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傅雷的爱-读《傅雷家书》有感800字
有一本书,以真实亲切的内容,朴实的文笔,写尽了人世间平凡却伟大的感情。这本书就叫《傅雷家书》。
第一次了解这本书的主要作者傅雷,还是在一篇网页上。傅雷对儿子聪从小极为严格,和儿子的关系也并不好。儿时起傅聪经常被父亲打骂,身体上长会有新的伤疤。起初,还有些怀疑的我,在书中找到了细支余节:“总算我的教育没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只要你能坚强,我一辈子放心了!”到底怎样的遭遇会被称为“折磨”,我心惊胆战之余也对这位荣登语文书目的父亲产生了不屑:这样的人也配?
很快,这本书被读完了。我也对这位父亲有了与先前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他对儿子聪的教育。当傅聪在难度堪比奥运会的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三名时,傅雷先表达自己的喜悦,然后告诫:“遇到极盛的事情,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这种想法十分理智。从古至今有多少风云人物在兴盛一时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我们在取得进步时,喜而不狂,就能稳步前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傅雷还给儿子立下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入他国国籍。”时刻警醒着儿子铭记祖国。这种深深的爱,不仅感动了,身处异国他乡的傅聪,消融着父子间的隔阂,也温暖着书页前的千万读者。
傅雷的博爱也令我佩服。傅聪结婚后,傅雷就把儿媳弥拉当自己女儿对待,从不因国籍不同而区别对待。“从未见过一面,却像久已认识的人那样亲切。读她的信,神情相貌跃然纸上。”傅雷如是说,也如是做了。他们向弥拉讲做人道理,生活经验,知识选择,还经常询问傅聪儿媳对自己的看法。生怕自己不够和善。他的老友钱锺书说过:“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两个人很重要,一个是“不宽恕”的鲁迅先生”,一个就是“大爱”的傅雷先生。这博爱的品质,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他能让人的修养提升,让人的情感变得真诚,让他成为一个“四海皆有朋友”的人。这品质也正是国家所需要的。打开国门,交流,合作共赢,这正是博爱的力量。
至此,傅雷那个暴戾无常的形象在我心里经过了修改,已有了父亲深沉而不缺厚爱的模样。他虽不是完美的父亲,但他是个理智的学者,儿子傅聪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领路人。
假期读一本好书-《傅雷家书》读后感500字
在今年这个饱满的假期中我读了许多本课外书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傅雷家书》。
傅雷是我国若明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
《傅雷家书》开始于1954年停联离家留学波兰终结至1966年伸雷夫妇在“文化大革命”如不堪受双双自兵十二年间俘雷的数百封通信贯穿着傅聪出国学习演表成名到结婚生子的成长经历、也映照着傅雷的翻译工作朋友交往以及傅雷一家的命运起伏他们和儿子。儿媳之间的信被傅敏编辑成几十年来路畅销的《傅雷家书》
在我仔细读完这本书后受益匪浅。傅雷是一个尽职尽责的父亲,在儿子去出国留学期间坚持写信,小到吃饭穿衣花钱细之入微,无不关心、在书中看出傳雷是一位十分严格的父亲,对儿子要求很高。还让他这下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高尚【育儿指南 yuerzhinan.com】精神令人感动。
同时,在书的字里行间中还透露了许多的哲理、过去的我做事拖拖拉拉没有款矩。现在我的生活有条不素不去因为琐事而放定对自己的要求。不会因为工作太多的影响自己的生活节奏。
《傅雷家书》不是一些简单的文字。他并不仅仅是父亲写给儿子的文字而是父亲对儿子的-种浑沉的发所以,对于这么一位在时代洪流中澄亮透彻的伟人。除了深深的追思还有深深的有敬佩。
永恒的爱-读《傅雷家书》有感700字
暑假如约而至,第二天,我就收到父亲送给我的假期礼物一一《傅雷家书》。翻开飘满墨香的书页,我那颗原本躁动的心,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
《傅雪家书》收录了傅雷夫妇与留学儿子傅聪的往来书信,其中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流露出人世间亲情的温馨:父母对儿子的关心、问候,对儿子学习、工作的鼓励和教诲;儿子对新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和规划,深深地感染着我,打动着我。每一封家书饱含的绵绵亲情和刻骨铭心的思念,都令我印象深刻。
最令我感怀的,还是那一份来自父母最纯粹、最朴素的爱。离别之际,父母的不舍、难过,对儿子曾经的粗暴行为的忏悔,对儿子未来生活的顾虑和担忧……宛如一把锋利的尖刀,清晰地镂刻出父母心中最深沉的爱,这种爱,几乎是浸着血的!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自己与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秋季到了,天气尚未转凉,母亲总是唠叨着让我多穿衣服,不厌其烦地把我平时喜欢穿的秋装,一件件地倒腾出来,任由我选择,任由我朝她发脾气。当我顺从地加穿一件衣服时,她才满意地放我出门上学去。
母亲外出时,看到什么好玩的、好吃的、时尚漂亮的,总是第一个想到我,千方百计地弄到手,笑眯眯地送到我手上,但我从来没发现过她为自己买过什么,哪怕是最便宜的地摊货!
由于母亲只上了几年小学,无法在学业上给我什么指导、帮助,但几乎每夜都在不远处陪伴着我。有一次我遇到一个数学难题,苦思冥想,抓头搔腮,她显得比我还焦躁,在门外踱来踱去,让我哭笑不得,只好反过头来安慰她。
父亲一向大度,对于我的诉求,也是尽力满足。
读了《傅雷家书》,我加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的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真挚的、最无私的!但我们这些作子女的,往往把这份情、这份爱,忽略了、无视了、冷落了,甚至忤逆父母的心愿,作出伤害父母感情的叛逆行为,如此种种,我们真该早点省悟丶早点忏悔、早改过自新!
读了《傅雷家书》,我更体会到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照顾好自己,多关心父母,让人间真情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绳中“傅”爱-读《傅雷家书》有感 1100字
1954年到1966年,傅雷相继给长子傅聪、次子傅敏写了100余封家信,谈做人,谈事业,谈经历,语重心长。而这百余封信汇在一起,一经编著,便成为了《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在教育界的地位很高,被誉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典范”,而傅雷也成为了“好父亲”的代表。甚至有网友发出言论,如果中国好父亲有排行,傅雷一定占前三。原因很简单,傅雷的两个儿子都功成名就,且傅雷的教育方式很符合现代父母的心理。
傅雷当然算是一名成功的父亲,但他算是一名好父亲吗?
傅聪曾经回忆道:有一次他在学习时,父亲傅雷不知怎的竟愤怒地将一个盘子甩手飞过来,砸到了他的头部。傅聪甚至因此进了医院,他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傅雷这么做。次子傅敏自然也没少受父亲的毒打。
傅雷对两个儿子的态度也截然相反,傅敏小时候和傅聪有同样的爱好,但因为“没有天赋”,傅雷没有让他如愿,只是让傅聪上了最好的学校。他对傅聪热情似火,对傅敏却冷酷如冰,一百余封家信,属于傅敏的仅仅只有三封。
我们不禁会疑惑:这真的是书中那个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傅雷吗?这可不是人们所敬佩的、赞颂的“好父亲”啊。
这其实是三代的悲剧,傅雷自幼丧父,母亲为了管好傅雷,用的却是“绳子”,她不顾一切地控制住傅雷,而傅雷幼小的心灵因此受到束缚和重创,变得暴戾、狂躁,并如提线木偶般被她一步步拉扯着长大。
他长大后,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父亲,但他没有避免两个儿子过一个和他一样悲惨的童年,而是抽出了当年母亲捆住自己的绳子,走向了傅敏和傅聪……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傅雷对儿子的爱,其实和他的母亲给予的爱一样,是用绳子将子女束缚起来,像提线木偶般操纵着子女,向自己设定的道路行走。尽管结果可能尽如人意,但过程极为痛苦,充满着血与泪。
傅雷的爱,是对子女的操纵。
当然,纵观全书,这个结论显得过于片面和武断,在书信中傅雷多次表达出对儿子的歉意、后悔以及对他的思念,没有对儿子的恐吓甚至没有任何对他的不满。相反,书中体现的却是一名父亲对儿子真心的、无微不至的爱,他时时刻刻地询问着他的事业和生活,苦口婆心地诉说着自己的经验,对他充满期望。
有人曾说,傅雷的家书中,“墨水”太重,不符合他本身的性格,对傅聪的爱可能有些夸张和虚假。这个说法确实成立,傅雷的操纵欲已经达到了病态的程度,在家规中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甚至精细到吃饭用哪根手指,不过转念一想,如果傅雷真的和从前一样,只是用暴力来教育儿子,便不会去了解儿子的生活,和他分享自己人生中的宝贵经历。所以无论如何,傅雷确实为了儿子傅聪改变了许多,他的“父爱”也终于显现。
如今,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越来越严重,因此变得极为重视结果,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且容易将成功的家长视作真正的“好家长”,“棍棒教育”自然也成为了多数家长更倾向的教育方式。但是,受棍棒的不一定会成为“傅聪”,还有可能成为“宇文赟”。就像一块石头可能被熔炼成玉石,也可能会破碎得不堪入目。
《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无疑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但是我们仍要思考:他真的是一名好父亲吗?他的教子方式真的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吗?家长该选择的是孩子的人格与快乐,还是自己的操纵与光彩呢?
读《傅雷家书》有感_读书笔记1000字
——谆谆人世语悠悠父子情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是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育儿指南www.yuerzhinan.com】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