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用雷达的工作原理
雷达的原理 雷达(radar)原是“无线电探测与定位”的英文缩写。雷达的基本任务是探测感兴趣的目标,测定有关目标的距离、方问、速度等状态参数。雷达主要由天线、发射机、接收机(包括信号处理机)和显示器等部分组成。 雷达发射机产生足够的电磁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传送给天线。天线将这些电磁能量辐射至大气中,集中在某一个很窄的方向上形成波束,向前传播。电磁波遇到波束内的目标后,将沿着各个方向产生反射,其中的一部分电磁能量反射回雷达的方向,被雷达天线获取。天线获取的能量经过收发转换开关送到接收机,形成雷达的回波信号。由于在传播过程中电磁波会随着传播距离而衰减,雷达回波信号非常微弱,几乎被噪声所淹没。接收机放大微弱的回波信号,经过信号处理机处理,提取出包含在回波中的信息,送到显示器,显示出目标的距离、方向、速度等。为了测定目标的距离,雷达准确测量从电磁波发射时刻到接收到回波时刻的延迟时间,这个延迟时间是电磁波从发射机到目标,再由目标返回雷达接收机的传播时间。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的距离为:S=CT/2 其中S:目标距离 T:电磁波从雷达到目标的往返传播时间 C:光速 雷达测定目标的方向是利用天线的方向性来实现的。通过机械和电气上的组合作用,雷达把天线的小事指向雷达要探测的方向,一旦发现目标,雷达读出些时天线小事的指向角,就是目标的方向角。两坐标雷达只能测定目标的方位角,三坐标雷达可以测定方位角和俯仰角。 测定目标的运动速度是雷达的一个重要功能,—雷达测速利用了物理学中的多普勒原理.当目标和雷达之间存在着相对位置运动时,目标回波的频率就会发生改变,频率的改变量称为多普勒频移,用于确定目标的相对径向速度,通常,具有测速能力的雷达,例如脉冲多普勒雷达,要比一般雷达复杂得多。 雷达的战术指标主要包括作用距离、威力范围、测距分辨力与精度、测角分辨力与精度、测速分辨力与精度、系统机动性等。 其中,作用距离是指雷达刚好能够可靠发现目标的距离。它取决于雷达的发射功率与天线口径的乘积,并与目标本身反射雷达电磁波的能力(雷达散射截面积的大小)等因素有关。威力范围指由最大作用距离、最小作用距离、最大仰角、最小仰角及方位角范围确定的区域。 雷达的技术指标与参数很多,而且与雷达的体制有关,这里仅仅讨论那些与电子对抗关系密切的主要参数。 根据波形来区分,雷达主要分为脉冲雷达和连续波雷达两大类。当前常用的雷达大多数是脉冲雷达。常规脉冲雷达周期性地发射高频脉冲。相关的参数为脉冲重复周期(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宽度以及载波频率。载波频率是在一个脉冲内信号的高频振荡频率,也称为雷达的工作频率。雷达天线对电磁能量在方向上的聚集能力用波束宽度来描述,波束越窄,天线的方向性越好。但是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雷达天线不可能把所有能量全部集中在理想的波束之内,在其它方向上在在着泄漏能量的问题。能量集中在主波束中,我们常常形象地把主波束称为主瓣,其它方向上由泄漏形成旁瓣。为了覆盖宽广的空间,需要通过天线的机械转动或电子控制,使雷达波束在探测区域内扫描。 概括起来,雷达的技术参数主要包括工作频率(波长)、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宽度、发射功率、天线波束宽度、天线波束扫描方式、接收机灵敏度等。技术参数是根据雷达的战术性能与指标要求来选择和设计的,因此它们的数值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雷达具有的功能。例如,为提高远距离发现目标能力,预警雷达采用比较低的工作频率和脉冲重复频率,而机载雷达则为减小体积、重量等目的,使用比较高的工作频率和脉冲重复频率。这说明,如果知道了雷达的技术参数,就可在一定程度上识别出雷达的种类。
军用飞机上的雷达辐射对人体有没有危害
战斗机:战斗机的雷达一般在机头,它的探测面是扇形的,并不包括驾驶员的方向,不过如果近距离无防护被机载雷达正面照射,会受到很大的电离辐射,有过先例。
预警机:预警机是可以下视的,驾驶舱也在它的照射范围,但是它不是核辐射,因此可以用法拉第笼的原理来屏蔽辐射。
扩展资料:
辐射能被物体吸收时发生热的效应,物体吸收的辐射能不同,所产生的温度也不同。因此,辐射是能量转换为热量的重要方式。辐射传热(radiant heat transfer)指依靠电磁波辐射实现热冷物体间热量传递的过程,是一种非接触式传热,在真空中也能进行。
物体发出的电磁波,理论上是在整个波谱范围内分布,但在工业上所遇到的温度范围内,有实际意义的是波长位于0.38~1000μm之间的热辐射,而且大部分位于红外线(又称热射线)区段中0.76~20μm的范围内。所谓红外线加热,就是利用这一区段的热辐射。
研究热辐射规律,对于炉内传热的合理设计十分重要,对于高温炉操作工的劳动保护也有积极意义。当某系统需要保温时,即使此系统的温度不高,辐射传热的影响也不能忽视。如保温瓶胆镀银,就是为了减少由辐射传热造成的热损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辐射
军用雷达的原理和组成
典型的雷达是脉冲雷达,主要由天线、收发转换开关、发射机、接收机、定时器、显示器、电源等部分组成(图 1)。发射机产生强功率高频振荡脉冲。具有方向性的天线,将这种高频振荡转变成束状的电磁波(简称波束),以光速在空间传播。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目标时,目标受到激励而产生二次辐射,二次辐射中的一小部分电磁波返回雷达,为天线所收集,称为回波信号。接收机将回波信号放大和变换后,送到显示器上显示,从而探测到目标的存在。为了使雷达能够在各个方向的广阔空域内搜索、发现和跟踪目标,通常采用机械转动天线或电子控制波束扫描的方法,使天线的定向波束以一定的方式在空间扫描。定时器用于控制雷达各个部分保持同步工作。收发转换开关可使同一副天线兼作发射和接收之用。电源供给雷达各部分需要的电能。 目标的距离是根据电磁波从雷达传播到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即回波信号到达时间的一半)和光速(每秒30万公里)相乘而得的。目标的方位角和仰角是利用天线波束的指向特性测定的。根据目标距离和仰角,可测定目标的高度。当目标与雷达之间存在相对运动时,雷达接收到目标回波的频率就会产生变化。这种频移称为多普勒频移,它的数值与目标运动速度的径向分量成正比。据此,即可测定目标的径向速度。
军用雷达的战术技术性能
主要包括:雷达的最大作用距离,最小作用距离,方位角和仰角工作范围,精确度,分辨力,数据率,反干扰能力,生存能力,机动性、可靠性、维修性和环境适应性;以及雷达的工作体制,载波频率,发射功率,信号形式,脉冲重复频率,脉冲宽度,接收机灵敏度,天线的波束形状和扫描方式,显示器的形式和数量等。精确度,指雷达测定目标的方位、距离和高度等数据时偏离其实际值的程度。分辨力,指雷达在方位、距离和仰角上分辨两个相邻目标的能力。反干扰能力,指雷达抑制敌方施放的有源干扰和无源干扰以及自然界存在的地物、海浪与气象干扰的能力。通常采取的反干扰措施有:将各种不同频段、不同类型的雷达组成雷达网,互相利用数据,对干扰飞机进行多站定位;展宽雷达工作频段,快速电子跳频,降低天线副瓣电平,增大发射功率、脉冲压缩、脉冲多普勒滤波等。
军用雷达可以装在城市中吗?
那是肯定不行的 雷达是很怕干扰的 在市中心 存在着很多高辐射高干扰的东西 比如:高压电 通信的强信号……都会对其产生幅面影响 军事角度上说 雷达也是被动信号塔是可以被搜索并追踪的 战争爆发很容易成为第一打击目标 因此是不可以把军用雷达
雷达的辐射问题军队雷达的辐射严不严重
雷达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电磁波辐射危害。电磁波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与电磁场场强和发射波长有关。雷达发射的电磁波经天线辐射出去,由于天线具有很强的方向性,发射出的绝大部分电磁波都指向了天线的主方向,因此,在雷达的天线方向上电磁场强最大,且离天线越近,场强越大,所以在雷达的主要扫描方向上居住是不明智的。雷达发射的波长越短,对人体的危害越大,厘米波雷达对人体的伤害比较大,米波基本上不用害怕。在雷达天线和发射机附近我觉得是最可怕的了。雷达发射出去的电磁波是经天线辐射出去的,然而,有一部分能量通过天线的旁瓣辐射出去,这些能量主要分布于天线主瓣的两侧,它们虽然相对于主瓣的能量(即上文说的天线主要扫描方向上的能量)小得多,但场强依然非常大。大部分天线使用空间馈电方式,即天线与发射机之间是个空间,发射机通过馈源把能量经过这个空间打到天线上再辐射出去,显然,馈源那个地方的能量比天线的发射出去的还要大一点,由于是空馈,在馈源附近必然会有大量的微波辐射出来。以上都是微波辐射,如果离发射机比较近,由于发射机内部大功率射频放大管的存在,还会有X射线辐射。
无源雷达不等同于无源相控阵雷达。无源雷达是指不主动发射电磁波的雷达(无辐射源),它只接收空间中目标辐射的电磁波作相应的处理,因此基本上不存在大功率的电磁波辐射,所以对身体危害性较小。
我家2公里外有个军用雷达 会不会受射线的辐射啊?
这取决于雷达站有多高,你的房子是否在另外一片山和雷达站之间。如果雷达站比较高,而你的房子又在低洼地区,那么很可能雷达的辐射罩不到你。因为雷达的方向性很强,不会把宝贵的电磁波能量浪费在照射没有价值的地方的,即使有,那也是雷达的旁瓣照射,能量比主波瓣小好几个数量级,不要太过担心。
雷达基本上都是定向发射的,而且一般发射方向对准天空,很难照射到地面上的人……所以仅仅是出现在雷达附近的话问题不大。比手机信号发射塔好多了
生产军工雷达的工厂旧址上建房居住可有辐射?
又不是造核弹的地方!和普通的电子工厂并没太多区别!反而是哪些化工企业的旧址可能有重金属和化学污染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