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柔和而深沉的悲怆-读《朝花夕拾》有感700字(精选10篇)

读《朝花夕拾》有感-记叙文700字

《朝花夕拾》是鲁讯先生的一部回忆性散文集, 10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记下一段段往事让人回味,描绘的一幕幕镜头、一个个人物深入人心。走进这些饱含真情的文字,我流连其中,感触多多。

我从《朝花夕结》中读到了作者那颗纯真的童心。在《狗·猫·鼠》中,他因猫将自己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吃掉而“怀恨”在心;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他充满想象大地去观着花草昆虫;在《五猖会》中,他热烈地期盼着迎神赛会的到来;在《阿长与

我喜欢文集中那些描写童年快乐生活的文章,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百草园的那段日子里,鲁迅是快乐、天真天邪的,他整日和花草为伴,与鸟虫为伍:吃桑椹,听蝉鸣,看叫天子飞向云霄,听油蛉唱歌,蟋蟀弹奏,寻找人形何首鸟,摘覆盆子,雪后用竹筛捕鸟……那是一种怎样的诗意生活啊,真令人神往!即便在枯燥的三味书屋,他也可以在课余折蜡梅花,到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甚至可以在课上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游戏……这一切,实在是太有趣了。

《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人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无论是愚味朴实善良的长妈妈,还是性格倔强、不满黑暗社会追求命却命运悲惨的范爱农;无论是方正、质朴、博学、严而不厉的寿镜吾老师,还是不修边幅却能平等待人、关爱弱国学子的藤野先生;无论是表面善良专做坏事的衍太太,还是那些瞧不起并污辱弱国学生的所谓医专“同学”,无一不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令人难以忘怀。透过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不难从中感受到当时的社会风貌,以及作者内心的喜怒哀乐。

在《朝花夕拾》这部文集中,我读到回忆和赞美,还读到了揭露和批判。比如《二十四孝图》文中,作者通过分析《卧冰求鲤》、《哭竹生笋》、《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揭示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我觉得,《朝花夕拾》不仅体现了鲁迅散文的思想性,也体现了一种斗争性,与鲁讯中那种批判精神是相通的。

《朝花夕拾》真是越读越有味!

柔和而深沉的悲怆-读《朝花夕拾》有感700字(精选10篇)

采撷记忆中的童年浪花-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

清晨的花傍晚时再去摘,会散发淡淡的清香,韵味无穷。正如作者《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幼年的时光,需细细回味。

书中有不少是作者对童年温馨的回忆。不同的童年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令人回味。在这份纯真的感情中,隐藏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画面,我们仿佛能让人看到:一个天真的孩子,在百草园愉快地玩耍,趁大人不注意,钻进了百草园,他与昆虫为伴,又采摘野花野果,然后与玩伴一起捕鸟,但由于性急,总是捕不到很多,在阿长买来《山海经》时的欣喜,又常听保姆长妈妈讲故事,因而非常害怕百草园中的那条美女蛇;在三味书屋,虽然有寿先生严厉的教诲,却仍耐不过学生们心中的孩子气,当他读书读得入神时,却没发现他的学生正在干着各式各样的事,有的正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优质戏,而鲁迅正聚精会神地在画画,在父亲的呵斥下,无法看五猖会的扫兴……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中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那股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整日被父母和家奴管束。作为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我也做着甜美的童年之梦。

我的童年是在乡下的爷爷奶奶家度过的,它令人让人快乐,回味悠长,永远挥之不去地留在我心中。乡村的一年四季,对于我这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来说处处充满了快乐。

乡村的生活别有一番风趣。清澈见底的小河,古色古香的石拱桥,倒映在平静的河面上。一阵微风轻柔地拂过,河面上漾起不少涟漪,河边的垂柳也在微风中婀娜地舞蹈。调皮的我常和小伙伴一起在村子里自由自在地玩耍,我们在稻田里嬉戏打闹,在油菜花田里捉迷藏,自由穿梭在油菜花田中,你追我赶,嬉戏玩耍,这些童年的美好画面常常在我的脑海中回荡,小伙伴们的嬉戏声也常常在我的耳边萦绕。

这也许就是我的童年和幼年鲁迅的童年的相似之处吧,正是因为这一点,使我在读过文章后有了这【育儿指南 www.yuerzhinan.com】么多感触,童年已渐渐离我遥远了,留下的只是些烦琐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柔和而深沉的悲怆-读《朝花夕拾》有感700字(精选10篇)

读《朝花夕拾》有感-记叙文700字

不知道为什么鲁迅把《旧事重提》改成了《朝花夕拾》,但不得不说,这“夕拾”的“朝花”,已不再是旧事,反倒是新事,喜事,伤心事。

无可否认,鲁迅的骂功是中国一绝,以致于骂狗、骂猫、骂鼠也有人惶惶不安,那顶带刺的高帽戴上了,也就取不下来了。难怪鲁先生爱骂狗,这“骂畜生不犯法的好事,也只有他老人家占尽光,好歹比那杀猪的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快活自在”。

连一本薄薄的回忆散文集中都充斥着满腔愤慨之情,可以想见其他那些杂文、小说的锋利。讽刺而有魅力,当然,在鲁迅笔下,那就是艺术。琢磨久了也想,夕拾的“朝花”什么味?

酸。什么酸?心酸!你看《父亲的病》,作者不正面写家道衰败的颓唐,反从父亲口中说的嘘嘘的话,作者左右奔波的疲态见出,表面上是祥和安平,但心里却按捺不住。到篇尾,衍太太唆使作者大叫父亲,却留给作者最大的痛苦。感人肺腑,又不乏暗中对衍太太这个自私多言使坏的形象的嘲讽。

甜。不说阿长与鲁迅过年时行礼的温馨,也不说看社戏时的快活热闹,单提起百草园“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奏的童趣”,天真浪漫,亲切柔情,又似乎搭上了独特的鲁氏桥,进了甜美的童年故乡。

苦。成了名人正人君子的仇敌是苦,阿长、父亲的逝世是苦,永别的藤野先生是苦,跳进旧中国的大染缸而不得解脱,更是苦!革命苦,百姓苦,苦了鲁迅,也苦出了这本在暴虐、阴暗、乌烟瘴气中趟过的《朝花夕拾》。

辣。是鲁迅的本色。辛辣的笔风,自然会有其笔尖直指的人群。那句“横眉冷对千夫指”对反对、守旧势力的抨击与嘲讽是毫不留情。比如对陈、徐两人犀利、刻薄的讽刺,入口微辣,入肚却穿肠荡胃,甚是寻味。

咸。泪水的味道。旧事的点滴,是《朝花夕拾》可歌可泣的盐分,染咸的是回忆,溅起的是读者深思的心灵。

看过回忆录,大都是风华月残的闲情逸致,这夕拾的“朝花”也别有风味,也是,百味不离其宗,朝花夕拾一样艳。

独酌花洒释胸竹

寒衣不胜暑

朝花夕拾谁归属

甜酸咸辣

柔和而深沉的悲怆-读《朝花夕拾》有感700字(精选10篇)

真挚回忆折射时代变迁-读《朝花夕拾》有感700字

“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唯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题记

习惯了寓言、小说等著作的通俗易懂,直到读了《朝花夕拾》,才真正品出散文中字里行间的韵味。

我读出了他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我跟随鲁迅先生的脚步,钻进了百草园。与昆虫为伴,听油蛉低唱,蟋蟀弹琴;摘覆盆子,吃了便可以成仙的何首乌的根;渴望遇见的美女蛇及冬天捕捉的麻雀。在文中我读出了鲁迅先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童年的眷恋及对知识的追求。我仿佛看见了儿时的鲁迅在百草园中与同伴追逐嬉戏,脸上洋溢着天真烂漫的笑容……原来鲁迅先生是这么的有趣、可爱。

我读出了他对旧社会封建思想的批判。《父亲的病》中,鲁迅先生回忆了儿时为父亲求医治病的情景,揭示了几位“名医”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原来父亲不是病死的,而是医死的。我感受到他的痛心疾首,他在用文字批判庸医的不负责任,用文字来唤醒麻木的国人走出迷信,让人们清醒,让社会清醒。

我读出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藤野先生》一文中,鲁迅先生回忆了在仙台留学时期的生活,讲述了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离别的过程和对他的怀念。让我更加懂得了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的决心,即使身体再健壮,也改变不了愚昧的思想,只有从精神上唤醒国人的觉醒,才能救国。从此,鲁迅先生踏上了一条以笔为戎,与敌人战斗的人生之路。

读完整本《朝花夕拾》,就如看了一部栩栩如生的电影,一篇篇回忆犹如清晨的花朵沁人心脾,让我久久回味。

“少年强则中国强”,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应从小树立民族自信心、进取心,自强不息,把爱国之志化为报国之行。鲁迅先生的文字好若天边的启明星,唤醒了国人的斗志,引领迷茫的灵魂,在黑暗中为人们指明了一条光明的革命道路。

《朝花夕拾》通过写个人生活,折射时代变迁,带有浓烈的抒情叙事意味的美文,是现代散文的翘楚,令我不禁体悟到散文的魅力。

柔和而深沉的悲怆-读《朝花夕拾》有感700字

坐在靠窗的椅子上,温暖的阳光洒下,照射在手中的那本《朝花夕拾》上。

《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性散文集。十篇文章中,有的侧重写人,有的侧重记事,有的侧重议论而兼有叙事。鲁迅先生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它们不仅描写生动有趣,还塑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寿镜吾先生大声朗读古诗文时会“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一位旧学老先生跃然纸上。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阿长睡觉时,伸开双手双脚,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办法翻身,被阿长压得睡不着觉,描写真实,将一位淳朴善良、但在某些方面又颇为愚味的农村妇女写活了...... 鲁迅先生说,他所写的,不是“带露折花”,而是在成年后怀想往事,是“朝花夕拾”。

有人曾说,《朝花夕拾》并不是鲁迅先生写给读者看的,更多的是为了纪念自己那逝去的时光、那不得不告别的童年。所以我在看时,更多的会去回味着自己的童年。

记忆的相册里,那是个金风送爽的秋天,我去奶奶家玩。隔着老远就看见了几棵苹果树,那香味,啧啧,十里开外都能闻到,真想尝尝。可惜妈妈似乎知道了我的想法,不允许我爬树。于是,下午睡觉时,我悄悄的溜到果树前,准备爬树。“蹭蹭蹭——”因为经常比赛爬树。所以我三两下就上了树,伸出手摘了一个苹果,在衣服上胡乱蹭两下就吃了,接着,树上的苹果被我“洗劫一空”。“你在干什么?”妈妈的声音传来。坏了,妈妈发现了!我急忙下了树,衣服【yuerzhinan.com育儿指南】还被挂烂了。接着,就挨了一顿训。回想起来,还是很快乐,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也仿佛看到了鲁迅先生的童年。

正如现代作家说的那样:“鲁迅的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书,翻开来看时觉得惊喜,因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怅然,可惜这太少了。”

抒情的柔和与深沉的悲怆,构成《朝花夕拾》这一回忆性散文的精髓,似乎也概括了鲁迅不平凡的一生……

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读《城南旧事》有感作文800字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当这首耳熟能详的曲调再次传进我的耳膜,我仿佛又看到了学骆驼吃草的英子、疯疯癫癫的秀珍和身世可怜的妞儿。

《城南旧事》是我看过的最震撼人心的一本名著。写了小英子用她童真的双眼,观察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

那一切都是那么有条不紊,缓缓的流水,缓缓的骆驼队和缓缓而来的岁月……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又好似荡漾着一种淡泊与纯洁。在半个世纪的离别中,城南的落花依旧,然而,飘零的,只有人们记忆的碎片。

看罢,心头又漾起一丝丝遗憾。

全文最后一章——《爸爸的花儿落了》,写出了小英子所感受到的那种影响自己一生最真挚的父爱。文中以花来暗示父亲的病情加重直至死亡。英子不再逃避现实,她镇定地接受了事实,决定担负起帮助家人的责任,长大就意味着不再让人担忧。

芳草依旧,桃花依旧,也不记得,外婆是什么时候被病魔缠住了身子,只知道,外婆被药包裹住的时候,桃花开了,大片大片的桃花,带着淡淡的温馨的味道,花瓣在风中翩翩起舞,让人神迷,让人心醉,美得不可思议。而我的心却十分的沉重。

记忆中,在故乡的那一片桃花林中,总是能看到一位佝偻着背,无数银丝爬满双鬓,满脸充满笑意的老人用龟裂的手指牵着一个满脸稚气、顽皮毛孩的小“黑”手的背影,没错,那就是我和我慈爱的外婆。外婆常常坐在林中的大青石上,看漫天的桃花瓣飞舞……

日子一天一天地从手中溜走了,我逐渐长大了,外婆却一天比一天衰老了。我们仍会去桃花林,只是外婆再也不能抱着我,而要我搀扶着她。后来,我搀着外婆,外婆也走不动了,只能在大青石上坐坐,看桃花……

渐渐地由于功课紧张,我已经很少和外婆去桃花林了。那大片大片的桃花,以及那块大青石,也慢慢地从记忆中淡去了。

去年,死神又拉近的一步。外婆走了。那天,天异常寒冷,风撩乱了我平日梳理得整整齐齐的头发……

今年,故乡的桃花又开了。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我又回到了那片桃花林。此时的我早已不是外婆背得动、抱得动的那个小女孩了,也没有人再牵着我的手,在漫天桃花下教我唱歌。

阵阵微风拂过桃花林,桃花在阳光下泛着深深浅浅的粉红,如雪花似的纷飞飘散,细碎零落间,带着涅槃重生的欢愉,带着婉转低回的惆怅……

蓦然回首,满地零落的花瓣儿,正诉说着盛夏的情怀……沉沉的情思之中,少了一丝懵懂,多了一份缅怀。寂寞之后,那满含着怀旧的基调,将多层次情绪色彩的《城南旧事》,恰似一首淡雅而含蓄的诗……

读《十大文豪之孤独而伟大的诗人——但丁》有感

读《十大文豪之孤独而伟大的诗人——但丁》有感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泡桐树小学城北分校六、一熊斯亮   “伟人与家世之间从来就没有符号,时代铸就一个伟大的灵魂;不是家族使个人高贵,而是使家族高贵。”这样的结论出自于一位有史以来,世界上最伟大的诗人——但丁。这位诗人与一切名人都有所不同,他是孤独的,也是伟大的,他的一生都受尽了无穷的冤屈。
  在《世界名人百传之十大文豪》这本书里,它向我展现了但丁的一生。他生活在一个宗教文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他从骨子里主张入世,因而有了从政生涯而没有遁入书斋作无益的苦思冥想。然而当时的佛罗伦萨又是一个吃人的世界,阴谋、野心、党争、势力等等将把他一口吞下,但他心如铁石,偏偏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于是,佛罗伦萨这个小世界又把这快消化不了的“顽石”吐了出来,并冠之以“狂人”、“小偷”、“骗子”、“贪赃枉法”等罪名,使他在人生中很难找到知己。他从政被逐、被流放,就如步入黑暗的森林,失去了自己的孤独具有崇高的美学意义,但丁作为一个生命的个体,他为自己所定的目标是精神文化而非物质文化,所以他的孤独具有超功利的特征,是希望用自己有限的、不完满的精神去枸建一个无限的、完满的精神世界,所以它留下了一个永恒的、形体上的痛而孤寡。孤独又意味着对曲音的呼唤,希望举臂一呼,应者如云,使整个宇宙响遍至善的和谐之声。
  但丁是摔倒过,他蒙受到了无耻的诬陷并因此被终身放逐,然而他并未因此而悲观沉沦,裹足不前,而是努力奋斗,自强不息。他的母亲曾在梦中看见但丁摔倒之后,站起来变成恶了孔雀。事实上当他再次站立是,他没有成为孔雀,他仍然是一个人——是一个人人都想把他列入自己国籍的伟大的人!

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读《朝花夕拾》有感800字

古有班超投笔从戎,今有鲁迅以笔代剑。这是我在读完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后最深的感触。

书中有一文章《狗?猫?鼠》带给我与其他文章不一样的感受。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鲁迅先生自己同情热爱鼠却憎恶猫的事,原因他也清楚道来:“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鸟雀,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只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鲁迅先生哪里是在写猫鼠,他只是巧用语言的艺术,在暗讽那些外强中干,欺负底层劳动人民的所谓正人君子罢了。他用最柔和的文字,给予了压迫者最尖锐的一击。相信在那个年代,鲁迅先生就像一道光,照亮了人民百姓的麻木心灵,给黑暗以最沉重的一击。

就像当年他与好友钱玄同的那段对话。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且万难破毁的,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么?”

“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绝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看啊,曾几何时,鲁迅也在犹豫、彷徨,甚至想过放弃对救国之路的探索。但他那浸透在骨子中的民族精神驱使着他拿起手中毛笔,以笔代剑,在声声呐喊中,有力地刺透黑暗社会的胸膛,刺穿那铁屋的壁垒,迎来黎明的曙光!我们现在也许没有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的艰巨任务,但一定会在成长中有过迷茫、彷徨的境遇。我们可以以鲁迅先生为鉴,在两难之时遵从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作出正确的抉择,并像他一样,顺着自己选择的那条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同时,《朝花夕拾》也有着鲁迅先生坚硬铠甲背后最柔软的一面。透过一篇篇文章,鲁迅先生那不尽圆满却无比幸福的童年世界能真切呈现在人们眼前。那是他心底的一方天地,里面有宠爱他的长妈妈,严厉慈爱的父亲,同他一起游戏的少年闰土……我想,鲁迅先生是幸运的,他的童年有那么多的家人朋友守护着,想必无论处于怎样深重的苦难之中,鲁迅先生都能从中得到一丝慰藉吧。

鲁迅先生的笔尖锐而又温情,它是一道光,划破黎明前的黑暗,照进每一个国人心底。在历史的长河中,先生的文字,正是我们最需要的,永不折服的——中国脊梁。

平静而美好的边城-读《边城》有感700字

“那个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这是这本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中篇小说,故事发生在川湘黔三省交界的边城——茶峒,以二三十年代的恬静生活为背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意境优美,诗一般的韵味。

平静的生活,让平凡的人生更美丽

文中看似讲述翠翠的故事,但实则全文在讲述一个平凡而美丽的人生。边城虽小,却和谐美好,是安静的美。翠翠与她的祖父也世代划船为生,从不收任何东西,带着一份善心过着平静的生活,没有热烈而紧张的爱情,仿佛这只不过是宁静的山歌中的伴奏,只是诗意的吟唱。生活中,我们不也正缺少这种平静吗?少一些攀比,少一些焦躁,除去多余的杂念,平静的生活不是更能体现人生的美吗?

等待的希望,等待的人生

在边城平静的生活中,亲人的离去,不过是落泪的一天;他人的离开,不过是孤独的等待。看似一切都在孤独破碎的忧伤中,但也许这是最后等待中想象的美好。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就回来。既是等待的希望,又是等待中的人生。一切都笼罩在朴实的边城中,把她灵魂轻轻摇晃在山歌中。。。也许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边城吧,都感受过失去的痛苦,也有着那个期盼的“明天”,它或许是不久关乎前途的考试,它或许是心仪已久的礼物,也或许是期盼已久的旅行。生活中,有了等待,也就有了希望。

在坚守中体会永恒的美好

漫长而平凡的人生中,总有一些人,用坚守让我们看到了永恒的美。

白节山的灯塔,是五代人百年的坚守。他们熬过了无边无际的孤独,用三位亲人的生命,坚守着小岛,依然亮着的是那座永恒的灯塔;边疆的值守战士们,更是用青春和生命为我们坚守着国土,那漫长的黑夜,是多少父母和爱人的等待啊;灾难面前,总有一些身影坚守在第一线,他们是绿色的光,白色的光更是红色的光,给我们的等待带来希望,更是永恒的力量。

让我们在《边城》中重温世界永恒的生命力和美好,学会平静的生活,体会等待,更能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在平凡中去感悟人生,体会永恒的美好。

成长如同逆流而上—读《最好的知己》有感900字

芬芳暑期,快乐连连!又是一个暑期,也是我在小学时期的最后一个暑期。这次我并没有按照推荐书目来看书,而是在书城找到了我心爱的书籍来读。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书则是庞婕蕾的《最好的知己》。

大家应该对庞婕蕾这位姐姐很陌生,因为可能大多数人都不大喜欢这样一个写真实故事的作家。自打我读了她的两部作品后,我就渐渐对她所写的书产生了兴趣,还渐渐地了解了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作家……

其实人人皆知只要是成长,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而庞婕蕾姐姐,就是想让我们知道:“既然没有人能帮我们承受这些成长的辛酸苦辣,那就让我把它们写下来吧!”就是这样一位作家她做到了,因为我能深深地感受到:“她仿佛就是另外一个我!”多么不可思议,现在就让我们走进她的书中吧!

故事起源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小学里。那是一个很腼腆的女孩:郑小同。她在五年级的时候,班上便来了一位与她的知心好友:赵小卿。那时候的她们不仅在校内被称为“连体婴”,在校外,也名不虚传:一起骑车放学、一起逛街、一起请求上一样的中学,连衣服、发夹都是一样的。可看出她们如此好的友情似乎永不断开,而上中学的时候,她们的班上来了一位名叫袁圆的女孩,因为赵小卿与袁圆坐得很近则与她聊上了天,才得知袁圆家是存在家庭暴力的。于是,善良的赵小卿认为袁圆更需要她,但袁圆的要求是不要告诉任何人。而郑小同则被蒙在鼓里。于是她便与知心好友赵小卿一点点地断开了。而最后的她看到了赵小卿未曾给她的信上说明了事情的一切,让郑小同明白了母亲说的:“朋友不能陪你一辈子。”的原因是:两个人总会不相为谋、各走不同的路,就算当初是知己,未来就不一定了。有句俗话说得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所以我们要学会承受成长中那份“辛酸”!

可是我偏偏承受不了那份“辛酸”,我与郑小同一样不能接受朋友的离去,不能接受朋友的另外一个朋友。虽说我知道:“朋友的朋友也是我的朋友!”可是何人曾像我这样想过,她们只会关心自己的朋友,而不会跟我挨边,除非需要我的帮助。虽然我跟郑小同一样,但她的朋友是出于心善,而我就不一定了……

芬芳的暑假,美好的书香。这样的快乐谁能承受,这样的幸福谁曾不拥有!因为这就是成长!成长如同逆流而上,激流不曾给你一点面子,只会不断地冲刷你……不过说到底,成长的辛酸苦辣无非就是你走在路上的绊脚石,只要你学会承受,学会克服,胜利就是属于你的!毕竟“树的方向由风定,人的方向由我定!”

来吧,一个微笑,一日则逝;一个艰辛,美好迎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