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读后感700字
最近,在纪老师的推介和组织下,我品读了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翻开这部回忆性散文集,作者记叙了他的童年生活和青年的求学经历,追忆于难以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是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之作。
在生命的长河里,露曦与朝暮更替交织,在看不清前进方向的时候,拾起路边的那朵野花,装进思想的背篓。其中我认为最感人的是《父亲的病》。
鲁迅追忆儿时父亲延医治病的那段往事,描写了几位“名医”所用的药引,均是稀奇古怪而又充满迷信色彩的东西,如什么原配的蟋蟀一对,经霜三年的蔗败鼓皮丸等。揭示了这些“名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索取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从他们身上,作者清醒地洞穿了医学医道的虚假,荒诞乃至罪恶的本质。
鲁迅为了父亲的病四处奔走,我想他的父亲有这样的儿子,应该很幸福吧?
提起鲁迅先生,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总是那个“早”字。年少时的他,因为父亲的病而迟到后,便在学桌上刻下了花骨朵般的“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那以后,鲁迅上学再没有迟到过,而且时时早,事事早,毫不松弛地奋斗了一生。读了《父亲的病》后,我觉得鲁迅刻下的“早”字,不仅是惜时的早,更是告诫大家事事都要尽早:思想学术,科学技术,综合国力,都应该争先于他人,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富强。但在那个时候,医学水平低下,尽管鲁迅四处求医问药,父亲还是难逃一死。所以鲁迅在呐喊,“此后如尽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他殷切地希望换一个世道,也希望人民更幸福。这是何等的高尚情操?
鲁迅《父亲的病》,让我明白了子欲养而亲不待,面对父母长辈,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孝顺;面对那样的庸医,我们要有足够的学识去辨别;面对没有科学依据的事情,我们不能相信。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只有不断努力学习,发愤图强,让自己成功的速度追得上父母老去的速度,才能让父母早日安享晚年,才能高举社会主义接班人大旗,建功立业。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
在国庆假期里,我读了《朝花夕拾》这本书,收获了与小时候完全不同的感觉。
反差最大的就是鲁迅的邻居衍太太。在小时候,我一直认为衍太太是一个和蔼、好相处的人,因为鲁迅先生写到衍太太从来不训斥他们玩耍。现在再读,才看出这是在讽刺衍太太的虚伪。因为她不管小孩子们,任由他们玩儿,但对自己孩子很严厉,这说明衍太太只想让自家孩子努力学习,有规矩,以后做人上人。至于别人家的孩子,她就任由他们玩,反正学习成绩下降也与自己无关。这样自私虚伪的人,小孩子们是识别不出来的,我现在才看明白,以前对衍太太的好感一下子全消失了。
有一次,衍太太还鼓励孩子们转圈,在有一人摔倒后,被孩【https://www.yuerzhinan.com】子母亲看见了,她就马上转了话锋, 训道:“我就说不让你们转圈,你们非要转,现在脑袋上磕了大包,才知道停下。”她如此两面三刀,孩子们面前一个样子,大人面前又另一个样子,实在是太不负责任而且太虚伪了,可孩子们还是喜欢在这儿玩。我现在想,如果当时没有这位孩子的母亲看到,衍太太一定是笑呵呵地看着孩子们转圈,摔倒,甚至真的会看着孩子们把脑袋磕破呢。想到她的冷漠自私、言行不一,我对衍太太更加反感起来。
衍太太对长大的鲁迅很不友善。鲁迅对衍太太的印象,还同小时候一样好,所以经常去与衍太太交谈。在一次交谈中,衍太太对鲁迅说:“你也不小了,也应该有点钱了,你回家找找你母亲把钱放哪儿了,拿出来点,如果没有,你可以找一些珠子、财宝,拿去变卖,可以卖不少钱呢!”鲁迅虽然也有过这种想法,但还是知道这是不对的,于是没有拿。但衍太太把信息散播了出去,一时间,鲁迅就背上了“小偷”的骂名,这才让鲁迅不得已到外地留学。因为这件事,我彻底改变了原来对衍太太的看法,衍太太不顾及他人,奸诈狡猾,随意出坏办法,别人不照做还要传播谣言,损坏他人的名声。这样的衍太太,真让我感到万分厌恶。
鲁迅先生以一种轻松自然的笔法,让我感觉出了鲁迅先生对衍太太行为的讽刺和批判。衍太太这样的人,不仅出现在当时的旧社会,当今社会也少不了这样两面三刀的人,我最不想认识这样的人,也不想成为这种人,所以我希望这样的人越来越少。
朝花夕拾-读后感800字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脍炙人口的《朝花夕拾》就出自他手,收录了鲁迅创作的10篇回忆性散文。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鲁迅从小到大的经历,也批判了他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我对《二十四孝图》和《五猖会》这两篇文章的印象较为深刻。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中狠狠批判了封建孝道。鲁迅在这一章中表示十分反感“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件事。“老莱娱亲”讲述的是老莱子为父母打水,不慎摔倒,怕父母伤心,于是便学婴儿哭来逗父母开心。小孩子是天真活泼的,老莱子的所作所为已经违背了这个道理,而且这种孝顺也是不可取的。我们可以帮父母做做家务,学习方面不让父母操心。而“郭巨埋儿”讲述的是一个可爱的婴儿在他母亲的胳膊上玩着小鼓,他的父亲则为了节约粮食,在一旁挖着洞,准备把儿子埋掉。小孩子的开心与一旁正在挖洞的父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十分讽刺。如今,生命是人的底线,所有人都不可以触碰,郭巨的儿子是他们的亲骨肉,他们夫妻俩都把亲骨肉埋掉了,足以凸显当时的贫困潦倒。我们现在身处和平年代,人人平等,从未体会过食不饱腹的痛苦,所以我们更应当珍惜粮食,懂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本书中的另一篇文章《五猖会》主要讲述了鲁迅小时候十分盼望去看庙会,但就在要上船时,鲁迅的父亲把他给拉住了,让他去背《鉴略》,并且要背二三十行,尽管最后背了出来,虽然看了庙会却已然没有了以往那股兴奋劲。我感受到了鲁迅当时的无奈和不解。这种心情我感同身受,每次当我要出去打篮球时,我妈就会叫住我大声喊道:“你看看现在才几点!学习重要还是打球重要?看半个小时书再下去吧!”这种话如晴天霹雳般直击我的心坎,反驳又没用,只好叹了口气去背书了。鲁迅虽然没有明确指出他的看法,但他在最后写了一句“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表现出了自己对这种教育方式的不赞同。
《朝花夕拾》这本书中还有很多鲁迅的童年趣事和长大后的感想,对我有很大启发,俗话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我也会再多读几遍,往更深层次的方向去理解。
朝花夕拾-记叙文700字
初读《朝花夕拾》,我被鲁迅幽默风趣的文笔深深吸引,只觉着他是个幽默的人。
暑假闲来无事又读一遍,细读《狗·猫·鼠》,以前觉得这单单只是鲁迅回击“现代评论派”的污蔑后来提起儿时的回忆也只是批判庸医之道。
现在想想,作者表面上是仇猫的,却借猫鞭挞了社会上的“正人君子”,再者又追忆儿时救起的一只隐鼠惨遭杀害的往事表达了对弱者的同情
《五猖会》记叙鲁迅儿时要去看五猖会,这是一个难逢的盛大的庙会,他笑着,跳着,兴奋的不得了。但是正要出发,父亲却命令他背书,一盆冷水把他的兴致全浇灭了。待他读熟了,在父亲面前“梦似的”背完了,大家高高兴兴陪他出了门 可是五猖会也快要结束了鲁讯感叹这路上一切都没有了感觉,他诧异父亲为什么那时候让他背书。
鲁迅这篇文章含蓄地批判了封建思想的家长根本不能理解孩子的童心以及对儿童天性的扼杀。
再是《藤野先生》这篇文章,让我懂得了知识是无国界的。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留学时的老师,对作者非常关心,藤野先生对作者的耐心辅导,是希望将日本精淇的医学技术传入中国,为中国的人们治疗身体上的疾病,在此,藤野先生将医术还原到了它本来面目--为着所有人的健康学医,而不是以自己个人的利益为目标了。
藤野先生在生活上不大讲究,但为人正直善良,藤野先生在知道中国人非常尊敬鬼时,还担心作者不肯解剖尸体,他一一纠正作者在笔记上的错误。练文法上的错误也一一订正。
这篇文章在赞颂藤野先生海人不倦的精神和严谨踏实的作风的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对帝国主义势力斗争的精神。
《朝花夕拾》让我看出了鲁迅文学造诣之深,文章一针见血针砭时弊,意味深长,具有对当时不良现实的批判性,用一支笔唤醒许多愚昧无知的国人。它不仅仅写了鲁讯本人的童年生活,也用幽默讽刺的文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的一些“正人君子”、军阀统治者的帮凶,更表现了对阻遏人民前进、折腾人民、损害孩子、保留封建思想的人的痛恨。
鲁迅,一个写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他的形象在我心目中无疑是光芒万丈的,他对干文学和人民思想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