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寻觅文化之春-读《文化苦旅》有感700字(汇总9篇)

读《传承中华文化 共筑精神家园》有感700字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传统美德薪火相传。中国是历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也称华夏文化,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中,非常细腻的介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这本书带我穿越整部中华历史。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有我们的祖国---中国,在坎坷跌宕中掩面发展数千年,经历改朝换代,分分合合,始终未曾中断。从诸子百家到四大发明,从四大名著到数学医学,无不闪耀着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孔子、老子、屈原、司马迁、李白……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的名人用不朽的名篇载史册上写下闪光的名字;中华文化铸就了热爱祖国、团结统一、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中华民族精神丰碑;尊师爱亲、社会关爱、家国情怀的高尚道德品行;让我明白了春节、春龙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每个节日习俗蕴含的丰富的民族记忆……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认真学习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见贤思齐,从小事做起,我见到老师、长辈、客人彬彬有礼的问好;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向父母表达自己的孝心;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学会“宽于待人,严于律己”……

生活中,我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随学校“雷锋志愿者在行动”小组下社区清理“小广告”,捡垃圾,为社区卫生整洁尽一份力;我随舞蹈队到敬老院、军休所及社区为孤寡老人、退休干部和社区百姓送上甜美的文化大餐;随舞蹈队参加义卖活动,为贫困山区的孩子送一顿午餐费献上自己的爱心,我尊老爱幼,乘公共汽车时遇到爷爷奶奶会主动让座,让爷爷奶奶也感受到我们小学生的文明礼让……让自己学习到的中华文化体现在生活的每一处细节当中,做好中华文化的传人。

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让我们携起手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把中华文化传承到祖国的每一个角落,共同筑牢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我参与,我骄傲!

寻觅文化之春-读《文化苦旅》有感700字(汇总9篇)

寻觅文化之春-读《文化苦旅》有感700字

在这个丹桂飘香的时节,合上这部【www.yuerzhinan.com】巨著的末页,心中感慨万千---脑中浮现着唐朝的歌舞升平、宋时的清风朗月;仿佛目睹了都江堰的气势非凡,苏州的诗画交织,耳边响起了草远人民的绵远赞歌,余姚土话的天光云影……我们在这么一个横纵坐标都极为宽广的土地上学习、生活。但我们忽视了一点---如果你向下看,会惊叹你的脚下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文化。

在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蕴含着对自己民族或国家庞大地域与悠久历史的敬畏。然而,无论是地图抑或史实,都离不开知识的范畴,无法激起一个人对所属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可与尊敬。那为何当你触摸凤凰古城的石墙、仰望青城山的秀奇时,心底不禁油然而升一种庄重、神圣?答案藏在文化中。书中《莫高窟》一文,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描写洞内壁画在中华文明不同进程中,表现的不同特点---十六国时期的苦难气氛,南北朝的放达之风、盛唐的千姿百态、晚唐的世俗,宋代的凄凉,字里行间无不让人联想作者在窟内每一次的敬畏目光,每一回若有所思地低头,饱含对于文明的思考。文化这只无形的大手,这只令无数文人墨客、学者士族苦苦寻觅的大手,这只推动历史的车轮前进的大手,唤醒了无数人心底对于“我们”的认可。

好,既然文化是打开文明枷锁的钥匙,那我们谈淡为何要寻觅文化。

我很敬佩余秋雨周游全国的毅力,可我们不妨想一想:为何作者甘于辞去高校校长,前往各种人迹罕至的地方?答案依旧与文化有关,作为中国的一分子,对于祖国文化内心深处的好奇与恭敬。余秋雨在序中写道“路很长,我必须苦苦寻找中华文明的真正‘穴位’。”在多年旅途中,他每到一处,都会去研究当地的历史概况、风土人情,对每处的人、景、物、事给予文化层面的思考。所以,美国大学教授高希均评价他道:“余秋雨先生每次到台湾演讲,都会在社会上激发起新一波人文省思。海内外的中国人,都成了余先生诠释中华文化的读者和听众。”

麦子将熟,菊花待开,在这个充满活力的季节,胸中不免充实了几分。文化之行,道阻且长;九州千载,行者无疆。

寻觅文化之春-读《文化苦旅》有感700字(汇总9篇)

读神话故事 传承历史文化精神-记叙文800字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充满智慧的人交谈,会让你的灵魂受到冲击与洗礼。而最近,真的有一本书,带给了我非凡乐趣的同时还受益匪浅,它就是《中国神话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伟大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很多扣人心弦的故事。其中有富有创造精神的女娲补天;富有拼搏精神的夸父追日,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具有奉献精神神农尝百草。

神农尝百草发生在上古时候。那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谁也分不清它们,当时人们只能靠打猎为生,如果有人生病了,也不懂如何医治,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病人死去。

许多年之后,有一个名叫神农的部落首领,不忍心看到人们无药可用,只能带着痛苦煎熬等待死亡。于是,神农下令,带着他的众多手下去寻找治病救人的草药。在一座山上,神农一行人,发现了许多花草,但山又高又陡,没有人敢上去。为了拯救那些在病痛中受苦的子民,神农不顾手下众人的劝阻,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登山之路。经过了百般周折,神农始终没有放弃,终于爬到了山顶。但是没有人认识花草,自然也无法确定花草的药用价值,分不清的是毒药还是真正的草药,又何谈治病救人呢?

神农思索之后,决定以身试药,亲身尝试百草的药效,这种尝试无疑是十分危险的,但是在尝百草的过程中,神农始终没有丝毫的犹豫,传说中他成仙了。后人将他尊称为炎帝,通过故事记录下来,纪念他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伟大精神。

而在现实中,我们身边从不缺少这样为社会奉献的人,疫情爆发时期的“大白”们,他们身穿白色的严严实实的防护服,忍受着汗水和病毒侵入的可能,坚守在每一个街道,每一个社区。为了人们的健康和平安,他们成为了城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还有我们的警察叔叔,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守护着我们的平安;交警叔叔不管严寒酷暑都在路上维持秩序,确保道路的通畅;消防员叔叔更是冒着生命危险,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中国神话故事》是传说,但是无私奉献、不畏艰难的精神却值得我们传承。学习神话故事中人物的美好品质,让我们感受到古代中华人民人格的魅力。在将来,我希望我也能成为这样的人,无私奉献、不畏艰难,为祖国做出贡献!

寻觅文化之春-读《文化苦旅》有感700字(汇总9篇)

弓鱼文化介绍家乡文化作文400字

在一座有着1800多年历史的名城――建瓯,有许许多多的特产和习俗。今天,就让我讲讲其中的一个最具特色的吧。

说到建瓯的非物质文化,最为闻名的应该是弓鱼了吧!在水南的江滨路,有一个江滨公园,也称弓鱼广场。其间,就有一个弓鱼雕像――只见一个中年人,骑着上年代的自行车,肩上扛着一个竹竿,上面的鱼被一根根鱼绳穿过,十分有趣。

我曾经在菜市场上看到过:一个人骑着摩托车,车上的竹竿就是弓鱼的杆子。可是我总觉得那鱼还没死,一脸好奇地问妈妈:“妈,那鱼死了吗?”妈妈说:“没事,这鱼可以再活两三天,可新鲜了。”我想打破砂锅问到底:“为什么它们可以活那么久呀?”妈妈说:“我怎么知道,自己查去。”我带着这个疑惑,回了家。

我打开手机,问百度:”弓鱼为什么可以活那么久?”百度马上答道:“弓鱼是用传统独特工艺处理过的。将鲜鱼一条用过另一端绑在尾端用鱼绳穿过。经过1-2小时的吐污,再把鱼弯成弓状,即可活1-4天。”我感叹不已,原来弓鱼还有这么多学问呀!我仔细阅读,把弓鱼的传说,故事,都一览进肚。

我想:弓鱼原来有这么多学问,我一定要牢记心中,传承下去!

读《红色文化故事》有感文学作品读后感600字

改革开放之前,我们这中国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一个个年轻的小战士们却站了起来,为祖国献身,为人民牺牲。像视死如归的刘胡兰,大义凛然的刘文学,勇敢机智的王二小,舍己救人的韩余娟……他们热爱祖国的崇高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正在思考这些的我,突然又被映入眼帘的故事所感动。

一天海子山着火了。“山上有3500亩珍贵的森林和电视卫星接收站,这是国家的重要财产呀!”说完他像离弦的箭冲上山,他不顾人们劝阻,强行冲上山,在火势最猛的地方,他为挽救一棵小松树被肆虐的火蛇吞噬,又一个英雄——赖宁离我们而去。

读完这个故事,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的耳边一直萦绕着赖宁说的一句话:“那是国家的重要财产呀!”我的眼前仿佛又浮现出赖宁为祖国利益而牺牲的场景,浮现出赖宁披着衣服冲进大火里那让为祖国奉献的精神。这是个令人热泪盈眶的故事,它包含的不仅仅是一个战士壮烈牺牲的故事,更重要的是它反映了赖宁有着为祖国着想、甘为奉献的精神。

再想想我们,简直像是被父母亲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们连替别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都做不到,更别提为祖国着想,为他人牺牲了!

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回到家中,因肚子咕咕叫,便到处找零食吃,可妈妈今天一直都待在家中打扫卫生,不曾出门,也就没买什么吃的。可当时的我对妈妈大发脾气,吵吵闹闹,一直嚷着:“妈,你给我做好吃的,我就要吃。”干了一整天家务的妈妈,现在已经累得精疲力尽,可还是被吵着要妈妈做好吃的我,而感到无奈。

是呀!我一点都不为妈妈着想,想起这个故事,我不禁惭愧。有多少个战士为祖国而牺牲,他们一个个倒下,却又有一大批战士站了起来。让我们这些祖国的花朵绽放,为祖国添加色彩,使祖国更加绚丽!

品味千年文化-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感700字

从刀耕火种到现今的科技强国;从茹毛饮血到如今的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从一开始的原始社会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的今天。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中,无数的英才、豪杰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谱写了一段盛大辉煌的华夏之歌。

我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但是在《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中关于中国人的先祖可以追溯到一百万年以前。一百多万年前我们的先祖就开始了在华夏大地上的生活,大约在4000年前,皇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共同打败了蚩尤,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同时这也是“炎黄子孙”的由来。

夏朝建立后,中国开始由奴隶社会进入了的封建社会,这也是我国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一个王朝。随着时间流逝,夏朝分崩离析,后经商和西周。从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逐渐走向衰落。前221年,秦王灭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但在秦朝末期,秦的残暴治使当时民生凋敝,楚汉之争相继而起。后刘邦在战斗中取胜,建立了大汉王朝。之后中国又先后进入了三国二晋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朝和清明王朝。

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进了书中的各种情景里面,看着无数英雄豪杰其中挥斥方遒;看那朝代更迭宫阙万间。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每一个英雄人物都让我品出了不一样的人生道理。

读《神农氏尝百草》,体会到了伟大的牺牲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态度;读《四面楚歌》,体会到了失败却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英雄气概;读《祖逖北伐》,体会到了虽没有完成收复中原的任务,但都有满腔的爱国情怀……

曾经的一切依然存在着,只不过被埋藏在历史中。站在历史的洪流上回头望去无数华夏之英才沉浮其中,不禁为之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读了这本书,我们应知当今中国的当今一切来之不易,铭记历史,“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守廉洁之心 行磊落之事-读《廉洁文化》有感800字

“古之治天下,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敢谏之鼓。”今有国家进行的党风党纪廉政建设。由此可见,奉行廉洁是贯穿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命脉的。

今年暑假里,我有幸读到了由合肥市教育局编写的《学生廉洁文化》教育读本。此书分为四大章,文章内容环环相扣,从古至今,从简入繁,从中国走向国际,祖国发展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廉洁公正。从最早的先秦时代,廉洁制度刚刚建立,“民本”、“德治”、“道”、“法治”等深刻影响后世的廉洁理念在此时产生。随后中国涌现出了一批爱国尽忠、恪尽职守、节俭自律的清官。但是,人性有时是经不起考验的,私心一旦占据了上风,腐败现象就会随之而来,于是就出现了“大老爷做生,银也要,金也要,钱也要,红白兼收,何分南北;小百姓该死,麦未熟,稻未熟,青黄不接,有甚东西”的现象。

为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出现了,他们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终于,政治清明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时代楷模出现在人民的面前,有焦裕禄、沈浩、牛玉儒等,他们反腐倡廉,身先士卒,践行了共产党员的优良品质。有的同学觉得廉洁公正离我们很远,不!我觉得它就在我们的身边。作为青少年一代,在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刚开始行成的阶段,这种优良的作风尤其重要,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参与重大事件,不能做出重大决策,但是我们如果早早将这种美德融入我们的思想,融入我们的血液,等到我们学有所成之时,可以行驶我们权利的时候,就会让这种精神散发出来。

今天的我们任重道远,因为我们是中华民族的主力军,我们应该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争取学有所成、满载而归之时,能全身心地投入祖国的建设中。现在的我们不仅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更要学做一个正直的人。在学校里,能帮助同学,积极投入到各项活动中去,尤其是在当前的抗疫形势下,能毫不犹豫地充上前去,争当社区志愿者,不图名,不为利,奉献自己的一份力!

跨越了漫漫的历史长河,我明白,一个人欲走“正道”必“怀内美,重修能”。我们不仅是先进文化的学习者,也是践行者和传播者,承担着不断推进廉洁文化的重任,让我们每一个人都积极行动起来,倡导廉洁,践行廉洁,让“廉洁”两字熠熠生辉!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_优秀读书笔记600字

看了余秋雨的这些散文我感触颇深,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带给我一次心灵的洗礼,很是震撼,但最让我喜欢的还是他的<<废墟>>这篇文章,它里面的话深深地影响着我的思想,在极大数的人都认为完整才是美的时代。他却提出了一个可以说是另类的想法——废墟也是一种美,也许嫩绿的叶子象征着希望,可是谁又能否定飘落的秋叶就不是一次生命的轮回吗,就不是另一个新的生命的开始,落叶是人们心中“废墟”的代表,可是它却赋予着别样的精彩,难道不是吗?

圆明园曾代表着皇家高贵的身份和无尽的财富,可是现在当我们再回首过去时,看见的又是些什么呢?是一幅残缺破烂不堪的景象,我们已经很难去想象它曾经拥有过的那些光辉岁月。当有人提出修复圆明园的时候,有些人却站出来否定了,因为即使修复了它原有的容貌又能怎么样呢?那些曾经遭受过的屈辱历史就能消失在历史的记录里吗?答案是当然不会了,残缺的圆明园,一个废墟一般的存在,也是一种美,另类的一种美,因为这个残缺般的废墟的存在才让我们更加牢记了历史惨痛的教训和惨象,废墟是一种美,残酷而真实存在的美。它是不会因为它的不完整而被世人所遗弃,相反的,人们只会更加记得它,它将会永远的被人们珍藏在心中最深的那个角落。

在《文化化苦旅》中我能感受到余秋雨那深厚的文字功底,在中国悠久的文化发展史上,有许许多多杰出的才子,他的文章并不是最华丽最优美最感人肺腑的,但却是令我感触最深的,他的文章教会了我许多的哲理,我也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深处的真切想法,看完这本书,我被深深地感动了,那纯朴简单的文字是我思想上的一次撼动,是我精神上的愉悦,更是我心灵上的一次完美震撼。

文化,是最好的镜子 -读《傩面》有感800字

唐太宗曾经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在我看来,文化同样是一面可以照射出人性善恶,反映出时代问题的镜子。

在这文化的镜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繁衍生息,长盛不衰的精神动力,它指引着我们走向明天的方向。然而,随着现代化的不断扩大,无数传统文化销声匿迹,在文化的百花园中枯萎、终结。

虽然有些文化随着历史潮流的滚滚前进而被抛弃,但是在肖江虹的《傩面》中却一一展现出来。

《傩面》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在贵州山区中猫跳河沿岸的三个村庄----蛊镇、傩村和虎跳峡,它们分别代表了贵州三种重要的传统文化遗产----蛊术、傩戏和悬馆。小说通过两条主线的穿插,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让时间流转,同时将这三种神秘的地域文化融入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中,记叙了他们最后的传承人的命运轨迹。

小说的女主人公是一位来自大山的女子彦素容。他来自深山,然而当她进入省城后,她就在那花花世界中沉迷了自我,开始全身心投入到物质生活中。而当她得知自己身患绝症之时,她却又一次回到大山中,期盼着可以“落叶归根。”在她剩下的日子里她十分煎熬,她又想寻机自杀,却又留恋人间。她亲自采药熬煮,拿出巨款唱“延寿傩”,可是这一切都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早已为时太晚。可就在一夜之间,她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观,她花大笔钱给母亲治病,带秦安顺老人进城了却心愿,最后毫无遗憾的离开了人世。

小说的另外一个主角便是傩师秦安顺,小说通过他的视角展现了老一辈人的生活方式。其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是,当他以傩神附体回到过去,他戴上面具看见了自己逝去多年的母亲。当他看见母亲怀胎三月,他忽然意识到那是自己。而此时的秦安顺在母亲看不见的地方站着,有那么一刻,母亲抬起头眼光朝他所站的位置扫了一眼,而且作了停留,但他坚信母亲看见了他。

当我读完这篇小说后,给我留下最大的感受就是文化带给人们的精神支持是巨大的。它能给人带去温暖与幸福,它能给人带去生命的希望,它也能带给人反思和教育。就像傩村人对傩术的敬畏一样,它留给人的是一种安心。但是它带给我们今天的反思便是历史的吊诡与人性的灰暗。

文化,是最好的镜子,它教会了人们去珍惜现在,去反思过去。它教会了人们去正视自己的不足,去看到自己内心深处的欲望。文化是一种民族的信仰,带来了百姓与民族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