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栖动物的成体呼吸方式
两栖动物是拥有四肢的脊椎动物,也是最原始的陆生脊椎动物,由鱼类进化而来,属于脊索动物亚门两栖纲,因为水陆两栖的生存特点而得名,现存两栖动物有四千多种。作为地球上最早爬上陆地的脊椎动物,两栖动物还对水有很强的依赖性,虽然既可以生活在水中,也可以生活在陆地上,但是它们的卵和幼体必须要待在水里,所以往往生活在水域附近,这也造就了它们水陆两栖的特点。
↑地球上最早的两栖动物:鱼石螈
由于两栖动物是变态发育,也就是说两栖动物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幼体到成体的差别很大,这些差别不仅体现在外形结构上,而且在生活习性上。两栖动物的幼体必须生活在水中,是用鳃呼吸的,而成体生活在陆地上,用肺呼吸。除此之外,两栖动物虽然可以用肺呼吸,但是肺功能尚不完善,必须依靠皮肤来辅助呼吸,它们的皮肤很薄,而且裸露在外,皮肤下面布满了分泌黏液的腺体,这些黏液对水分和空气有可透性,一来可以为身体保持水分,而来让氧气更轻易地透进身体,达到辅助呼吸的效果。
——以上内容参考米莱童书《生命简史》
不用鳃呼吸的鱼及其呼吸方式
不是,用鳃呼吸的是少数 水生脊椎动物中不用腮呼吸的更多,其实只有鱼类和两栖类的幼体用鳃呼吸,其他的水生脊椎动物均用肺呼吸,如两栖类的青蛙蟾蜍,爬行类的鳄鱼乌龟,哺乳类的鲸鱼海豹等。 无脊椎动物中原生动物,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性动物,环节动物都未进化出鳃,它们不是靠细胞就是靠体表进行呼吸,直到软体动物才有了鳃。 这样再概括一下,用鳃呼吸的水生动物只有:软体动物,部分节肢动物,棘皮动物,半索动物,尾索动物,头索动物和鱼类。
恐龙的呼吸方式为什么和人不一样?
鸟类的气囊结构是从它们的恐龙祖先继承而来的。人们在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化石中发现了气囊存在的证据,其中气腔龙除了在脊椎骨上,还在叉骨、肠骨和腹肋等骨骼上有气囊存在的证据,显示出它具有和鸟类非常接近的气囊系统。这表明恐龙的呼吸方式和人类不一样,除了用肺,还要借助气囊系统进行呼吸。
每个人的生命,都在一呼一吸间延续。静下心来,感受自己的呼吸:吸气的时候,肋骨上抬,横膈膜下降,肺的容积扩大,新鲜空气进入肺中;呼气的时候,肋骨下降,横膈膜上升,肺部收缩,将废气排出。人的肺就像个大袋子,既是气体交换的场所又能储存空气,但是正因为如此,每次呼气的时候,废气不能够全部排出,占据了肺的部分容积,降低了气体交换的效率。鸟类发展出了比人类更高效的呼吸方式,它们的秘诀在于具有与肺部相连的气囊。
呼吸系统中增加了气囊之后,肺就不再储存空气,而是专门行使气体交换的功能。气囊系统主要分为前部气囊和后部气囊两部分。吸气的时候,吸入的新鲜空气有一半会直接进入后部气囊,另一半则经由肺部进入前部气囊。呼气的时候,后部气囊的新鲜空气会在肺部进行气体交换之后排出,而前部气囊的废气则不经过肺部直接排出体外。这样一来,无论是吸气还是呼气,肺部始终有新鲜空气流过,气体交换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鸟类具有气囊早已被人熟知,现在人们发现,鸟类的气囊结构是从它们的恐龙祖先继承而来的。人们在蜥脚类和兽脚类恐龙化石中发现了气囊存在的证据,其中气腔龙除了在脊椎骨上,还在叉骨、肠骨和腹肋等骨骼上有气囊存在的证据,显示出它具有和鸟类非常接近的气囊系统。这表明,恐龙的呼吸方式和人类不一样,除了用肺,还要借助气囊系统进行呼吸。
蚱蜢是怎样呼吸的
一天, 我在河边玩耍,忽然看见了一只蝗虫不幸跌入水中,不一会儿便死了。我好奇起来:这只蝗虫为什么会溺死呢,它的头没有沉到水里去呀? 通过查资料我了解到,原来蝗虫的“鼻子”不是长在头上,而是长在肚子上的。这引起了我的兴趣。我决定做个实验验证一下。 我捉了两只蝗虫,又准备了两碗水。我把一只蝗虫的腹部浸到水里,把另一只的头部放进水里。一分钟过去了,两只蝗虫都还都活蹦乱跳的。五分钟过去了,头在水中的蝗虫六条腿还在不停地蹬着,腹部在水中的那只力量开始减弱。七八分钟后,头在水中的蝗虫还是老样子,而腹部在水中的那只几乎不动了,腹部鼓得老高,就像青蛙鼓肚皮一样。十分左右,腹部在水中的蝗虫一动不动,已经死了。看来蝗虫的确是用腹部呼吸的。
蝗虫是如何呼吸的?
蝗虫胸部有两对气门,腹部有8对气门,前4对吸气,后6对呼气,气体由前向后流动。
蝗虫怎样呼吸的图片:
http://211.67.78.3:9030/multimedia/main/ShowCAI.asp?subject=a&CAIname=biology/0h00602
跑步时最佳的呼吸方法。。。赏…
人在跑步时,人体所需氧气需要量随着跑步速度加大而相应增加,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需要加快呼吸频率和增加呼吸深度。但是,呼吸频率的加快是有一定限度的,一般最有效的范围是每分钟35~40次。如每分钟最高达到60次,平均一秒钟就要进行一次呼气和吸气,这样势必使呼吸变浅,换气量减少,影响氧气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使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浓度降低。 注意呼吸节奏均匀。跑步时,有意识地把双脚步伐节奏与呼吸节奏协调起来,一般来说,根据自己体力状况和跑步速度变化,可以采取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法。当呼吸节奏与跑步节奏相适应并形成习惯后,就可避免呼吸急促表浅和节奏紊乱,对加深呼吸的深度极为有利。同时还可减轻呼吸肌的疲劳感和减轻跑步中“极点”出现所带来的不良反应。 跑步时采用鼻子吸气。跑步时采用鼻子呼吸并与跑步节奏相协调,能满足体内氧气要求。随着跑步距离和强度加大,氧气需要量增加,改用口鼻吸口呼的呼吸方式,在吸气和呼气时要做到慢、细、长,嘴微张呼气,忌大口快速呼吸或者喘粗气。跑步时呼吸急促,感气憋不畅时,是由于呼气不充分,二氧化碳排出不充分,占据在肺泡之中,限制了氧气的吸入。要想加大呼气量,就用口呼气,并有意识加大呼气的量和呼出的时间。 呼吸的主要目的,在提供人体的氧气需求与排除体内多余的废气。人体安静 休息时,每分钟约呼吸10至12次,每次呼吸的量 (潮气量) 约 500ml,也就是说 ,人体在安静时的每分钟呼吸交换量约5至6公升。尽管每分钟吸入体内的氧气多 达1000至1200ml,但是70公斤成人每分钟使用的氧气则只有 300ml左右。人体最 大运动时的换气量可以达每分钟 100公升 (约安静时的20倍) ,但是人体的最大 氧气摄取量(maximal oxygen uptake) 则只有每分钟3000ml。这种呼吸交换量增 加,氧气使用率反而降低的现象,似乎说明了呼吸并不是人体耐力运动表现的主 要限制因素。 尽管呼吸的氧气交换量(外呼吸)比身体组织的氧气交换量(内呼吸)还多,但 是对於呼吸循环系统而言,不管是肺部的气体交换、心跳率、心脏每跳输出量、 人体的血流分布或静脉的回流等,都不是可以由意识控制的人体运动生理变项。 唯有运动时的呼吸方式,才是可以由意识控制的运动生理反应,因此,适当了解 跑步时的正确呼吸概念,也是相当有帮助的运动生理知识。 1.跑步速度与呼吸交换量 经常有人提出跑步时,随著步伐「2吸1呼」、「2吸2呼」或其它节奏调整的 呼吸频率(次数)概念。这种不考虑呼吸交换量大小的原则性说词,是相当错误的 跑步呼吸调节概念。事实上,跑步的快慢与呼吸交换量成正比。人体在不同速度 下跑步时,每分钟的呼吸交换量可能相差达10倍以上,尽管跑步步伐的快慢也会 改变呼吸的次数(频率),但是,绝对不要以为单一个呼吸节奏,就可以完全代表 跑步的呼吸调节。人体跑步时的呼吸调节会受到跑步速度的显著影响,尽管两人 以相同的速度一起跑步,两人的最佳呼吸节奏(深度与次数)也会有所差异。 2.影响肺部气体交换量的因素 人体肺部的气体交换受到呼吸频率(次数)、呼吸深度(潮气量)与死腔大小的 影响,因此,到底跑步时要增加呼吸的频率或深度,做为运动时增加呼吸交换量 的依据?这个问题的解释与死腔大小有关。 所谓死腔代表人体口、鼻、咽喉、气管与支气管等气体通路(约 150ml),当 吸入的空气通过这些空间时,会保留下死腔大小的空气量,不会进入肺部进行气 体交换,因此,尽管安静休息时的每次呼吸量约 500ml,但是真正进入肺部进行 气体交换的空气量只有 350ml,如果以每分钟10次的呼吸次数计算,人体安静休 息时的真正肺部气体交换只有3500ml。增加呼吸的深度(每次吸入的空气量),可 以显著降低死腔的影响,达成增加肺部气体交换量的目的。特别是随著跑步速度 的增快,死腔也会显著增加,如果只以呼吸频率的改变来调节,那麼肺部的气体 交换效率就不会提升,不利跑步时的氧气增加需求。 3.以口或鼻呼吸 如何增加呼吸的深度?是进行跑步呼吸调节的重点。基本上来说,当跑步的 速度不是很快,人体的氧气需求量还不高时,以鼻吸气、口吐气的方式,可以获 得比较自然的换气调节。此时跑者应尽可能增加鼻子的吸气深度、降低呼吸的频 率,以便获得较佳的肺部气体交换效率。当跑步的速度加快后,吸气的深度可以 再增加,呼吸的频率也会慢慢提升,若以鼻子吸气的节奏无法达成肺部气体交换 的需求 (感觉必须以口帮忙吸气) 时,表示跑步的速度已经太快,此时放慢跑步 的速度,显然比调节呼吸深度或频率还来的重要 (呼吸交换量急遽增加,代表无 氧代谢增加) 。 4.胸式或腹式呼吸 以肋骨与胸骨上提扩张胸腔,达成气体进入肺部的呼吸方式,称为胸式呼吸 。肋骨与胸骨不动,以横隔膜下缩造成胸腔扩张 (腹部突起) ,达成气体进入肺 部的呼吸方式,称为腹式呼吸。事实上,腹式呼吸就是所谓「气入丹田 (下腹部 ) 」的呼吸调节方式,也是达成增加呼吸深度的有效手段。跑步时采用腹式呼吸 的方式来调节,可以显著提升肺部的气体交换效率。 跑步前要做de准备活动 人体各内脏器官及四肢从相对静止状态到较紧张活动需要有个适应过程,因此,人在进行跑步前同样要作适当的准备活动,使机体生理机能能够在动的情况下协调地工作。如果跑前不做准备活动,长跑时往往会发生关节韧带、肌腱扭伤。特别是一起身就进行紧张的跑步,更易发生。跑步前一般可做以下几节准备活动: (1)站立,两手叉腰,交替活动踝关节; (2)半蹲,两手扶膝活动膝关节; (3)两腿交替高抬腿,活动髋关节; (4)两手叉腰旋腰,活动腰部; (5)一手扶持,依次前后踢腿、活动髋、膝关节; (6)前后弓箭步压腿;左右压腿,牵扯腿部韧带; (7)上体前后屈以及上肢的轻微活动等。 注意晨炼前的饮水。饮水时一般以喝一杯250CC左右的凉开水最好,水温大体在15℃左右为宜。这样,夏天能降温解渴,冬天也不致因水冷而刺激口腔和肠胃。喝水时要稍缓慢,以不感到胃胀为宜。饮后10分左右即可参加晨练。 为什么晨练前要饮水呢?因为人体经过一夜睡眠休息后,由于呼吸、排尿和皮肤的蒸发,体内水分丢失很多,致使血容量不足,血液粘稠度增高,微循环淤滞。而在这种状态下参加运动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尤其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更应注意。晨炼前饮水就可以改变这些不利因素。 晨跑之前不能先吃早餐,因为食物进入胃中需要进行消化这个阶段,吃了早餐之后进行晨跑全身的血会集中在四肢,在胃部的血几乎为零,这样就只有胃壁与胃中的食物直接磨擦,到时在晨跑中会出现胃痛症状,长期如此会胃炎甚至会出现胃溃疡的。 如果想要达到减肥效果,那么你必须在晨跑中跑足80分钟以达到有氧运动的效果,否则只会事必其反。晨跑结束后,必须休息半小时后再吃早餐,最好是一杯牛奶加一个水果。
昆虫的呼吸器官是怎样的?
昆虫如何呼吸 刘北利 译 任何生物都必须靠呼吸来维持生命。呼吸就是吸入空气以得到氧气,然后呼出不同成分的气体。我们呼出的气体中已无氧气。而增加了二氧化碳和水分。 被吸入的氧气用以“燃烧”一些食品供身体之需。废弃之物,包括水分与二氧化碳,被身体排除,其中一部分就是被呼出的。 海蜇以及其他许多虫子的呼吸方式也许是最为简单的。它们没有呼吸器官。氧气溶解在它们所生活的水中通过皮肤渗入,溶解了二氧化碳渗出。它们的“呼吸”就是这样。 蚯蚓比较复杂一些,它特殊的体液,也就是血液,把氧气从皮肤带入,又把二氧化碳带出。青蛙有时也是这样,把皮肤作为呼吸器官。但是它的肺可供身体需要大量氧气时使用。 对于昆虫,呼吸的方式极其奇特有趣。如果我们仔细观察一只昆虫的腹部,就是肚子,我们会看到大量的小开口,叫气门。每一个气门都是一个导管的入口。这个导管和人呼吸的气管功能是一样的。所以昆虫和我们呼吸的方式相同,只是昆虫的肚子里有数百个气管来导入空气。对于昆虫这么小的生物,这些管道并不占多少空间。但是你能设想人类的呼吸系统也如同昆虫的呼吸系统吗?那其他的器官就几乎没有地方了! 还有,呼吸的频率(也就是空气吸入的频度)取决于生物的体积。身体越庞大的动物,呼吸就越慢。一只大象一分钟呼吸大约10次,而一只老鼠一分钟呼吸大约200次! 第二节 昆虫的其它呼吸方式 当前位置:昆虫的内部解剖->昆虫的呼吸系统->昆虫的其它呼吸方式 昆虫的主要呼吸方式是气门气管的开闭式呼吸,但随着某些昆虫生活习性的改变,其呼吸系统的构造及呼吸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些特殊的呼吸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种。 一、体壁呼吸 有些昆虫没有气管系统,或气管系统很不完善,气体的交换是经由体壁直接进行的,这种呼吸方式特称为体壁呼吸。如弹尾目昆虫中的绝大多数种类都无气管系统;很多寄生性昆虫的幼虫,体内虽有气管网但无气门,整个体躯浸浴在寄主的体液或组织液中,一般多以柔软的体壁摄取溶解在寄主血液中的氧;某些水生昆虫,体内虽具有完整的气管系统,但在体壁上常无特殊的呼吸机构,可利用体壁吸取溶于水中的氧气。 二、气管鳃和直肠鳃呼吸 气管鳃(trachealgill)是一些水生昆虫如蜉蝣目、绩翅目和蜻蜓目的稚虫,以及毛翅目的幼虫,体壁向外突出形成的叶片状或丝状构造,鳃内密布气管的分支,溶于水中的氧气和虫体内的二氧化碳,可通过气管分支与水之间的鳃壁进行交换。蜻蜓稚虫的气管鳃突出在消化道后端的直肠内,因而又特称为直肠鳃(rectalgill),可自进出于直肠腔内的水中吸取氧气。这些昆虫虽然具有呼吸效率较高的气管鳃,但体壁呼吸仍占有重要地位。在冬季,当水中含氧量较高、虫体活动减弱的情况下,单靠体壁呼吸即足以维持生命;而至夏季,水中含氧较少,虫体的活动性又较强时,就必须依靠气管鳃吸取溶解在水中的氧了。 三、物理性鳃呼吸 某些没有特殊呼吸器官的水生昆虫,不能直接利用水中的氧气,而是以气泡或气膜利用大气中的氧气,这种特殊的呼吸方式,称为“物理性鳃呼吸”。如龙虱和仰泳蝽等的体躯腹面,有一层直立的疏水性毛,当虫体潜入水中时,在毛间可携带一层气膜或气泡,从而可满足其在水中生活数小时甚至数十小时,再到水面上来换气。在有些情况下,气泡不仅具有昆虫潜入水中时携带氧气的功能,它的供氧机制,还可使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源源不断地渗入到气泡中去,以维持气泡的体积,与虫体内进行气体交换。因此这类昆虫可以更长时间甚至终生不到水面上换气。 四、内寄生昆虫的特殊呼吸方式 内寄生昆虫除以体壁进行呼吸外,某些种类还常具有特殊的呼吸器官和呼吸方式。如很多寄生蝇幼虫钻入寄主体壁后,因寄主皮细胞层受到刺激而向体内扩展,使体壁向内形成一囊状构造(表皮质围鞘),包住钻入的幼虫,虫体后端的气门对着寄主体壁上的蛀孔,与大气相通。膜翅目小蜂科的某些种类,在卵的一端具有长的柄突,卵产于寄主体内后卵柄露于体外,幼虫在寄主体内孵化后,将身体末端伸入到卵壳内,以虫体后端的气门通过卵柄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昆虫是用什么器官呼吸的啊?
昆虫的主要呼吸方式是气门气管的开闭式呼吸,但随着某些昆虫生活习性的改变,其呼吸系统的构造及呼吸方式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这些特殊的呼吸方式大致可以归纳为下列几种。 一、体壁呼吸 二、气管鳃和直肠鳃呼吸 三、物理性鳃呼吸 蚯蚓比较复杂一些,它特殊的体液,也就是血液,把氧气从皮肤带入,又把二氧化碳带出。青蛙有时也是这样,把皮肤作为呼吸器官。但是它的肺可供身体需要大量氧气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