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苗族进门酒 苗族最忌讳什么

大方六寨苗族的水花酒

酒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可谓无处不在,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中形成了制酒、饮酒、唱酒歌等一系列内容丰富的酒文化。

苗族酿酒的历史源远流长。今天,民间还有一首专门叙述从水稻种植到酿出米酒全过程的酿酒歌叫《Baif Jux Bil》。过去苗族食用的都是未经蒸馏的连糟酒,相当于古代汉族地区的“醅”,也就是唐代诗圣杜甫《客至》中所说的“樽酒家贫只就醅”中那种酒。后来才有蒸馏酒。

在汉族传说和文献中有杜康、仪狄造酒之说,苗族的酒是怎样来的呢?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人将吃剩下的糯米饭放在锅里,就外出走亲戚去了,几天后回来揭开锅一看,饭上长出了许多白毛,并散发出缕缕诱人的清香,他抓了一把尝尝,觉得味道很好,以后人们就照这种办法来酿酒了。这与晋代文学家江统在《酒诰》中所说的“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十分相似。

要酿出美酒,良好的酒曲必不可少。苗族人认为,酒曲是生命的,必须雄雌兼备才能繁衍后代。所以制曲饼时要捏一个圆形的表示雌性,一个比大拇指略粗长的表示雄性,其他的以二者为中心。每个曲饼的一面用拇、食、中三指尖分别压出一个小窝,象征狗爪印,以驱鬼避邪。

重阳酒堪称苗乡特产,制作工艺比较简单。因必须在重阳节期间制作而得名。将糯米或糯小米一次蒸熟后撒上酒曲,待发酵成醪糟,放入坛内,再加适量烧酒密封浸泡,一年半载即可开坛取用。其糟已化,其色微黄,其味醇香;以手试之,粘如糖浆,以口尝之,甜如甘露;口感虽好,后劲却大。

每有重大喜庆活动或有贵宾来临,热情好客的主人往往会在寨门前或家门口设置拦路酒。少则三五道,多则十二道。他们手中的牛角杯你可别接,否则一松手,那沉甸甸的牛角酒就非你莫属了。除此之外,就形式而言,还有进门酒、敬客酒、交杯酒、送客酒等等。

酒还是苗族人民感情交流和传统文化传播的媒介。通常情况下,酒过三巡,宾主双方往往要每二人一组,对歌饮酒,一问一答,你来我往,不能答者饮酒作罚,若势当力敌,则只有歌出而无酒进。此时与其说是考验酒量,不如说是考验苗族传统文化知识。所唱之歌苗语称为“hxak jud”(意为酒歌),大多为称赞对方或自谦之词。有时也唱苗族古歌中的一些篇章,学歌者往往在别人唱时心中默记。善此道者几次下来便可唱答了。

不论婚嫁,还是丧事,不论成功,还是失败,苗族同胞都把一种用玉米荞子等粮食做成的酒拿出来喝,用喝酒的方式庆贺自己或者祝福他人。这种酒不斟在杯中,也不放在碗里,而是藏在龙竹筒里,用一支通着的麻杆吸食,你一口我一口,轮流着从老人到小孩,直到大家喝得差不多了,才歇下。酒香四漫,微醉成仙,满口清芬的酒香,让你醉得舒服醉得酣畅,终生难忘。

这种酒没有牌子,上不了市场,产量很小,当然也没有时兴的包装,每年在苗族同胞的家中出产,每天都伴随着苗族人的生活和生产。这种酒的名字叫“窝托罗酒”,苗语里的意思是好喝的酒。

“窝托罗酒”好喝,其实看似简单的酒,却有许多讲究,也有很深的传统文化蕴含在里面。他们经过几百年的实探索,用纯种霉菌接种以麸皮为原料的培养物的麸曲,可用于代替部分大曲或小曲。目前麸曲法白酒是我国白酒生产的主要操作法之一,可在苗族同胞“窝托罗酒”里面,却用了几百年。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苗族酒文化典范的“窝托罗酒”,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老酒,它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早已是刻骨铭心了。千百年来,在苗族的生活中,“窝托罗酒”一直散发着它那十分迷人的魅力,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至关重要的情趣。“窝托罗酒”酒桌上摆哟,哥兄父老个个喝得醉熏熏。”就可足以说明了这一点。千年的历史,千年的文化,千年苗族人民的爱与恨,都无不与“窝托罗酒”息息相关。如今,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窝托罗酒”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东西。从家中的每日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日活动,喝“窝托罗酒”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客人来了以美酒相待,是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

你如果来到了苗寨,那里的苗族人民定要拿出自家亲自酿制的“窝托罗酒”来款待你,是一种多么地感到光荣的事,他们一定能给你一个至深至感的记忆。当评论苗族人民的性格时,酒是一个最好的比喻。苗族人纯朴、刚烈、热情,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之气质,而“窝托罗酒”那种清爽、醇香、凝重的口感,更是苗族人民性格的真实写照。

“窝托罗酒”的酿制方法很独特,不象一般的酒那样在很短的时间内出品,酒味不佳,酒度到高,喝起来辛辣过剩而香味欠缺。一瓶“窝托罗酒”,要酝三年以上,且需藏在地下,其原料为玉米、苦荞、大麦、高梁等五谷,越杂越好,越杂越香,越杂味越长。制法上不经过蒸馏,把酒药伴入蒸熟的杂粮,装入密封的土瓶,用肥肉在瓶的周围糊上一层,放进深过人高的地里,埋藏三年。三年,如果按现代造酒厂的效率,早就出产无数产量了,谁还想把长长的时间花在过程中,等待一瓶酒的发酵呢。但对于苗族同胞来说,酒藏不透不香,只有保证酝酿的时间,才能体现酒的醇度。三年之后,主人把深埋的酒瓶挖出来,洗去外面的泥土,用麻杆吸食,先从一家老人开始,以一口气一小碗的量,边吃边有人往里面装入凉开水,直到吸淡。

喝“窝托罗酒”很有些讲究。喜事,他是助兴济,老年人喝了,会唱起高兴的歌谣,年轻人喝了,会跳起动情的舞,新娘子喝了,会喜形于色,新郎官喝了,能即兴对歌,冲破新娘家人的考问,完全满老岳父出的问题。一瓶五十斤装的“窝托罗酒”因了酒度低酒香浓的原因,三五个小伙子也能将其一饮而尽,于是一场婚事办下来,少下千斤酒是不行的,可是一千斤酒要挖多少窑要费多少力啊。

同样,丧事时,“窝托罗酒”也得“出场”,没有酒是办不成事的,特别是红白事。主人家备下的“窝托罗酒”越多,说明你越好客大气,反下,别人就会对你说太小气了。这些年吃粮是不成问题的,当然谁也不愿意落个小气的坏名,因此,做客苗家,你得有三分酒量,不醉是不行的,醉了苗家人才会高兴。

“窝托罗酒”,苗族同胞的酒歌更动情,更好听。“窝托罗酒”在苗族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除了恭迎远客的迎客酒外,还有进门酒、出门酒石酸、交杯酒、姐妹酒、送客酒、婚礼酒、认亲酒建房酒……等等,苗族社会里,酒文化无处不在,丰富多彩。而苗族酒歌就正是 伴随着这些种种饮酒场合和酒宴的产物。其通常是在迎接客人敬酒时唱(此时为主人唱,以表欢迎光临。),或是在酒至半酣主客对饮,相互对唱(也有一问一答式)以示敬意,并以此劝酒。其声色缓慢而浑厚有力,概括了苗家人粗犷豪放,热情好客的酒文化内涵。

时代在发展,苗族酒歌也在发展着,比如劝酒的时候,他们会唱:“天也蓝啊,酒也蓝,远方的客人,一杯一杯往下传。”喝得差不多了,但好客的苗族同胞总还在喝,这时,他们又会唱道:“只要感情铁,那怕喝得胃出血,只有友谊真,那怕明天打吊针。”

物质时代,各种白酒越来越多,满天飞的广告为酒开路,今天这种牌子的酒好销,明天又将是另一种好卖,只是那些自称是粮食酿制的白酒,喝了常常让人难受,时不时闹出中毒惨剧。再到一些现代化的酒厂看看,酒不是在酝酿而是勾兑,用酒精加水的办法出产一些各类有害物质超标的液体。而这样的液体贴上印制精美的外包装就成为价格不溥的商品,上柜台进包房成礼品。我不知道还有哪个酒厂用纯包谷酿制真正意义上的酒汁,当我们在城里的各类宴席前举杯,又一次举起可能的中毒机会时,我想起苗家人的热情,与苗家人热血一样的“窝托罗酒”。

彝家水花酒

  彝家水花酒是彝家咂酒之一,味道可口,做法简易。用糯米、蜂糖、白开水做原料。   做法:农历九月或十冬腊月用糯米做成甜酒,酿造时酒药要放重一些或者用白酒药,装坛时先将蜂糖放于坛底,再舀甜酒盖上,然后加入凉透的白开水,用泥封固。约三个月后 ( 泡的时间长更好 ) 。酿子变成金黄色,透明,味酸甜,入口沁人心脾,是彝家常年必备的饮料,除平时自饮外,逢年过节还用来招待客人。是别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好酒浆。   “九月里来是重阳,重阳泡酒满缸香”,这是纳雍彝族长期酿制水花酒的经验之谈。之所以选择在九月酿造水花酒,就是因为这个时候做出来的酒不翻缸不变味,到腊月底,时间是三个多月,正好春节已到。开缸就用来过大年。若在其它时间酿造就容易变质或腐烂。   彝家刺梨酒和水花酒,味道独特,别于其它,堪称彝族地区的特产,是一种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饮料。

苗族进门酒

去苗寨进门三卡是哪三卡?

卡歌,卡酒,卡鼓. 卡歌很简单,就是在苗家阿妹唱完一首歌后,要接一首歌. 卡酒就是喝酒,是苗家人自己酿的米酒,很好喝. 卡鼓.就是敲鼓咯.据说如果你把鼓敲破了,女的要留在当地绣花十年,男的要留在那里挑粪三年.

苗族进门酒

苗族最忌讳什么

苗族人民忌讳其它民族称他们为“苗子”,而喜欢他们的自称“蒙”。 黔东南等一带的苗族在立春第一次春雷响后三天之内不能出工。
  湘西苗族在阴历每月初一、十五忌讳挑粪。
  苗族人不喜欢吃羊肉,忌讳吃狗肉,禁止杀狗、打狗。在苗族吃糍粑,不能拍了灰再吃。和苗族人嬉闹时,不能用绳子或布带捆他们。苗族人在门口悬挂草帽或插青树叶,或者苗族人在举行婚丧祭祀等仪式时,客人不要进屋。路上遇到新婚夫妇,不能从他们中间穿过。
  另外就是传统苗族文化形成的禁忌:
  一、忌坐门槛
  传说谁坐了门槛,谁的屁股就会生庖。实则因大门乃出入之通道,坐在门槛上严重影响人们的出入行动,属不懂礼貌的行为,故忌之。
  二、忌坐“杭果”
  苗族火坑右边(背向为北,面向为南,余类推)的中柱脚处,设有祖先神位,苗语称为“杭果”。一般青年和妇人严禁坐在这一方向烤火,孩童更不能在这里打打闹闹,以免惊动神灵。是苗族最讲究的礼仪之一。
  三、忌踩踏三脚架
  苗家的火坑里放有铸铁三脚架一个,苗语称之为“果刚”,专用于架锅子鼎罐煮饭、炒菜,任何人都不能用脚踩踏其上。因为传说三脚架是三个护火的祖先变成的,踩踏了三脚架就是对祖先的不恭。实则因为三脚架是铸铁所制,性刚脆易断,故忌之。
  苗族
  四、忌震龙岩
  苗族堂屋中央都有一块石板,石板下有一小坑,坑内放有清水一碗,是“龙”的栖身之处。如果有人震动了这块石板,据说“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家就会遭灾。
  五、父母健在,晚辈忌包白色头帕
  白色头帕是办丧事时晚辈戴的孝帕,若自己的父母健在,晚辈就戴白色头帕,有诅咒老人之嫌,故忌之。
  六、忌在家里和夜间打口哨
  苗族认为打口哨可招来凉风,而各种神怪则往往是乘着凉风而行的。因此,在家里打口哨会引鬼进屋,遭到不幸。在夜里打口哨,会引鬼缠身,降下灾祸,故忌之。
  七、给长辈盛饭送筷时忌竖插筷子于饭上
  每当开餐之时,第一碗饭多由晚辈盛好后双手递给长辈,表示晚辈对长辈的尊敬。但忌将筷子竖插在饭上。因为把筷子插在饭上是敬鬼神的一种仪式。故忌之。
  八、忌直呼长辈的姓名
  凡是晚辈见长辈,初见时必须言信行敬,态度雍容,和悦为先,并尊称之,切忌直呼其姓名,否则就会遭人唾骂,甚至会遭打耳光。
  九、忌与妇女行握手礼
  会见苗族妇女,无论老幼,只以称谓呼之,一律不能行握手礼,以示尊敬。
  十、忌在人前、神前放屁
  人要放屁,无可厚非。但苗族人民最忌讳在人前、神前放屁。若犯忌,除遭人唾骂外,还会招来灾祸。
  十一、妇女忌从人前走过
  若有客人来家,定当热情接待。客人坐定后,妇女绝不能从客人面前走来走去,以免有轻佻之嫌。
  十二、忌摸头掐腰
  苗族地区有这样的规矩:“男人头,女人腰,准看不准闹(nāo)。”意为男最忌讳被人摸头,否则就会事事倒霉,运气不佳;女人最忌讳被人掐腰,否则就会被认为不正经。

苗族进门酒

苗族油茶的介绍

苗族分布区域广阔,各地自然环境差异较大,因此农作物品种和人们的饮食习惯有所差别, 但总体来说,苗族以大米、小麦、包谷等为主食。苗族喜食酸味,制作的酸食有酸辣椒、酸菜、酸汤、酸汤鱼等。苗族还常以酒示敬,以酒传情,不同时间、地点,不同的对象,饮酒的礼俗也有所不同,如拦路酒、进门酒、双杯酒、交杯酒,不一而足,体现了苗族人民丰富多彩的酒文化。

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分三大方言: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地区以农业为主,以狩猎为辅。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剪纸、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驰名中外。其中,苗族的蜡染工艺已有千年历史。苗族服饰多达一百三十多种,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的服饰相媲美。苗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尤以情歌、酒歌享有盛名。芦笙是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苗族以能歌善舞著称,苗族民歌尤其丰富,每年农历正月初二或5月5日花山节(即踩花山),青年男女欢聚一起踩鼓,跳芦笙舞,对歌抒情,寻求配偶,同时举行爬花杆、斗占比赛。苗族擅长渍麻织布、剌绣、蜡染,工艺精湛,深得国内外赞誉。青年男女喜穿“五色斑衣”,集蜡染、剌绣于一身,绚丽多姿。苗族主要从事家业。过去,狩猎是一项主要的副业,常用弓弩、火枪围猎猎物,实行“隔山打鸟,见者有份”的分配方式。一些苗族同胞信仰民间多神教和基督教。
  礼仪: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尤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服饰: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约20公分左右,制作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图案。有的地区,银冠上除插银片外,还插高约1公尺的银牛角,角尖系彩飘,更显的高贵富丽。银冠下沿,圈挂银花带,下垂一排小银花坠,脖子上戴的银项圈有好几层,多以银片打制花和小银环连套而成。前胸戴银锁和银压领,胸前、背后戴的是银披风,下垂许多小银铃。耳环、手镯都是银制品。只有两只衣袖才呈现出以火红色为主基调的刺绣,但袖口还镶嵌着一圈较宽的银饰。苗家姑娘盛装的服饰常常有数公斤重,有的是几代人积累继承下来的。素有“花衣银装赛天仙”的美称。苗家银饰的工艺,华丽考究、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苗族人民的智慧和才能。苗族的服饰各地不完全相同,男子多用布包头,身穿短衣裤,但苗族妇女的穿戴普遍比较讲究,尤其是盛装,极为精美,花饰很多,有的裙子有四十多层,故名 “百褶裙”。衣裙上面绣制的各种图案,古色古香,异彩纷呈。妇女擅长纺织、刺绣、蜡染,工艺十分精湛。
  习俗:在苗族人家做客,切记不能去夹鸡头吃。客人一般也不能夹鸡肝、鸡杂和鸡腿,鸡胆、鸡杂要敬老年妇女,鸡腿则是留给小孩的。当你离开苗族主人家时,一定要有礼貌地说声“哇周”,意为“谢谢”,感谢苗家对你的盛情款待。
  有些苗族地区,忌随时洗刷饮甑、饭包、饭盆,只能在吃新米时洗,以示去旧米迎新米。随时洗刷会洗去家财,饭不够吃。在山上饮生水忌直接饮用,须先打草标,以示杀死病鬼。忌动他人放于路边的衣物,以免传染麻疯病。忌孩子在家中乱耍小弓箭,恐射中祖先。忌跨小孩头顶,否则孩子长不高。禁忌妇女与长辈同坐一条长凳。
  婚俗:苗族是一夫一妻制,男女青年婚前有传统的社交活动。如“会姑娘”就是苗族青年自由恋爱的方式。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一年一度的花山节(农历正月初五举行,又名"踩花山"),这是苗族人民最盛的节日,节日期间,身着节日盛装的男女青年欢聚对歌,表演踩鼓,跳狮子和芦笙舞,热闹非凡。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作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食俗: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如再加一些鲜肉和酸菜做馅,味道更为鲜美。 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张家界苗家拦门酒礼有什么特色?

在凤凰县的深山苗寨里,苗家人有一种隆重的礼节,迎接尊贵的客人,都要在门口摆上一碗碗酒,请尊贵的客人们每人都喝上一碗两碗或一口两口……这便是苗家人的拦门酒。  
这种礼节经过若干年的演化已成为苗家人待客的一种礼仪风俗。这种风俗起始于何年,只因苗家人在封建社会受岐视很深,官办的史志书上没有记载。不过苗家的老人们说,祖祖辈辈都是这样,已经有好多年了。  
拦门酒,表达着苗家人的心诚,像酒一样浓烈,像山泉一样清纯。对于拦门酒,客人们喝得越多,苗家人心里越是高兴,这是看得起苗家人,敬重苗家人。  
拦门酒,通常有两种酒:一种是包谷酒,苗家人用自己种的包谷自己酿造。包谷酒浓烈甘醇,喝后脸庞通红发烧,会立马产生一种顶天立地、豪气十足的男子汉剽悍气魄;另一种酒是糯米酒,苗家人叫甜酒。这种酒由妇人专事酿制,用高寒山区云雾中生长的一种营养十分丰富的圆颗糯米为原料,用百年老瓦缸密封。此酒汁浓、清凉、甘甜、味香、口感可人,男女老幼皆宜。苗家人长年备有此酒,用来招待心目中尊贵的客人和极为亲密的好友故交。特别是盛夏炎天六月,从深山里汲来清凉的泉水勾兑此酒,可以清凉解暑,最大功能则是滋阴补肾。两种酒,可由客人随意挑选。但大都是男人们喝包谷酒,显示男人本色。女人们则小口吮吸着糯米酒,展示着东方女性的温柔。  
除此,还有高粱酒、红薯酒等,在此不一一细说。  
拦门酒,是苗家人待客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如今,拦门酒已走入了旅游市场,在凤凰古城的旅游景区,在各大商场宾馆开业的仪式上,都会有拦门酒。场面宏大的,会扎着彩楼,挂上灯笼绣球,舞起狮子,敲着花鼓,吹起唢呐、木叶,唱着苗歌,一排排服饰艳丽漂亮的姑娘端着一碗碗清纯的包谷酒、糯米酒,笑盈盈地亲手端至你的唇边,请你喝酒。  
祝贺词和答谢词之后,主人把早已想好了的农事或家事其日常生活的要事向来客提问,接谢人随问随答,然后由族长十分恭敬地双手举起盛满包谷酒的酒杯,递给一个年长客人,一碗一碗地让客人们喝下这香醇美的包谷烧酒。一切仪式做完之后,说声:“得罪了,最尊贵的客人”,客人答一声“请不要客气,我们都是一家人”。这时,酒门大开,拦门人很礼貌地让开一条道路恭迎客人进屋。 
 拦门酒的习俗十分原始古老,它体现了苗家礼貌待客坦诚交友的良好道德风范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贵州西江苗寨拦路酒

历史上苗族人饱尝苦难。但动荡多变并没有改变苗族人诚挚、慷慨的性情。古老的苗寨,为欢迎尊贵的客人而设置的“拦路酒”。进入一个村寨,少则有三五道“拦路酒”,多则有十二道。最后一道设于寨门口。一双牛角酒杯高悬寨门,寨老或银饰盛装的姑娘双手捧杯,唱歌敬酒。

苗族的礼仪有那些?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民虽然世世代代居住在偏僻山乡,但思想纯朴,对于礼仪十分讲究。
  幼辈见长辈。凡是幼辈见了长辈,不管是男是女,是熟识还是初次相见,都必须说话诚恳,行为恭敬,笑脸相迎,并要用一定的尊敬词语相称。若是幼辈正在行走,见了老人或长辈,必须立定;若是幼辈正在坐着,长辈来了,应该立即起立让坐。眼睛要平视,双手要放下。如遇到自己不相识的长辈,对方年龄比自己大一二十岁的,男的称呼为“得讷”,女的称呼为“得目”。如年龄再大一点的,男的称呼为“阿打”(外公)或“阿内能共”“阿内能果”(老人家),女的称呼为“阿达”(外婆)或“阿内能共”。称呼完毕后,幼辈才能坐下或相辞而去。
  平辈见平辈。凡是平辈相见,必须点头招呼。若是相识的,要用固定称谓相呼;如果不相识,男的可称之为“阿郎”(大哥)或“把秋”(老表),女的可称之为“阿娅”(大姐)。
  长辈见幼辈。凡是长辈见幼辈,一般都要行点头礼。相识的按固定称谓相呼;不相识的,如果是壮年,男的可称呼为“得那”,女的可称呼为“阿娅”。如果对方是幼年.无论男女,都可称呼为“得苟”(小弟弟、小妹妹)。
  杂礼。老人或长者与青年或幼辈一起走路时,青年人或幼辈必须让老人或长辈走在前头。老幼同桌吃饭时,上坐老人,下坐壮年,两边坐位一般人都可就坐。老幼同在地楼上的火坑边入座烤火叙谈时,靠近中柱的那一方,习惯让客人、长辈或老人坐。其他方面,随意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