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育儿心理学与儿童教育 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儿童教育心理学

展开全部


首先,从电视机中找到他的兴趣.他喜欢动画片,就一定很喜欢玩游戏,比如智力游戏等等.这种孩子虽内向,但成熟的早.要尽早发掘他的各种潜力,比如,有没有音乐天赋,绘画,或者其他天赋,学习外语天赋等等,或者有的孩子喜欢看书,也许你家孩子喜欢看漫画,喜欢看智龄大的孩子看的那种书.所以你要多引导他看他感兴趣的书,转移他对电视机的兴趣.也去以后会是个早熟的人才.祝福你家孩子.

育儿心理学与儿童教育

儿童教育心理学

这似乎是很多人的问题——遇到一件事的时候总是想先进行自己分析的哪一方面进行“条件推理”。这属于心理学上的一个研究。
我要说的是:让自己别钻某个圈子——认为那能够一下子解决孩子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你可以先尝试找他的行为的原因是什么——环境(家庭环境还是社会环境;学校还是朋友之间;或者是影视书籍...);人为——外人,还是家人.....

育儿心理学与儿童教育

什么是幼儿教育心理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又叫学前心理学,是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分支学科。主要致力于提供引导幼儿产生健全心理的方法,对学龄前儿童的个性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育儿心理学与儿童教育

怎么教育孩子,怎么教育幼儿,育儿心理学

1. 教育孩子要讲话文明;
2. 常用礼貌用语;
3. 尊敬师长;
4. 见了熟人主动打招呼;对第一次认识的人,也要礼貌地打招呼;
5. 让孩子从小练习承受力,如面对父母和外人的批评的抗压力;
6. 让孩子从小锻炼他的动手参与能力,如自理能力和帮助家长做家务劳动;
7. 交给孩子不要为小事计较,大气的人才有出息的道理;
8. 告诉孩子为什么这样教育他,用正反实例来告诉他其中的好处和危害;
9. 按时起床和休息;
10. 每天独立完成作业后再看电视或玩电脑;
11. 看电视玩电脑的时间最多持续一两个小时,为了防止近视,半个小时要离开座位到外面远处观望5分钟;
12. 周末完成作业前提下,带孩子去串亲,让他多和其他孩子交往,学习经验并增长快乐情绪;
13. 每年一次,带孩子旅游,培养孩子开阔的胸怀,增长见识;
14. 家长以身作则,营造快乐有序的家庭氛围;
15. 夫妻二人坚持一人工作赚钱养家,另一人主要负责孩子的教育的原则。

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在幼儿教育学和幼儿心理学基础上形成的一门学科。它主要研究幼儿学习的规律与特征以及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促进幼儿学习与身心的健康发展。
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在于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2、提高幼儿教育工作效率。
3、提高教师素质。

学前教育儿童心理学和学前教育儿童发展一样吗心理学

不一样

心理学 是不定因素的暗指定位

而学前教育 是在框架下的定位

简述幼儿心理学和幼儿教育如何相互影响

心理学对幼儿的影响,表现在心里,关乎幼儿是否愿意接受教育,以及对教育的知识的理解,幼儿时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是一生的影响,这同样需要教育。总之,心理学是爱的方面,而教育是见识方面,两者不可分离啊!!!!!!!!!!!!!!

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儿童发展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都属心理学范畴。
区别在于:
1、儿童发展心理学注重研究儿童的生长发育阶段出现的问题。
比如:儿童为什么会说谎话?为什么会怕见生人?为什么会产生攻击别人的行为等等。
2、教育心理学注重教育方面的问题研究。
如:怎样教育说谎话的儿童?怎样教育怕见生人的儿童?怎样教育儿童不攻击别人等等。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处理得好的话,儿童的教育发展会比较顺利,反之问题比较多。
作为家长如果懂这门学问,教育孩子应该轻松一点,反之问题儿童就会多一些。



扩展资料
教育心理学历史发展
一、教育心理学的起源   
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人是克斯坦罗琦。赫尔巴特是第一个把教育学和心理学进行尝试的。
具有代表性的人是桑代克‘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出版了《人是教育对象》一书,卡普切列夫于 1877 年出版了世界上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桑代克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以学校情境详尽说明学习的概念,从而使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这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真正开端。
1913年,这一著作扩充为三大卷,内容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学、个别差异及其原因三大部分。
他提出的学习三大定律(效果律、准备律、练习律)及个别差异理论,成为20年代前后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由于桑代克把教育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学习心理方面,导致了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界长期把学习心理作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20 世纪 20 年代到50 年代)   
在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汲取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方面的研究成果,心理测量实际上是进步教育时期的实验教育时期的成果.大扩充了自己的内容。
30 到 40 年代,有关儿童的个性和社会适应以及生理卫生问题也进入了教育心理学领域。50 年代,程序教学和机器教学兴起,同时信息论的思想为许多心理学家所接受。   
在美国,学习理论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研究领域。20 年代以后,行为主义在动物和人的学习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杜威则以实用主义的“从做中学”为信条,对教学实践活动进行改革,对教育产生了相当深影响。
在前苏联,维果斯基强调教育与教学在儿童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并提出了“文化发展论”和“内化论”。前苏联教育心学家重视结合教学与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学科心理学获得了大量的成果。   
在中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是 1908 年由房东岳译、日本小原又一著的《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 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一些学者进行了一定的科学研究,但研究问题的方法和观点,大都模仿西方,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三、成熟与完善阶段 (60 年代到现在)   
20 世纪 60 年代初,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重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际结合,强调为学校教育服务,发起了课程改革运动。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 杰斯也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张。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的发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条件和效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80 年代以后,多媒体计算机问世,使计算机辅助教学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前苏联教育心理学家则注重教育心理学与发展心理学相结合的研究,最有代表性的是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的研究,它推动了前苏联的学制与课程改革。
以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学习理论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列昂节夫和加里培林等提出了学习活动理论。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在 60 年代受十年动乱的冲击,研究曾一度中断。
70 年代末,我国教育心理学重新繁荣。教育心理学家们自编了多本教材,同时,许多专家、学者结合我国教育实际开展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其中有些研究的规模、水平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巴甫洛夫学说传入中国以后,在20世纪50年代不仅影响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影响了教育心理学。
他的两种信号系统学说,给教育心理学提供了新的理论根据,也给教育心理学找到了与自然科学相联系的纽带。
第二信号系统学说的提出,使儿童言语与思维的问题成为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   
为适应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也不断增加,研究对象的范围逐渐扩充。
教育心理学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近代科学的发展,特别是近代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及精神病学的发展都对教育心理学产生影响,促使它不断更新内容,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育心理学研究有着十分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