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周馥故里 传承家风文化-记叙文700字
人无德不立,家无德不旺,国无德不兴。家风淳朴,民风才会净化,社会才会和谐。每学年,学校都会组织我们五年级全体学生到东至县城郊的周馥故里研学。
去研学之前,我通过学校下发的资料了解到东至周氏家族从清末周馥始,绵延六代,跨越百年,群星荟萃,光耀史册,这个百年家族,以周氏家训为传家之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书写了不朽的篇章,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很好奇,什么样的山水肌理、人文环境,造就出声名显赫的周氏家族?
我们高举着队旗,加紧步伐,怀着迫切的心情来到了梅城周村,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虽是深秋的季节,但并不缺少色彩,苍青的寒树,枯黄的草色,金黄的雏菊、银亮的小河,青黛的古屋……我宛如走进了一幅古朴典雅、古风古韵的美丽画卷。
我们首先参观了周馥接官厅。这是周村保留下来的最大的建筑物,由周馥回乡丁忧期间建造。青砖黛瓦,“门当”和“户对”两个古建筑含蓄地显示着主人的身份,以及整个家族的社会地位。“吱呀”一声,接官亭的大门打开了,大厅正中的墙上张挂着周馥老人的画像,温文敦厚,面容慈祥,宛如隔壁爷爷般亲切,似乎在向我们诉说着他曾经的风霜和辉煌。大厅的周围张贴着周馥及其子孙的丰功伟绩,展柜里陈列的周氏家族部分著作和可移动文物,犹如一本生动的历史教材,展现了周氏的家风文化。
参观完接官厅,在周馥故里讲解员的带领下,我们相继参观了周氏宗祠和伫望亭。我不禁纳闷,周氏家族为什么人才兴旺,令人瞩目呢?讲解员阿姨告诉我们:“周氏家风家训的教化作用相当的重要。”
通过此次研学活动,我了解到周氏家风的精髓“崇儒尚德 培心正业 清慎开明 勤俭乐济”。周馥及后人对族人、家乡舍得捐资投入,做了许多善事,捐办了建德医院、弘毅学舍,重修了大成殿,捐建了万善桥……一点点数来,不由让人心生敬佩。
老人们常言:富贵传家不过三代,道德传家方可代代相传。在坚定文化自信的当下,学习优秀的家风,让良好的家风得到传承具有重大教育意义。通过周氏家风给我的启示,我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传承和弘扬周氏的家风文化。
探访周馥故里,感受家风文化-记叙文700字
中国自古出人才,周馥家族人才济济,对我国有着重大影响。今天我们一起探访周馥故里,体验周馥家风带来的文化熏陶。
周馥生活的那个村庄叫周村,现在也叫周馥村。
一进村口,便能看见周馥出外求学时跟妈妈告别的伫望亭。在外求学的周馥每逢春节、端午、中秋的时候才能回来,周馥的母亲能不牵挂吗?周馥出门拜师虽对家有很多的不舍,却更希望求得知识。所以周馥的母亲伫望周馥“远从师,含泪别”最终,周馥不负众望,考上状元,挥笔写下“忆少年事”。
周村很大。在一个山坡上,我们能望见两个孩童在打水的情景,打水的孩童分别是周繇和周繁,后来两个人都进考取了进士。旁边是里湮窟,那里的水甘甜清透,是自然的山泉,是可以喝的。这里有景有路又有水,令看过的人都心生喜爱。
周馥的宗祠被誉为“中国20世纪建筑文化遗产”。虽然现在有些简陋,但仍能感受得到昔日的辉煌。中国建筑公司与中国文化公司在一根柱子上粘的荣誉徽章,闪耀的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周馥宗https://www.yuerzhinan.com祠前面的接官厅是四合院结构,中间是露天的。红色的瓦块,深红的柱子,接官厅里周馥和周学熙的画像赫然在目。谢老师给我们讲了周学熙小时候的故事,真是又好笑,又引人深思。故事教我们“做人要理智”的道理,但对一些不讲道理的人讲道理,是不可能讲得通的。
不知什么时候起,我们已经习惯把周村叫做周馥村。周馥村的文化遗产宝藏多得数不胜数。周馥家族世世代代,做了许多善举,比如修建万善桥,治理洪水等,他们谨记家规“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优秀的品德延续了6代人,创造了百年家风。谢校长说:“周馥家族每一代至少会出一位名人,他的家族之庞大、学识之广博甚至都可以自办一所大学了。周馥是东至的名人,也是中国历史人物中一颗闪耀的星星!”
离开周馥村庄,我的思绪久久不能平静。周馥家族的优秀品德、求学精神、处事智慧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应当学习周馥精神,学会学习,学会做人,长大后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给后代做好榜样。
探访周馥故里-日记作文800字
今天下午学校将开展“探访周馥故里”研学体验活动,这次的活动我期盼了许久,内心的喜悦早已按捺不住。
来到学校,我们快速地整理好队伍,在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探访周馥故里的路程。
刚出发没多久,天空下起了小雨,调皮的雨滴直往我们脸上蹦弹,肆意挥洒着。不一会儿,雨停了,太阳公公露出了笑脸。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朵朵白云犹如扬帆起航的轻舟,慢悠悠地漂浮着,好像在和我们结伴而行。
不知不觉中,我们全体五年级师生抵达了周馥故里。第一站我们来到了周氏宗祠,这个宗祠由周馥建造,后遭损毁,现在屹立在我们眼前的是其子周学熙用水泥重新塑造后的模样。虽是重新建造,但历经无数岁月,已是满目疮痍。瞧,那一根根墙柱被风雨腐蚀褪下了崭新的外衣,变得发黄发黑,似乎轻轻一碰就要剥落。仰起头,那布满裂痕的横梁更增添了一丝沧桑感。但沧海桑田并未冲淡它的威严,触着它的柱子,思着它的年代,我似乎感受到了它昔日的辉煌。
接着,我们来到了伫望亭。映入眼帘的是周馥写的一首诗《忆少年事》:“六年负笈远从师,三节还乡半月期。常忆慈亲含泪别,门前伫望转山时”。这是周馥晚年回到村子,想起了儿时与母亲的往事时写的。周馥小时候要去离家70里的地方求学,每年只能三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才能回来与家人团聚半个月。每当周馥要离开的时候,他的妈妈总是依依不舍地站在院门口,目送周馥背着书箱远去,直到看不见身影为止。后来,人们便在这里打造了“伫望亭”。
最后,我们来到了周馥接官厅,接官厅像个四合院,正中间有个天井。它是后来修建的,融入了现代技术,里面的装修简约大气。两边的墙面上贴满了周氏家族的家风、家训、家规。
参观了一圈后,我看到了一个令我感触很深的句子—“周馥自少至老,未尝已废学”。听讲解员说:周馥8岁入私塾,18岁因战乱被迫退学,未能如愿走上求仕之路,但他从未放弃读书。他的一生严于律己,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75岁高龄时撰写了家训《负暄闲语》,并在晚年亲手抄录《孔子家语》以引导后人,可见他对子孙的呵护和期盼。
中国有个俗语:富不过三代。但周氏家族打破了这个禁锢。“六世书香,百年家风”,可见一个家族的兴旺得倚靠好的家风家训。今天,我有幸耳濡目染了周氏传承的文化瑰宝,我会铭记于心,好好学习,将来做一个对祖国建设有用的人。
书里书外的鲁迅故里
一条窄窄的青石路两旁,一溜粉墙黛瓦,竹丝台门。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穿插其间,一条小河从鲁迅故居门前流过,乌篷船在河上晃晃悠悠。天空灰蒙蒙的,偶尔飘来几片云朵,如同天使雪白的翅膀。在这样的天气,我来到了浙江绍兴“鲁迅故里”。
随着人流,穿过一条幽深的长廊,便是古朴典雅的鲁迅故居。鲁迅故居坐北朝南,砖木结构,房屋大大小小的。抬头望向窗外,院子里那一抹抹绿便呈现在我的面前,显得充满生机,让古朴的房屋不再沉闷。
跨过门槛,便是后院,那儿便是鲁迅儿时读过的私塾一一三味书屋。鲁迅在著名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到:“出门向东,不过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门进去,第三间便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到:三味书屋……”跟随导游,我挤进人流的最前面,趴在乌黑的门窗上,一副写着“三味书屋”四个大字的扁悬在屋子的正中上方。这房间并不大,比我们的教室小多了,里面整整齐地摆放着五、六组桌椅,有几组在中间,其余的在窗下……导游说鲁迅先生的位置在靠墙的角落里。我一眼就看到,书桌上的“早”字,被玻璃板严严地压着……曾在书本中读过有关“早”字的故事,今天见到真实模样,心里一阵激动,我多想上去摸一摸,可惜有坚实地护栏隔着!导游说,鲁迅先生因一次迟到,在那旧书桌上刻下了“早”字,也把一个坚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从此以后,鲁迅时时早,事事早……成就了他伟大的一生。这时,我不禁一阵脸红,因为我想到自己上学期有几次因贪睡而迟到的事。
走出了三味书屋,我们便坐上了乌蓬船。乌蓬船两头尖,像弯弯的新月。船夫不紧不慢的摇着船,凉风迎面吹来,拂过我的脸颊。一只只乌篷船穿梭着接送来来往往的人。船一摇一晃,很快我们就抵达到岸边。
穿过蜿蜒曲折的长弄堂,便是美丽的花园,那是鲁迅儿时的乐园一一百草园。鲁迅先生说:“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其实,百草园也没有鲁迅先生讲的那么美丽,很普通,跟我奶奶家后院的菜园差不多。皂荚树和桑葚依然挺立,石井栏成为游客拍照的打卡点,但已经没有井水……中间菜畦长着茂盛的南瓜枝叶,努力地向四周生长,也是碧绿碧绿的……左边的小矮墙上爬满了藤蔓,这里有何首乌吗?很多游客也都是这样问问就走开了。
站着百草园里,我眼前仿佛出现了鲁迅在这儿奔跑的身影,耳畔似乎响起了鲁迅儿时的欢笑声。……这时我也更能体会到鲁迅先生在《少年闺土》中写到: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一朋友所不知的,他们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站在百草园里,我仿佛在自己身上看到当年少年鲁迅的影子。周一到周五都是没日没夜的学习。好不容易到了周末,还要对付那做也做不完的“作业山”,暑假里补习班排得满满的。我是多么渴望也拥有一个“百草园”啊!也许,这次旅游也就是我们的“百草园”了。
游完了鲁迅故里,我们千回百转又到了景区门口。只见左边一面大墙上“民族脊梁”四个红色的大字赫然在目。我问妈妈:“民族脊梁”是什么意思?妈妈神秘地说,等你读完鲁迅先生所有的作品,你自然就明白了。我似懂非懂点了点头。这时,突然天空飘起了细雨。在微凉的秋雨中我们结束了这次“鲁迅故里”之旅。
游鲁迅故里-暑假作文800字
暑假,我带着对鲁迅的仰慕之情和家人来到了浙江绍兴,参观游览了著名的鲁迅故里。
一走进鲁迅故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石墙,上面刻画着鲁迅的形象。紧挨石墙往北走,就来到了鲁迅祖居。鲁迅祖居是鲁迅的祖辈居住的地方,是绍兴保存得最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里面的东西摆放得很整齐,像是现在还有人居住在里面似的。
出了祖居,一路沿着大街往西走,左手边“民族脊梁”四个大字尽收眼底,它的后面就是有名的三味书屋。它是绍兴最有名的书塾,鲁迅幼时就在这里上学。一进入三味书屋,我就可以看见屋内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三味书屋”四个大字,底下是一张梅花鹿的画像,画像前还有一张大桌子,www.yuerzhinan.com这是教书先生的桌子。鲁迅的书桌在一个安静的地方,在远处望,桌子上可以看见隐隐约约的一个“早”字。有一次,鲁迅为了给父亲买药,迟到了,于是便在课桌上刻下“早”字,来警醒自己。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迟到过。
在三味书屋参观完后,继续往西走,路两边的小吃吸引着我,令我垂涎三尺。臭豆腐是绍兴的一大特色,我买了一碗来尝。看起来金灿灿的,吃一口,金黄酥脆,唇齿留“香”,好吃极了。不一会儿,就到了鲁迅故居。它建于清嘉庆年间,除了去南京求学,其它时间鲁迅基本都居住于此。至今,这里依旧保持着它的原貌,在这里留下了浓厚的历史气息。我静静地在这里走着看着,心中生出一种神秘感,一种崇拜心。
穿过故居,后面是一大片菜园,这里就是鲁迅幼时经常游戏、玩耍的地方——百草园。耕地上长着南瓜藤,绿油油的,像是为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地毯。上面还留着露珠,阳光往下一照,南瓜藤一下子显得金光四射,美丽极了。一直往前走,泥墙根下有许多的洞,这是什么东西?原来,鲁迅小时候听过一个传说,如果遇到根部是人形的何首乌,吃了它就可以长生不老。正好泥墙根下有许多何首乌,每天他都会拔上几株,以至于墙根也快被他挖坏了,出现了许多孔洞。挖何首乌、捉蟋蟀、捕鸟、乘凉……鲁迅在百草园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时光。
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带我重温了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感受一位伟大作家曾经的历史与过往。
探访周馥故里,感受家风文化-记叙文800字
上周四的下午,我们至德小学五年级十个班的全体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梅城周村参观周馥故里。同学们兴高采烈,一路欢歌,一路笑语。天气晴朗,微风拂面,路旁的小草小花在微风中左右摇摆,仿佛在向我们挥手致意。
大约步行半个小时,我们来到了周馥故居。周馥故居听说以前很大、很豪华、很气派,可惜在“文革”中大部被拆毁,仅剩下接官厅和周氏宗祠两幢建筑,为周馥亲手所建。接官厅为周馥接待官员乡绅等重要客人的场所,现为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入选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建筑学会联合公布的第四批“中国世纪建筑遗产名录”项目。我们在接官厅门口集中举行了一个简短的开营仪式。因为人很多,分成两队,一队去周氏宗祠,一队去接官厅,我们这一队去接官厅。接官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虽然外墙上看起来古老,里面却装饰一新。我发现接官厅两边的柱子上有一幅对联,上面写着“玉峰兰水先贤迹,春露秋霜孝友心”。
我们在接官厅里转了一圈,集中到天井里听一位姓周的爷爷讲周馥的故事。周馥,37生,字玉山,号兰溪,安徽建德(今东至县)人。太平天国战乱时流落到安庆,加入淮军,因才学过人,深得李鸿章赏识,跟随李鸿章办洋务达三十余年,由此平步青云,从一介布衣官至封疆大吏,成为近代中国政治、军事上颇有建树和影响的人物。
参观完接官厅,我们来到周氏宗祠。周氏宗祠位于接官厅西约0米处,坐南朝北,是池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在这里我们继续聆听周馥家族的故事。周氏家族,自周馥老太爷开始,在晚清以来的百年时间里,从蓬门小族,迅速发展成为声名远扬、文商并举的大家族。周家代代人才荟萃,集于一门。据说周家的人才集中起来可以办一所综合大学。究其原因,家规家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以《六世书香 百年家风》为题,对东至周氏家族、周氏家风给予高度评价。
参观完周馥故里,已经是下午五点多了。我们依依不舍的返回了学校。这次参观对我教育很深,周氏家族的子孙们,牢记家规家训,奋发图强,克苦学习,成就了自已,成就了家族。我也要向他们学习,学好知识、学好本领,将来为社会作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