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_小学读后感800字[经典4则]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800字

在我的印象中,电视剧、电影、小说或者一些故事很多都是描述秦朝、汉朝、宋朝、唐朝以及清朝的历史,但是关于明朝的历史,应该是比较少的。但是这几年关于明朝历史非常著名的一套书那就是《明朝那些事儿》。他在网络上真的是非常的火爆,所以我比较感兴趣的拿来看了看,果然非常吸引人,这本书并不跟其他的历史类书籍似的非常的严肃,而是用白话文的形式比较通俗的来描述了整个明朝的历史。

《明朝那些事》第一部主要讲述了朱元璋的一生。从他的出生到他建立明朝以及统治明朝70年间的历史。朱元璋出生于元末乱世之中,父母死于饥荒,他从赤贫起家没有背景、没有后台、没有依靠,经历千辛万苦,无数次躲过死神的追逐,终于建立起了一个朱姓江山,从一个破衣烂衫、沿街乞讨的乞丐成为了一个庞大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朱元璋是整个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白手起家的皇帝,他可以说是开局就是赤手空拳,甚至是比赤手空拳还要惨,他从小就是一个贫困的家庭中,给当地的富农放牛。后来因为天灾是导致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先后饿死自己成了孤儿。但是这个时候他发现自己连埋葬亲人的一块儿地都没有,幸亏有个好心人给他找了一个地方,用破席埋葬了亲人,所以他现在非常痛恨元朝黑暗的统治。于是他就加入了军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骁勇善战,很快就成为了军队的最高领导者,并且通过自己的应用计谋打败了劲敌陈友谅。并且在战争的过程中,他获得了非常多的大将,比如说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傅友德等人,这些人在朱元璋建立帝国的过程中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朱元璋的时代有着无数的厉害角色,比如陈友谅,张士诚、王保保等都是一代人杰,朱元璋用他惊人的军事天赋战胜了这些敌人,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并以无穷的精力为明朝设计了一套不同以往的制度规范。

朱元璋虽出身贫寒,但是命运带给他的痛苦却使他的心从脆弱变得坚强,作者在文中写道:“长期的困难生活最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有很多人在遇到困难后只能怨天尤人,得过且过,而另外一些人虽然也不得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但他们的心从未屈服,他们不断的努力,相信一定能够取得最后的胜利。”

看历史书不光看历史情节,更应该的是学习书中人物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人心是脆弱的,如何在逆境的成长变得坚强,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_小学读后感800字[经典4则]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700字

一千个人眼里就有一千【www.yuerzhinan.com】个哈姆雷特。历史的很多真相已经湮没在时间中。《明朝那些事儿》不是传统意义的历史书,更像是历史故事书。但他用动人的故事,让我们对这段历史燃起兴趣,让我们看到了徐达、常遇春、邓愈、李文忠等名将,戚继光、袁崇焕等奇才,还有唐伯虎的玩世不恭,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徐霞客的游遍天下,他们从平面的课本中跳出来,用他们的故事给我们启迪与力量。

坚守梦想初心。郑和七次下西洋的举世壮举众人皆知,但他为梦想而生为梦想而亡的故事却需要进一步探寻。他少年时遭遇战争家破人亡,身体致残,但为了远渡麦加朝圣,他靠信念与梦想支撑,圆了儿时远航的梦想,最终在旅途中客死他乡,在这里,看到了一群坚守理想和良心的故人,也看到了一个坚守理想和良心的作者。

守土尽力尽责。土木堡之变,大军新败皇帝被俘,外敌入侵而明朝精锐战斗力几乎全军覆没,留给京城的不过是老弱残军,国家岌岌可危。于谦,一个从未行军打仗的文官,在北京保卫战中,他也恐惧、他也害怕,但他还是战胜自己,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一生功绩显赫却清廉自律,真正做到了他所写的“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保持生活热情。徐霞客说,“我只是个平民,没有受命,只是穿着布衣,拿着拐杖,穿着草鞋,凭借自己,游历天下,故虽死,无憾。”作者在写这部书时,和你我一样,不过是一个普通公务员,可却用自己的方式,向众人讲述这一段历史,让平凡的岗位平凡的人生发出熠熠光辉。而你我,在每天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工作之外,在堆积如山、数字繁杂的文件和报表之外,是否也可找到这一份热忱,挖掘这一分热情,去感受、体验、度过这个只属于自己的平凡而不留遗憾的人生。

抚今思昔,爱之鉴之,我们不能从历史中获得教训,但我们能从中感受到中国人的风骨与坚定,这种代代相传的担当与责任,必将让我们华夏儿女众志成城,以初心为灯,以信念为炬,点起一盏盏夜灯,去创造更多的辉煌。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_小学读后感800字[经典4则]

读史三得-读《明朝那些事》有感700字

深夜,当年明月正伏在案前,写他历史研究报告。繁琐的学术字眼让他头昏脑胀,昏昏欲睡。一阵清风吹过,将他带入另一个时空:在那里,他与明太祖争论不休,与张居正共商治国之道,同海瑞坐论为官做人之道……

这些内容在历史课上可能让你几度昏昏欲睡,而在当年明月笔下,在《明朝那些事》中,可能会让你一头扎入,无法自拔,历史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它的讲述者,而恰如当年明月那般的讲述人实不多见。“读史有何用处?”许多人都在问。的确,历史在大学乃至社会都是冷门,充满着人们的怀疑和冷眼。在我眼里,读史有三得:

读史之获,其一在得智。人们常说:读史可以明智,这句话丝毫不假,历史往往会有着惊人的相似和重复。历任内阁首辅大臣,从严嵩,许阶,到高拱和张居正,都曾经权倾一时,有的一心为民,有的却仗着自己位高权重,妄图莫权篡位,却没有一个人得到好的下场。多数人会在这些惊人的相似中,学会平衡自己的权利,注重自身的为人,乃至数百年后,一个国家的领导者,也会从千百年的故事中寻找当今的治国之道。

读史之获,其二在得静。历史之广,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一些事物看似亘古不变,却又在时光的悄然流逝中变化着。如今的社会瞬息万变,人们匆匆忙忙,只专注于眼前的事物。其实人们在史书中可以看到生命的重复和人生的单调。在这些单调和重复中,人们才可以透过如今社会的虚无和缥缈中看清本质,从史书中得到内心的宁静。

读史之获,其三在得德。在历史中过往的大部分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品格和德行。严嵩虽善植党羽,却知人善用,曾经被人陷害的徐阶就是被他所提拔。张居正虽阴险狡诈,却执政为民,自嘉靖一朝开始走下坡路的大明朝,就是在他的建设下开始蒸蒸日上……这些人物的品格和德行,都是我所学习的榜样和范例。

读史的好处远不止于此。在我们静下心时,在史书中就能看见许多在平日里看不见的道理。夜晚的清风吹过,当你合上《明朝那些事》时,感到的不仅是清凉,更是大彻大悟的欣喜。

读《明朝那些事儿》有感_小学读后感800字[经典4则]

我与《明朝那些事儿》的故事

说起读书,那真是我的最爱。但要问最爱读的一本书,一定是《明朝那些事儿》。

五年级的那个暑假,我第一次接触到此书,但并未产生浓厚的兴趣。这可不能怪我,要是你也看见七本大山似的书堆在你面前,说不定直接把它们送进垃圾桶了。但一次偶然的机会,给我们来了一次亲密接触。那次,我跟爸爸妈妈去拜访几个朋友,这种活动通常都是无聊至极的,我随手拿起《明朝那些事儿》,准备用看书打磨时间。你可能会问了,为什么我要拿一本我不喜欢的书呢?原因很简单,家里喜欢的书都读完了,这可不是吹牛。我看书很快,但也很细。妈妈说这是我的特异功能。

打开第一页,我一下子被吸引住了。这书具有一种别的书没有的魔力。那诙谐而又严肃的语言,令我哭笑不得,我为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建立明朝而欢呼雀跃,又被王振,那个惹人恨的奸相气得火冒三丈。

明朝末年的出名坏人魏忠贤与许雪纯的罪行甚至让我流下眼泪,杨涟等人组成的东林党为道统而战,却无可奈何的死在一帮为权力和钱财甘愿失去人性的人的屠刀下。还死的那么不明不白,令人心酸。历史是很精彩的呀,我通过学历史,似乎明白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