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的营养价值和功效与禁忌
泥鳅富含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一些人体必备的微量元素,尤其适合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食用。泥鳅的做法多种多样,全身80%都能吃,加上口感滑嫩,不少人都爱吃,也将其当做下酒菜。
阴虚火盛者忌食泥鳅吗?
特别适宜身体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小儿体虚盗汗者食用,有助于生长发育;同时适宜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急慢性肝炎及黄疸之人食用,尤其是急性黄疽型肝炎更适宜,可促进黄疽和转氨酶下降;同时适宜阳痿、痔疮、皮肤疥癣瘙痒之人食用。 泥鳅性平、味甘,入脾、肝经;
具有补中益气、除湿退黄、益肾助阳、祛湿止泻、暖脾胃、疗痔、止虚汗之功效
阴虚火盛者也可以适量食用,因为泥鳅并不是大热之品,性平,不热不寒。
泥鳅的运输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因成鳅的皮肤及肠道均有呼吸功能,运输较为方便,按运程、运时可分别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无水湿法运输
常温25℃以下,运输时间在5小时以内的,可采用无水湿法运输。方法是用水草置入蛇皮袋子或鱼篓(一定要透空气),再放入泥鳅后泼洒些水,使其能保持皮肤湿润,即可运输。
2、带水运输
水温在25℃以上时,运输时间在5~10小时,需带水运输。其运输工具同苗种运输工具相同。投放泥鳅密度为每升水1~1.2公斤。还可用塑料袋充氧运输,运载用的塑料袋规格为60×120厘米、双层,每袋装1/2~1/3清水,放8~10公斤成鳅,装好后充足氧气,扎紧袋口,在放入硬质纸箱内即可起运。
3、降温运输
利用冷藏车或冰块降温,把鲜活泥鳅置于5℃左右的低温环境内运送,在运输中加载适量冰块,慢慢溶化、降温,可保持泥鳅在运输途中的半休眠状态。一般采用冷藏车控温,可长距离安全运输20小时。
4、带水降温运输
一般6公斤水可装8公斤鱼,运输时冰块放在网兜内,并将其吊在容器上,使冰水慢慢地滴入容器内,达到降温目的,这种降温运输方式,成活率较高,鱼体也不易受伤。
5、运鱼筐降温干运
运鱼筐一般用竹篾编织而成,长方形,数个套叠起来使用。筐的内壁要敷上塑料布,以保持水分并避免损伤鱼体。长80~90厘米、宽40~50厘米的竹筐,每个竹筐可装鱼16~20公斤。装鱼后4~5个筐上下套叠起来,上面加一个浅一点的盛冰筐,放进用麻布包好的碎冰10~15公斤,用绳子捆紧,即可进行运输。
如果大量的养殖泥鳅有什特别需要注意的事项?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泥鳅被誉为“水中人参”,其味道鲜美,肉质细嫩,营养丰富,“泥鳅钻豆腐”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名菜。在医药上也具有较高价值,是我国外贸出口的重要水产品这一。泥鳅因其适应性强、疾病少、成活率高,且繁殖力强、运输方便、饵料易得,已成为重要的水产养殖品种。现就泥鳅的苗种培育、池塘养殖、稻田养殖、病害防治以及捕捞、运输等技术要点作一简单的介绍。 1苗种培育 1.1池塘条件 苗种培育以土池为好,面积以 30~100为宜,池深40~60cm,池中开挖鱼溜,以利其栖息和避暑防寒,池埂池底夯实,进、排水口设拦鱼网,池底铺垫15~20cm淤泥层,池中投放浮萍,覆盖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4。 1.2清塘培水 鳅苗下池前10d,用生石灰20~30kg/100带水清塘消毒。消毒后施 300~400kg/667腐熟的人畜粪作基肥培水,池水加至30cm。待水色变绿,透明度15~20cm后,即可投放鳅苗。 1.3苗种放养 鳅苗出膜第2天便开口进食,饲养3~5d,体长7mm左右,卵黄囊消失,营外源性营养,能自由平泳,此时可下池进入苗种培育阶段。鳅苗的放养密度以800~1000尾/为宜,有微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注意,同一池中要放养同批孵化规格一致的鳅苗,以确保苗种均衡生长和提高成活率。 1.4 饲养管理 刚下池的鳅苗,对饲料有较强的选择性,因而需培育轮虫、小型浮游植物等适口饵料,用50目标准筛过滤后,沿池边投喂,并适当投喂熟蛋黄、鱼粉、奶粉、豆饼等精饲料。鳅苗体长达到1cm时,已可摄食水中昆虫、昆虫幼体和有机物碎屑等食物,可用煮熟的糠、麸、玉米粉、麦粉等植物性饲料,拌和剁碎的鱼、虾、螺蚌肉等动物性饲料投喂,每日3~4次。同时,在饲料中逐步增加配合饲料的比重,使之逐渐适应人工配合饲料。饲料应投放在离池底5cm左右的食台上,切忌撒投。初期日投饲量为鳅苗总体重的2%~5%,后期8%~10%。泥鳅喜肥水,应及时追施肥料,可施鸡、鸭粪等有机肥,用编织袋装入浸于水中,每次用量约0.5kg/;还可追施化肥,水温较低时可施硝酸铵2g/,水温较高时可施尿素2.5g/。平时应做好水质管理,及时加注新水,调节水质。当饲养1个多月,鳅苗体长达3~4cm,开始有钻泥习性时即可转入成鳅养殖。 2池塘养成鳅 2.1池塘建设 选择避风向阳、引水方便、弱碱性底质、无农药污染的地方建池,面积一般为100~250,池深0.7~1m,池塘可以是水泥池,也可是土池。土池池壁需用砖、石块砌成,或用三合土捶紧,池底需夯紧,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池底铺入20~30cm的肥泥。进出水口用铁丝或塑料网拦住,池底向排水口倾斜,以便排水和捕捞。 2.2培水与放种 池塘按苗种培育方法清塘消毒,池水深保持30~50cm,并施入猪粪等有机肥培育水质,用量为 20~30kg/100。待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即可投放鳅种,3~4cm的鳅种放养密度为50~60尾/,有流水条件的可适当增加。 2.3 饲养管理 在培肥水质,提供天然饵料的基础上,须增加投喂蛆虫、蚯蚓、蚌肉、鱼粉、小杂鱼肉、畜禽下脚料等动物性饲料,以及麦麸、米糠、豆渣、饼类等植物性饲料,或人工配合饲料。一般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10%。投饲应视水质、天气、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水温15℃以上时泥鳅食欲逐渐增强,20~30℃是摄食的适温范围,25~27℃食欲特别旺盛,超过30℃或低于15℃以及雷雨天可不投饲。此外,还应根据水质肥度进行合理施肥,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cm,水色以黄绿色为好。当水温达30℃时要经常更换池水,并增加水深;当泥鳅常游到水面浮头“吞气”时,表明水中缺氧,应停止施肥,注入新水。冬季要增加池水深度,并可在池角施入牛粪、猪粪等厩肥,以提高水温,确保泥鳅安全越冬。 3稻田养成鳅 3.1 稻田条件及改建方法 凡泥质、弱碱性和无冷浸水上冒的稻田都可养殖泥鳅。选作养鳅的稻田面积不宜过大,一般以1000m2左右。田埂要加固,并埋下网片或塑料布防止泥鳅钻洞逃逸,进、出水口加设网拦,在田中开挖多个面积为2~3、深60cm以上的坑。与坑相通,开挖纵横数条沟,沟宽、深均为 30~40cm,坑和沟的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10%左右,为夏季高温、施农药化肥及水稻晒田时泥鳅的栖息场所,又便于集中捕捞。 3.2放养 鳅种放养时间以水稻栽插初次耘田后为宜,放种前3~4d在坑、沟内施入腐熟的畜肥40kg/100,培肥水质,然后每667m2放3~4cm的鳅种2 万~2.5万尾。 3.3饲养 鳅种放养后,投喂糠麸、枯饼、蚯蚓、蚕蛹粉、动物内脏等,前期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5%~8%,以后为 5%左右,饲料投放在沟、坑中。同时,根据水质情况及时追施肥料,每次追肥量15kg/100。稻田应尽量少用农药,必要时选择高效低毒农药,并在阴天喷洒。同时,保持水质清新,防止投饵施肥过量而影响水质。 4病害防治 泥鳅的病害较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4.1水霉病 4.1.1 症状病鳅体表附着白色毛状水霉菌。此病多发生于水温较低时期,当鱼体受伤时极易感染。 4.1.2防治办法 (1)捕捉、运输泥鳅时,尽量避免机械损伤;(2)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鳅5~10min,或用4g/m3孔雀石绿溶液浸洗20~30min。 4.2烂鳍病 4.2.1 症状病鳅的鳍、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溃烂,鱼体两侧自头部至尾部浮肿,并有红斑。 4.2.2防治办法 (1)1g/m3漂白粉全池泼洒,或0.1g/m3呋喃唑酮全池泼洒;(2)用20g/m3的呋喃那斯溶液浸洗病鱼15~20min,或按0.04%的呋喃那斯拌入饲料连喂3d。 4.3寄生虫病 4.3.1症状病鳅体瘦弱,常浮于水面,不安,或在水面打转,体表粘液增多。多由车轮虫、舌杯虫、和三代虫寄生虫所致。 4.3.2防治办法(1)用0.7g/m3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合剂全池泼洒,可防治车轮虫和舌杯虫病; (2)用0.5g/m3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可防治三代虫病。 4.4白身红环病 4.4.1症状病鳅身体呈灰白色,出现红色环纹。此病因泥鳅捕捉后长期蓄养所致。 4.4.2防治办法(1)鳅种放养时用5g/m3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5~20min;(2)0.2~0.3g/m3 孔雀石绿全池泼洒;(3)将病鳅移入静水池中暂养一段时间。 4.5气泡病 4.5.1症状病鳅鱼苗浮于水面。因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多而引起,主要危害鱼苗。 4.5.2防治办法(1)食盐4~6kg/667m2全池泼洒;(2)立即冲入清水或黄泥浆水;(3)及时清除池中腐败物,不施用未发酵的肥料。同时,掌握好投饵量和施肥量,防止水质恶化。 4.6敌害 清除蛇、蛙、乌鳢、水蜈蚣、红娘华等敌害生物。 5捕捞 5.1冲水法 将捕捞工具放在进水口,然后放水进池。泥鳅受流水刺激,逆水上游,群集于进水口附近。此时将预先设好的网具拉起,便可将泥鳅捕获。 5.2诱捕法 把煮熟的牛、羊骨头或炒制的米糠、麦麸等诱饵放在网具或鱼笼中,用其香味引来泥鳅。 5.3 干塘法 冬季,水温降至15℃~12℃时,泥鳅就会钻入池塘底泥中,只能干塘捕捉。先把水排干,将池塘、稻田划成若干块,中间挖排水沟,泥鳅会集中到排水沟内,便于捕捉。稻田中养的泥鳅,还可用晒干的油菜秆,浸泡于稻的沟、坑中,待油菜秆透出甜质香味,泥鳅闻而易聚,此时可围埂捕捞。 6 运输 泥鳅多为鲜活销售,如运输不当易导致死亡,造成损失。可用竹箩运输,每只竹箩装泥鳅25kg,装运时在竹箩底部铺上塑料薄膜,加水 2~2.5kg,然后放入活泥鳅;运输途中,每隔1.5h加1次水,可确保泥鳅鲜活
我想问几个关于泥鳅养殖的问题
池塘养殖 池塘分两种,分一般自然泥塘和人造池塘,天然泥塘简单,投资少,泥鳅食物充足,亦可自繁自育,一次投入多年收益,经济实用,效益高。无任何风险。一般适合初次养殖户养殖。注意泥鳅外逃及工业、农业污染即可。人造池塘可建成土池或水泥池。面积300-500平方米,长方型,东西走向为最好,池深:90-110厘米,水深:50-60厘米,池壁高出水面:40-50厘米,有进水口,溢水口,排水口,池塘面积不宜太大,为了便于管理和投饲料,池水太深太浅都不好,50厘米较理想。适合大规模养殖,一般亩产效益3万元以上。 2、 稻田养殖 稻田养殖分沟溜式和田塘式两种,沟溜式就是在稻田中挖鱼沟、鱼溜,作为鱼的主要栖息场所,一般按“井”字、“十”字等形挖掘。鱼沟要求分布均匀,四通八达,有利于泥鳅的生长,宽35厘米,深20-30厘米,鱼沟面积占稻田总面积的8%-10%。田塘式是在稻田内部或外部低洼处,开挖鱼塘,鱼塘与稻田沟沟相通,沟宽、沟深均为50厘米,鱼塘深1-1.5米,占稻田总面积的10%-15%。注意稻田施农药对泥鳅的毒害,一般选择高效低毒的农药,一般亩产效益在5000元以上。 3、木箱及水缸养殖 在农家庭院房前屋后、空闲地,可以用木箱或水缸养殖。用粪肥、泥土或稻草和泥土混合物填入底层,厚度为30公分,水深保持30-50厘米,有进出水口。木箱水缸可连成一串或者一片,集中养殖便于管理,避风向阳为佳。一般效益在每平米8-10公斤。 4、网箱养殖 在湖边、河边、大泥塘中以及山间常年流水不断的小溪里,可以用网箱养泥鳅,面积40-50平方米,网箱四角用竹杆插入底泥,网底紧贴泥面,网箱中放入三朵多孔板或二捆秸杆充做人工鱼礁。网箱用聚乙稀材料制成,一般40目网眼。每平方投放刚孵出的鳅苗20000尾或成鳅苗2000-3000尾,5-6厘米的鳅种,早、中、晚各喂一次食,经常检查网衣是否破损,网箱养殖管理方便,易捕捞,随养随卖。目前我公司大力推广的一种模式。一般效益在每平方米100元,即一个网箱可获纯利5000-6000元。 5、水生作物,鱼、鳅混养 泥鳅是底栖杂食性鱼类,对环境的适应性强,在鱼池塘中,混养泥鳅不用投饵,泥鳅是鱼池中的清洁工,泥鳅可以和草鱼、链鱼、鳙鱼、鲫鱼等一起混养,不宜与青鱼、鲤鱼、黑鱼一起混养,它们吃泥鳅。一般每亩可收商品鳅150公斤左右。在我国南方地区,有很多种植莲藕、菱角、荸荠、茭白等水生作物,在这些水生作物田里,可混养泥鳅,这些水田水体深,底泥有机物丰富,田中很少使用农药,比水田、稻田更适宜养殖泥鳅。只在水田里挖一个面积三平米左右的深水沟,以供泥鳅越冬和收捕泥鳅用,一般每亩收获商品鳅200公斤。 6、专业养殖 利用农田、荒地建造标准化池塘,一般面积2-3亩一个池,长方形,东西走向,南北窄,日照光线好,便于管理。池深1米到1.2米,水深60-70厘米,四周用网子围起来,防止泥鳅逃跑和有害动物的侵害。池子设计进出水口,便于换水使用。每亩投放500公斤左右5-8厘米鳅苗,效益亩产3万元。此种模式适合专业户,大面积养殖,产量高,成本低,是目前我公司主要推广的模式。 但是要注意一下几点!!!!! 一、饲养环境 泥鳅的饲养环境应选择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的地方。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高,但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域不能作为养殖用水。苗种放养前,要将池塘进行彻底清整、消毒,并在池塘中种植一些水生植物,给泥鳅提供一个遮荫、舒适、安静的生活环境,同时,水生植物的根部还为一些底栖生物的繁殖提供场所,为泥鳅提供天然饵料。 二、苗种质量 要选择体质健壮、活动力强、体表光滑、无病无伤的泥鳅苗种。 三、苗种消毒 苗种放养前,最好用2%--3%的食盐水浸浴5分钟--10分钟,以杀灭其体表的病原体。 四、放养密度 在泥鳅养殖期间,如放养密度低,则造成水资源的浪费,放养密度过高,又容易导致泥鳅患病。一般放养体长3cm--4cm的夏花100尾/平方米--150尾/平方米,体长在5cm以上的苗种可放养50尾/平方米--80尾/平方米,条件好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放养量,否则要适当减少放养量。 五、饲料管理 泥鳅是一种杂食性的淡水经济鱼类,尤其喜食水蚤、丝蚯蚓及其它浮游生物,但动物性饲料一般不宜单独投喂,否则容易造成泥鳅贪食,食物不消化,肠呼吸不正常,“胀气”而死亡,对腐臭变质的饲料绝不能投喂,否则泥鳅易患肠炎等疾病。 六、水质管理 养殖期间,抓好水质培育是降低养殖成本的有效措施,同时符合泥鳅的生理生态要求,可弥补人工饲料营养不全和摄食不均匀的缺点,还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提高产量。泥鳅放养后,根据水质情况适时施用追肥,以保持水质一定的肥度,使水体始终处于活、爽的状态。
泥鳅不能和什么一起吃食物相克大全
1、螃蟹与泥鳅食物相克
由于泥鳅性温补,而蟹性冷利,二者功能相反,故不宜同食,而且其生化反应不利于人体健康。
泥鳅不宜与狗肉同食;
狗血与泥鳅相克:阴虚火盛者忌食;
2、毛蟹与泥鳅相克
两者同食会引起中毒。
3、狗肉、狗血相克,阴虚火盛者忌食;
【食物相宜】
1、泥鳅与豆腐相宜
泥鳅性平味甘,祛湿,有护肝的作用;豆类制品有防癌的作用,日常吃些泥鳅对肝癌也有一定的辅助疗效。二者配食健脾益气,除湿退黄,对肝癌有辅助治疗作用;
食用功效(方法):
泥鳅食性平,味甘,具有补中虚、暖脾胃、祛湿、疗痔、壮阳、止虚汗的功能。
适宜身体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之人食用;小儿体虚盗汗者食用,有助于生长发育;适宜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食用;适宜急慢性肝炎及黄疸病人食用,尤其是急性黄疸性肝炎患者更适宜,可促进黄疸和转氨酶下降;适宜阳痿之人、痔疮患者、皮肤疥癣瘙痒之人食用。
泥鳅所含脂肪量较低,胆固醇含量很少,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且含有一种类似廿碳戊烯酸的不饱和脂肪酸,能防止人体血管衰老,适宜老年人及心血管病人食用。
泥鳅做菜,肉质细嫩,以爽利滑嫩的口感取胜,口味清新腴美。泥鳅土腥味重,烹制前需入水池或盆中滴入数滴菜油,让其去除泥垢,排尽肠内粪便,再用剪刀剪去头部,理净肚腹,洗净即可。
泥鳅营养丰富,中医认为泥鳅有暖中益气、祛湿除邪之功效,对消渴、阳痿、传染性肝炎、皮肤瘙痒、腹水、小便不利、痔疮、疥癣等都有一定疗效。也是肝病、糖尿病、泌尿系统疾病的食疗上品。
1、治水肿。泥鳅和大蒜,炖煮,不加盐,食多次。
2、治痔疮及脱肛。以泥鳅同米粉煮食。
3、治皮肤瘙痒或疥疮发痒。泥鳅炖汤服。
4、治急慢性肝炎。以泥鳅烘干研末,每次服9克,每日3次,饭后服用。小儿酌减。
5、治阳事不起。泥鳅煮食之。
6、治黄疸、湿热、小便不利。泥鳅炖豆腐食。
7、治疮久不愈。泥鳅醋制为末,涂患处。
8、治上下肢肌肉隆起肿痛。泥鳅和食盐、冷饭粒捣敷患处。
9、泥鳅滑液也可药用,方法是将泥鳅洗净后放入盆内,放白糖适量,搅拌后,待片刻,取其滑液,外治丹毒、疔疮、腮腺炎等;若以冷开水冲服,可治小便不畅及热淋。
在农村养泥鳅 下雨的时候要注意哪些
1.泥鳅的密度 防止水缺氧
2.不要让水漫过池的边沿
3.在池的旁边挖条小沟,不要让泥土流进池里
泥鳅与哪些食物相克
1、泥鳅不宜与狗肉同食;狗血与泥鳅相克,阴虚火盛者忌食
2、螃蟹与泥鳅相克,功能正好相反,不宜同吃
3、毛蟹与泥鳅相克,同食会引起中毒。
泥鳅适用人群:一般人群均可食用,特别适宜身体虚弱、脾胃虚寒、营养不良、小儿体虚盗汗者食用,有助于生长发育;同时适宜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癌症患者及放疗化疗后、急慢性肝炎及黄疸之人食用,尤其是急性黄疽型肝炎更适宜。
扩展资料
泥鳅的营养价值:从中医的角度讲,泥鳅有很高的药用价值,能补中益气、养肾生精。非常适宜身体虚弱、脾胃虚寒、体虚盗汗的人食用。而从现代营养学的角度分析,泥鳅是鱼类里的补钙冠军,同等重量下,泥鳅的钙含量是鲤鱼的近6倍,是带鱼的10倍左右。
泥鳅同时富含有利于 钙吸收的维生素D,因此是很好的补钙食物。此外,泥鳅还富含亚精胺和核苷,能增加皮肤弹性和湿润度,并提高身体的抗病毒能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如何吃泥鳅?夏天吃泥鳅的好处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泥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