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读后感650字
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他们时刻关心着我们,在身边教育着我们。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与两个儿子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打动着我。
《傅雷家书》中大到孩子的事业、人生、艺术,小到穿衣、吃饭、开销,无不关怀至微。整部书中充满父爱,思想与艺术。傅雷的教子有方是出了名的,他的教育方法与传统的中国式教育方法有所不同,或许这就是这本书的特别之处了。父母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但是,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身心修养。
正如傅雷所言,他给儿子的书信有多种用途:讨论艺术,激发青年人的感想,训练服从思想的文笔,做一面“忠实的镜子”。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其他国籍。
一封封书信,表达浓浓亲情,傅雷是傅聪人生中的一盏指明灯,他既是一位慈父,又是给傅聪提出建议,给予关怀的良师益友。书信中无不透露出他那浓浓的父爱,洋溢着父子之间的深情。
傅雷对傅聪和傅敏的爱却没有成为那种普通父亲对儿子那种的含情脉脉,而是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位,把舐犊之情放在第二位。正如他对傅聪和傅敏童年严格的管教,虽然不为常人所认同,但确乎出自他对儿子更为深沉的爱。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5月的186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信长达七千多字。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傅雷家书》-读后感700字
父爱总是那样的伟大而又无私。
——题记
楼适夷曾这样评价《傅雷家书》: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这一百多封家书,不仅仅是信件,更是傅雷深沉如山的拳拳父爱,儿子小有就,他欢喜自豪;儿子遭受挫折,他满怀忧虑;儿子骄傲自满,他谆谆教诲......对儿子傅聪而言,傅雷首先是一位父亲,然后是一位朋友,最后才是一位学者。作为父亲,傅雷教育儿子为人处世的准则;作为朋友,他担心儿子的日常起居、感情生活;作为学者,他与儿子探讨音乐上的专业问题。毫无疑问,傅雷是一位严格的父亲,知心的朋友,渊博的学者。
这不由让我想起我的父亲。如果说我家像一个戏台,母亲总是唱红脸,父亲却总唱白脸。曾几何时,我厌烦甚至怨恨过他,因为他如此的“不近人情”。
还记得我刚踏入二中校门时,不熟悉环境。很快迎来了我进入初中以来第一次重要的考试,我懵懵懂懂地走进考场,考了年级560名,一共1200名学生,明知道没有付出努力,只是运气原因却依然居功自傲,向父亲报喜。我本来学习不是特别好,我原料想父亲会高兴地夸奖我,不料父亲却面无表情,只是冷静地叮嘱我不要骄傲,继续努力,你前面还有多少让你超越的人,而我沉浸在众人的鲜花与掌声中,全然将良言警句丢在脑后,变得更加松懈。
教育方面,父亲与傅雷一样严格而理性,用严厉掩饰自己的温情,用理性遮掩住自己的期盼,直到孩子踏上成功之巅。我立于山巅,众生仰望,父亲是那个沉默的人;当我跌入深谷,所有人都怀疑我时,父亲是那个拉我一把的人。
父亲拳拳似海深,我庆幸在我成长路上读了《傅雷家书》,是他让我理解了父爱,理解了父亲。
教师点评:语言简洁而理性,内容质朴而深刻。文章主要先介绍《傅雷家书》的内容,再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实际,在读书感悟中领会了父亲对自己的良苦用心,读【https://www.yuerzhinan.com】懂了父爱,理解了父亲。
谈傅雷的艺术认知-《傅雷家书》读后感700字
“唯有艺术跟学问从来不辜负人,花多少劳力,用多少苦功,拿出多少忠诚跟热情,就得到多少收获与进步。”这句话是我看完《傅雷家书》后感悟最深的一句话。
傅雷在信中有很多关于艺术的讲述和探讨,通过读这本书,我对“艺术”有了更深刻认识。
“艺术来源于生活中,”这是我从小对艺术的认知。艺术也来源于生活,可以是一句话,一幅画,一个风景,可以是很多。但傅雷却说:“真诚,是艺术的第一把钥匙。”让我明白,艺术应该是真诚,实事求是的。但我又认为艺术是任何人都能而且做好的。我又错了,一切著名艺术家,肯定有普遍的思想,也肯定有独特的个性。每个艺术家都对自己的作品充满感情。才使他们可以成为艺术家,而我们只能是凡人。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哪一门艺术不是如此!真懂是非吗,识得美丑的。普天之下能有多少?这句话诠释了这个观点。
难道只用再添加感情吗?不,无论是古代的李白、苏轼等文人墨客也好,还是如今的才子佳人也罢,都是百里挑一的才子,令人有高处不胜寒之感,常人乃不可及。让人羡慕却无能为力,所以要有合适目标,脚踏实地。我懂了艺术十分复杂,不只是有感情,对它真理理智,就如傅雷书中所写,艺术家除了离职以外,有个“爱”字,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瑕,指清晰,还指爱-----,是真正意义上的“伟大的爱”。艺术是因热爱而灿烂的烈火,炽热又滚烫,是那烧灼的赤子之心。
傅雷对聪谈过的艺术认知还有很多。“对艺术的客观真理很仗着,对自己的成绩也能冷静检查,批评精神很强,我早已放心你不会误入歧途。”你既把艺术看的很重,就该忠于艺术,一切可能为坚持艺术而努力,不能只考虑出台的理由,而要斟酌不宜子出台的理由。这些看似十分普通,只是对聪的几句教诲。也看出傅雷对艺术层面的感悟之深,心思之缜密。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对孩子教育,从多个方面去教育,而傅雷认为艺术教育是全面教育的一部分,从行为精神上去教导他、爱他。
家书情-《傅雷家书》读后感650字
"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从古至今,家书一直都是父母与子女之间情感交汇的桥梁,书信中不仅仅流露出家人之间的关怀,也有对子女的教导,对未来的期盼。《傅雷家书》就是众多家书中的典型。
当我翻开这本书,细细品读后的第一感觉就是一家人浓浓的爱。
傅雷是中国著名的翻译家、作家、美术评论家等,他翻译过的作品不计其数,可以说是一位举世瞩目的名人,但他同时也是一位父亲,一位严慈的父亲,他教给傅聪为人处事,艺术修养,学习生活等方面内容,字里行间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爱和期望。比如,在为人处事方面,傅雷对儿子说,"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又或是"多少迂回的路,多少痛苦,多少失意,多少挫折,换来你今日的成功!可见为了获得更大的成功,只有加倍努力,同时也得期待别的迂回,别的挫折。″这些让儿子更加明白,经历痛苦的灵魂,会收获更加丰厚的人生,要勇于面对挫折,直视困难才能成功。这些也使我在生活中获得极大的鼓励。
除了在做人做事方面的殷殷教诲,在艺术修养方面也给予许多教导。他用一些专业的术语为儿子讲解各种问题,教会儿子音乐技巧并使他的心灵得到修养。比如,"以音乐而论,我觉得你的《协奏曲》非常含蓄。绝无鲁宾斯坦那种感伤情调,你的情感都是内在的。第一乐章的技巧不尽完整,结尾部分似乎很明显的有些毛病。第二乐章细腻至极,touch是delicate至极。最后一章非常brilliant。″这段话是弗雷在听儿子唱片的评价和指导,并逐一分析优缺点,可见傅雷对儿子唱片的认真对待和关注教导。通过这些书信的交流,使父子之间的情感进一步增加。
这本书是一本艺术学徒的修养读物,是一本哲理深刻的人生导书,更是一本充满浓浓父子之情的家书……
傅雷正确的做人观-《傅雷家书》读后感700字
傅雷对做人十分了解,他告诫儿子:“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
要做人,首先要像个人,傅雷常教儿子礼仪问题。
“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这两件事都不符合西洋的礼貌。围巾必须与大衣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他告诫儿子出门在外,礼仪要放在首要位置,它十分重要,千万莫不能忽视。
要做人,和他人的关系一定要学会调节。
学会交友,而且维护友谊不能一起贪图享乐,短暂的热情并不是可以保持很久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的朋友是不会阻碍你进步的。对待朋友,你虽然要有善意,但也要学会拒绝与及时止损。”
对待爱情,傅雷以平庸的目光看待:“希望爱情能永久持续,简直是愚妄;不考虑性情、品德、思想等等,而仅仅执着于当下一段美妙的梦境,希望这段梦境能成为现实,你可能会遇到悲剧的。”热恋期过后的爱情都会逐渐平静。
要做人,学习须尽心。
傅雷教导儿子:“得失成败尽量置之度外,只求竭其所能,无愧于心。”我们只要努力过、学习过、探索过、思考过、拼搏过,不论结果如何,无愧于心就行。
要做人,学会生活和自我提升万不可忽!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人颓废,就好了。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我们只求心里相当平衡,不至于受伤而已。你也不是栽了筋斗爬不起来的人。”胜不骄,败也不馁,理性看待荣辱成败,客观分析过去的事,以此借鉴,以免重蹈覆辙。正视错误,理智分析,彻底感悟。生活和自我提【育儿指南www.yuerzhinan.com】高相结合,自己就会越来越坚强。
学会做人,一颗纯洁、正直、真诚、高尚的灵魂,尽管有时会遭受意想不到的磨难,侮辱,迫害,陷入到似乎不齿于人群的绝境,而最后真实的光,不能永被湮灭,使它的光焰照彻人间,得到本该属于它的尊重和爱!
读家书,想傅雷,学做人!
赤子之心,虔诚而行-《傅雷家书》读后感700字
《傅雷家书》最早出版于1981年,全书是傅雷夫妇1954年—1966年5月间写给儿子、儿媳的信,后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从做人、艺术、生活等多方面教育儿子,读完我感悟最深便属做人了。
第一封信中,傅雷便说道:“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于此,疑惑不已:究竟为何让一个父亲对儿子产生愧疚,并在儿子往往后人生中又起到了引导作用?后知,傅雷虽然性格暴躁,却懂许多人世道理,才识渊博,多年的西方教育沉淀下来,与中华文化结合,铸造的是大彻大悟。于这些有益无害的真诚建议,傅聪必是要仔细琢磨了。傅聪曾评价:“爸爸一生没有一分钟度过的是行尸走肉的时光,他的脑永远在思想,他的心永远感受。”完美阐释了有价值的一生。
1955年1月26日儿子取得成就时,傅雷只道:“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或许,我们会以某次成功而喜,以偶然失误为愁,情绪总是随着结果大起大落。非也,在成长时,要学会坚强,此是有一颗清醒的大脑,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戒骄戒躁,人生的路方可走得长远。傅雷秉承着做一个清醒的人的原则。“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劫难的超脱是轻佻,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现想来,的确如此,人们总是想不劳而获,认为自己无比高尚,甚至明析了一生,蓦然回首,不过是在虚伪的沼泽中越陷越深,脱离实际的轨道上渐行渐远。直面现实,直抒胸意,当能够正视自己时,已经战胜自己。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
“赤子之心”是贯穿全书的精神支柱,“赤子之心”是人们向往的,傅雷告诫儿子要做“赤子之心”,说来容易,做来艰难。一个不舍私心杂念,只执着于自己所追求的纯粹,是何等难得?只有当我们抛开一切,只专于自己所追求的,在认清世界后还能热爱世界,便可取得成就。
做人的道理是讲不完的,若能怀着“赤子之心”,将得失成败置之度外,何时何事正视自己,我认为于我而言足矣。我能将这一生活得通透,活得无憾,甚矣!我将尽力怀“赤子之心”虔诚而行。
傅雷谈教育-《傅雷家书》读后感600字
人们常说:"家书抵万金,”一份好的家书,使人终身受益。《傅雷家书》正是如此.傅雷对于孩子傅聪的教育都体现在家书中,字里行间都蕴涵着对傅聪的爱。
“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罪过。”这句话令我感触极深,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不像别的父母一样执拗,总是认为是孩子的过错,而是自己进行了深刻的反省,敢于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向孩子道歉。
“我和***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会考虑孩子的感受,进行换位思考,而不是一味的坚持自己所想,从多角度思考关于教育问题。
“眼光,嗜好,趣味,都还要经过许多变化;即使一切条件都极美满,不能担保你最近三四年中,双方的观点不会改变。”在情感方面的教育,他向傅聪讲述了自己与妻子间的经历,将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傅跑,并且认为最好让时间来考验,想必也是做了充分的工作,对于孩子的教育,他从不马虎。
在教育过程中,他还善于从傅聪身上学习.他说道:"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得到的少,过程中学到了忽耐,学到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教育并不只是以长辈之名,驱使孩子从自己身上学习,并不是扬言自己有多少优点,而是互相学习,每个人身上都有亮点,这是不分长晚辈的,而傅雷就做到了与孩子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傅雷对于孩子的教育,最令人赞叹就是与孩子建立了良好的父子关系,可以像朋友一样聊天,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不用粗暴的语言或行为打骂孩子,而是以理服人,用道理来说明问题,解决问题.他堪称一位“模范父亲”。
《傅雷家书》-读后感700字
这个暑假,我认真阅读了《傅雷家书》,收获颇丰。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其夫人朱梅馥1954-1966年间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是一本优秀的青少年思想读物,是教导儿女的经典名著。他们呕心沥血地培养着两个孩子,教育他们先成人后成家,最后成为艺术家、钢琴家,是培养儿女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因此我认为傅雷夫妇是中国父母的典范和榜样。
我认为如果人的一生真的可以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奉献是一件多么伟大而幸福的事,同时也会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充实,我现在已经可以找到生活的目标,虽然以前是盲目的,但我知道我只要朝着目标去努力,便一定会有所收获。
傅雷说:“也许金钱物质方面不能给你足够的回报,但学术和艺术方面一定会给付出的努力以一个答复”,我想不管努力是否可以带来回报,但是它至少可以使我们的心灵更加充实,我相信如果每天都把时间用在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方面上,就一定可以获得较大的进步。
傅雷夫妇和孩子们相互写信,让对方了解他们的生活,要知道这个时代写信是多么可笑,因为现代的通讯技术如此的发达,不用写信这么麻烦,可只有读完《傅雷家书》,才会发现读信时莫名的亲切感,像自己便是收信人一样。
在这其中,有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有父亲对儿子的担忧,也有父母对远在他乡孩子的思念。傅雷对儿子在教育和礼仪方面比较看重,体现傅雷对儿子的苦心孤诣,在疼爱的同时不忘对其进行教导,在各方面对儿子进行指导和鼓励,并不是以命令的口气,而用一种商量和建议的语气,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达成充分默契,好像已经抛开了父子的身份,真正地成为了艺术和文学上的知己与朋友,语言平实朴素,字里行间也盈满父爱,让人感慨万千。
傅雷不仅对儿子指出了人生方向,也让我们受益匪浅,而我们的父母也用他们的爱感染着我们,扶着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我们要用心体会父母的爱,因为他们是最爱我们的人,我们也要沿着正确的道路,不忘初心,一路披荆斩疾,勇往直前!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傅雷家书》读后感600字
我坐在窗边,感受清风拂面,指间如点水般翻开书页,我满怀期待,用心去感受这充满父爱的卷卷家书——《傅雷家书》。
杜甫曾说过“家书抵万金”,仅管它没有紧密的构思,华丽的修辞,但这字里行间却充盈着满满的亲情,万金又岂能相比?
读完《傅雷家书》,傅雷这位伟大的父亲如同巨人般矗立在我心头,那质朴、严肃的教诲萦绕在我耳边,其中他所解释的“赤子之心”,让我无法忘记。
“所谓赤子之心,不但指纯洁无邪,指清新,而且指爱。”“而且这爱决不是庸俗的、婆婆妈妈的情感,而是热烈的、真诚的、洁白的、高尚的、如火如荼的、忘我的爱。”这是傅雷给傅聪的解释。赤子之心就是君子所为,如此高尚之人怎会孤独?“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拥。”
但世不饶人,傅雷在“文革”期间遭到陷害,却因不愿向世俗低头,不愿苟且偷生,最终以自己的生命证明清白。他,就是于谦笔下的竹石,“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他,就是周敦颐笔下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他,就是赤子的代表,宁愿因爱国而孤独,也不愿被俗世所玷污。
傅雷一身清清白白,他将自己的赤子心通过家书传给自己的儿子。记得书中有一处写到,傅聪回国受到采访,“您认为这些家书中反映的最本质的思想是什么?”他的回答是这样的,“赤子之心。爸爸的信从头到尾贯穿的最本质的东西就是这个。看这些信,可以用这么一句话概括这个人:他一生没有一分钟度过的是行尸走肉的时光,他的头脑永远在思想,他的心永远在感受……”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多么富有哲理的一句话,可我依旧希望“赤子不再孤独,世界不再冷漠。”
《傅雷家书》-读书心得600字
每一封家书都是文化遗产,《傅雷家书》更不用说了。家书,顾名思义,是指家人、亲人之间往来的书信。大约在文字产生后,家书就出现了,可以说是源远流长。随着文字语言的逐渐丰富,纸张的发明,家书逐渐流行起来,一直到今天,家书都是维系亲情纽带之一。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家书中,傅雷不忘时刻教诲儿子,没有一丝的溺爱,既教他为人处世的道理,也常像朋友一样与儿子闲谈,与他交流音乐、文学、艺术等等,扮演着一半父亲、一半益友的角色。
傅雷很爱儿子,虽然言语间总是严格的苛求,但在严肃的面孔下,却藏着一颗温柔的爱子之心。这丝丝缕缕的爱,不时从严肃中流露出来,流淌在字里行间。在《十月三日》的信中,就有着这样的挚爱与欣赏,他不会因为儿子才华出众就放松教导,在儿子取得成就时也没有高兴得忘我,而是耐心叮嘱儿子再接再厉,教会儿子正确对待得失荣辱。傅雷对儿子的爱,像呵护着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谨慎又温柔,动人心肠。
傅聪在异国漂流的生活中,从父亲的这些书信中汲取了多么丰富的精神养料。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踏上自己正当的成长道路。傅聪这种热爱祖国,信赖祖国的精神,与傅雷在数万里之外对他殷切的教育,是不能分开的
傅雷深沉的爱,跃然纸上,信中的每个字都充满着浓浓的爱意。品读这深沉的父爱,就像品一杯上好的茶,入口微苦,回味却是甘甜。一封封的家书,承载着多少的爱与思念,只怕,这张张薄薄的信纸,载不动这跨越大洋的许多的情与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