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情绪控制怎样写
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 如果孩子出现情绪反应,父母要先用同理心和倾听的技巧,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知道你愿意理解他的感受,就会慢慢将心情沉淀下来。 情绪是自然产生的感觉,是一个人对周遭事物的主观感受,因此没有对错之分。它是一种能量,一旦涌现了,绝不会凭空消失,需要有效抒解的管道。 在孩子出现负面的情绪时,大人往往回以“不可以这样”,或是轻忽压抑,而不能提供孩子一个实际练习面对和处理负向情绪的机会,或是体会孩子在处理这种情绪时需要一段心理历程。
怎么让孩子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
允许孩子的合理宣泄 在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要允许孩子合理的进行宣泄,就像我们自己在情绪不好的时候也是需要宣泄的,只不过宣泄的方式不是太一样。可以让孩子大哭大笑,或是去跑步,或者让他(她)自己先冷静一下,情绪要疏导出去,不要憋着...
如何正确引导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感受
孩子也有自己发泄情绪的方式,但是遇到重大的事件,家长就要引导教育孩子怎么正确的对待自己的情绪,接下来早教小编奉上七个“如果”引导宝宝正确表达情绪。
用倾听让孩子表达自己情绪
当然,灾难等意外伤害会让孩子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控制,他也可能因此变得肆意妄为,故意去做一些平时不允许做的违反原则的事情。孩子之所以这样,只不过是想通过这样的行为来验证,事情是否真的像成人所解释的那样恢复了正常。因此,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坚持,不能因为孩子受到伤害就放弃,毕竟,这些规矩也是他在日常生活中确定可以倚靠的一部份,他藉由破坏来测试父母的反应,以确定并不是所有的一切都会因为意外事件而改变。如果我们坚持原则,就会有助于帮助他回到现实生活中,带给他更多的安全感。
对于比较年幼的孩子,他可能会突然变得很依赖他喜欢的某个物品,比如他的某个毛绒玩具、小毛巾、小毯子、小手绢或其他特定的物品等,此时,我们一定要尊重他的这种需求。因为,这些熟悉的物件能带给他安全感,给他更多的安慰,也会为他走出灾难带来的心理阴影增添信心。
如果孩子的某个亲人被灾难带走——
具备面对死亡的经历对孩子来说并不都是坏事,在分离和悲伤的体验中,孩子可以学会珍惜感情,珍惜生命。人类天生具有医治心理创伤的能力,比如,人类可以通过各种行为——哭、诉说、喊叫、身体颤抖、捶打胸膛等来宣泄内心的悲伤,因此,对于正在经历死亡事件感受到悲伤的孩子,我们无需制止、劝慰或者欺骗,只要陪伴在他身边,倾听他的悲伤情绪,允许他以他自己的方式表达情绪,他就会在我们的庇护下走出创伤的阴影。
对于那些年幼的宝宝,我们可以抱着他轻轻摇晃、为他披上毛毯,或是让他抱着熟悉的柔软物品,同时告诉他爸爸妈妈正陪着他,他很安全。还可以指导他做深呼吸、轻压某个物件或通过拍手、跺脚等来分散他的注意力,帮助他放松。如果孩子陷入冥想,处在一种神游的状态,我们可以跟他谈谈与周围环境有关的一些话题,将他拉回现实生活中,但是不要急于去否定他的不切实际的想法,而要等他安定下来后,再给他一些解释与安慰。
如果孩子在灾难发生后变得特别胆小,不管如何跟他解释,他还是害怕,最好不要强迫他在短时间内去除这种恐惧心理,否则他就会为了迎合家人的期望,掩饰他内心深处的一些想法,或用其他不合适的方式来表达他的恐惧心理,结果反而更糟。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一味地鼓励他坚强地面对一切,而要理解他的情绪,并且想办法帮助他缓释他内心郁积的那些不良情绪:“我知道你现在很害怕……经历了这样的事情,害怕是正常的。不过这一切都过去了,想想看,我们做哪些事情可以让我们不害怕了?”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诱导孩子找到别的释放恐惧的办法。当然,如果孩子的恐惧心理看起来特别严重,而且没有缓解的迹象,最好还是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孩子总是沉浸在体验意外伤害的游戏中——
在经历意外伤害之后,有的孩子可能会故意去接触那些和灾难有关的事物,这些刺激就有可能给孩子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在灾难过去后的第一个月,最好尽量回避与灾难相关的事物,比如相关的电视节目、媒体报道或者话题谈论等等。
有的孩子可能会沉浸于跟灾难相关的游戏中,此时,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去干涉他。通过游戏,他的很多情绪会释放出来,如果我们能够在他游戏的同时认真倾听,并且给予恰当的反应,他就会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自己摆脱恐惧。因此,当孩子玩与灾难相关的游戏时,我们没有必要急于期待他忘记他的痛苦经验,也无需担心他会一直这样持续下去。当孩子感觉自己能够获得控制之后,他会自行停止这些活动。
如果孩子出现睡眠问题——
在意外伤害发生后,许多孩子可能都会有睡眠问题。即便他早已经到了自己独立入睡的年龄,并且已经习惯了独立入睡了,他也可能出现一些反复行为,比如突然不肯自己一个人入睡,或者睡得很不踏实,不敢入睡等等。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我们还是要尽量多陪伴他,为他提供一些安抚的措施,比如给他讲故事,跟他谈一些比较轻松的事情,给他在卧室开一盏比较柔和的夜灯,甚至可以考虑陪伴他一起入睡等等。对于年龄比较大的孩子,我们可以给他一些必要的解释,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孩子,我们可以搂着他或者拍拍他,给他足够的安抚。这时候,我们没有必要担心因此宠坏了小家伙,这种情形总有一天会过去的。当然,如果孩子睡眠问题持续的时间达到6-8周,最好还是需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如果孩子性格变化明显并且出现退化行为——
首先,我们要认可孩子的这些退化行为只是一种暂时的、正常的现象,没有必要去压制他,或者急于改变他。只要我们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对他的行为表示理解,孩子内心的压力就会减弱,慢慢就会恢复正常了。其次,我们可以帮助孩子正确地面对这些退化行为,通过解释,让他明白,这一切都会过去,他能够学会控制自己。
谁也不曾料想,灾难会以如此触目惊心的方式发生。别的多说无益,但是我们一定可以为灾区做点什么。在这篇博文里,我只想谈谈灾难过去之后,我们究竟该如何为宝贝的心理疗伤。希望这篇文章能为灾区的父母们带来一点帮助吧!
亲历灾难,目睹死亡、感受伤痛、痛失亲人,这一切都会给孩子带来极其强烈的恐惧、不安和悲伤等情绪。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虽然他们还不谙世事,这些经历也一样会带给他们深重的伤害。当他们亲眼目睹他人或者自己的亲人死亡、受伤,他们还会担心伤害和死亡再度来临,担心自己其他的亲人会离开,或者担心自己会死去,这些恐怖的经历可能会导致孩子出现焦虑、恐慌、噩梦、行为退缩等行为,甚至严重影响他的成长。
想要帮助遭受心理创伤的孩子疗伤,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心理恢复正常的过程。这个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经历灾难之后,孩子可能走两个极端。有的孩子变得十分木然、特别听话,甚至给人十分坚强、十分乖巧的假象,相反,另外一些孩子则可能变得特别脆弱,表现为特别爱哭、爱闹、黏人,经常做噩梦、容易受到惊吓等。
第二阶段:意外发生之后一段时间,孩子可能经常做噩梦,脾气变得很烦躁,总喜欢诉说那些恐怖的经历,甚至在玩耍的时候也反复重演意外发生的情节等。
第三阶段:孩子不再纠缠于灾难发生的情景,生活也逐渐变得有规律,开始恢复正常。不过每逢遇到同样的情景,比如在电视里看到别的地方发生同样的灾难,他记忆深处那些恐怖的经历就有可能抬头,他的创伤经验会导致他再度出现做噩梦,或者出现其他反常行为。因此,在孩子恢复正常之后,我们还需要提高警惕,适时对他进行心理疏导。
孩子在经历灾难之后会有不同的表现,我们可以针对他的这些表现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应对,帮助他走出灾难带来的心理阴影。
如果孩子看起来一切都很正常——
有的孩子遭遇意外伤害后,表现得比平时更加乖巧,给人意外伤害似乎对他没有什么影响的表象,这并不说明意外伤害对他没有任何影响。孩子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他身体不舒服,没有精力闹腾,二是他对意外解释错误,如果父母或者其他抚养人平时对待他“表现不好”的行为时给予一些错误的解释,他就可能把灾难跟自己“不好的行为”联系起来,产生自责感,虽然白天能够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但是一到晚上,他就可能失去控制,表现为半夜做恶梦、尿床,特别容易被吓到等等。对于这类孩子,家人千万不可大意,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注意给予他更多的照顾与安抚,让他明白,灾难的发生跟他个人没有关系,同时让他明白,一切都已经过去,伤害不会再度来临。
如果孩子沉浸在灾难带来的恐慌之中无法平静——
如果孩子常常突然想起意外发生的情形,并因此恐惧不已,我们可以耐心地听他诉说,给他宣泄的机会。在听他诉说时,我们既不要夸大灾难带来的恐惧感,也不要劝阻他,试图让他立刻变得坚强起来,或者说太多安慰他的话,尽量给他机会,让他把内心的恐惧表达出来,他的状况就会得到好转。但是,如果孩子不肯诉说,我们也不要急于要求他去表达,让他准备好,一旦他有了说的欲望,我们认真倾听就可以了。
孩子出生的那一刻,父母是什么心情?
孕育一个小生命是一件神奇的事情,从一颗小小的受精卵慢慢长大,宝宝每个阶段的变化,妈妈都铭记于心,最难忘的瞬间应该是宝宝出生的那一刻。我问过很多妈妈,胎儿离开母体的时候是什么感觉,不同的人给的答案都不一样。
我表妹前几天刚生完二胎,是个可爱的小公主,我去看她的时候,聊起了生孩子的过程。她说:“人家都说生二胎比较快,我怎么相反了呀,生儿子的时候,几分钟就出来了,结果第二胎生闺女硬是进去了两个小时,用尽了我所有的力气才把孩子生下来。”我问她,生出来的时候是不是特别感动。表妹回我“生下来时,呼啦一下一堆热乎乎的东西滑了出来,顿时感觉自己又活了回来!”
就是听到宝宝那一声哭声,不由自主,过了一会儿助产士把宝宝抱过来给我看了一眼说是个姑娘,我问多重她说得抱下去才称,说完就把宝宝抱走了,这时我心里在想给宝宝多大留头发啊,心中一直幻想着,由于太胖医生都很费劲,别人都是那种美容针不拆线而我说是脂肪太厚只能用以前那种后边还要拆线,推出手术室往病房走的时候我和老公开玩笑说实践证明你比我聪明,因为都说男的比女的聪明生女儿,反之生儿子。
24小时后医生就让家人扶我起来下床,第二天晚上也就30个小时吧自己抓住床的扶手就可以爬起来下床上厕所,女儿现在四个半月了一直很乖,这14个月都让我很省心,感恩,也谢谢老公陪我的时间很少但是还是能感觉到满足,踏实,安心。
如何接纳孩子的情绪
许多父母觉得现在的孩子脾气越来越坏,想哭就哭,想闹就闹,为了纠正孩子的坏脾气,常常阻止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与不快。其实,孩子和父母同样有着发泄自己不快和愤怒的需要,以维持自身的情绪平衡,所以做父母的首先应当学会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均衡发展。
有这样一个例子:小女孩养的一只心爱的小乌龟死了,她心里非常难过。这时候,爸爸过来安慰她:“别哭了,不就是一只小乌龟吗?爸爸再给你买一个。”小女孩哭得更伤心了:“我不要你再买一个,我就要原来这只!”爸爸很生气也很无奈地冲孩子嚷道:“你怎么这么不可理喻!”孩子后来的哭,不再是因为小乌龟的死,而是因为爸爸拒绝她的感觉,对她难过的心情不理解。她的精力转移到和爸爸的情绪对抗上。
再来看一个例子:妈妈带儿子在院子里玩,儿子不小心摔倒,妈妈连忙跑过去安慰他:“不疼,不哭,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不料,儿子非常气愤,大声嚷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不疼?你没摔着,你当然不疼!”妈妈当时被他问住了,心想:这个孩子这么不知好歹,关心你,你还来劲了。于是开始教训他:“疼怕什么?摔一跤有什么了不起的?”不料儿子越哭越凶,从他的哭声中,妈妈听出来,他已经不再是因为疼痛,而是因为他的感觉不被接纳和理解。
这两个例子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我们是在用自己的感觉代替孩子的感觉,认为“他应该这样觉得”、“他不应该那样觉得”。有些事情虽然在成人眼里是小事,但从孩子的角度来看,这些事情可能是很重要的,最佳的支持方法莫如耐心聆听他们的感受,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让成人能了解他们心里的想法。教导他们用言语把心事和感受表示出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是极有帮助的。孩子把心事吐露出来,就会觉得轻快和舒服,借这个机会调整孩子的心情,然后想办法安慰和鼓励他们。
像上面第一个例子,接纳孩子情绪的爸爸会这样说:“失去一个好朋友是会很难过的。”孩子觉得被理解了,也许会说:“是啊,我每天都教它伸爪子。”爸爸说:“对,我记得你还每天带它一起出去散步。”孩子的感觉和情绪在与爸爸的对话中慢慢得到梳理,就会开始正确地面对自己难过的感觉。
第二个例子中,接纳孩子情绪的妈妈会这样安慰儿子:“跌倒了,一定疼吧!要是我也许会哭鼻子的。”孩子得到安慰,这时可能会咬紧牙关说:“妈妈,放心,没事的。”这时妈妈可以及时肯定儿子:“你真是个勇敢的男子汉!”
孩子同成人一样也会产生不快和愤怒的情绪,且孩子情绪的显著特点是多变性和爆发性,也就是忽而破涕为笑,忽而又转喜为怒,甚至有时倒在地上大哭大闹。如果不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就很容易造成父母与孩子间的冲突,导致孩子情绪发育异常,有时甚至会导致孩子心理发育障碍。接纳孩子的情绪,体察孩子的感受,理解孩子的想法,才有利于孩子情绪的平息,恢复其理性思考的能力。
形容女人生孩子的痛苦
有些女性将其描述为“痛不欲生”,还有些女性将分娩痛比喻为“千刀万剐”,不管哪种词语形容分娩的疼痛,足见分娩给女人带来的痛苦,绝对不像平时生活中的痛苦那样轻松。现代医学上,疼痛被量化为10级,1级表示疼痛最轻,10级最重。一般来说,人最多能够承受的疼痛分级为7级,超过7级之后,人可能会因为疼痛而发生休克,所以足见疼痛给人带来的负面影响
因为分娩的时间,持续数个小时。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女性需要经历宫口开大、子宫收缩和胎儿娩出等阶段,子宫在长达数十小时内,间断地收缩和舒张交替,为了将宫腔里的宝宝给推出去。这个时候,子宫的阵阵收缩会给女人带了很多痛苦,而且遇见难产的时候,子宫收缩的痛苦会更加明显。
孩子的情绪情感方面情况如何怎么写
[最佳答案]参考答案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社会化; (2)情感的丰富化和深刻化;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胎儿的喜怒哀乐通过怎样的胎动来表达?
宝宝的胎动平时一般都很有规律,其实现在妈妈肚子里的宝宝心情虽然有,但是不会有太多自主的心情产生,主要是妈妈的心情会引起宝宝的连锁反应,妈妈激动、害怕、担心、紧张等时候胎动就会加快,反之就会很平和。 另外如果妈妈心情很平和,宝宝胎动减少一般担心宝宝缺氧,如果活动太过考虑是否宝宝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