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永恒的爱-读《傅雷家书》有感700字[集锦8篇]

父亲傅雷的爱-读《傅雷家书》有感800字

有一本书,以真实亲切的内容,朴实的文笔,写尽了人世间平凡却伟大的感情。这本书就叫《傅雷家书》。

第一次了解这本书的主要作者傅雷,还是在一篇网页上。傅雷对儿子聪从小极为严格,和儿子的关系也并不好。儿时起傅聪经常被父亲打骂,身体上长会有新的伤疤。起初,还有些怀疑的我,在书中找到了细支余节:“总算我的教育没白费,你二十年的折磨没有白受!你能坚强,只要你能坚强,我一辈子放心了!”到底怎样的遭遇会被称为“折磨”,我心惊胆战之余也对这位荣登语文书目的父亲产生了不屑:这样的人也配?

很快,这本书被读完了。我也对这位父亲有了与先前不同的看法。

首先是他对儿子聪的教育。当傅聪在难度堪比奥运会的肖邦钢琴比赛中获得第三名时,傅雷先表达自己的喜悦,然后告诫:“遇到极盛的事情,必定要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格外郑重、危惧、戒备的感觉。”这种想法十分理智。从古至今有多少风云人物在兴盛一时一失足成千古恨?如果我们在取得进步时,喜而不狂,就能稳步前行,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傅雷还给儿子立下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入他国国籍。”时刻警醒着儿子铭记祖国。这种深深的爱,不仅感动了,身处异国他乡的傅聪,消融着父子间的隔阂,也温暖着书页前的千万读者。

傅雷的博爱也令我佩服。傅聪结婚后,傅雷就把儿媳弥拉当自己女儿对待,从不因国籍不同而区别对待。“从未见过一面,却像久已认识的人那样亲切。读她的信,神情相貌跃然纸上。”傅雷如是说,也如是做了。他们向弥拉讲做人道理,生活经验,知识选择,还经常询问傅聪儿媳对自己的看法。生怕自己不够和善。他的老友钱锺书说过:“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两个人很重要,一个是“不宽恕”的鲁迅先生”,一个就是“大爱”的傅雷先生。这博爱的品质,正是我们所需要的,他能让人的修养提升,让人的情感变得真诚,让他成为一个“四海皆有朋友”的人。这品质也正是国家所需要的。打开国门,交流,合作共赢,这正是博爱的力量。

至此,傅雷那个暴戾无常的形象在我心里经过了修改,已有了父亲深沉而不缺厚爱的模样。他虽不是完美的父亲,但他是个理智的学者,儿子傅聪成长路上不可缺少的领路人。

永恒的爱-读《傅雷家书》有感700字[集锦8篇]

永恒的爱-读《傅雷家书》有感700字

暑假如约而至,第二天,我就收到父亲送给我的假期礼物一一《傅雷家书》。翻开飘满墨香的书页,我那颗原本躁动的心,一下子就被吸引过去。

《傅雪家书》收录了傅雷夫妇与留学儿子傅聪的往来书信,其中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流露出人世间亲情的温馨:父母对儿子的关心、问候,对儿子学习、工作的鼓励和教诲;儿子对新生活的憧憬和追求,对未来的向往和规划,深深地感染着我,打动着我。每一封家书饱含的绵绵亲情和刻骨铭心的思念,都令我印象深刻。

最令我感怀的,还是那一份来自父母最纯粹、最朴素的爱。离别之际,父母的不舍、难过,对儿子曾经的粗暴行为的忏悔,对儿子未来生活的顾虑和担忧……宛如一把锋利的尖刀,清晰地镂刻出父母心中最深沉的爱,这种爱,几乎是浸着血的!

这不禁让我联想起自己与父母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秋季到了,天气尚未转凉,母亲总是唠叨着让我多穿衣服,不厌其烦地把我平时喜欢穿的秋装,一件件地倒腾出来,任由我选择,任由我朝她发脾气。当我顺从地加穿一件衣服时,她才满意地放我出门上学去。

母亲外出时,看到什么好玩的、好吃的、时尚漂亮的,总是第一个想到我,千方百计地弄到手,笑眯眯地送到我手上,但我从来没发现过她为自己买过什么,哪怕是最便宜的地摊货!

由于母亲只上了几年小学,无法在学业上给我什么指导、帮助,但几乎每夜都在不远处陪伴着我。有一次我遇到一个数学难题,苦思冥想,抓头搔腮,她显得比我还焦躁,在门外踱【yuerzhinan.com育儿指南】来踱去,让我哭笑不得,只好反过头来安慰她。

父亲一向大度,对于我的诉求,也是尽力满足。

读了《傅雷家书》,我加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的理解。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最真挚的、最无私的!但我们这些作子女的,往往把这份情、这份爱,忽略了、无视了、冷落了,甚至忤逆父母的心愿,作出伤害父母感情的叛逆行为,如此种种,我们真该早点省悟丶早点忏悔、早改过自新!

读了《傅雷家书》,我更体会到我们一定要好好珍惜一家人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照顾好自己,多关心父母,让人间真情与天地同在,与日月同辉!

永恒的爱-读《傅雷家书》有感700字[集锦8篇]

隐藏的爱-读《傅雷家书》有感600字

每个人都有父母,当谈起父母时,大家脑子里想的大多都是母亲以及那浓浓的母爱,很少有人脑子里会想到父亲。在大家的印象中,父亲的形象都是高大的,父亲都是不善言表的,他们的爱像宝藏一样躲在地底下,不易发觉,但那却是真正存在的。

傅雷先生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他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他翻译了很多文学著作。

在大家的眼中他是一个成功的人,在傅敏的眼里他大概是一个严厉而又尽职的父亲吧。

在傅敏长大成人的时候,他通过书信的方式对儿子的生活和艺术修养进行悉心指导;在傅敏留学海外之后,亦是如此。那一封封书信便成为了傅家的家书。这些家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浓厚的爱和对儿子深藏的爱。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育儿子,他所写下的近百封家书,总的主题是,教育孩子,立身行事,要以中华文明为准;立志成才,要以报效祖国为要务。整本家书,可以说是对中华民族优秀道德的最好阐释。他的拳拳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在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因此这些家书还谈了极多的音乐作品,表演技巧以及艺术修养。无论傅雷去波兰留学,获得国际大奖,还是后来去各地演出,他都给儿子指点,所以傅敏的成就应该还有他父亲的功劳把!

看这些家书时,我不禁想到我的父母,他虽不是伟人,只是一个农民,也不能说出让人立身处事的大道理,但他事事为我着想,不管做任何事,都会先为我考虑,为我打算,他满足我的各种需求,给我最好的生活。所以我觉得我的父亲很伟大,我为他骄傲。

傅雷家书中有着许许多多做人处世的大道理,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然而,父母日常的教诲又何尝不是立身行事的准则呢?我的父母不像傅雷那样讲道理,然而他们总是为我好。

读了《傅雷家书》,我懂得了很多,我明白了父亲那隐藏的爱!

永恒的爱-读《傅雷家书》有感700字[集锦8篇]

读《傅雷家书》有感-读后感450字

假期里,我又拿出了久违的《傅雷家书》,重新品味了一番,我品到傅雷对孩子的重视及方法,值得我们去敬佩的。可是这次的重新品读,却品出了别样的韵味。

傅雷在教育儿子的时候,并不会讲大道理,也不会体罚,而是利用书信唠些家常事,和儿子心对心的交流沟通,不会和儿子因为距离的遥远而疏远,他无拘无束,心里怎么想的笔下就怎么写,正因为如此,傅雷家书中的父子母子之间的爱,才会让我们觉得是那么真挚,淳朴,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作势,这是父母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我们都不要抱怨父母,因为他们都回复了一样伟大。

傅雷告诉儿子,你很懂这些做人之道,但却永远不能以此来改掉懒惰的习惯,人人都有些惰性。假如你的惰性与偏向不能受道德约束,又怎么能够实现我们教育你的信条: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

傅雷通过教育告诉他的儿子取得成功。我认为傅雷是一位热爱孩子,民主平等的好父亲。每当他的儿子犯了些小错时,傅雷总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当我读到这里时,心里都会对傅雷有着无限的崇拜,我想当我当上了母亲,我也会像傅雷一样利用书信教育自己的孩子,并且有个平和的心态。

爱子心,教子意,报国情-读《傅雷家书》有感800字

这是一部最好的艺术学徒修养读物,这也是一部充满父爱的苦心孤执 呕心沥血的教子篇。它如山间清澈的泉水,如蓝天下舒展的白云,如海上自由翱翔的海鸥,如无瑕的白璧,如透明的结晶体,感情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朴质,那样的美丽,没有半点虚伪,用不着半点装腔作势,这本书既展示了“慈母严父”式的中国传统家庭,又展示了西方先进的思想理念,这不仅是表达舐犊情深的一封封书信,还是一本具有人生哲理的书。

这本书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信,父爱流淌在朴实的文字背后,深沉而温暖。“昨天一夜我们都没睡好,时时刻刻惊醒,今天睡午觉,刚刚朦胧阖眼,又是心惊肉跳的醒了,昨夜月台上的滋味,多少年来没尝到了,胸口抽痛,胃里难过,只有从前失恋的时候有过这经验。”“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这些话语中表达了傅雷对儿子的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并告诉儿子,父母永远是孩子最温暖的港湾。用同时告诉广大父母孩子,孩子心中的苦闷,应该向父母发泄和倾诉,父母应该安慰孩子。

傅雷家书是傅雷思想的折射,这本书无处不体现父亲对儿子的爱,同时也不忘对儿子进行全方位的教育。在餐桌上,在语言上,在衣着上,在舞台上,种种细节,傅雷都一一提醒傅聪,他希望儿子成为讲礼仪,有良好习惯的人。在人际交往上,傅雷告诉儿子要珍惜自己的友情,用行为和习惯表达对朋友的感激和关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好的家庭教育决定一个孩子的人生,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育儿子待人谦虚,做事谨慎,礼仪得体,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你如今每次登台【yuerzhinan.com】都与国家面子有关,个人的荣辱得失事小 国家的荣辱得失是大,你既热爱祖国,这一点尤其不能忘了,为了身体为了精神,为了艺术,为了国家的荣誉,你都不能不大大减少你的演出”这句话。告诉儿子勿忘祖国 要维护祖国尊严,傅雷的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傅敏。是他们先做人,后成家,超越自我,独立思考,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的成功体现。

读《傅雷家书》有感_读书笔记1000字

——谆谆人世语悠悠父子情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是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他教育儿子说:“我始终认为弄学问也好,弄艺术也好,顶要紧的是“人”,要把一个“人”’尽量发展,没成为艺术家之前,先要学做人,否则,那种某某家无论如何高明,也不会对人类有多大的贡献。一个纯粹投身艺术的人,他除了艺术和个人的人格,已别无所求。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这也就是凡事多从“为什么”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看到事物的本质。傅雷在教育子女中自身的思想经历也在不断的提高,在傅雷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中西二种文化融合的思想。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一生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跨越大洋的爱-读《傅雷家书》有感700字

近日,闲来无事之下便到书店逛了一圈,不知为何一眼就相中了这本《傅雷家书 》,本想着囫囵吞枣看一遍就好,却不想越读越沉迷其中。人们总是说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但读了这本书后,我认为父爱也同样伟大 ,但父爱是严厉的,是深沉的。

家书,顾名思义就是家信的意思了。在那个信息极为落后的时代,书信便犹如一根无形的绳子一般,连接着彼此的心。这本书正是由186封傅雷写给傅聪的信组成。而这186封信,正是傅雷对儿子傅聪的爱。

傅雷对儿子是舍得花钱的,他每次寄信都会去航空公司。在那个连吃饭都成问题的年代,这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啊!但是傅雷认为,金钱比不上儿子的成长。在他心中,儿子的安危及学习情况比任何事情、任何东西都要重要,更何况是区区金钱呢?都说父爱如山,傅雷的爱是深沉的,是严厉的。

在家书中,傅雷总会在儿子受到打击时劝慰他学会乐观面对、泰然处之;但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就时,又教会他要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被名利所诱惑。傅雷的这些道理,不仅是教育儿子的,同时也是教育我们的。试问,这世上有什么人能够做到不被功利心所诱惑,不被流言所打倒?可是傅聪做到了,这一切都离不开傅雷的言传身教。

傅雷对儿子的谆谆教导,那番良苦用心不正是天下父母对儿女爱的影射吗?父母对在外工作、求学的儿女总是关心的,但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不同,有的是高调的,有的是深沉的;有的是温柔的,也有的是严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父母都是爱儿女的、都是希望儿女们过的更好!可是反观我们呢?对待他们的态度却是越来越不耐烦,总是嫌弃父母管的多、管的紧,丝毫不把父母的关心、教导放在心上。这是我们自身的问题,难道不应该好好反思吗?

傅雷的这些书信,不仅教会了孩子们关于做人、为人处事上的一些道理,更是教育了家长们:“棍棒教育”是不能够起到良久的作用,家长们更是应该站在孩子们的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心平气和的与孩子们好好谈谈,交流各自的观点,互相理解,这可比“棍棒教育”管用多了。

傅雷与儿子虽相隔两岸,但这份跨越大洋的爱,却依旧让人感到温暖。

绳中“傅”爱-读《傅雷家书》有感 1100字

1954年到1966年,傅雷相继给长子傅聪、次子傅敏写了100余封家信,谈做人,谈事业,谈经历,语重心长。而这百余封信汇在一起,一经编著,便成为了《傅雷家书》。

《傅雷家书》在教育界的地位很高,被誉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典范”,而傅雷也成为了“好父亲”的代表。甚至有网友发出言论,如果中国好父亲有排行,傅雷一定占前三。原因很简单,傅雷的两个儿子都功成名就,且傅雷的教育方式很符合现代父母的心理。

傅雷当然算是一名成功的父亲,但他算是一名好父亲吗?

傅聪曾经回忆道:有一次他在学习时,父亲傅雷不知怎的竟愤怒地将一个盘子甩手飞过来,砸到了他的头部。傅聪甚至因此进了医院,他至今也不明白为什么傅雷这么做。次子傅敏自然也没少受父亲的毒打。

傅雷对两个儿子的态度也截然相反,傅敏小时候和傅聪有同样的爱好,但因为“没有天赋”,傅雷没有让他如愿,只是让傅聪上了最好的学校。他对傅聪热情似火,对傅敏却冷酷如冰,一百余封家信,属于傅敏的仅仅只有三封。

我们不禁会疑惑:这真的是书中那个温文尔雅、和蔼可亲的傅雷吗?这可不是人们所敬佩的、赞颂的“好父亲”啊。

这其实是三代的悲剧,傅雷自幼丧父,母亲为了管好傅雷,用的却是“绳子”,她不顾一切地控制住傅雷,而傅雷幼小的心灵因此受到束缚和重创,变得暴戾、狂躁,并如提线木偶般被她一步步拉扯着长大。

他长大后,成为了两个孩子的父亲,但他没有避免两个儿子过一个和他一样悲惨的童年,而是抽出了当年母亲捆住自己的绳子,走向了傅敏和傅聪……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傅雷对儿子的爱,其实和他的母亲给予的爱一样,是用绳子将子女束缚起来,像提线木偶般操纵着子女,向自己设定的道路行走。尽管结果可能尽如人意,但过程极为痛苦,充满着血与泪。

傅雷的爱,是对子女的操纵。

当然,纵观全书,这个结论显得过于片面和武断,在书信中傅雷多次表达出对儿子的歉意、后悔以及对他的思念,没有对儿子的恐吓甚至没有任何对他的不满。相反,书中体现的却是一名父亲对儿子真心的、无微不至的爱,他时时刻刻地询问着他的事业和生活,苦口婆心地诉说着自己的经验,对他充满期望。

有人曾说,傅雷的家书中,“墨水”太重,不符合他本身的性格,对傅聪的爱可能有些夸张和虚假。这个说法确实成立,傅雷的操纵欲已经达到了病态的程度,在家规中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甚至精细到吃饭用哪根手指,不过转念一想,如果傅雷真的和从前一样,只是用暴力来教育儿子,便不会去了解儿子的生活,和他分享自己人生中的宝贵经历。所以无论如何,傅雷确实为了儿子傅聪改变了许多,他的“父爱”也终于显现。

如今,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越来越严重,因此变得极为重视结果,却忽略了孩子的成长,且容易将成功的家长视作真正的“好家长”,“棍棒教育”自然也成为了多数家长更倾向的教育方式。但是,受棍棒的不一定会成为“傅聪”,还有可能成为“宇文赟”。就像一块石头可能被熔炼成玉石,也可能会破碎得不堪入目。

《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无疑是一个成功的父亲,但是我们仍要思考:他真的是一名好父亲吗?他的教子方式真的是家庭教育的典范吗?家长该选择的是孩子的人格与快乐,还是自己的操纵与光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