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逸夫小学-参观作文400字
阅读模式今天,老师要带我们幼儿园学前班小朋友去参观小学,所以我8点前就到学校了。可是等到8点钟还没出发,我很着急,因为九月份,我就要成为一个小学生了,所以我很想去参观小学,小学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有大型玩具,有滑梯吗?有蹦蹦床吗?一直等到早操做完,终于接到了叫我们出发的电话,我们终于出发啦。
我们排队来到小学门口,小学门口的横幅上写着:欢迎飞天艺术幼儿园参观逸夫小学!我又开心又好奇,跟着老师走进了小学校门。操场对面,有些小姐姐小哥哥在打蓝球,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图画教室,在图画教室里,我看到很多图画作品,画得都很好看,带我们参观的大姐姐叫我们安静的参观。老师还带我们去了二楼,三楼的全托班,阳台上整整齐齐的放着许多鞋子,那些姐姐哥哥们可真爱干净。我们还去了放映室,放映室为我们放了动画片,动画片里在放12个魔咒,老师问我们动画片好看吗?我们异口同声的说“好看~”参观完放映室后老师带我们来到了楼下,我知道今天的参观要结束了。
参观完逸夫小学后,我特别想早一点上小学,成为一名真正的小学生。
参观阿炳故居-写景作文500字
天空淅淅沥沥下着小雨,我来到崇安寺,一幅巨大的《二泉映月》乐谱映入 我的眼帘,乐谱的后面矗立的是阿炳雕像,他神情专注地拉着二胡。
往东南方向走,我来到了一座古老建筑跟前,它就是著名二胡家阿炳的故居。 阿炳住的地方不大,由三间矮平房构成。故居坐落在高楼大厦之间,显得特别的 渺小而破旧。
进入故居往北走,我来到雷尊殿,了解阿炳传奇的一生。阿炳原名华彦钧, 1893 年出生在无锡东亭,少年时他勤学苦练,精【yuerzhinan.com育儿指南】通乐器,34 岁时因眼疾双目先 后失明。可他身残志坚,没有放弃音乐,以街头卖艺为生,创作了我们耳熟能详 的《二泉映月》等乐曲。随后,我向南走来到阿炳的起居室,低矮的平房灰白斑 驳,大概只有十几个平方。在这里,一切都好像没有了生命,一张床、一个矮衣 柜、一套八仙桌、一盏煤油灯、一个缺了一角的菜篮子……所有的东西都那么破 旧,仿佛在静静地诉说着阿炳艰辛的一生。接着来到起居室的西边,大概是阿炳 学习和练琴的地方,雕塑家徐诚一捐赠了一座阿炳艺术雕像,我们仿佛看到了无 锡旧城区的巷子里,在风雨中拉奏二胡的阿炳。走出阿炳故居,耳边似乎还回荡 着他委婉连绵的二胡声,久久不能散去……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胡艺巅峰无人越,乐坛美名天下传。” 瞎子阿炳用最普通的双手拉出了一首首美妙的乐曲,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即 便是那颗最黯淡无光的星星,只要不放弃,终究会成为最闪耀的那一颗!
参观盖叫天故居-小学生记叙文700字
四月,春意盎然。我有幸能参观著名的京剧大师——盖叫天的故居。
走进大门,一尊盖叫天练武的雕像竖在院中。这尊雕像由铜制成,人物用一条腿站立,右手提剑,左手摆剑指,眼神如利剑一般,显得神气十足,还原了盖叫天当年的情形。“盖叫天可真牛!不愧是‘江南武松’”我不禁心里暗想。
再往前走,是盖叫天的起居室。整个房间非常大,正前方有一张桌子,后面的墙壁上挂着几幅书法。最顶上的一张吸引了我的注意,只见上面写着三个刚强有力的大字:“学到老”。听说,“学到老”是盖叫天先生的座右铭,他一直拿“学到老”鼓舞自己要学习一辈子。这样的精神使我非常敬佩,我们要学盖叫天先生,努力学习一辈子。
走出起居室,是盖叫天先生的院子。院中栽满了花草,正欣然怒放。也许以前,盖叫天先生也欣赏过这样的美景吧。
院子里,还有两个房间介绍盖叫天先生。盖叫天,原名叫张英杰。盖叫天先生的拿手好戏有《武松打虎》、《一箭仇》、《十字坡》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武生泰斗。房间里,成列了盖叫天先生演出时使用过的道具以及服饰。这些东西件件做工精细,特别精美。
穿过院子,是盖叫天先生的会客厅——百忍堂。百忍堂的墙上挂满了山水画,据说是盖叫天先生的小儿子画的。这些国画笔画到位,线条柔美,使单一的木墙壁虎虎有生气。房间中央是桌子和椅子,这些家具的摆放都大有研究。会客厅的四周摆放了盖叫天先生身前的收藏,都是价值不菲的瓷器,真是漂亮。
临走前,导游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说又一次,盖叫天在演出时摔断了腿。他坚持演出,一直到谢幕为止。盖叫天立刻被送往医院治疗,可是接腿的时候接歪了,盖叫天成了一个瘸子。盖叫天为了继续演出,自己砸断了腿,重新接上,最后才恢复正常……听完故事,我被震撼了,盖叫天先生竟然无视疼痛,为了上台演出,不辜负观众的希望,重新接受极大的痛苦。我也要做到“为了大家,不顾自己疼痛”的精神。
这次参观盖叫天故居,对我的影响十分深刻。盖叫天先生,这个京剧大家,让我学到了不少人生道理。
游“南怀瑾故居”有感_游记作文800字
常听爸爸提起“南怀瑾”这个名字,6月17日,我终于有幸游览了近代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的故居。
南怀瑾,1918年出生于今乐清翁垟街道地团社区。幼承庭训,少习诸子百家。后至蜀地,遇禅门大德袁焕仙先生而悟道。身处动荡年代,秉承信念,学习不止,最终集儒、释、道大成于一身,成为一代国学大师,是乐清人民之骄傲。
我们驱车来到南怀瑾故居的时候正是中午时分,门关着。朱红色的大门上,有两个铜门铃,门两旁是格子窗户。敲响铜铃,门很快被打开。
进门左手边立着的是南怀瑾先生的铜像。他身披大衣,手执书卷,足登皮鞋,嘴角的微笑令人倍感亲切。
正值梅雨季节,刚一踏进先生故居的小院,清新的空气即扑面而来。多日雨水沁润,满园的植物都散发出鲜活的气息,我仿佛置身于植物园。只见草木葱茏,绿竹挺秀,巨大的芭蕉叶肆意舒展,林间的小草生机勃勃,其间还夹杂着各色不知名的小花。在一片盎然的绿意中,几间古色古香的青瓦房掩映其中。天刚好放晴,蓝天白云下,绿树红花,白墙青瓦,好一派清新淡雅、欣欣向荣的风光。
驻足于南怀瑾先生生平介绍的屏风前,我一边默读他的生平事迹,一边静观先生的照片。他的面庞慈祥和蔼,一缕浅浅的笑意从唇角漾至眉间转入鬓角,让他整个人透着一种亲切感。他的双眼平静如水,仿佛洞穿世事,他的高尚、仁爱全部融于其中。他一生积德向善,儒、释、道三大家集于一身,只需一眼,便能看出他是个仁爱之人。
我慢慢游走于先生故居的各个展厅,只见厅内藏书丰富,从诸子百家到佛经大典一应俱全,先生一生所学却不尽于此。先生擅长书法,厅内存有大量他的墨宝,作品大多是他参禅悟道的心得。
南怀瑾先生写过这样的话: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大度看世界;技在手,能在身,思在脑,从容过一生。我对此话的理解是:心怀慈悲,凡事顺应自然,以仁爱处事,才能宠辱不惊;人生在世,需有一技之长,学习不止,才能从容生活。这句话是南怀瑾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的精神写照。他身处动荡年代,一生经历坎坷,却心存善念,四处传播毕生所学。他曾在文化大学、辅仁大学、政治大学等学府教授知识。在艰难困苦的年代,他投笔从戎,屯垦戍边,并最终将所得回报社会。
从先生故居返回,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我被先生的事迹深深感动。我希望我也能像他一样,用一颗仁爱的心,坦然面对生活,努力学习一技之长,以期将来也有能力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