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中秋节风俗-叙事作文550字[汇总9则]

家乡的风俗-叙事作文600字

是谁在白花花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暖意?是谁在大雪纷纷中露出一抹红色?——是窗花。

每到过年的时候,乡里就十分热闹,家家户户都要剪窗花,贴窗花,大家会刮去旧窗纸,给窗户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窗花。

外婆剪得一手好窗花,这是从外婆的妈妈那里传下来的手艺。她戴着眼镜坐在窗前,小巧的剪刀灵活地在手中旋转,在纸间穿梭,左右回旋之间,一幅幅漂亮的窗花也就随之而来。剪出的灯笼,红红火火的,让人看了就觉得喜庆;而那憨态可掬的胖娃娃,咧嘴笑着,手中还捧了一条金色的大鲤鱼,寓意年年有余;还有那笑容可掬的财神,手里摇晃着两个大红包,寓意财源滚滚……剪着剪着,外婆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回忆。随着剪刀的舞蹈,我仿佛看到菜园里,油菜花开了,一片金黄,一只只蝴蝶飞快地起舞,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越来越多已剪好的窗花叠到了篮子中。

外婆把红纸对折了两下,然后飞快地舞动着剪刀。刷刷地,不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虎出现在了眼前。我也学着外婆那样,开始剪小老虎。我静下心来,小心翼翼地按外婆教的方法剪。越来越多的纸屑掉落下来,很快,一只虎虎生威的小老虎便出现了。突然间,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过年时为什么要剪窗花呢?我便问婆。外婆笑着回答我说:“春节剪窗花呢,是为了表达对新年的祝福,还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啊!”我望着那一团团喜气的窗花,上面的图案仿佛都有了生命,诉说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户户的春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窗户变成了宽大明亮的玻璃窗,但窗花仍在。各种各样的窗花贴在窗上,给家里增添了一份安宁、祥和的气息。

中秋节风俗-叙事作文550字[汇总9则]

中秋之夜-家乡的风俗作文650字

中秋这天,圆月高挂空中,林荫小道上到处弥漫着桂花浓浓的香味,每个人手上都捧着一个月饼,寓意着新的一年团团圆圆的美好愿望。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我们一家人团团围坐在露天的大圆桌前,桌边开着桂花,发出幽幽的清香。可我们顾不上赏花,眼睛一齐望向深邃的天空,盼望着圆月的升起。大圆桌上摆满了香味扑鼻的点心和糕饼,有绿豆糕、有黄豆饼、有月饼……还有我最为喜爱的桂花糕。一个个小巧玲珑的桂花糕在小圆盘中亭亭玉立,上面印着十分传统的花纹,好似一位身姿轻盈的仙女于盘中挺立。“精雕细琢”的桂花糕上洒落一枚枚金黄的桂花,白衬托着金,金又映衬着白,仿佛是一件完美无瑕的艺术品。用小手托着金黄的桂花糕,一口咬下去,软糯可口,舌尖刚触到糕上,诱人的桂花香就瞬间充斥了我的口腔,钻据了我的味蕾,满脑子都是桂花的甜香。再咬第二口,糕饼的味道和桂花的味道已经完全的融为了一体,糕饼糯食的口感,桂花迷人的香味,两者互相搭配,简直就是天堂美味,让人欲罢不能。我尽情的畅游在这无与伦比的美味中,无法自拔。倾刻间,小圆盘已是空荡荡的一片,只留下一些糕饼的细碎和一阵桂花的幽香。

“快看,月亮升起来了!”背后传来姐姐的惊呼,我猛然一惊,立马抬头望去,深蓝的星空中突然出现了小【https://www.yuerzhinan.com】半边月亮金黄的面孔,给漆黑的天空增添了一抹色彩。过了些时候,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穿梭于无尽星空之中。皎洁的明月高挂在深蓝色的天空中,洒下晶莹的月光,洒在池塘中,洒在桂树上,洒在酒杯中,洒在每一个人的心里,月光无处不在,整个世界都变得晶莹了。波光粼粼的湖面在明月的照耀下银光闪闪,像是点点碎银,散落其中,是那么耀眼,那么夺目。

中秋之夜,家人团圆,吃桂花糕,饮桂花酒,观赏圆月!

中秋节风俗-叙事作文550字[汇总9则]

家乡的风俗-叙事作文600字

到了大年三十,家家都会摆上满满一桌子的菜肴,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便是饺子了,今天就让我带大家领略一下北方特有的风俗:硬币饺子吧!

相传慈禧太后年间,大年三十那天慈禧太后会和后宫人员一起包饺子,每次包饺子的时候都会在里面挑四个饺子放上金元宝,谁吃到了代表谁有福气。这时,太监和宫女们就在有金元宝的饺子上做好记号,慈禧太后死后这种习俗便广泛流传到民间,寓意着来年能大富大贵。

大年三十到了,我们一家人围在大圆桌前包饺子,妈妈和面,爸爸剁馅儿,我和奶奶一起包饺子,一块块面饼随着擀面杖的滚动舒展着筋骨,伸展成一块筋道的饺皮,馅安安静静躺在皮中央,包起,封口,一个个金元宝样的饺子便呈现在眼前。我拿了一张最大的皮儿准备包一个“小老鼠”,可是馅儿放多了,捏面皮的时候,馅儿涌了出来,再包一个......终于在奶奶的指导下成功了!饺子包好了,爷爷娴熟地拿起一只只饺子,像丢沙包一样丢进锅里,溅起一朵朵美丽的水花,饺子犹如一个个跳跃的小精灵,时而窜入水中,时而挺着大白肚皮浮在水面上!

饺子出锅前,奶奶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她在饺子里包了一枚硬币,谁吃到来年就有福气!听到这个消息,我立马就两眼放光,饺子出锅后,我便迅速地夹了一个到碗中,一口咬下去,肉香四溢,汁水流入口中,冲着硬币,原本不饿的我,却吃了十个大饺子!奶奶看到我的猴急样,便又给我夹了一个,我把一整个儿塞进嘴里,一口咬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一想就知道那是硬币了!我疑惑地看着偷笑的奶奶:“奶奶怎么那么准呢?”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是奶奶早就在饺子上做好了记号,特意夹给我的。

这个习俗不仅寓意着来年大富大贵、平安团圆,也处处体现着长辈对后辈的爱。

中秋节风俗-叙事作文550字[汇总9则]

难忘的中秋节-家乡的风俗作文500字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桂花散发出缕缕清香,月亮逐渐形成了玉盘,转眼间,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又到了。

中秋节早上,我和奶奶兴致勃勃地来到超市,开始选购月饼。你看!月饼各式各样:有五颜六色的水晶月饼,外皮酥脆的五仁馅儿月饼,金黄饱满、皮薄馅儿多的果蔬月饼……我们精挑细选,购买了一大袋月饼,高高兴兴地回家了,我多么希望时间过得再快一点,再快一点……

盼望着,盼望着,夜幕终于拉开了序幕,一轮金黄的圆月挂在夜空,爷爷、奶奶和我拿出月饼,摆在盘中,这时,奶奶发话了:“中秋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是个美好的节日,是为了纪念嫦娥,咱们今天得吃好好品尝月饼。”说完,我打开了月饼盒,拿出一个大号的月饼,用刀切成四块,叉了一叉,软软的外皮,细腻的口感,令人百吃不厌,我和奶奶、爷爷沉浸在月饼的香甜中。

夜色渐浓,月亮更明亮了,洒下皎洁的月光,如轻纱般温柔,看着天上的月亮,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在外打工的爸爸妈妈。于是,我拿起手机,拨通电话,电话一边传来了妈妈的问候声、祝福声。那一刻,我竟说不出话来,思念在心头绵延。月光依然那么温柔,耳畔依然是爸妈的温柔的问候和叮嘱,无尽的思念与牵挂。“举杯邀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未归,情已至,我挣脱这份难以相聚的伤感,给爸爸妈妈送去了祝福,并答应他们——我会刻苦学习的。

明月当空,月光流动,夜已深,我枕着皎洁的月光,默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进入了甜甜的梦乡,梦里,我们一家人正在赏月、吃月饼……

家乡风俗-记叙作文650字

已至寒冬过年,这几天正是东北最冷的时候,鹅毛大雪,飘飘扬扬,在空中缓缓下落。庭院里,田地里,房檐上都是白皑皑的一片。虽然还到不了泼水成冰的地步,但穿着几层棉袍却依旧能感到空气中的刺骨寒意,但这却完全不足以冻灭东北人与生俱来的火辣、热情。

刚回到老家没几天,家里人就忙着筹备宴席。春节总是要吃几顿好的,但热情的东北人民可不会独享这份丰盛和美好。听母亲说春节这几天天天都有人家筹办宴席。她问我觉得能请多少人来赴宴吃饭。我总是记得小时候似乎也筹办过这样的宴席,印象里确实有不少人,我大胆的猜测:“20人?”母亲笑了笑,却说:“起码有80人!”

到了宴席当天,一大早就有人来串门,全家人一直忙碌着。我看着姥爷去杀猪,照例孩子是不能看的,但是我也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便也偷偷地跟了去。好多人都围在猪圈旁,有几个人还上去帮忙,足有二三百斤的猪肉,这一炖宴起码能吃掉一半。像这样在春节期间杀猪、吃猪的宴席,还有个专门的名字叫做“杀猪宴”。

白雪地里,我赶忙清出了一块空地,白色里终www.yuerzhinan.com于透出了地砖的青灰色。搬出些桌椅,明显不够,我便同舅舅去邻居那里借了些桌椅碗筷。待到我们回家时,厨房已冒起袅袅轻烟,一眼看去,视线可及之内的人家,都没冒出做饭时的烟火气。可随之而来的是扑鼻的香气,就连远处的野狗,仿佛也闻到了肉香,停下了脚步扭头望过来。回到家中,桌子上早已摆满了菜。姥姥、母亲、大姨和小姨几个人忙得不可开交,终于做好了一桌菜。被炒出鲜嫩色泽的肉,鲜绿的菜,无不是令人垂涎三尺。这缤纷的色彩在白雪之中,在这片黑土地上常常出现。

那天以后我又挨着几天到不同的人家去吃宴席,在天寒地冻的东北,这香飘四溢的酒肉佳肴和东北人民心里的热情之火是那样的温暖、可贵。

家乡的风俗-叙事作文550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最能表现出这点的就是美食了。一个“王牌”的吃货,甚至可以吃出同一地点两个不同师傅做出美食口味上的差别。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新疆人,最爱的当然还是家乡的味道。来到一家新疆美食的饭馆,可能会有味道上的差距,但招牌菜肯定会包含“老三样儿”——抓饭,烤包子,烤羊肉串。如果没有这三种美食,那“王牌”吃货就会告诉你,这餐馆不是正宗新疆美食。

我呢,最喜欢吃羊肉串。光看大厨做羊肉串,就是一种享受。羊肉串看起来制作简单,但其中可是大有讲究,厨师们先挑选新鲜的羊腿肉,非得“肥瘦相间”才能进入下道工序。挑好了新鲜的羊腿肉,就该考验厨师们”数学”好不好的时候了,若是数学不好,五厘米看成三厘米,切出来的肉一会儿笔帽样大,一会儿又跟指甲盖一般大小,串到一块儿既不好看,又不能保证一串烤肉在烤制的过程中成熟度相同,有的熟了,有的肉块还不熟你能有食欲吗?所以呀,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肉块都是差不多大的。切了肉块,串的时候也要注意,一般是五块肉,还要三瘦两肥,肥肉能保证肉串沾上作料,串好了,大厨们就一手拿着一大把串好的肉串,一手调试烤肉架上的炭火,把肉串放上去,直到烤的吱吱冒油,就可以撒上孜然、盐巴、辣椒面了,稍微烤一会,烤出作料的香味,肉也就熟了,可以出炉啦!

吃前用餐巾纸把肉签子擦净,咬上一口、外酥里嫩,香味扑鼻,这味道,简直是“此味儿只应新疆有,他乡能得几回闻?”

家乡的美食让我永生难忘,这也是我对家乡众多风俗中最深刻的感受与记忆。

家乡风俗-记叙作文550字

我的家乡在北京,北京的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春节又要来临了,我望向窗外,一束束灯光照着一个个红灯笼,红灯笼因有灯光的照射而显得更红,更闪耀。这使我不禁想起了北京庙会。

“瞧一瞧,看一看,卖糖葫芦嘞,酸甜可口的糖葫芦!”一阵师傅的吆喝声,让我来到了北京庙会。周围全是小吃,最显眼的便是那糖葫芦了。我跑过去,望着外层透亮,内层红通通的糖葫芦,不禁留下来口水。师傅微笑着说:“来一根吧,小朋友,吃一个,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我点点头,那香味一次又一次地飘过来,我忍不住了,说:“买一根!”

吃着香甜的糖葫芦继续走,听见不远的前面有热闹的音乐声。我走上前,我第一次见到这个大机器。这是一个长得像小亭子似的机器,最顶上写着四个大字“八仙贺寿”,机器的旁边有一个人手中一边不停地拉着什么,嘴中一边唱着曲儿,洪亮的声音传遍了每个角落。后来我才知道,这叫拉洋片儿。我凑上前去,想探一探这“亭子”中到底有什么。一看,原来里面是有小人儿在动啊!一个个小人儿活灵活现,再仔细一看,原来是“八仙贺寿”!表演很是精彩,观众们纷纷拍手叫好。

又往前走了走,有趣的东西更多了。有皮影戏,有传统风筝,有吹糖人儿,有兔爷儿。好玩的东西数不胜数,道路上也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可我还是一眼就望见了高高挂在天空中的一排排火红的灯笼。它们热情似火,看得我心中也逐渐火热起来。

我至今还忘不了那嘹亮的吆喝声,忘不了那热闹的街道,忘不了那火红的灯笼,忘不了那充满节日风情的北京庙会。

腊八火-家乡的风俗作文650字

在我的故乡,有一种特别的民俗,它就是腊八火。

或许许多人都知道腊八粥,但未必人人都听说过腊八火。腊八火,是在腊八节这天点燃的巨大篝火,人们围着篝火,谈笑玩乐,期盼美好的新春新年。

腊八火从中午就开始筹备。一个村子或几个联络在一起,走街串巷,收集燃料,随着人们的脚步走过千家万户,新春的喜庆浓浓地散入了大街小巷。在村里空阔的地方,人们动手用砖头围成一个圆,圆的中央放好木柴,圆上再建好一个塔。约莫下午五点的样子,煤塔搭好了,焚上柏香,点燃木柴,一阵浓浓的烟雾过后,腊八火燃起来了!

腊八火从下午燃到黄昏。日渐西落,明月东升,腊八火愈加燃出了它的风采,在夜幕的衬映下,火光是火红火红的,通透得如夏天里的烈日;那跳动的火苗好似有生命一般,忽上忽下,忽左忽右,其中似乎隐藏着一种别样的?律,将人们的心勾得痒痒的,新的生机在每个人的心田间涌动。

故乡的腊八火属于夜晚,明月当空,火光照亮了大半条街巷。乡亲们都纷纷走出家门,纷纷来到腊八火的周围。无论是大人还是孩童,无论是相识的还是不相识的,都在腊八火旁共庆新春的欢乐。男人们燃放炮竹,女人们分享糖果,火光消除了大家之间的隔阂。有人拿起吉他唱民歌,有人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谈论家长里短,谈论古今兴衰。孩童们围着腊八火游戏玩耍,嬉戏之声不绝于耳,最热闹时,大家围成一圈,手拉着手,载歌载舞,火光映在乡亲们的脸上,大家醉了,被这红彤彤的腊八火映醉了,被这新年钟声里的节日陶醉了。所有人都惬意地享受着这属于自己的狂欢夜,腊八火一直燃到了天明。

我想,故乡走出再远的游子心中也会永远有一团熊熊燃烧的腊八火吧,以及在火光旁围绕着相依相偎守夜长谈的乡亲们。那是家的味道,是灵魂的归处。

祭祖-家乡的风俗作文400字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大年三十,是爷爷最忙碌的一天,因为他要带我们去祭祖。祭祖要买的东西很多,比如水果、纸钱、香烛、爆竹等。爷爷总提前准备好所有东西。

祭祖的路上杂草丛生,爷爷忙着用镰刀把杂草割掉,以保证我们几个走得更顺。而我们的任务就是把祭祀的物品送到目的地。

终于到了,爷爷又忙着摆放贡品。我们几个小孩儿放下手里的东西,就你追我赶的打闹起来,顽皮的男孩子在坟头上上蹿下跳。爷爷生气了,把我们叫到一边语重心长地说:“晚辈对长辈一定要尊敬,活着的人对逝去的人更要敬重。你看你们像什么样子!”被爷爷训了一顿,我们只好乖乖地站在一旁,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教育完我们之后,爷爷就放起了爆竹。等到爆竹放完,确定安全后,爷爷就点燃了香烛插在坟前,又让我们一人拿一叠纸钱烧给太爷爷。爷爷一边烧纸钱一边对着坟头说着请求太爷爷保佑孩子们健康幸福之类的话。我们也学着爷爷的样子请求太爷爷保佑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身体健康,福如东海之类的话。

后来我才知道,祭祀不仅是一门学问,更是一种礼仪。怪不得爷爷如此看重!如此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