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惧逆境,向阳而生-读《草房子》有感500字
陆鹤的光头,纸月的漂亮,细马的羊群,桑桑的鸽子,白雀的歌声,秦大奶奶的苦艾地,水道密布的油麻地,金色的草房子,无垠的芦苇丛……一说起这些,想必大家都知道,这就是著名作家曹文轩撰写的一部长篇小说《草房子》。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油麻地学校校长桑乔的儿子桑桑。桑桑是一个活泼,顽皮的孩子,在他的小学六年中,留下很多快乐、有趣而又难忘的童年记忆——蒋一轮老师与白雀之间毫无瑕疵的纯情;不幸的杜小康与厄运相拼时的悲惨与艰难;残疾男孩对尊严的执着坚守;秦大奶奶在最后一刻回心转意,对油麻地小学的无比热爱;桑桑得病快要死时,温幼菊老师发自内心的鼓励……这一幕幕肺腑的情景,朦胧的展现在少年桑桑的世界里。这六年,是他接受人生启蒙教育的六年。
我最佩服的是那个具有勇敢顽强,不怕困难的,伟大精神的桑桑。书中的他塑造了一个得了鼠疮,而不畏痛苦与疾病的折磨,顽强地与它抗争的形象,连一个在农村的孩子都有如此顽强的精神,我在生活中为何不能像他如此呢?
在生活中,我要学习桑桑面对事情随机应变、镇定自若的态度;在学习中,我要学习桑桑的机智和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
人生无处无真情,在《草房子》里,我看到了令人落泪的真情,曹文轩曾说过:“美的力量绝不亚于思想的力量。一个再深刻的思想都可能变为常识,只有一个东西是永不衰老的,那就是美。”
向阳而生,随光远行-记叙文650字
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没有一抹骄阳不会照亮前方。 ——题记
细碎的阳光透过窗户,斜射入教室,洒在书本上,您如神明般慷慨将光明赠予我。从此暗夜被点亮。
忆往昔,我曾软弱无绵地趴在课桌上,任凭周围一个个奋笔疾书的身影激励着我,我提起笔,却始终提不起精神。
聒噪的蝉鸣声在耳畔回响,地生会考的警钟一步步逼近。我在熏黑的隧洞里摸索,向前,向前……却始终找不到方向,成绩一直不温不燥,胜利的希望渺茫。
昔日闹腾腾的教室多了几分宁静,紧张的气氛一点点在吞噬着我心中仅有的光明,心头像压了小山,喘www.yuerzhinan.com不过气。我只身走出教室,在走廊中,仰望漆黑的天空,本想从月儿那寻着安慰,不料,月儿似乎也在跟我开玩笑。夜,黑得透彻,广袤的天空一片死寂。
心头的压抑就要顺着泪水流下,泪水也不停地在眼眶打转,我强忍着。这时,你也走出教室,用手轻轻拍打我的后背,温柔地撑起了我的世界。“今晚没有太阳。”我小声说。“会的。太阳会出来的。你也会闪闪发光的!”你用满怀信心的眼神望着我。终于,心里的防线坍塌,眼泪不止地落下。
“别害怕,我相信你,你已经很棒啦!”我点点头。这时,将要上课的生物老师望见我,把我叫住,是的,她最了解我的努力,也最知道我的不甘,看着我的努力,却始终没有回响。“不能害怕失败而不敢去尝试,比起赢得漂亮的人,那些输得起的人更叫我敬佩。你的努力,不会白费!相信自己!”我如梦初醒,心头的阴霾被驱散,我仿佛已冲出黑暗的荆棘,下一步呢?对!是光明!光明才是我的希望之歌,随光而去才是我人生的主调!
午后斑驳的树影下,总有一个小女孩埋头苦干,即使汗流浃背,也难以阻挡她追梦的方向,对光的追寻和向往再一次鼓动她的心跳!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一束光的降临,注定与我相逢,因为我一直向阳而生,随光远行!
随
他没有实在的个性,没有实在的特点、没有自我,只会效仿他人,但他在社会中的地位步步高升。
他说,他听过一堂讲座,就在讽刺那些随波逐流,不去创造自身本有的价值,还说那些人就像一片片影子,没有自身的形状,没有独特的颜色,整日跟在别人脚后,效仿他人,没有主见,没有志向,只坚信一点;别人怎么成功,我就怎么成功。
他说他也赞成这点,因为他说那教授在世界讲坛上颇负盛名,他说什么都是真理。我正想纠结他,他忙反驳道:“那如果他说的都是错的那他怎样成功的?”
我回去后仔细研究了一遍影子,还有那教授说的那种人。我发现我根本无法反驳他们,挽回他们——也像那影子一样,凡光在,它必存,既消失不去,又无法真的存在。
影子就是一团似有非有,似无非无得毫无用途,弃他不得的废物。他们为了地位、名利、抹化本身的价值,但受社会所迫,影子无处不在,浪费生命。
社会就正在塑造一个个“影子”。
中秋随话-记叙作文600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朗诵着苏轼的《水调歌头》,畅享着一年中最有诗意的时节。
如果天上有皎洁的满月,泡一壶清冽的桂花茶,往院子里的小凳上一坐,静静的吹着风,那自然是再好不过的。如果没有月,黑黑的夜,闻着从壶嘴飘出来的缕缕茶香,吃着碟里精致的月饼,抬起头想些心事,也是惬意的美事。
中秋是个适宜独处的节日。李白的《静夜思》中这样写道:“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他坐在小小的马扎上,凝望窗外,想着远隔千里的家乡,静谧的小巷。偶尔的几声犬吠,时不时的一声鸡鸣,在这个晴朗的夜晚,故乡远在天边却又近在咫尺。
当然,也有些人耐不住寂寞,喜欢些许的热闹,他们三两个人来到杭州灵隐寺,把脚步缓缓印在纤细的草上,在桂树粗大的根须处,禅房屋后的檐下,光滑溜实的台阶上,去寻觅那被露水包裹的晶莹桂子。有时会找到一两枚,有时又全然寻不到踪迹。但是那又有什么呢?寺院里的桂树就是月宫里落下的桂子长成的,此时,与明月在一起,还有何待?
中秋是用在抒写昔日不返之愁的节日。其中,去国之愁是最深沉,最凝重,最伤感的。把去国之愁与秋味体会的最深刻的当数李玉这个帝王沦为阶下囚者,“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那份浓浓的秋味,他正是借助梧桐这个意象表达出来的。于中秋望月,却只能“无言独上西楼”一言摄尽凄婉之神,“无言者”并非无言可诉,而是无人共语,由李煜“无言”“独上”的滞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见其孤独,哀愁。
中秋之夜,这个多愁善感的节日,勾起了我们的离愁别绪,却也让我们可以在寂静之夜独自回味品味。
心怀善意,向阳而生-读《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有感550字
“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青苔虽渺小,但它依然向阳而生。小小的尼尔斯就像苔花一般悄然绽放着自己的光彩。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是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笔下唯一一部长篇童话,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也是至今唯一一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十四岁男孩儿尼尔斯的故事。小尼尔斯不仅不喜欢读书、非常调皮,还经常捉弄家里的小动物,所以大家都十分讨厌他。有一天,他在家因为捉弄了一个小精灵,被小精灵变成了一个拇指大的小人儿。这时候一群大雁从天空飞过,尼尔斯家中一只名叫莫顿的雄鹅也想展翅跟随大雁一起飞行。尼尔斯为了阻止它飞走,就紧紧抱住它的脖子。眨眼间,大雄鹅腾空而起,它来不及抖掉身上的尼尔斯,就带他一同飞上蓝天。于是,尼尔斯骑在大雄鹅背上,跟随大雁走南闯北,一直飞到最北面的拉普兰省。
当尼尔斯意识到那只被关在笼子里的老鹰是曾救过他的高尔果时,就想方设法将高尔果解救出来,高尔果为了感谢他,将他带回了雁群。他们都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并将这份善意传递下去;当高尔果要带他离开斯康森公园,他因不想违背诺言,谢绝了高尔果的帮助。常言道:“人无信不立。”我们可以看出尼尔斯不计前嫌救出了它,使它重获自由。从这可以看出尼尔斯的宽容和善良。在这次惊险与喜悦交织的旅途中,尼尔斯收获了【www.yuerzhinan.com】智慧和勇气,也懂得了爱。
从尼尔斯和动物们身上,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好的品质,他们的勇敢、正义、善良、坚强、知恩图报深深感动着我们,我们也要像尼尔斯一样:心怀善意,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