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家乡的风俗-风俗作文500字(推荐8篇)

火锅-家乡的风俗作文600字

身为一个资深的吃货,我吃过乐山的甜皮鸭、峨眉的卡饼、新疆的羊肉………这些虽然美味,但对于生于四川长于四川的我来说,火锅才是我的真爱!

成都人热情,喜欢和亲朋好友一起。每当成都人聚在一起最喜欢吃的就是火锅,特别是冬天,火锅麻辣的汤料总能让人感到暖和。吃火锅必须得有一碗灵魂油碟,如果吃的重口味些,就要打一碗原汤。油碟也是很讲究的,碗里倒上二分之一的香油、两勺香菜,一勺蒜末、一勺花生碎、一勺牛肉粒、一勺蚝油,最后再加上葱花提味。

把油碟打好了,就只需静等汤煮沸下菜了。红色的汤开始冒小泡泡了,这小泡也随着时间一点一点变大,发出“咕噜咕噜”的声音,等到锅里的泡泡变大了你就可以下菜了。我每次必点的菜就是毛肚、豆皮、虾滑、肥牛、牛肉、土豆……把毛肚用筷子夹住放在锅里煮熟,毛肚较薄不必煮得太久,易煮的太老不好吃。毛肚煮的时候要七上八下,用筷子夹住毛肚放进锅里,煮一会儿夹上来停一下,再到锅里煮上一会儿……这样七次就行了,这样煮的毛肚会变得脆脆的,再把毛肚放在油碟中裹上蘸料,最后一口吃下十分满足。肥牛也是如此,不能煮太久,煮了半分钟的肥牛是最好吃的,肥而不腻……

火锅是成都人最喜欢的也是最熟悉的味道。火锅能够让一个成都人想起家乡、家人,成都人小时候吃白味,长大吃红味,不管是白是红,它都包含了一个成都人对家乡和家的深情。

我爱火锅不仅是因为它好吃,还因为它是成都的一张名片。成都这片土地培育长大,让我尝到世间的酸甜苦辣。成都像这火锅的味道,厚重而包容,我热爱成都。

家乡的风俗-风俗作文500字(推荐8篇)

家乡的风俗-叙事作文1000字

相传越王伐吴,吴国都城被围,弹尽粮绝,城中饿死不少人。伍子胥临死前对部下说:“国家苦难,百姓断粮,你们到城墙下挖地三尺可得粮食。”他死后,人们将信将疑去挖城墙,挖了三尺深,果然挖到了许多可吃的“城砖”即年糕,解除危机,赢得了胜利。原来伍子胥早在造城墙时,就未雨绸缪,做好了战时储备。此后,每逢过年,吴国人都会做年糕以纪念伍子胥。而这一习俗流传至今。福州人很重视年糕,在除夕吃团圆饭前,祭祖时都要将年糕摆上。俗话说:“吃了年糕,步步登高”年糕谐音“年高”,意为新年进步年年高。

每到腊月廿七的时候,我们家乡随处可见“嘿,嚯!”的打糕声。几乎每一家都有一个专门用来打年糕的石槽。石槽是方形的,高约一米,中间有一个圆形的槽。我们家这个石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记忆。

记得前年寒假,我们来到外婆家过年,到了家后过了几天,正巧碰上了打年糕。外婆先把一大袋糯米淘了淘,加了许多水,分5份装到了电饭锅里。等糯米全煮完后,外婆把熟糯米都装到一个干净的桶里。然后指挥我们搬出石槽,用清水把石槽洗净,又拿出一根很大很大的木锤,我举了举,大约有20千克重。外婆把那桶糯米全倒到了石槽里,又加了两碗热水。然后外公举起锤子,用力一砸,那团糯米就有了一个很深的凹坑,然后那凹坑又慢慢地不见了。

我越看越觉得有意思,外公又打了几锤后,我主动要求外公给我锤子,外公说:“你还小,等长大了再来。”听了这话,我可不高兴了:谁是孩子,我才不是孩子呢!我立马拿起锤子,用力往上举了两下:我力气大着呢,我可不需要你同情!外公说:“那好吧,你就拿去锤吧。”我高呼:“万岁!”便举起了锤子,锤起糯米来。

才过了几分钟,我感到胳膊越来越酸,最后竟有胳膊要断了的感觉,这比我打羽毛球20分钟还累。我只好放下锤子,沮丧的坐到凳子上休息。头发就像淋了雨一样湿,不过歇了一会就感觉好多了。于是我又拿起锤子用力砸。经过我的反复锤炼,终于把石槽中的糯米砸成泥状。

外婆把一袋白糖和一袋红糖递给我,我用锤子把糖和糯米慢慢混合,最后打成了棕色,这时的糯米团黏黏的,打的时候需要不时地刮下黏在锤子上的糯米。最后,我把糯米打成了一团棕色的光滑的面团,我从面团上捏下来一块,放到了嘴里,甜甜的,很粘牙,非常好吃。外婆拿来一个圆形的模子,我们把面团放到了模子里。过了一会,面团成了型,非常像我的生日蛋糕的形状,我们把芝麻和【育儿指南 www.yuerzhinan.com】红枣放在年糕上面做装饰。

最后,外婆把面团放到蒸锅里,蒸了十分钟后,我们就把年糕拿出来,用绳子一块一块地切下来,我吃着自己打的年糕,心中感到非常高兴。

高尔基说过: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人的聪明的手创造出来的。只有付出辛苦,才能品尝自己辛苦努力劳动出的果实。劳动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美。劳动为别人带来幸福,为自己带来健康。

家乡的风俗-风俗作文500字(推荐8篇)

家乡的风俗-叙事作文450字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随着一声鞭炮的炸响,春节悄悄地来了。

谈起过年,在脑海中瞬间就会蹦出:贴春联、放烟花、扫尘等习俗,可是有一样习俗在我脑海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就是包饺子.

说起包饺子,我和它还有一段故事.

那是一年春节,当时因为期末考试成绩较好,所以心情格外舒畅,热血沸腾地想要在亲戚面前大显身手,为了提高我的包饺子技术,我决定登门拜师,终于找到了高人——我的爷爷寻求指点,苦修数日后,终于练成一身“武功”。下午,只见爷爷端来一盆和好的面皮,而我早已正襟危坐。“时辰到。”随着爷爷一声令下,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起一个面皮就开始放肉对折、捏边,一套动作那是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可是包完的饺子,不但奇形怪状而且很调皮,不坐在盘子里,而是躺着"装死”。我不能让饺子任由下去,决定纠正它的坐姿。经过几十分钟的奋斗,终于顺利完成任务,虽然饺子长得不好看,但是一定好吃,毕竟“饺子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包完饺子可要下水煮了,只见我爷爷拿起饺子往锅里一倒,顿时水花四溅,过了一会,饺子浮了上来似一只只鱼儿在水中打旋游动。盛在醋碟里,一口咬下,鲜嫩多汁、唇齿留香.

听我爷爷说饺子长得像元宝,所以寓意了财运滚滚。这就是我喜欢的习俗:包饺子,它不仅寓意好而且特别美味。

家乡的风俗-风俗作文500字(推荐8篇)

粽子-家乡的风俗作文650字

端午节这天,我们家总会包粽子、吃粽子。包粽子要准备棕叶,棕叶必须是现摘的,摘下来的粽叶先用热水烫一烫,再放进凉水里备用。包粽子所需的糯米可以提前一两天用热水泡胀。此外,还要准备包粽子的馅儿。我们家经常会准备两种馅儿,一种是用来包咸粽子的馅儿,有腊肉、咸蛋黄等;另一种是用来包甜粽子的,主要有蜜饯和大枣。

包粽子的步骤很简单。左手拿一片棕叶,右手拿着棕叶的一角绕一圈,粽叶就变成漏斗的样子。接着就可以把泡软的糯米放进“漏斗”里。注意糯米不要放得太满,记着把馅儿放进去就行了。如果你要包咸粽子就放咸的馅儿;如果你要包甜粽子,就放甜的馅儿。

我带着小侄女在一旁看外婆和舅妈包粽子。小侄女看得可认真了,她那张小嘴巴总是有问不完的问题:“祖祖!祖祖!端午节为什么要包粽子呀?”外婆边包边讲起了故事:“古时候,有个叫屈原的爱国诗人跳河自尽了。为了不让河里的鱼虾啃食屈原的尸体,老百姓就把粽子扔进河里。从此以后,每年的这一天人们都要包粽子,就是为了纪念屈原。”“哦!原来是这样啊!”侄女似乎明白了很多,一个劲儿地点头。

煮粽子了!我和侄女又跑到灶台前守着。不知煮了多久,蜜饯和大枣的清香,腊肉的咸香,混合在一起,慢慢地挥发出来,刺激着我们的味蕾,馋得我们直流口水。揭开锅盖,香味就更浓了。外婆把粽子装到盘子里,端到客厅一起分享。我和侄女早就在桌子边守株待兔了。我把包粽子的丝绳解开,再把棕叶扒下,白胖胖的粽子就呈现出来了,一颗大红枣嵌在粽子里,把周围的糯米都染红了,原来这是一个甜粽子。侄女的粽子里面有一块腊肉,她那个当然就是咸粽子了。我和侄女一连拆了好几个不同口味的粽子,直到吃撑为止。

粽子虽然好吃,却不能多吃!因为吃多了就不消化了!

春节-家乡的风俗作文1200字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在外地的亲朋好友都会赶回家,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盛的年货。大人们聚在一起准备年夜饭、包饺子,小孩子成群结队地去讨压岁钱。

我家乡的春节是喜庆的。每逢过年,家家都要贴春联,红红的春联寄托着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期盼。大红的灯笼还会被挂起来,在晚上,照得整条街通红明亮。

我家乡的春节是热闹的。白天的街头巷尾洋溢着孩子们叽叽喳喳欢快的笑闹声,晚一点儿,卖货的小商户满意地携着赚了一天的钱收摊回家,热闹的街头渐渐安静了,饭香透过挨家挨户的窗户飘了出来。

春节前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坐上了回山东的列车,四五个小时后,到达了一个小镇,车站外站着来迎接我们的人,有我的姥姥、姥爷、舅舅、还有双胞胎小表弟们。

姥姥姥爷的家是一个大宅院,这里每户人家都有一大片地,房子有一层的,也有两三层的,够住许多小孩子的。每次回来过年这里都有很多人,十几个孩子在小院子里奔跑,有时还会有人一脚踢翻了院子里放年货的筐子。

这儿每逢过年都会包饺子,有猪肉白菜馅的,也有牛肉大葱馅的,闻着浓浓的饺子香,真让人馋涎欲滴。这次包饺子的时候,我趴在餐桌前看着妈妈用擀面杖擀着一个又小又圆的面团,很快,面团就成了一个薄面皮。

“你怎么没跟弟弟们去玩呀?”妈妈问。

“我想学包饺子。”如果让别人吃到我做的饺子,那是多骄傲的一件事呀。

姥姥拿起一个薄面皮,教我盛一勺肉馅放到面皮中间,稍微用力压实一下饺子馅,然后把面皮对折,再用两只手交叉着把饺子托起来,然后往中间一压一挤,就可以像封口袋一样把饺子里的肉馅包到面皮里去了。真神奇,一个像小元宝一样形状漂亮的饺子就在姥姥的手里出现了!

我仔细地看着姥姥包了几个,真没想到包饺子这么简单。我学着姥姥的样子也包起了饺子,虽然我包的饺子有点扁,边也有点大,形状也没有姥姥的好看,但是大家都夸赞我第一次包饺子就包得这么完整真是非常厉害!我简直自信心爆棚,于是就兴致高昂地包了很多饺子,想到除夕夜每个人都可以吃到我亲手包的饺子,我就倍感自豪!

姥爷包饺子的时候,会每包一个就往里放一种东西,有糖豆、花生、大枣、开心果、硬币等等。

“姥爷,为什么饺子里要这些东西呀?”我好奇的问。

姥爷笑了,他说:“放糖呀,代表甜甜蜜蜜;花生呢,代表生活美好;枣儿呢,代表勤奋努力;开心果呢,代表开心快乐;硬币呢,代表能赚钱有钱花。”原来包饺子还有这么多讲究,不知道我会吃到什么呢?

这时,舅舅在旁边坐了下来,问我:“你知道人们在春节为什么要吃饺子吗?”我摇了摇头。舅舅说:“传说,这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用黄土造人时【https://www.yuerzhinan.com】,由于天气太冷,黄土小泥人的耳朵容易被冻坏,女娲为了让小泥人的耳朵不要被冻掉,就在他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儿,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然后再用线连接耳朵和嘴巴,小人儿一口咬着线,一端牵着耳朵,这样耳朵就不会掉了。之后人们包饺子,就包成了耳朵的形状。”舅舅继续说:“饺子谐音‘交子’,有‘更岁交子,吉祥如意’的寓意。”

到了除夕的晚上,炸雷般的鞭炮声响彻夜空,无数的烟花飞了上天,好似黑布绣上了无数斑斓的大花。我们跑出去,抬头看着被照得如同白昼的天空,爆竹的劈里啪啦的声响混着人们的说笑声、拜年声充满了这个平时宁静的小镇。

除夕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姥姥和妈妈端出一盘盘刚出锅的热乎乎的饺子,一大家人围坐在餐桌旁开始吃年夜饭,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了一个饺子塞进嘴里,咔哧一声一下子咬碎了一颗糖豆,我开心地笑了!

天上烟火摇曳,饺子的温热暖在心间,幸福而又美好!

碰蛋-家乡的风俗作文700字

阳光渐渐攀爬到耸立的杨树枝头,蝉鸣叫醒了个夏天的生机。随着夏日一起被唤醒的,还有渐渐临近的端午节。端午节的诸多习俗中,孩子们最爱的就是碰蛋。

相传天上有个瘟神,每年端午总要溜到民间祸害孩子。女娲十分心疼,便告诫瘟神:“凡是胸前挂着蛋袋的孩子都不许伤害。”来年端午,每个孩子的胸前都挂着一只蛋袋来躲避瘟神的伤害。于是,这个习俗就在民间流传开来。

年复一年,碰蛋的活动也流行起来。碰蛋就是将两个煮熟的鸡蛋相碰,看谁能把对方的鸡蛋碰破,碰破了就算输,不得不把破了的鸡蛋送给对方。这个习俗可追溯至六朝,唐代诗人元稹在诗歌“红染桃花雪压梨,玲珑鸡子斗赢时”中也载录了这一民俗,可见“碰蛋”历史悠久。

端午节的前一天,便是孩子们为碰蛋做准备的日子。孩子们把整盒的鸡蛋摆在沙发上,凑近仔细打量,观察每一个鸡蛋,生怕出了什么差错而导致明天的失败。鸡蛋们仿佛在参加选美比赛,只有品相最好、外壳最硬的鸡蛋才能脱颖而出。选好了鸡蛋,用红纸包上放在水里,把鸡蛋染成红色,预示明天的成功。上了床,孩子们仍然对红纸包着的鸡蛋心心念念,躺在床上,辗转反侧,一心想着明天的“赛事”。

端午当天,平时爱睡懒觉的我起了个大早。吃过早饭,便缠着姥姥织蛋袋,姥姥拿起针线就开始了。我则趴在姥姥腿上,看着针在眼前穿梭着。很快,蛋袋织好了,红鸡蛋也煮熟了,我便拉着姥姥到街上去和小伙伴们碰蛋。凭借着姥姥教我的绝杀技,用最坚硬的鸡蛋头快速撞击别人鸡蛋的“屁股”,没费多大功夫就赢下了一颗鸡蛋。想到姥姥说过谁吃的鸡蛋多,这一年谁的身体就会最健康,我手里攥着热乎乎的鸡蛋,边吃边向下一个赛场走去。走在大街上,到处都是欢声笑语,每个孩子都玩得不亦乐乎。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碰蛋活动也将接近尾声。看着手中赢来的鸡蛋,我默默期待着明年的端午节。

端午节碰蛋,碰出了欢声,碰出了祝福,碰出了健康。只可惜碰蛋已成为儿时的美好,渐行渐远,唯有心底的记忆,依然温暖如初。

家乡的风俗-叙事作文700字

说到家乡民俗,我最先想起的就是我家乡的靖江孤山庙会。

从小就听说“三月三上孤山”,讲的就是农历三月初三,靖江人都会去孤山赶庙会。孤山坐落在江苏靖江城北,虽然海拔只有56.6米,但它是靖江唯一的一座山。山顶的孤山寺比靖江建县还要早,也是靖江规模最大的寺庙。

听爷爷说,赶庙会是个老习俗,那天十里八乡的人都会赶来,既要烧香拜佛,祈求一年风调雨顺,又要趁着那天赶集市,购买农具、种子、牲畜和生活日用品。那是一年里人最多,也是卖货郎最集中的一天。今年离靖江庙会还有一段时间,但街头巷尾的人们早就迫不及待讨论开了,这是一年里靖江最热闹的时候。

终于等到了庙会这一天,我和爷爷赶了个早。天还未亮,这里竟已成了人的海洋,山上山下人流如潮。很多人买了香烛上山烧香祈福,远远地就能听到寺庙里敲起的洪亮的钟声。烧完香,我们一路跑下山去赶集。这里可真热闹,各种没见过的叫不出名的农具、令人眼花缭乱的杂物,还有卖各种小动物的摊铺子。

走着走着,我被一阵阵清脆的声音吸引住,原来是一群小朋友在吹小泥狗。这种小泥狗是一种陶器,是用孤山南坡的观音粉捏成,它们可是祖传下来的老手艺。我也迫不及待地买了一个,加入到吹小泥狗的队伍里。很快,我又被套圈给吸引住了。套的物品有好多,有毛绒玩具,有石膏做的动物,甚至还有活的小动物呢!最好玩的就是套活的鸭鹅了。它们像被训练过一样,总在圈圈快要套到它们的时候,脖子一缩,轻而易举地避开了套圈。它们“嘎嘎”地欢叫着,仿佛在向人们炫耀着自己有多厉害。

不知不觉,我和爷爷已逛了很久,有点饿了。于是,我们开始享受各种美食。瞧,香甜的季市脆饼、喷香的马桥馄饨、富有嚼劲的靖江猪肉脯、鲜嫩无比的蟹黄汤包……美味佳肴,应有尽有。

热闹的庙会将十里八乡的人聚到了一起,这一片祥和欢快的场景,既保存了良好的传统习俗,也拉近了大家的距离,留给了我满满的童年回忆。

在靖江,有一种怀念叫庙会,有一种庙会叫情结。

家乡的风俗-风俗作文500字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不同风俗有不同的地域特色。

在春节期间,我们家乡这边比较冷清,街上空荡荡的,鲜少有几辆车子会在马路上飞驰而过。那你肯定会发问了:这么多人都去做什么了呢?其实,过了正月初一,我们这儿的人便都会前往亲戚家去拜年,这便是我们春节的一大习俗。早晨,一家老少会提着大大小小的年货,如大米、某籽油、牛奶,坐上私家车;去往亲戚家。到了目的地,小孩子们只要将祝福送出,便会收到长辈们的红包。这拜年,便是寓意将新春祝福带到各家各户。

到了端午节,我们这边儿还有一个特别的风俗,那就是系五彩缕。节日当天,长辈们会为小孩子戴上一个五彩的手环,叫作五彩缕。五彩缕象征着带走身上的邪运、灾祸,因此颜色会附着在手腕上。小孩子若是擅自摘取五彩缕并扔掉,那么也就失灵了,无法护主平安。等到了时候,长辈们会帮孩子摘掉彩缕,放到活水河上,让活水将邪气带走,彻底消散。

到了腊月初八,我们这边会有一个常见的风俗,那便是喝腊八粥。腊八粥常用八种食材熬制(小米、花生仁、赤豆等),所以也称“八宝粥”。腊八粥在以前是用来祭祖祭神的,但现在只是大家享用。从上午开始,用小火慢熬,让腊八粥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一直熬到傍晚。晚饭上,一家人坐在餐桌上,用勺舀起那黑褐色的浓稠液体,让它顺着食道滑下去,所到之处,又黏又烫,香味让人回味无穷。

指导老师:周炤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