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撕开严厉的包装-读《傅雷家书》有感650字[共8则]

永恒的爱-读《傅雷家书》有感700字

暑假如约而至,第二天,我就收到父亲送给我的假期礼物一一《傅雷家书》。翻开飘满墨香的书页,我那颗原本躁动的心,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

《傅雪家书》收录了傅雷夫妇与留学儿子傅聪的往来书信,其中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流露出人世间亲情的温馨:父母对儿子的关心、问候,对儿子学习、工作的鼓励和教诲;儿子对新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和规划,深深地感染着我,打动着我。每一封家书饱含的绵绵亲情和刻骨铭心的思念,都令我印象深刻。

最令我感怀的,还是那一份来自父母最纯粹、最朴素的爱。离别之际,父母的不舍、难过,对儿子曾经的粗暴行为的忏悔,对儿子未来生活的顾虑和担忧……宛如一把锋利的尖刀,清晰地镂刻出父母心中最深沉的爱,这种爱,几乎是浸着血的!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自己与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秋季到了,天气尚未转凉,母亲总是唠叨着让我多穿衣服,不厌其烦地把我平时喜欢穿的秋装,一件件地倒腾出来,任由我选择,任由我朝她发脾气。当我顺从地加穿一件衣服时,她才满意地放我出门上学去。

母亲外出时,看到什么好玩的、好吃的、时尚漂亮的,总是第一个想到我,千方百计地弄到手,笑眯眯地送到我手上,但我从来没发现过她为自己买过什么,哪怕是最便宜的地摊货!

由于母亲只上了几年小学,无法在学业上给我什么指导、帮助,但几乎每夜都在不远处陪伴着我。有一次我遇到一个数学难题,苦思冥想,抓头搔腮,她显得比我还焦躁,在门外踱来踱去,让我哭笑不得,只好反过头来安慰她。

父亲一向大度,对于我的诉求,也是尽力满足。

读了《傅雷家书》,我加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的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真挚的、最无私的!但我们这些作子女的,往往把这份情、这份爱,忽略了、无视了、冷落了,甚至忤逆父母的心愿,作出伤害父母感情的叛逆行为,如此种种,我们真该早点省悟丶早点忏悔、早改过自新!

读了《傅雷家书》,我更体会到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照顾好自己,多关心父母,让人间真情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撕开严厉的包装-读《傅雷家书》有感650字[共8则]

撕开严厉的包装-读《傅雷家书》有感650字

匆匆读完《傅雷家书》,却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

育儿指南 yuerzhinan.com】

傅聪出国留学数年,身为父亲的傅雷会和远在他国的儿子谈些什么呢?是不尽的思念之情吗?不,傅雷谈的几乎都与艺术有关。初读时,我觉得傅雷太严厉了,明明与儿子只能凭借写信交流,却只谈音乐、修养。无论是儿子演唱会的安排,还是收入的支配,甚至是儿子的情感问题,他都要横插一脚。我不理解,也不喜欢这样的父爱,因此读得匆忙。

只是,爱是什么?是傅雷对儿子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关怀。傅雷是一位翻译家、艺术评论家,他的爱是不同于常人的。他在儿子的音乐道路上出谋划策,但在儿子有稳定收入后,没有在信中向儿子要过钱,他不断提醒儿子要注意身体,这是一种别样的、藏在严厉的包裹之中的爱。

在我的成长道路上,爸爸似乎也扮演着“傅雷”般的形象。从前,我对爸爸大部分时间的严厉以及总鞭策我如“多看点书”的话是很厌恶的,所以一开始我以为傅聪太软弱了,傅雷说什么他都听。如今我终得以明白,傅聪是一个智者,在我们父亲严厉的表面下,都隐藏着深沉而无私的爱,只是我只能看到表面,而傅聪可以看出严厉背后的爱。

事实上,生活中像傅雷一般的人很多,不仅仅是我们的父亲,他们以严厉作为自己的包装,但其中的关怀是不比他人少的。我们常听说,对我们严厉的人其实是为我们好,也就是这个道理。在一味的包容与溺爱之下成长起来的人是走不长远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几乎所有人都明白。于是人们把爱藏在心里,以严厉推动我们向前。因此,面对那些严厉的人,我们不应该厌恶或是害怕,要相信他们只是把关心放在严厉之下,我们应做智者,在严厉下努力成长。这是傅雷与傅聪带给我的最重要的道理。

撕开严厉的包装,做一个看到严厉之下的深情的智者,放下《傅雷家书》,我心已了然。

撕开严厉的包装-读《傅雷家书》有感650字[共8则]

心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读《傅雷家书》有感1000字

楼适夷评价它为“这是-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纸家书百镒轻,傅雷先生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其爱子傅聪的生活和艺术追求进行悉心指导,对于他对其爱子的教育,我要真心地赞叹一声,太伟大了。施蛰存先生曾说过“他的家教如此之严格,望子成龙的心情如此之热烈。他要把他的儿子塑造成符合他的理想的人物。这种家庭教育是非常危险的,没有几个人能成功,然而傅雷成功了。”于我而言,我对书中的先生认为如何做人的问题和如何面对生活中的问题感触较深。

傅雷先生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人是第一位的。因此在书中第一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的问题。我十分赞成先生的这个观点。正是如此,不论做任何事情,做人就是首要的,最重要的头等大事。

如果一个人他连最基本的礼义廉耻,尊重,道德都没有的话,那么我想这样的人还不具备能成功的能力。先生提出的:待人要谦虚,做人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民族和国家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等观点,这对于我们的成长是非常好的教育。我们现在的缺少的或者说是正在流失的宝贵品质,正是先生口中这些,不可或缺的美好品质。现在的素质化教育也正是提倡这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单单只在看中成绩这一-小方面了。

先生还在一段家信中说道“人--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

正是如此,人生便如一首绝句,平平仄仄平平仄。我们的这一辈子殊不知会遇到多少的起起落落,殊不知会遇到多少的挫折,困境,迷茫而无所适从的时候,但正是生活如死水一般时,我们仍不气馁,不放弃自我救赎,相信否极泰来,相信只要再坚持一点点就能上岸,就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不被现实击垮,那么这样一个人才是强大的。苦难是人生的必由之路,我们唯一需要记取的,是能否配得上所受的这些苦难。在哪里存在,就在哪里绽放。不要因为难过,就忘了散发芳香。辛夷坞曾说过“日出之美便在于它脱胎于最深的黑暗。”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尝试在泥泞中抬脚,总好过深陷此中不愿自拔。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带伤的人,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自己。

《傅雷家书》不仅仅是傅雷夫妇与爱子间的真诚情感流露的载体,它更是-部富有艺术性的作品。傅雷虽已去,但家书仍在,思想仍在,它带给我们的爱与精神和力量是永在的。

撕开严厉的包装-读《傅雷家书》有感650字[共8则]

礼者,敬人也-读《傅雷家书》有感650字

《春秋》有云:“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礼仪对于中华民族是十分重要的。

傅雷对傅聪的教育是十分注重礼仪的。在家书中,他告诉傅聪,做客时要将大衣与围巾一同脱去,吃饭时刀叉不可发出响声,演奏完毕要面带微笑向观众鞠躬。这些礼仪的小细节,有时藏在一封信末尾,有时也独立成段,甚至独立为一封信。即使有些读者认为傅雷管的实在太多了,方方面面都在限制傅聪,但我认为,傅雷作为一名翻译家,知道了许多有关中西方的礼仪文化,自然也看重孩子们的教养。

《红楼梦》第54回描写了除夕贾府众人聚餐的场景,贾珍与贾连为众人斟酒时,先给客人,再给贾母等长辈,最后才是姐姐、妹妹们。贾珍捧杯,贾连捧壶,由尊往卑,次序丝毫不乱。贾府是大家,人丁兴旺,佣仆众多,自然也十分在意礼节。其实中华文化自古便如此。《论语》中有许多关于礼的篇章。从今天往古代回望,总觉得以前的人们都是举止得体,有礼有节,中国也当然担得起“礼仪之邦”的称号。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人们守礼节就是为了让别人感到十分舒适、和谐亲近但又有距离。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文字,代表了一个文明的诞生。在那之前,是经过礼仪的洗礼,人们才从猿人走向人类。一个民族有了礼,这就是一个文明诞生的起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向往并学习西方礼仪。《傅雷家书》中,傅雷专门写一了封信,里面强调的方面,就是基本的用餐礼仪等等。他说“一切都是要使你更完美,更受人欢喜”。西方礼仪追根究底,就是让你与你相处时能愉悦舒适。由此看来,中西方礼仪文化其实大同小异,谁不喜欢同一个彬彬有礼的人交往呢?

生在礼仪之邦,恪守祖先训诫,有礼有节,傅雷是做到了。小者,他是为培养出一个有教养的艺术家;大者,却是在为礼仪的弘扬、文明的延续,做出了一份贡献。

读《傅雷家书》有感-记叙文600字

第二次读完《傅雷家书》,脑海中又一次萦绕着那一句句关切的叮咛。眼前似手出现了傅雷埋头认真给自己儿子写信的模样,字里行间那殷切的期望,那似水的柔情,再一次拨动了生命与成长的音弦。

这一百多封家书,不仅仅是一封封信,更是博雷那深沉的父爱。更是人生的体现。对于儿子博 来说,傅雷是一位父亲,是他的朋友,是出色的学者。他教育儿子为人处世的守则;作为朋友,他关心儿子的日常起居、感情生活;作为学者,他与儿子探【育儿指南yuerzhinan.com】讨在音乐上的专业问题。毫无疑问,傅雷是一位尽职尽责的父亲,也是一位难寻的如己。

突然想到了我的父亲。我的父亲很平凡,也很普通。我的父亲并没有太多学识。我的父亲也没有散文诗。他的日记本里只有干活的日期。他的手很粗糙,上面布满了老茧。他很平凡却很伟大,他什么都给不了我,却什么都给了我。我不讨厌爸爸的平凡,因为他也曾是个小男孩,一个需要父母罩住的小男孩,现在他却罩住了整个家。

每一位父母都是如此,他们没有鲜花,默默付出,不图回报。他那严肃的双眼中,其实也充满了柔情。在教育方面,父亲分博雷一样严格而理性,用严厉掩饰自己的温情,用理性遮掩住期盼,直到孩子踏上成功之巅。书中处处是教诲,却又处处是人生。

最后我想说:人生是一条漫长的古路,许多人奔他而来,想到达路的尽头,找到那属手生命的永恒之花。可殊不知,登上高峰的只有王者。所谓王者,即是敢于撕开黑暗,与鬼神对视,敢于举起长剑,面向那威严的神明。更是愿意一约既定,万山无阻的人。傅雷,傅聪,一对普通的父子,一朵永不调零的花。

庆幸我读过《傅雷家书》,这将是我人生中无法代替的永恒。

谆谆之言,洋溢着父爱-读《傅雷家书》有感600字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翻开《傅雷家书》,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老人,一个脸上被岁月刻上一道道皱纹却不显得苍老的老人,伏案———一字一顿的写信,窄窄的纸塞不下他对儿子的思念,他尽量缩着,缩着,用简短朴实的语言将人生智慧,娓娓道来,对儿子循循善诱,也透露着“儿子,我想你了……”那份思念。

傅雷在信上告诉儿子说:“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告诉儿子保持良好心态,做到宠辱不惊;“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警戒儿子要适可而止,一切不要做的太过分;“辛酸的眼泪是培养你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教导儿子:人的一生会经历各种各样的痛苦,只有经历过这些痛苦,才会发生蜕变,慢慢变得成熟,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傅雷爱吃硬饭,他的性格也像硬米粒儿那样僵硬,干爽;软和懦不是他的美德。”——杨绛。

傅雷是一个博学的学者,是一个严格甚至是一个严厉的父亲,有很多人认为傅雷是把艺术放在了第一位,把亲情放在了第二位,但我觉得二者地位是相同的。不信?你看,《傅雷家书》中既可以看出他对学术的严谨也可以看出对儿子的关心,对家人深切的爱。

“父爱如山”,确实,世上所有的父亲都是爱自己的孩子,但表达方式有不同。

有的人爱的直接,如一眼能看见全貌的山峦,有的人的爱如幽深寂静的高山,有的人的爱如连绵起伏的山脉,令人招架不住。

从《傅雷家书》中我明白了———

明白了什么?

明白了世界上最思念在外的你的人是父母,最温暖的港湾是家,最无价的东西是那一封封承载着深情,写上字的家书。

人间情意,最浓不过亲情。每个人的生命里千纠万缠,割不断亲情之链。成就人生,更要有亲情保驾护航。就像书中所写,沉淀着记忆里深沉的爱。

绳中“傅”爱-读《傅雷家书》有感 1100字

1954年到1966年,傅雷相继给长子傅聪、次子傅敏写了100余封家信,谈做人,谈事业,谈经历,语重心长。而这百余封信汇在一起,一经编著,便成为了《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在教育界的地位很高,被誉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典范”,而傅雷也成为了“好父亲”的代表。甚至有网友发出言论,如果中国好父亲有排行,傅雷一定占前三。原因很简单,傅雷的两个儿子都功成名就,且傅雷的教育方式很符合现代父母的心理。

傅雷当然算是一名成功的父亲,但他算是一名好父亲吗?

傅聪曾经回忆道:有一次他在学习时,父亲傅雷不知怎的竟愤怒地将一个盘子甩手飞过来,砸到了他的头部。傅聪甚至因此进了医院,他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傅雷这么做。次子傅敏自然也没少受父亲的毒打。

傅雷对两个儿子的态度也截然相反,傅敏小时候和傅聪有同样的爱好,但因为“没有天赋”,傅雷没有让他如愿,只是让傅聪上了最好的学校。他对傅聪热情似火,对傅敏却冷酷如冰,一百余封家信,属于傅敏的仅仅只有三封。

我们不禁会疑惑:这真的是书中那个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傅雷吗?这可不是人们所敬佩的、赞颂的“好父亲”啊。

这其实是三代的悲剧,傅雷自幼丧父,母亲为了管好傅雷,用的却是“绳子”,她不顾一切地控制住傅雷,而傅雷幼小的心灵因此受到束缚和重创,变得暴戾、狂躁,并如提线木偶般被她一步步拉扯着长大。

他长大后,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父亲,但他没有避免两个儿子过一个和他一样悲惨的童年,而是抽出了当年母亲捆住自己的绳子,走向了傅敏和傅聪……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傅雷对儿子的爱,其实和他的母亲给予的爱一样,是用绳子将子女束缚起来,像提线木偶般操纵着子女,向自己设定的道路行走。尽管结果可能尽如人意,但过程极为痛苦,充满着血与泪。

傅雷的爱,是对子女的操纵。

当然,纵观全书,这个结论显得过于片面和武断,在书信中傅雷多次表达出对儿子的歉意、后悔以及对他的思念,没有对儿子的恐吓甚至没有任何对他的不满。相反,书中体现的却是一名父亲对儿子真心的、无微不至的爱,他时时刻刻地询问着他的事业和生活,苦口婆心地诉说着自己的经验,对他充满期望。

有人曾说,傅雷的家书中,“墨水”太重,不符合他本身的性格,对傅聪的爱可能有些夸张和虚假。这个说法确实成立,傅雷的操纵欲已经达到了病态的程度,在家规中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甚至精细到吃饭用哪根手指,不过转念一想,如果傅雷真的和从前一样,只是用暴力来教育儿子,便不会去了解儿子的生活,和他分享自己人生中的宝贵经历。所以无论如何,傅雷确实为了儿子傅聪改变了许多,他的“父爱”也终于显现。

如今,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越来越严重,因此变得极为重视结果,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且容易将成功的家长视作真正的“好家长”,“棍棒教育”自然也成为了多数家长更倾向的教育方式。但是,受棍棒的不一定会成为“傅聪”,还有可能成为“宇文赟”。就像一块石头可能被熔炼成玉石,也可能会破碎得不堪入目。

《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无疑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但是我们仍要思考:他真的是一名好父亲吗?他的教子方式真的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吗?家长该选择的是孩子的人格与快乐,还是自己的操纵与光彩呢?

读《傅雷家书》有感_六年级读后感600字

“我常问到你经济情况,怕你开支浩大,演出太多,有伤身体与精神的健康;主要是因为我深知一个艺术家在西方世界中保持独立多么不容易,而惟有经济有切实保障才能维持人格的独立。并且父母对儿女的物质生活总是特别关心。再过一二十年,等你的孩子长大以后,你就会体验到这种心情。”

羡慕傅聪有一个好父亲。

翻译家傅雷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了《傅雷家书》——是一本教导中国孩子如何做人的书。

静静翻开《傅雷家书》,如深沉父爱一样,有许多足以令我感动的细节。譬如,身为父亲的傅雷为了弥补爱子因远离故土而产生的诸多对祖国传统文化的日渐陌生的因素,不顾重重的困难,坚持给孩子邮寄有关的书籍,从《诗经》、《楚辞》到宋词、明曲,还有自己的译作。在信笺中他阐述着民族的文化哲学思想,不止一次给儿子纠正用错了的字词,为的是让儿子明白: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他是足以骄傲的,因为祖国有着无尽的文化财富,一代又一代在所有中国人的血脉里传承着!

这不禁让我想起我的父亲。父亲是个严肃而又幽默的人,小时候,记忆中的他总是喜欢轻轻抚着我的小脑袋,给我讲历史故事、唐诗宋词。而现在,随着我的开销越来越大,父亲也外出赚钱,许久才回来一次。而他却没有像傅雷一样,不知疲倦地给我写信。但是我知道,父亲仍是很爱我的。

天下父亲,或许不会像母亲一样,天天守候在我们身旁。他们的爱,一直很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