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小记者活动_记叙文400字
今天晚上,我和爸爸一起参加小记者活动,听大姐姐朱喆琪的演讲。
大姐姐给我们分享了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故事,非常有乐趣。我还记住了一句话“成长比成功重要,陪伴比教育重要”,我想这个意思就是只要爸爸妈妈多陪陪我,我快快乐乐的成长,比什么都好。
金姐姐的爸爸还说了青菜肉丝面的故事,我觉得好好吃啊,说的我肚子都咕咕叫了,所以,我一回到家,就也让妈妈烧给我吃,可是家里没有青菜,后来就烧了干菜牛肉面,我也觉得好好吃啊。
听了这个演讲,我的感想是:我要向这个大姐姐学习,还要多看点书,我长大也要去外国留学。姐姐以后要当设计师,但是我觉得还是天文学家好,因为这样才能完成我的梦想。
一开始,我也没有梦想,后来我在漫画书上知道了一句话“人没有梦想,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又看了《时间简史》,爸爸又和我讲了《三体》的故事,所以我特别想知道有没有外星人,特别想让地球人去宇宙生活,特别想去探索宇宙了。
这就是我的梦想。
和垃圾围城说“byebye”_小记者活动作文450字
垃圾围城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拉响了警报。你看,垃圾漫天飞舞,滋生了蚊蝇,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这可怎么办呢?于是,我们小记者就去参观了垃圾焚烧厂。
我们一进厂,满眼绿色,鲜花遍地,喷泉悠闲地喷吐着各种姿态的水花,一座大烟囱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直插云霄……我不敢相信来到的是垃圾焚烧厂,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这里不但环境优美,而且机器设备很先进。你瞧,那玻璃房里垃圾堆积如山,臭味四溢,可是我却闻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听完那厂里的叔叔介绍,我恍然大悟,原来玻璃房里是全封闭的,配有负压吸气装置的生产区,散发臭味的垃圾会被送到火炉焚烧,负压吸气【育儿指南 www.yuerzhinan.com】装置会使臭味消除,避免臭气外泄。怪不得我离垃圾这么近,却闻不到一丝异味。那污水呢?原来它经过处理,变成我们刚才看到的喷泉了。
我参观完垃圾焚烧后惊呆了。以前一直以为垃圾焚烧厂臭气熏天,蚊蝇肆无忌惮,到处游荡,人们在此一刻都不敢停留,一刻都不能停留。没想到,此时我置身于垃圾焚烧厂,隔着一层玻璃,居然一点臭味都察觉不到,也没看见蚊子、苍蝇的踪影。
我们身边有了这样先进的垃圾焚烧厂,终于可以大声地对垃圾围城说“byebye……”
小记者寻访日记之绿合建设_难忘的参观活动作文500字
阳光明媚的正午时分,小记者们排着整齐的队伍出发啦!这次小记者活动我们可是要去绿色建筑产业聚集示范区参观体验的呢!
我们乘坐上大巴,每个人的心情都无比期待,老师给我们简单介绍了参观内容和要求,我们便叽叽喳喳地议论开了。大约半小时的车程,我们来到了绿合,首先参观的是绿合建筑的核心部分-建筑垃圾分类再利用。哇,这里的垃圾分类采用机械臂来完成,你看那机械臂飞速工作,无论是巨大的石块,还是小小的零件,它都能精准的抓起,运送到指定分类区域。真是牛气,我们不停的发出啧啧赞叹声。
参观完建筑垃圾分类,我们随后了解了“海绵地砖”。我真不敢相信,这毫无用处的建筑垃圾,居然可以做成能吸水、蓄水、排水等如此高科技的地砖。简直是太神奇了。这下,我对“绿合”又多了一些了解,也多了几分对“绿合”的佩服。当然,我们最感兴趣的还是集装箱小屋,里面应有尽有,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胶囊公寓,有令人胆战心惊的玻璃平台等等。我们还体验了一番用集装箱做成的电梯呢,真是乐趣多多。除了这些,“绿合”里面还有人工湖,大风车,奇形怪状的办公楼,一切都是那么新鲜而富有高科技。
在绿合短暂的1小时的参观体验,绿合环保科技的力量让我们赞叹不已,记得习爷爷也曾说过,“创海绵城市、建宜居社会”,我们的未来将会变成环保、轻便,高科技的,去研究去探索新科技的任务就交给我们把,期待我们的绿色未来。
记一次捡垃圾活动作文350字
这个星期六,我们穿着整齐的校服,带着垃圾袋和手套到了学校。因为我们今天要去捡垃圾。
我到学校后,大约等了十分钟,全班同学才全部到齐。于是我们就出发了。刚一出校门,老师一分完组,同学们就像潮水一样快速涌到自己的“领地”开始埋头苦捡。我想:要是平常,就算多么大的纸片,也没人舍得弯一下腰!就在这时,潘宏港的垃圾一下子全被风刮出来了,我们马上把它们一扫而空。潘宏港只好自认倒霉,说了一句:“我掉的垃圾比捡的还要多。”我们组的“收获”还真不小,曾金阁捡到一个书包。老师让他打开,马成说:“别打开出来一只小猫咪。”把我逗得哈哈大笑。快捡到目的地了,我们看到对面的葛老师手里拿着一根木棍,同学们都说:“看,葛老师在赶羊呢!”终于到了目的地,我们就三三两两的说起话来。
通过这次活动,我知道了平时要是多保护环境,不乱丢果皮纸屑,到这样的时候肯定不会这么累了。
一次有趣的小记者活动-写事作文650字
今天是星期日,外面正下着狂风暴雨,可我还是打算出门。为什么呢?如果想知道的话,就接着往下看吧,答案就在下面。
原来,今天我们池州小记者团有一次环保活动。可免费参加,地址【育儿指南yuerzhinan.com】在青阳环保局八楼。我坐车来到了环保局。先去休息区坐一下,那里也有许多池州小记者在。随后,王同学来了,他一见到我,就对我说:"大头,你好呀!"我不想理他。
随后,钱老师来了,她先整好队,再让我们分批上电梯去八楼的会议室开会。我们到了会议室后,一名男老师给我们讲课,他主要讲了这几个主题:1.我们为什么要保护环境? 2.身边的环境问题。3.垃圾分类。4.节约用水,节约用电。
老师在讲第一节的时候,给我们放了个视频,上面的地球本来树木茂盛,百兽欢腾。可自从有了人类,地球上就乌烟瘴气,最后五大洲都变成黑色的了。看着真可怕。
第二节主要讲的是水资源污染。水资源污染在中国比较严重。比如拿青阳这个小县城来说,以前青通河枯水期下游就比较臭了,别的大城市就不用说了。还有的国家为了争霸,拼命制作核武器;用了一大堆水,那一大堆水变成了核废水,排到大海里很有害。这就是核废水污染。
第三节比较简单,主要是讲垃圾分类,还要保护花草树木。第四节最为重要,是讲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我国的水资源虽多,但大部分都是海水。我国百分之七十都用烧煤炭发电,烧煤发电会大气污染。我们在课堂上的气氛很活跃,同学们都抢着回答问题。回答对一个问题,老师就发一个奖品。
之后,老师又带我们参观实验室,几位叔叔在几个实验室里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讲解又带我们做了测试酸碱性的实验,又给每人发了包试纸,我十分开心。
回家后,我分别测了水、料酒、白醋。水是青色,是中性;白醋是红色,是酸性;料酒是黄色,是酸性。
这样的活动可真有趣,下次我还要参加。
《围城》-读书心得600字
“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钱钟书先生的《围城》无疑是在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实的生活。我们都会追逐理想的爱情,它的样子,可能是童话故事中公主与王子的幸福美满,也可能是文学、影视作品中所描绘的青春洋溢。然而当理想爱情真的到手,我们又会马不停蹄地为它寻找一个理想的婚姻,之后又开始组建理想的家庭,外面的人不断想要进入你所陷入的围城之中,而你却想要出去。
故事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在我看来,可以说是充满了戏剧性色彩,为什么这么说呢?方鸿渐是一个知识分子,而且还是乱世中的知识分子,他展望未来,想要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他既没有辛楣的真才实干,也没有韩学愈的狠劲,他带着知识分子的虚荣心,大摇大摆地想要闯进名为“社会”的围城之中,在里面建功立业。然而,从婚姻的不顺利,身份地位的丢失,再到与孙柔嘉妥协式地结婚,最后离家出走,方鸿渐不断渴望冲出“围城”,却又不得不进入另一个“围城”,一个在平淡中娓娓道来的故事,最终化作一声叹息。
看着方鸿渐的大起大落,我不免想到自己曾经也虚荣过、空想过,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却又幻想这个世界能对自己另眼相待。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终究还是如方鸿渐一般陷入现实的“围城”之中,才华和能力还不足以换得理想中的生活。现实和理想的沟壑曾令我绝望,但我深知,如果在此时做了“逃兵”,终究会如方鸿渐一般以“失败者”的姿态陷入另一个“围城”。我的热血和斗志仍在,青春奋斗正当时,不管外界如何繁华,只有耐得住寂寞,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从眼前事做起,我们才能守住自己应有的繁华,最终迎接属于自己理想生活。
《北方厨房:一个家庭的烹饪史》-读后感600字
我们的生活有万般滋味,都融进了各色各样的美食中。初读蒋韵老师的《北方厨房:一个家庭的烹饪史》,我就感受到了书中温暖的力量。一道道家常美食,不仅记录了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更承载了千百年流传的文化风情,是爱的另一种延续。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蒋韵老师的奶奶。目不识丁的奶奶用家庭主妇的智慧,尽己所能地烹制出美味的家常菜肴慰藉家人。她敬畏、尊重世界的秩序,相信万物有灵。那是她所信奉的宗旨:物尽其用。比如做假鱼肚,让一块浑身蒙垢的猪皮摇身一变,成为华丽的北方什锦大菜,其中的奥秘,就是奶奶和这个世界相处的方式。
在“困难时期”,饥饿到来的标志之一就是奶奶的餐桌上多出来许多干菜:将胡萝卜、茄子、西葫芦等蔬菜切丝,加入白面或者玉米面拌匀,蒸熟后直接蘸佐料吃或者用葱花热油烹炒后食用。即便如此,这样简单的烹饪在那样的时期,却是奶奶能为全家做出的最好的美食。
奶奶去世后,做医生的妈妈开始执掌家庭厨房,清蒸鲈鱼、鲫鱼萝卜丝汤、白灼基围虾等生猛海鲜成了那时的家常便饭。到蒋韵做家庭主妇时,由两位阿姨代替不善烹调的蒋韵掌勺,番茄肉酱意面、水果沙拉、香菇培根火腿披萨……半个世纪以来,国家的变化、社会的变迁,就在这看似微小的北方家庭厨房里被栩栩道来。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品万般味,方不枉此生。蒋韵老师记叙的每一道佳肴的核心食材其实都是爱。如果不是对亲人、对友人抱有深深的爱意,主妇们决计不会大费周章地将极为普通的食材做成令蒋韵老师念念不忘的人间至味。这本书展现了我们曾经共同经历过的时代,书中的“小事”唤醒了我的童年记忆,使我感到无比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