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樱桃树去散步》有感-暑假作文600字
在暑假期间,我读了很多的课外书,其中有一本书让我印象深刻,这本书的书名叫做《樱桃树去散步》。
这本书讲述的内容是:传说月亮的光芒是有魔力的,这个古老的秘密大地上的每棵树都知道,如果一颗树对着月亮许愿,就可以得到一次在月光下散步的机会,但其中几乎没有哪棵树愿意这么做,只有小山坡上的一颗樱桃树很特别,它一向好奇心重,它喜欢生活充满变化,它早就想试试看古老的月亮魔法了,只不过,它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而今晚时机刚刚好,于是它在月光下很认真地许了愿,果真能走路了,樱桃树的夜间散步开始了……
樱桃树先来到了一片空地上,它试跳了几个舞步就陶醉其中,不知过了多久它终于跳够了,踏上了前往柠檬小镇的卵石小路,它先来到了雏菊小姑娘家,它又来到了百合夫人家,接着它来到香菇婆婆家,在经过她们的门前它都留下了熟透的樱桃当做礼物。因为,她们都帮助、称赞和保护过樱桃树。整个夜晚樱桃树都在柠檬小镇上来回地行走,在每个它喜欢的人门前都留下了礼物,直到黎明来临,它才回到小山坡上,重新把根扎进温暖的泥土里,虽然它头上的樱桃都不见了,但是它感到很幸福。
读完了这个小故事,读了《樱桃树去散步》这本书,可以让我们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美好,樱桃树的生长过程,是多么神奇……是呀,逆境使人成熟,绝境使人醒悟,不要把别人对自己的放弃,变成自己对自己的放弃。人生的日子都是越过越少,剩下的日子都是越来越重要。所谓顺其自然,并非代表我们可以不努力,而是努力之后我们有勇气接受一切的成败。读了这本书更让我懂得了,要向樱桃树学习,去学习它的善良友爱,做个知恩图报的好孩子。
莫把流光误-读《儒林外史》有感600字
繁华落尽,古今多少事,功名利禄又如何,总把流光误,只求倾一身才学,揭官场腐朽,换天下清流。
或许,这便是吴敬梓一生的追求,一本《儒林外史》,道尽世间浊流。
一件单布衣服,戴顶破帽,那少年虽瘦小,却还有些精神。初见时的匡超人,还是个谦逊有礼,孝敬女母,前途无量的少年郎。怎料一朝高中,官府一场,纸醉金迷,初心不再。妻子病逝不闻不句,一句“不曾”,抛妻弃子,燕尔新婚,乐不思蜀。自此误了流光,身负骂名。
今来招隐逸,恨不见琼枝。“沈”字开头,“枝”字在后,“琼”字居中,才女之名如雷贯耳。【http://www.yuerzhinan.com】“为甚伏低做小”是不卑不亢,扮作小老妈逃婚,是不畏权贵。贡生之女,真乃女中豪杰。身处墨色儒林,却仍一介素白,所到之地,清爽如风。不负流光,圆一生清梦。
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然而在这一,一介儒生便已坠入深渊。哪有什么一介清官,两袖清风,不过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哪有什么破镜重圆,生死相依,不过背信弃义,妻妾如云。读书在世人眼中不过是做官的徐径,八股,只是做官的钥匙。一旦做官,在富贵面前,万物皆可抛。流光飞逝,青春虚度,朝纲混乱,百姓疾苦。待江风吹倒了前朝树,当坟头新草已破土,财富却永远带不走,自古及今,哪一个看得破?
流光易逝,寸阴尺璧,百代过客,沧海桑田。日薄西山,动如参商,月落乌啼,晨钟暮鼓。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叹奈何。莫等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以笔带剑,痛斥富贵名利,以身作责,追求两袖清风。莫让名利遮眼,莫让富贵误年。当化北溟之鱼,遨游四海,抟飞九天。
此地一众儒林,两坛酒露,三声惊堂木,所讲四海腐败,五鬼闹判,六尘皆不复。雨冒七点新绿,千家灯火,飞一谭鸥鹭。但求再无逐利,不负流光,重做少年郎,辅佐家国,祈山河无恙。
行路难-读《儒林外史》有感650字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功名富贵总是虚无缥缈,读书人费劲心思追求名利,实则却是在虚度光阴。
《儒林外史》是清朝作家吴敬梓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揭露了当时社会上读书人因科举制度而变得精神麻木,追求名利。如果说鲁迅眼中的封建礼教是“吃人”的存在,那么《儒林外史》中的封建科举制度则是害人。读书,本是一个对知识探求的过程,却有人因为功利而走上歧途。
书中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是《范进中举》和《严监生病故》的两则故事。
和书中淡泊名利的王冕相比,范进是一个对功利渴望的人。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之后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而与之相反的王冕,聪明勤勉,不畏权贵,不愿求取功名利禄,他身上的品德是格外值得我们学习的。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浮名薄利间。
提起严监生,不由得想起“吝啬”二字,严监?在临终之际,竟为了两茎灯草而不忍这么咽气。明明家里的粮食都多到吃不完,与其说这种行为是节约,不如说是吝啬。然而他病故之后,家里人却不顾他的死,不安排丧事,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背景下的人情淡漠、世态炎凉。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复间。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取得大的成就,而是当你迷茫无措的时候,有一种支撑你的内在的力量。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在自己身上也能找到像范进一样的渴望,像严监生一样的吝啬,但是真正引导着我们还是对知识的追求,而不是出于对名利的渴望,对财富的垂涎。
不要因为自己的私欲而摒弃淡泊名利的品德,不要因为自己的贪婪而摒弃宁静致远的品质。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
读书的目的-读《儒林外史》有感600字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自古以来,人们就明白读书的好处,也都明白“开卷有益”的道理。那么,我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呢?
在?儒林外史?中我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在书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构成了一幅儒林群丑图。他们醉心举业、八股文。
范进就是一个腐儒的典型。他从二十岁开始考,考了二十多年,直到五十四岁时,考官同情他这老童生,录取了他,他才得以中秀才。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让当时的读书人非得走这一条路呢?那是因为科举考试对读书人来说有着巨大的诱惑力,一旦“鲤鱼跃龙门”,就改变了一生,社会地位,家庭境遇,一切都发生变化,虽然多年考不上,但还是希望通过进学这一最艰难的道路来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地位。他们读了一辈子书,却只为功名利禄。王玉辉他竟然支持亲生女儿殉夫,只为一个节烈之名,。多么可悲又可怜的读书人啊!
当然,那个时代中也不乏像王冕一样的清流。
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他为人磊落洒脱,淡泊名利。他不愿结交官绅,王冕家境贫寒,从小读过一些书,后来给邻居放牛,省下早餐钱来抽空去书堆里买几本旧书。后来又自己摸索着画花卉,画得十分像。到20岁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无所不通,可是他并没有像当时其他的读书人一样,一心想着参加科举考试,中举人、进士。即使像危素那样的京城大官来请他,他也装病不理会。他也不在乎别人的眼光,自己学着屈原那样做一顶极高的帽子,一件极宽的衣服,也不论别人如何说笑。他就是那一那个黑暗的时代的一股清流。
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富贵荣华,我们要向王冕一样饱读诗书,读书不求功名利禄,为人洒脱磊落,不畏强权。
老家的垃圾何处去_关于垃圾的作文450字
今年寒假,我们一家人去湖南祁东和外公、外婆他们一起过年。
来到外婆家,我看见清清的河水缓缓地流动着;天空蔚蓝蔚蓝的;调皮的鸭子在池塘里互相嬉闹着。我原以为这里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吃完中饭,大家都去屋顶上晒太阳,我也跟了去。我和表姐楚颖在屋顶上追追跑跑,当我们累得气喘【yuerzhinan.com】吁吁时,便站在屋顶的边缘向下望。当我欣赏着美丽风景时。突然有好几座“小山”闯进了我的视线。我仔细一看,天啊!竟然是垃圾堆成的山,数一数有七八堆。
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我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去外面玩。当我们走过大街时又见到了垃圾山。这垃圾山和一开始见到的垃圾山不一样,它的山头上还冒着缕缕黑烟,散发着阵阵臭味。路人走过就用手蒙着鼻子。表姐告诉我,这里的垃圾都是用火烧的,走在街上经常闻到臭味。
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好地方,有好几堆垃圾山,这出乎我的意料。这些垃圾山就像一个个污点,使这个原本美好的地方,增添了一些不美好的东西。
世界上的坏人就像这一堆堆垃圾山一样,是他们使原本善良、可爱、充满活力的地球人变得有了邪恶、讨厌等不好的品质。
我提醒大家:要想改造一个犯罪的人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要化一定的精力,有一定的难度,但要改掉一个人乱扔垃圾的坏毛病并不难!如果再不改正,地球妈妈就又要来向我们哭诉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读《儒林外史》有感700字
今天我看完了《儒林外史》这一本书,《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它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描写了很多人物,读了之后,我思绪万千。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匡超人,匡超人年少时心地善良,勤劳能干。因为家境贫寒,没有办法读书,于是便跟着商人记账,却不幸流落杭州,马二先生资助他回了家乡,并为他指明了一条求官的道路——读书。他回到家乡,一边磨豆腐一边做生意,晚上一边读书一边照顾父亲,每天要到四更才睡,因为知县的提拔,他中了秀才,当他又一次到杭州时,他和一些假名士混到了一起,被他们同化,与他们狼狈为奸,替人代考,抛弃妻子,最终成为了一个无情无义又奸诈的人。他前期的善良使我动容,后期的变化令我感到惋惜又憎恶。
匡超人由善良向奸诈的转变,说明他放弃了自己的初心,而当今社会的我们要牢记的是,“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钱学森,1949 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任加利福尼亚工学院超音速实验室主任和“古根罕喷气推进研究中心”负责人的钱学森深为新中国的诞生而高兴。他打算回国,用自己的专长为新中国服务。但那时候在美国的中国科学家归国不易,而钱学森的专长又直接与国防有关,美国千方百计要将他留下不让他回国,他历尽艰辛终于回到祖国怀抱。钱学森曾经说过:“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诚如所言,我们需要坚持自己的初心,相信自己,不忘记最初的梦想。
袁隆平不忘改善人民生活的初心,一生潜心致力于研制杂交水稻,解决了中国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也解决了世界人民的粮食问题,被人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袁老的不忘初心的精神让世人景仰称赞。
球王梅西小时候是一个侏儒症患者,但由于他不忘踢球的初心,坚持锻炼,取得了不菲的战绩。
这些事例无不诠释着一个真理: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当今的时代下,我们更要坚守初心,坚持自己的目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我相信我们终会成功!
书中自有黄金屋-读《儒林外史》有感700字
“初听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读书亦是如此。在这个烈日炎炎的暑假,我第一次接触到了这本书——《儒林外史》。乍一看好像平平无奇,随着越来越深入其中才发现,这其中竟然蕴含着如此之深的隐喻。
在书中有着“范进中举”这个故事:童生范进二十岁就应考了,直到五十四岁才考中,考中后还高兴地发疯了,不免心生凄凉之感,最后被打了嘴巴才清醒过来。范进将大把的时间全都用在科举上,这背后的辛酸只有他自己知晓,多少个日日夜夜,一次又一次地落榜。当时的科举制度有多害人,很多考生为了应考不惜铤而走险,在考试中夹带字条,请人替考成为了他们光宗耀祖的途径。科举考试是一把双面刃,因为科举考试虽是读书人的向往,也是唯一一个改变命运的方法。
作为小学生的我,努力学习是我一直要做的事,还好我生在新社会,国家给我们九年义务教育,让我们能好好学习,好好做人,好好做事。就算高考落榜,还有很多的机会给我们选择,本着不忘初心,立志做人,耿直做事的原则,不会学书中的牛浦郎偷名狗盗,爱慕虚荣;不会学娄公子不学无数却装腔作势;也不会学王惠的做人处事。当王惠上任南昌知府后所做得第一件事竟不是照护百姓,也不是发展农业,而是打听地方人情与特产,询问案件可通融之处,搜刮百姓银两。王惠很好地展示了清代大部分官员的贪婪,不作为,令人厌恶。
这本书还很好地描述了清末时期的现状,懦弱、腐败、黑暗的官场和不良的社会风气。本来应该从科举中脱异而出得人才,却得不到平等的官职,因为卖官、买官的人不计胜数,所以才会有如此的结果。
《儒林外史》是一本独特之书;是一本现实之书;也是一本讽刺之书。鲁迅曾评价这本书道:“迨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威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