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家乡的风俗作文1200字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在外地的亲朋好友都会赶回家,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货。大人们聚在一起准备年夜饭、包饺子,小孩子成群结队地去讨压岁钱。
我家乡的春节是喜庆的。每逢过年,家家都要贴春联,红红的春联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大红的灯笼还会被挂起来,在晚上,照得整条街通红明亮。
我家乡的春节是热闹的。白天的街头巷尾洋溢着孩子们叽叽喳喳欢快的笑闹声,晚一点儿,卖货的小商户满意地携着赚了一天的钱收摊回家,热闹的街头渐渐安静了,饭香透过挨家挨户的窗户飘了出来。
春节前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坐上了回山东的列车,四五个小时后,到达了一个小镇,车站外站着来迎接我们的人,有我的姥姥、姥爷、舅舅、还有双胞胎小表弟们。
姥姥姥爷的家是一个大宅院,这里每户人家都有一大片地,房子有一层的,也有两三层的,够住许多小孩子的。每次回来过年这里都有很多人,十几个孩子在小院子里奔跑,有时还会有人一脚踢翻了院子里放年货的筐子。
这儿每逢过年都会包饺子,有猪肉白菜馅的,也有牛肉大葱馅的,闻着浓浓的饺子香,真让人馋涎欲滴。这次包饺子的时候,我趴在餐桌前看着妈妈用擀面杖擀着一个又小又圆的面团,很快,面团就成了一个薄面皮。
“你怎么没跟弟弟们去玩呀?”妈妈问。
“我想学包饺子。”如果让别人吃到我做的饺子,那是多骄傲的一件事呀。
姥姥拿起一个薄面皮,教我盛一勺肉馅放到面皮中间,稍微用力压实一下饺子馅,然后把面皮对折,再用两只手交叉着把饺子托起来,然后往中间一压一挤,就可以像封口袋一样把饺子里的肉馅包到面皮里去了。真神奇,一个像小元宝一样形状漂亮的饺子就在姥姥的手里出现了!
我仔细地看着姥姥包了几个,真没想到包饺子这么简单。我学着姥姥的样子也包起了饺子,虽然我包的饺子有点扁,边也有点大,形状也没有姥姥的好看,但是大家都夸赞我第一次包饺子就包得这么完整真是非常厉害!我简直自信心爆棚,于是就兴致高昂地包了很多饺子,想到除夕夜每个人都可以吃到我亲手包的饺子,我就倍感自豪!
姥爷包饺子的时候,会每包一个就往里放一种东西,有糖豆、花生、大枣、开心果、硬币等等。
“姥爷,为什么饺子里要这些东西呀?”我好奇的问。
姥爷笑了,他说:“放糖呀,代表甜甜蜜蜜;花生呢,代表生活美好;枣儿呢,代表勤奋努力;开心果呢,代表开心快乐;硬币呢,代表能赚钱有钱花。”原来包饺子还有这么多讲究,不知道我会吃到什么呢?
这时,舅舅在旁边坐了下来,问我:“你知道人们在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吗?”我摇了摇头。舅舅说:“传说,这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用黄土造人时,由于天气太冷,黄土小泥人的耳朵容易被冻坏,女娲为了让小泥人的耳朵不要被冻掉,就在他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儿,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然后再用线连接耳朵和嘴巴,小人儿一口咬着线,一端牵着耳朵,这样耳朵就不会掉了。之后人们包饺子,就包成了耳朵的形状。”舅舅继续说:“饺子谐音‘交子’,有‘更岁交子,吉祥如意’的寓意。”
到了除夕的晚上,炸雷般的鞭炮声响彻夜空,无数的烟花飞了上天,好似黑布绣上了无数斑斓的大花。我们跑出去,抬头看着被照得如同白昼的天空,爆竹的劈里啪啦的声响混着人们的说笑声、拜年声充满了这个平时宁静的小镇。
除夕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姥姥和妈妈端出一盘盘刚出锅的热乎乎的饺子,一大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开始吃年夜饭,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了一个饺子塞进嘴里,咔哧一声一下子咬碎了一颗糖豆,我开心地笑了!
天上烟火摇曳,饺子的温热暖在心间,幸福而又美好!
粽子-家乡的风俗作文650字
端午节这天,我们家总会包粽子、吃粽子。包粽子要准备棕叶,棕叶必须是现摘的,摘下来的粽叶先用热水烫一烫,再放进凉水里备用。包粽子所需的糯米可以提前一两天用热水泡胀。此外,还要准备包粽子的馅儿。我们家经常会准备两种馅儿,一种是用来包咸粽子的馅儿,有腊肉、咸蛋黄等;另一种是用来包甜粽子的,主要有蜜饯和大枣。
包粽子的步骤很简单。左手拿一片棕叶,右手拿着棕叶的一角绕一圈,粽叶就变成漏斗的样子。接着就可以把泡软的糯米放进“漏斗”里。注意糯米不要放得太满,记着把馅儿放进去就行了。如果你要包咸粽子就放咸的馅儿;如果你要包甜粽子,就放甜的馅儿。
我带着小侄女在一旁看外婆和舅妈包粽子。小侄女看得可认真了,她那张小嘴巴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祖祖!祖祖!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呀?”外婆边包边讲起了故事:“古时候,有个叫屈原的爱国诗人跳河自尽了。为了不让河【育儿指南 yuerzhinan.com】里的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老百姓就把粽子扔进河里。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包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哦!原来是这样啊!”侄女似乎明白了很多,一个劲儿地点头。
煮粽子了!我和侄女又跑到灶台前守着。不知煮了多久,蜜饯和大枣的清香,腊肉的咸香,混合在一起,慢慢地挥发出来,刺激着我们的味蕾,馋得我们直流口水。揭开锅盖,香味就更浓了。外婆把粽子装到盘子里,端到客厅一起分享。我和侄女早就在桌子边守株待兔了。我把包粽子的丝绳解开,再把棕叶扒下,白胖胖的粽子就呈现出来了,一颗大红枣嵌在粽子里,把周围的糯米都染红了,原来这是一个甜粽子。侄女的粽子里面有一块腊肉,她那个当然就是咸粽子了。我和侄女一连拆了好几个不同口味的粽子,直到吃撑为止。
粽子虽然好吃,却不能多吃!因为吃多了就不消化了!
家乡的风俗-叙事作文450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一声鞭炮的炸响,春节悄悄地来了。
谈起过年,在脑海中瞬间就会蹦出:贴春联、放烟花、扫尘等习俗,可是有一样习俗在我脑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就是包饺子.
说起包饺子,我和它还有一段故事.
那是一年春节,当时因为期末考试成绩较好,所以心情格外舒畅,热血沸腾地想要在亲戚面前大显身手,为了提高我的包饺子技术,我决定登门拜师,终于找到了高人——我的爷爷寻求指点,苦修数日后,终于练成一身“武功”。下午,只见爷爷端来一盆和好的面皮,而我早已正襟危坐。“时辰到。”随着爷爷一声令下,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起一个面皮就开始放肉对折、捏边,一套动作那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可是包完的饺子,不但奇形怪状而且很调皮,不坐在盘子里,而是躺着"装死”。我不能让饺子任由下去,决定纠正它的坐姿。经过几十分钟的奋斗,终于顺利完成任务,虽然饺子长得不好看,但是一定好吃,毕竟“饺子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包完饺子可要下水煮了,只见我爷爷拿起饺子往锅里一倒,顿时水花四溅,过了一会,饺子浮了上来似一只只鱼儿在水中打旋游动。盛在醋碟里,一口咬下,鲜嫩多汁、唇齿留香.
听我爷爷说饺子长得像元宝,所以寓意了财运滚滚。这就是我喜欢的习俗:包饺子,它不仅寓意好而且特别美味。
家乡的风俗-叙事作文1000字
相传越王伐吴,吴国都城被围,弹尽粮绝,城中饿死不少人。伍子胥临死前对部下说:“国家苦难,百姓断粮,你们到城墙下挖地三尺可得粮食。”他死后,人们将信将疑去挖城墙,挖了三尺深,果然挖到了许多可吃的“城砖”即年糕,解除危机,赢得了胜利。原来伍子胥早在造城墙时,就未雨绸缪,做好了战时储备。此后,每逢过年,吴国人都会做年糕以纪念伍子胥。而这一习俗流传至今。福州人很重视年糕,在除夕吃团圆饭前,祭祖时都要将年糕摆上。俗话说:“吃了年糕,步步登高”年糕谐音“年高”,意为新年进步年年高。
每到腊月廿七的时候,我们家乡随处可见“嘿,嚯!”的打糕声。几乎每一家都有一个专门用来打年糕的石槽。石槽是方形的,高约一米,中间有一个圆形的槽。我们家这个石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记得前年寒假,我们来到外婆家过年,到了家后过了几天,正巧碰上了打年糕。外婆先把一大袋糯米淘了淘,加了许多水,分5份装到了电饭锅里。等糯米全煮完后,外婆把熟糯米都装到一个干净的桶里。然后指挥我们搬出石槽,用清水把石槽洗净,又拿出一根很大很大的木锤,我举了举,大约有20千克重。外婆把那桶糯米全倒到了石槽里,又加了两碗热水。然后外公举起锤子,用力一砸,那团糯米就有了一个很深的凹坑,然后那凹坑又慢慢地不见了。
我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外公又打了几锤后,我主动要求外公给我锤子,外公说:“你还小,等长大了再来。”听了这话,我可不高兴了:谁是孩子,我才不是孩子呢!我立马拿起锤子,用力往上举了两下:我力气大着呢,我可不需要你同情!外公说:“那好吧,你就拿去锤吧。”我高呼:“万岁!”便举起了锤子,锤起糯米来。
才过了几分钟,我感到胳膊越来越酸,最后竟有胳膊要断了的感觉,这比我打羽毛球20分钟还累。我只好放下锤子,沮丧的坐到凳子上休息。头发就像淋了雨一样湿,不过歇了一会就感觉好多了。于是我又拿起锤子用力砸。经过我的反复锤炼,终于把石槽中的糯米砸成泥状。
外婆把一袋白糖和一袋红糖递给我,我用锤子把糖和糯米慢慢混合,最后打成了棕色,这时的糯米团黏黏的,打的时候需要不时地刮下黏在锤子上的糯米。最后,我把糯米打成了一团棕色的光滑的面团,我从面团上捏下来一块,放到了嘴里,甜甜的,很粘牙,非常好吃。外婆拿来一个圆形的模子,我们把面团放到了模子里。过了一会,面团成了型,非常像我的生日蛋糕的形状,我们把芝麻和红枣放在年糕上面做装饰。
最后,外婆把面团放到蒸锅里,蒸了十分钟后,我们就把年糕拿出来,用绳子一块一块地切下来,我吃着自己打的年糕,心中感到非常高兴。
高尔基说过: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只有付出辛苦,才能品尝自己辛苦努力劳动出的果实。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美。劳动为别人带来幸福,为自己带来健康。
家乡的风俗-叙事作文600字
到了大年三十,家家都会摆上满满一桌子的菜肴,年夜饭里必不可少的便是饺子了,今天就让我带大家领略一下北方特有的风俗:硬币饺子吧!
相传慈禧太后年间,大年三十那天慈禧太后会和后宫人员一起包饺子,每次包饺子的时候都会在里面挑四个饺子放上金元宝,谁吃到了代表谁有福气。这时,太监和宫女们就在有金元宝的饺子上做好记号,慈禧太后死后这种习俗便广泛流传到民间,寓意着来年能大富大贵。
大年三十到了,我们一家人围在大圆桌前包饺子,妈妈和面,爸爸剁馅儿,我和奶奶一起包饺子,一块块面饼随着擀面杖的滚动舒展着筋骨,伸展成一块筋道的饺皮,馅安安静静躺在皮中央,包起,封口,一个个金元宝样的饺子便呈现在眼前。我拿了一张最大的皮儿准备包一个“小老鼠”,可是馅儿放多了,捏面皮的时候,馅儿涌了出来,再包一个......终于在奶奶的指导下成功了!饺子包好了,爷爷娴熟地拿起一只只饺子,像丢沙包一样丢进锅里,溅起一朵朵美丽的水花,饺子犹如一个个跳跃的小精灵,时而窜入水中,时而挺着大白肚皮浮在水面上!
饺子出锅前,奶奶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她在饺子里包了一枚硬币,谁吃到来年就有福气【育儿指南www.yuerzhinan.com】!听到这个消息,我立马就两眼放光,饺子出锅后,我便迅速地夹了一个到碗中,一口咬下去,肉香四溢,汁水流入口中,冲着硬币,原本不饿的我,却吃了十个大饺子!奶奶看到我的猴急样,便又给我夹了一个,我把一整个儿塞进嘴里,一口咬到了一个硬硬的东西,一想就知道那是硬币了!我疑惑地看着偷笑的奶奶:“奶奶怎么那么准呢?”直到后来我才知道是奶奶早就在饺子上做好了记号,特意夹给我的。
这个习俗不仅寓意着来年大富大贵、平安团圆,也处处体现着长辈对后辈的爱。
家乡的风俗-小学生记事作文600字
又是一阵淡淡的粽叶气息在我的鼻尖上转,袅袅的炊烟慢慢地散开,记忆深处的那个粽子包裹着的温暖和爱。这也是我们湖南的习俗,吃粽子。
在我的记忆里,奶奶是最会包粽子的了——谁让我从小嘴馋呢?有一次看到邻居小伙伴拿着粽子大口大口地吞咽,我看着他们吃的样,就够咽三口唾沫了。那时的我只知道粽子的香甜,却不知道奶奶要到几里地外的小河滩上摘上好的粽叶,只为满足孙子孙女的胃口。
一次,我和奶奶去河边摘粽叶,这一大片的粽叶中,她只挑不留一丝黑点的上好粽叶。回到家中,奶奶便去厨房淘米、洗叶,这时的我坐在灶台边上玩弄着稻草。就这样奶奶一边准备馅料,一边还不忘看看我玩东西安全不安全。
“奶奶,包好了没!”我焦急的喊道。“好了,快来!”一听,我兴奋地跑过去,只见奶奶熟练地把一张粽叶卷起来,做成一个小尖锥,放入几勺糯米,然后放一肉,最后再用糯米填满,接着用手压紧,把小尖锥裹成三角状,最后再用线捆扎起来,就这样一个粽子便做好了!“我也要,我也要!”我吵着闹着也要去做。“好,好啊!奶奶教你做!”说罢,奶奶伸出右手,将我抱在她腿上,一只苍老的大手握着一只小手,轻轻地一卷、一放、一压、一裹……整个屋中是如此安静,一阵微风吹来,把屋中的一丝潮湿也带走了。
粽子在锅中不知过了多久,连锅盖都急得跳了起来。终于,奶奶把冒着热气的棕子端在我的面前,我依偎在奶奶怀中,吃着粽子,心如同被云朵包围着,又仿佛沐浴在阳光中,温暖扩散到了全身。我知道,带给我温暖的不仅是这个粽子,更是奶奶对我的爱!
如今我回到老家,一提到粽子两个字,嘴里立刻有一种香香的腻腻的感觉。这就是我家乡的习俗,也是家乡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小学生叙事作文650字
我的家乡在北京,北京的风俗,说起来挺多的,北京人好吃,自然要来讲讲老北京的传统年菜。
过节就要吃年菜,过去老北京讲究“四四见底”,其实就是年夜饭的四凉,四热,四肉,四汤,这四四见底是讨个四平八稳,吉祥寓意。咱们要说的就是四凉中的“芥末墩儿”。
说起“芥末墩儿”,如果不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可能还真不好念。但是我相信,如果你能吃上一口,立刻就能让你感觉到刺鼻辣舌的感觉,顿时儿化音脱口而出。
“芥末墩儿”是年菜里不可或缺的。甭管是南方还是北方,过年就只有一个规矩:初一到初五不炒菜做饭,所以过年之前就要把菜都准备好,需要吃的时候放锅里熥熥就行。吃荤的会不会太腻了?肯定需要清口,那当然就是凉菜之首“芥末墩儿”了,凉菜就是清口的,怎么做呢?其实也不难。
首先,白菜卷必须是白菜心,大白菜叶子都不要,再说里面的菜心要切出一个个菜墩子,必须是整个的,所以要十分小心,还得插个牙签,就是防止菜散了。要在锅里焯一下,并且焯的时间不能长,焯没生味了就成,加点盐和白糖,挤上芥末。芥末不是光上面有,里面儿也有,而且必须是黄芥末,放到缸里密封好,两三天后就可以拿出来吃了。我的老祖每年都会给全家人做。每次看到一缸子的芥末墩儿,口水自然而然的就涌了出来。夹起一片白菜,芥末味扑鼻而来。虽然我吃的次数不算多,但一吃,就十分难忘,又酸又辣又脆,吃进嘴里那股芥末劲从鼻子窜到眼睛,眼泪哗哗的流个不停,可是老祖却笑得合不拢嘴。虽然这不是什么大宴,但是这却是老祖希望家人年年四平八稳,吉祥如意的一种愿望吧!想想这些年有些菜失传,但芥末墩儿就没有,可见它该多有特色!难怪老舍家的一道远近闻名的菜就是这个“芥末墩儿”。
北京人过年都有吃年夜饭的风俗,虽然饮食不算大风俗,但这些饮食带来的不仅是舌尖上的美味,而是寄托并承载着一家人团聚在一起时的那种幸福。
家乡的风俗-风俗作文500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不同风俗有不同的地域特色。
在春节期间,我们家乡这边比较冷清,街上空荡荡的,鲜少有几辆车子会在马路上飞驰而过。那你肯定会发问了:这么多人都去做什么了呢?其实,过了正月初一,我们这儿的人便都会前往亲戚家去拜年,这便是我们春节的一大习俗。早晨,一家老少会提着大大小小的年货,如大米、某籽油、牛奶,坐上私家车;去往亲戚家。到了目的地,小孩子们只要将祝福送出,便会收到长辈们的红包。这拜年,便是寓意将新春祝福带到各家各户。
到了端午节,我们这边儿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系五彩缕。节日当天,长辈们会为小孩子戴上一个五彩的手环,叫作五彩缕。五彩缕象征着带走身上的邪运、灾祸,因此颜色会附着在手腕上。小孩子若是擅自摘取五彩缕并扔掉,那么也就失灵了,无法护主平安。等到了时候,长辈们会帮孩子摘掉彩缕,放到活水河上,让活水将邪气带走,彻底消散。
到了腊月初八,我们这边会有一个常见的风俗,那便是喝腊八粥。腊八粥常用八种食材熬制(小米、花生仁、赤豆等),所以也称“八宝粥”。腊八粥在以前是用来祭祖祭神的,但现在只是大家享用。从上午开始,用小火慢熬,让腊八粥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一直熬到傍晚。晚饭上,一家人坐在餐桌上,用勺舀起那黑褐色的浓稠液体,让它顺着食道滑下去,所到之处,又黏又烫,香味让人回味无穷。
指导老师:周炤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