠的人有二、三条符合上述症状,并且舌象吻合,就要怀疑是肝气不舒引起的失眠了。
血虚是导致失眠的第二大原因,中医认为,如果血虚,则血不养心,会引起失眠。血虚导致失眠的人,舌头的颜色非常淡白,看上去就是血色不充盈的体现。同时,这样的人会健忘,容易疲劳,只要稍微劳作,就疲惫不堪,同时劳累了会心悸,会头晕。
血虚之人面色苍白或者萎黄,很多女性会形容自己气色不好。血虚之人会在夏天的时候手脚温暖,到了冬天就手脚冰凉;同时会怕冷怕风;有黏膜的位置会颜色淡。最重要的,是蹲下一两分钟,站起来就会眼前一黑,这就是气血不足的表现,以血虚为主。
中医讲究辩证治疗,辨证当首辨虚实,补虚泻实,虚证多由阴虚不足所致,而实证由肝郁化火、气滞痰浊、胃腑不和导致,实证则泻其有余、清火化痰,虚证则补其不足、益气养血,而虚实夹杂者,应当补泻兼顾治疗;次辩病位,病位主要在心,又与肝、脾、肾有密切关系。证候大概可分为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等。其病理变化,总属阳盛阴衰,阴阳失交,阳盛不得入于阴而致,阴虚不能纳阳而发。
五行相生相克,一脏失衡,则其余五脏皆失守,身体诸多表症皆发于五脏,五脏不安就会导致:心肾不交,肝火郁结,脾胃虚弱,血不足,痰热上扰等五行失守,继而导致:失眠,多梦,易惊醒,耳鸣,心慌气短,胃胀,便溏,盗汗,湿热郁结,痰湿不化,肝气郁结,月经不调,乳腺增生,更年综合征等五脏相关症状,调理首要也不在于病急乱投医一股脑的出现什么就改善什么的单一调理,需追根朔源五行同调,方可事半功倍。
气血两虚者,恳求中医师辩证指导!
本证以气虚证与血虚证并见为诊断依据。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自汗,脉弱等是气虚的主要表现;面色萎黄或淡白,舌淡,脉细等是血虚的主要表现。心悸失眠,为血不养心所致。在辨证时,除掌握气血两虚的证候外,尚须结合脏腑辨证,察明病变与哪些脏腑有关,寻找原发病,以揭露病变本质,才能使治疗更有针对性。
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的辨证施治。
气虚:少气懒言、全身疲倦乏力 血虚: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 阴虚:怕热,易怒 阳虚:平时怕冷,四肢不温
血虚应该怎么治疗
血虚是中医病症“虚劳”的一种,由多种原因所致慢性衰弱性的证候。中医治疗通常从心血虚和肝血虚两个方面进行辨证施治。
1、心血虚
症状:心悸怔忡, 健忘, 失眠,多梦, 面色不华, 舌质淡, 脉细或结代。
治法:养血安神。
方药:养心汤加减:人参20克、黄芪20克、茯苓12克、甘草6克、当归20克、川芎10克、五味子12克、枣仁10克、远志10克、肉桂6克、半夏10克。
2、肝血虚
症状:头晕, 目旋, 胁痛, 肢体麻木, 妇人月经不调甚则经闭, 舌淡, 脉细。
治法:养血调血。
方剂:当归20克、川芎10克、白芍12、熟地12、制首乌20克、鸡血藤30克。
请教中医所说的“血虚”是指什么?
血虚
中医名词。指体内阴血亏损的病理现象。可由失血过多,或久病阴血虚耗,或脾胃功能失常,水谷精微不能化生血液等所致。由于 气与血有密切关系,故血虚每易引起气虚,而气虚不能化生血液,又为形成血虚的一个因素。血虚主症为面色萎黄.眩晕.心悸.失眠.脉虚细等。
虚证阴、阳、气、血不足
你问的问题范围太广了,八纲辨证论治总的可以分两大纲,这两大纲就是阴,阳两纲,虚症亦分阴,阳.但又有五脏六腑之别,这治法就要分清阴虚阳虚是那一脏腑.方好论证下药.气血可以从大的范围来说,全身气血不足,细说亦有五脏六腑之气血虚.这要从临床实际情况来说.不可以纸上谈兵,生搬硬套.
血虚要怎么调补?
血虚:血虚之体的主要表现为;面色萎黄苍白,唇爪淡白,头晕乏力,眼花心悸,失眠多梦,大便干燥,妇女经水愆期、量少色淡、舌质淡、苔滑少津,脉细弱等:进补宜采用补血、养血、生血之法,补血的药物可选用当归、阿胶、熟地、桑椹子等。
补血虚食品:乌骨鸡、黑芝麻、胡桃肉、龙眼肉、鸡肉、猪血、猪肝、红糖、赤豆等,可经常交替选用:血虚忌食物品:荸荠、大蒜;
相应膳食:当归熟地乌骨鸡;怀山牛腩煲;怀菊带鱼;玫瑰怀菊露;忌食或少食:海藻、草豆蔻、荷叶、白酒、薄荷、菊花、槟榔、生萝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