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葫芦的传统文化_关于传统文化的作文400字
糖葫芦的酸甜可口一直是很多人的最爱,男女老少鲜少有可以抵抗它的魅力的,特别是小孩子。其实糖葫芦当中也蕴含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你发现了吗?
冰糖葫芦是我国的传统美食,它酸甜可口,男女老少都喜欢吃。它不但好吃,而且好看,红彤彤的山楂果整整齐齐的排列在竹签上,外面裹着晶莹透明的糖浆。插在粗糙的稻草棒上,沿街大声叫卖。这一串串糖葫芦既像结满硕果的小树,又像孔明的草船借箭。到了现在,糖葫芦的种类发展的很多,有桔子的,有草莓的,还有猕猴桃的。。。。。。好吃极了!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有好多水果串在一起的---水果大串联。
看着五颜六色的冰糖葫芦,我忍不住买下一串,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先是嘎嘣脆的糖浆,然后就是香甜的水果,真好吃呀!香脆的糖浆甜极了,酸甜的水果味在嘴里弥漫着,又互相融合着,真是一种难以形容的好吃。
糖葫芦象征着幸福和团圆,它在北宋时期就十分有名。距今有九百多年的历史了,可想而知当时的街市是多么的热闹啊!大家都争先恐后地买着冰糖葫芦。
关于糖葫芦的传统文化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去深究,相信不用我多说什么,你一定也能了解!糖葫芦象征着幸福和团圆,我喜欢糖葫芦。
中华饮食文化之美作文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为我们所骄傲与称赞。中华民族是一个对食物具有狂热爱好的民族,中国的饮食文化蕴涵着中华文化之美。
中国人对于食物精益求精的追求从不曾因时光的变迁而动摇。古之祖先对于美食的热爱,也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对山川自然的热爱。他们怀着这样一份源自于对自然、生活的热爱,甚至对未来生活的憧憬与美好,在数千年格物运化中,逐渐孕育出了属于中国的雅俗共赏的中华饮食文化。
子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孔子一生清贫,然而他对美食之追求却未曾厄于穷困之中。当然,中国的饮食文化,也离不开茶。《神农本草经》中说:“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作为饮食文化中的“饮”最重要的一部分,茶中流露于“情”,品茶抒情,寄情于茶的诗句数不胜数,便有了“欲把西湖比西子,从来佳茗似佳人”。咏茶赋诗,也为中华文化诗词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远古时代传说起,就融于华夏大地的水中,也流入了炎黄子孙的血液里;自陆羽始,中国有了茶学,也有了茶文化,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的一部分。陆羽寻出了茶的真谛,并在寻觅“至茶”的过程中形成了不羡荣华,专心研究于茶的品格。
“一器成名只为茗,悦来客满是茶香。”这一句可谓中国饮食文化大雅之写照。有大雅便有大俗。饮食离不开凡尘俗世,柴米油盐,而在大俗之气里有大雅之气度。
苏轼乃一代美食家,他一生放荡自由,享受生活,对美食的钻研可谓精妙,所制的东坡肉流传至今。而他的《猪肉颂》看似一篇娱乐之作,俚俗之作,但“待它自熟莫催它,火候足时它自美”这一首小诗虽不求押韵,诗人可自摇自扇,火可自文自武,肉香由淡至浓,更让人垂涎欲滴,难怪诗人又“每天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两句,显露出诗人的闲情与雅致,这不仅是中华美食的一种性格,更是中华文化美食之旅。然而,这东坡肉不正是东坡身处逆境之间,乐安天命的精神境界的体现吗?也正是因为东坡豪迈旷达,热爱着繁华世俗的世界,才得以在坎坷、曲折、磨难中寻求自己所爱的食物。我们无从知道东坡等了多久,但在品尝东坡肉入口即化,吃了还让人流连忘返的美味之际,我们似乎能体会到他那超越美食之外的,对生活的爱与追求。这难道不是大俗之气中亦有大【育儿指南 yuerzhinan.com】雅吗?
中国的饮食文化随着时间的年轮一代一代地流传了下来,至今仍寄居在我们的味蕾之上。中华文化美食包罗万象,但中国人的“好吃”更是举世闻名。然而,不少西方人却对此颇有微词,把中国人对于美食的追求看作“贪吃”与“浪费”,这可能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我国传统的饮食文化而已吧!文化价值的不同,自然也产生了思想上的差异,但终究都会殊途同归,都能折射出对美好生活的爱与追求。
美食不仅是中华文化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东坡肉也不仅是一道美味佳肴,它蕴藏大俗之中亦有大雅之气度的中华文化,这何尝不是一种耐人寻味的睿智的人生哲理的体现呢?
在中国,饮食文化的意义也许早已超出其本身,它与中华文化其他方面相互交融、相互促进,更体现了中华文化中的一种雅俗共赏,关于情怀的人文精神的意义!饮食文化也能折射出中华文化的气质,传承中华饮食文化也是传承中华文化,让我们携起手来,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代代流传而努力奋斗吧!
中华文化作文1000字
8月19日,我早早地起了床,穿上了衬衫,戴上了鲜艳的五星红旗,来到学校。我们排好队,在陈老师的带领下向湖头文化大礼堂走去,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它的魅力。
一进入大礼堂,同学们静静地坐在椅子上。要是以前,我们必然叽叽叽喳喳地吵个不停,恨不得把大礼堂的屋顶都给掀翻了。而今天的我们出奇得安静,大礼堂里静得连一根绣花针掉到地上都能清晰得听见。过了一会儿,一个身穿粉蓝色衬衫,小平头,国字脸的伯伯走了进来,我定睛一看这可是金华的名人——老娘舅里的张路前,张伯伯。他一进来就和我们打招呼,顿时给我一种亲切的感觉。今天的他成了我们的“老师”。首先张伯伯拿出了一个用毛竹编的饭篮,并告诉了我们这饭篮的历史和作用。原来这个饭篮是在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放剩饭的东西,那时的农民都是起早晚归,做好饭后,就放在篮子里,这样干农活时饿了就吃类似于现代的饭盒……之后又介绍了几个农具,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盐罐。它还分大和小,它的颜色偏黑,小盐罐是分隔层的,隔层还可以分开,目的是为了防止盐的潮湿,就在外面开了一个小洞,如果有水就会滴到下面的隔层,还可以做豆腐。
在张伯伯的深情并茂的讲述中,我知道了关于这些农具的作用及历史,让我体会到了我们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传统文化的魅力。
我们不仅认识了农具,还参观了文化礼堂内老艺术家的文化作品。这一次接待我们的是一个约六十几岁,头发花白,但却精神抖擞的老爷爷。我们先欣赏墙壁上张贴的字画,这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让我不由地赞叹“真是妙不可言啊!”这一幅幅奔放有力的草书,得练习多少个日日夜夜啊!正当我们细细观赏的时候,老爷爷的动作吸引了我,只见他从地上拿起一张长长的纸平铺在了桌上,我猜想他一定要开始创作了。于是我赶紧凑到桌边,同学们也纷纷围了过来,老爷爷一边写一边对我们说:“练毛笔字,没有捷径,唯有不停地练习。”老爷爷的字是成年累月的象征,如笔走龙蛇,每个字一笔而下,犹如神仙般的纵逸,来去无踪。我们的目光不禁随着他的笔尖游走,看得入了迷。写完后,我好奇地问:“老爷爷,您练了几年?”他和蔼地笑着说:“我呀,有四十几年了。”听到这句话,不仅是我,就连周围的同学们也惊叹一声。也让我明白了,所有的成功都不是偶然,都是坚持不懈地努力和付出。
不知不觉,一个早上过去了,我们的学习也到此结束了。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脑海中还不断地回想着早上的一幕幕。中国文化真是博大精深,身为其中一员的我倍感骄傲。
小论中华文化_小学作文450字
大家好,我是来自六年级二班的黄曼琪,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小论中华文化》。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火药,这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古代四大发明。纵观五千年的中华文化,我们更是被冠以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荣耀,而文化就是文明的代表。
中国的汉字,方方正正,读起来更是字正腔圆,让人耳目一新。写汉字就是学做人,人定要如字一般方正,待人要诚,与人要善。古人曾言字如其人。在中国,若写得一手好字,便会赢得更多的尊重与认可,也会为别人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
诗词歌赋是中国人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张口就来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当诗仙李白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千古名句出现在我们眼前时,大唐的风流豪气尽现眼前。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让我们尽晓田园风光的美丽与惬意。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让我们懂得了诗人仕途失意的悲愤。
中国文化,令世界惊叹,中华诗韵,更是为世界文化史上增添了一抹耀眼的光辉!
我们作为后人应该大力传承光大我们的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创造发展更加绚烂的中华文化!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品味千年文化-读《中华上下五千年》有感700字
从刀耕火种到现今的科技强国;从茹毛饮血到如今的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从一开始的原始社会逐渐走向繁荣昌盛的今天。在这上下五千年的厚重历史中,无数的英才、豪杰在各个领域大放异彩,谱写了一段盛大辉煌的华夏之歌。
我们常说“中华上下五千年”但是在《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中关于中国人的先祖可以追溯到一百万年以前【育儿指南yuerzhinan.com】。一百多万年前我们的先祖就开始了在华夏大地上的生活,大约在4000年前,皇帝和炎帝的部落联盟,共同打败了蚩尤,逐渐形成中华民族的前身——华夏族,同时这也是“炎黄子孙”的由来。
夏朝建立后,中国开始由奴隶社会进入了的封建社会,这也是我国历史记载的最早的一个王朝。随着时间流逝,夏朝分崩离析,后经商和西周。从周平王迁都洛邑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逐渐走向衰落。前221年,秦王灭六国,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但在秦朝末期,秦的残暴治使当时民生凋敝,楚汉之争相继而起。后刘邦在战斗中取胜,建立了大汉王朝。之后中国又先后进入了三国二晋南北朝、唐朝、宋朝、元朝和清明王朝。
读这本书,我仿佛穿越进了书中的各种情景里面,看着无数英雄豪杰其中挥斥方遒;看那朝代更迭宫阙万间。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让我受益匪浅,每一个英雄人物都让我品出了不一样的人生道理。
读《神农氏尝百草》,体会到了伟大的牺牲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态度;读《四面楚歌》,体会到了失败却宁死不辱知耻重义的英雄气概;读《祖逖北伐》,体会到了虽没有完成收复中原的任务,但都有满腔的爱国情怀……
曾经的一切依然存在着,只不过被埋藏在历史中。站在历史的洪流上回头望去无数华夏之英才沉浮其中,不禁为之感慨:“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读了这本书,我们应知当今中国的当今一切来之不易,铭记历史,“继往圣之绝学,开万世之太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