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感怀_六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
开学的第一天,我做在教室里,心里充满了神圣感,耳边久久的回响着一句话:我六年级!
六年级了,意味着什么?我长大了!我要更懂事了,我要更努力学习了,我不能在沉浸在童话世界里了,我不能在丢三落四了!我应该一心一意做我六年级该做的事。
六年级了。我站在镜子前,镜子里的我矮矮的、小小的、瘦瘦的,充满稚气的脸上还留着几粒饭粒。圆圆的脑袋上夹着两个小发夹,旁边还扎着两只羊角辫。看上去还只是个三年级的小女生,左看右看都不像是六年级的大姐姐。
六年级了,我在母校的时间只有半年了,我不舍得她啊!尽管我在母校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四年,但我已经喜欢上了这做学校。这校园里的每一株草、每一朵花、每一滴水……甚至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都记录了我在母校的欢笑与泪水!
六年级了,再过半年,我就要和生活了两年的同学说再见了,我不忍心啊!虽然我在8班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我已经深深的融如了这个温暖的大家庭!这班里的同学是我的亲人,我又怎么忍心与亲人分离呢?
六年级了,我反复念叨着这句话,还想品出点什么……
六年级_关于六年级的作文450字
这学期,我升到了六年级,生活作息也有所改变。
在五年级的暑假,我妈就把六年级课本借到了,还就www.yuerzhinan.com成天跟我催道:“吴珩,赶紧把六年级课本预习一下,这是最关键的一年了。”三四年级时,我几乎每个星期五都到同学家玩到八点回家。升到了六年级老妈就说:“现在不能每周都去别人家玩了,回家快点写作业和学习。”以前每次写完作业就能玩了,但现在每次不是看课外书就是温习课本。
学校也变得疯狂起来。原先的课间十分钟现在只有五分钟了,都被老师占用了。上课从最早的三十五分钟,后来变成四十分钟,现在都要上四十五分钟啦。主科也变多了,体育音乐之类的变少了。老师也变得多事了,现在三天两头占用副科目的课。午间管理和课后管理也被老师用来东讲一下,西讲一下。而且老师特别喜欢拖堂,有一次从第二节课下课拖到了第三节课上课。
这些都是不好的,当然还是有一处好的地方。像以前,篮球场、操场丶乒乓球场被高年级用时我们根本不敢去抢。现在我们是六年级了,我们要用篮球场时,只用说一声,“那边那几个,我们要用篮球场,你们快走开。”他们看了下我们,一溜烟儿的工夫就逃之夭夭了。
我读六年级了_六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我上六年级了。
六年级,预示着我们长大了,也告诉我们,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了。我不能确定这是件令人高兴的事还是令人伤心的事,我的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感觉……
回想起刚刚步入小学的时候,一下课我就喜欢跑到六年级的班门口去,总是用羡慕的眼光望着那些大哥哥大姐姐们,希望有朝一日能像他们一样高,一样棒,一样的博学广文就好了。如今,我真的做到了,可是我同时也感觉到自己身上的压力增加了。说实话,在我的眼里,六年级跟其他年级截然不同:因为六年级一结束,我们就上初中了,就离开了这个伴随我们多年的母校,离开了跟我们一起同心协力面对无数困难的同学们,心中自然依依不舍。其次,在这个学年里,我们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才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才能不让那些给予我们厚望的老师、父母们失望。
所以,我在这个学期开始之前,就有了详细的打算:1、上课要加倍的认真听讲。2、空闲时间要多看课外书,增长课外知识。3、一遇到不懂得题目,不能轻易跳过,要想方设法弄懂这个难题。4、在家里要抓紧复习,除了六年级的科目,其他年级的科目也要去认真看看。等等。
另外,我想在这最后一个学期里,跟同学们说:“虽然我们相处的时间并不长,但是我时时刻刻都把你们当成我的好朋友,可是,我们即将毕业了,毕业之后,也许我们很难再见到一面,我是多么想时间过得慢一点啊,这样就可以和你们待久一点了。”我还想跟老师说:“老师,感谢你对我们语重心长的教导,让我们懂得了更多的知识。我真的很舍不得您,我亲爱的老师!”
行路难-读《儒林外史》有感650字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功名富贵总是虚无缥缈,读书人费劲心思追求名利,实则却是在虚度光阴。
《儒林外史》是清朝作家吴敬梓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揭露了当时社会上读书人因科举制度而变得精神麻木,追求名利。如果说鲁迅眼中的封建礼教是“吃人”的存在,那么《儒林外史》中的封建科举制度则是害人。读书,本是一个对知识探求的过程,却有人因为功利而走上歧途。
书中给我留下印象较深的是《范进中举》和《严监生病故》的两则故事。
和书中淡泊名利的王冕相比,范进是一个对功利渴望的人。老童生范进科举考试屡次不中,在家中倍受冷眼,之后范进中举喜极而疯。这个故事极力讽刺了范进对功名的极度渴望像这样淡泊名利的读书人。而与之相反的王冕,聪明勤勉,不畏权贵,不愿求取功名利禄,他身上的品德是格外值得我们学习的。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浮名薄利间。
提起严监生,不由得想起“吝啬”二字,严监?在临终之际,竟为了两茎灯草而不忍这么咽气。明明家里的粮食都多到吃不完,与其说这种行为是节约,不如说是吝啬。然而他病故之后,家里人却不顾他的死,不安排丧事,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科举制度背景下的人情淡漠、世态炎凉。行路难,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复间。
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取得大的成就,而是当你迷茫无措的时候,有一种支撑你的内在的力量。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在自己身上也能找到像范进一样的渴望,像严监生一样的吝啬,但是真正引导着我们还是对知识的追求,而不是出于对名利的渴望,对财富的垂涎。
不要因为自己的私欲而摒弃淡泊名利的品德,不要因为自己的贪婪而摒弃宁静致远的品质。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少年不知愁滋味,老来方知行路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