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界的巨星-读《中国科学家》有感550字
何谓成功?在华罗庚教授眼里,创造出造福人民的东西便是成功;何为财富?在华罗庚教授眼里,那无边无际的知识,那锲而不舍的精神,便是他最大的财富。“失败是成功之母”常常萦绕他的耳边。寒假里,我阅读了《中国科学家华罗庚》收获颇丰。
华罗庚于1910年出生于江苏省一个名叫“金坛”的县城里,他家境贫寒,但自打出生起就带给了全家人欢乐和希望。他在初中学习时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被数学老师王维克发现,在王维克老师的指引下,开始刻苦钻研数学。华罗庚的刻苦研究,终于有了成功,他的第一篇论文在《科学》杂志上发表,引起了国内数学界的轰动。于是,他被熊庆来教授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坎坷,但他没有被困难打倒,而是全心全意地投入科学研究中。他的一生为祖国作出的贡献数不胜数,他用毕生的精力追求事业,正如滚滚潮水一般奔涌不息!
我们也要像精勤不倦、自强不息的华罗庚一样,失意时不抱怨命运不公,而是和它斗到底;得意时不骄傲自满,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个骄傲的人,结果总是在骄傲里毁灭了自己。”文章的开篇就诠释了信仰的力量,而正是这种力量,才支撑着他一次次从“废墟”里爬起。我们要自强不息,正如梁启超所说:“少年强,则国强。”只有我们强大了,祖国才会繁荣昌盛;如果我们颓废了,那国家必将走向衰败,所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吧!
我们乘着新时代的东风,不惧风雨,奋勇向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读《中国科学家·袁隆平》有感900字
立春,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清晨,望着熹微的远方,我总会不时的想起袁隆平院士,我有幸读到了这本《中国科学家•袁隆平》。
在这个战火纷飞的年代—1930年,袁隆平出生了,各路军阀混战,搅得他生活不能安宁。此后的日子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袁隆平的一生跌宕起伏,他在那么艰苦的环境里孤身一人做研究,功成名就而不居功自傲,淡泊名利,现今安详离开人世,国士无双,举国哀恸。
对于他来说,母亲的教导是不可获缺的,一个个故事,让袁隆平渐渐领悟了些许人生的哲理,读懂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里的悲寂,“女娲造人”使袁隆平知道了土地对于人类的伟大意义,为袁隆平“立志学农”的理想奠定了基础。
素履以往,独行愿也,他在一片又一片的反对声浪中逆水行舟,不曾回头。“没有错误的实践,只有错误的理论”,成为了袁隆平的前进动力,炽热而深沉的家国情怀,正是他冲散阴霾,乘风破浪的力量所在。他就是这样,在艰苦卓绝的日子里,默默无闻的奋斗着,壮年的袁隆平在一次又一次的实验中总结,不断的尝试,成功培育出优质多产的杂交水稻,功成名就,这是多少年的艰辛奋斗啊,他们凝结成“袁隆平”这个不朽的名字,照片也许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泛黄,而脚下的稻田会一直努力生长。
星河灿烂,洪波涌流,袁隆平院士以梦想为舟,奋斗为桨,立己达人,兼济天下,淡泊名利,不愿做官,全身心投入研究。“我们吃饭靠两平,一是袁隆平,二是邓小平”,这是农民多么发自内心,感人肺腑的话呀!它是那么真诚,那么质朴。
自古忠孝难两全,晚年的袁隆平,因为工作而不能回家,父亲重病不知道,为了不影响他工作,邓哲瞒住了袁隆平,这是一个多么通情达理的父亲啊!一九八二年春节,妻子与母亲【http://www.yuerzhinan.com】患病,他照料的无微不至,是那么细心,袁隆平那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也是那么值得我们感动。
他为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操碎了心,稻子变酒精,是多么有创意的一件设想啊,他节省了能源,让农民从中受益,他为的永远是天下百姓。洪荒岁月的炉火明灭,时代巨变的波澜不惊,最终都不着痕迹地投射在粮食上,化作我们平凡的一日三餐,每个仔细品味的人都会心怀感念,余味无穷。
袁隆平院士去世的那一天还恍如昨日,他铺就了人民脚下的路,成了我们心中的明灯,他定永存我心。我们当今的生活来之不易,科研工作者们在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不浪费粮食,就是对袁隆平院士的最大的缅怀!
信仰的力量-读《中国科学家华罗庚》有感700字
如同蝴蝶飞过花丛,如同江河奔向海流,如同瀑布涌向山泉,如同云朵镶进天空。回首往昔,新中国已成立七十余年,无数仁人志士、文人墨客降临此地。华罗庚爷爷便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星星之一。
《中国科学家华罗庚》主要讲了华罗庚爷爷的生平事迹与人生坎坷的经历。在1910年11月12日,伴着一阵洪亮、清脆的啼哭声,划破了天空,华罗庚就出生了。他出生于江苏省一个名叫金坛的地方,是一个小县城。小时候,华罗庚不认真学习,作为家里唯一的男孩,父母对他寄予了厚望。直到初二那年,华罗庚才领悟过来,开始努力学习。起初,每个老师都不看好华罗庚。但是,只有李月波老师和王维克老师相信他,尤其是王维克老师,对他细心栽培,华罗庚才能有所成就。从1930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之后,直至1985年,都在为了科学研究发光发热。可惜,于1985年6月12日,在日本作学术报告时因突发心脏病逝世,享年74岁。
在读完整本书后,我内心十分震撼,华罗庚爷爷好不容易生活有了起色,却因一场大病而落下了终身残疾,成了一个“瘸子”。但他没有被伤病所困扰,反而乐观、积极地面对生活,继续奋斗于科学研究工作。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当华罗庚回归到祖国的怀抱,他立即展开工作,用自己的才能与知识,在祖国壮丽的画卷上描绘下了最美,也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尽管身体已经老了,但那颗滚烫的心依旧年轻、热血又充满活力。生命不息,工作不止。就算已经古稀之年,也奋战在第一线,帮煤矿工人培训,还在现场指挥。他说:“我认为‘老骥’不仅要‘志在千里’,更要‘干在千里’。”这就是信仰的力量!
无论是任何艰难险阻,华罗庚爷爷都积极面对,冲在前线。为了中国的理想,也为了自己的理想,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愧为“科学家”。最后,引用一句封面上的话“有一种信仰叫科学,有一种力量叫奋斗!向一代代追逐科学之光而努力拼搏的中国科学家们致敬!”
科学的两面性_读《隐身人》有感450字
暑假中,我阅读了许多书,令我感触最深的是赫.乔.威尔斯写的《隐身人》。威尔斯被称为20世纪科幻文学的双星之一,他是继儒勒.凡尔纳之后最杰出的科幻作家。由于他的科幻作品都反映了社会问题,因此被称为“社会科幻小说”。
《隐身人》中写了化学家格里芬可以利用隐身药水使身体隐没,但他自我意识膨胀,与人类为敌,想用隐身术称霸全球。隐身人狂热地追求科学发明,但因为贫穷,便去偷,去抢,间接造成他父亲的自杀;为了获取权力,他借用隐身术杀人;为了复仇,他甚至丧失了生命。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本关于科学的傲慢带来毁灭的作品。它在赞叹科学力量的同时,也表明了科学的发展不一定会促进社会的进步。科学既能造福人类,也会危害人类,这完全取决于发明者。
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唏嘘不已。本来隐身术应该可以很好地造福世人,可因为格里芬的一意孤行,危害了人类,使整个国家陷入了恐慌。科学的进步固然重要,可是,如果用途不当,则会带来灾难,带来毁灭。同时,我也感到一丝恐惧,如果有人和格里芬一样,利用科学的力量兴风作浪,我们有能力平息吗?世界又将怎样呢?
格里芬对我们现代人是一个警示,我希望科学能造福人类而不是危害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