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写事作文500字
过年包饺子,是我们老家的传统习俗,这其中还有个典故,据说在一千多年前,医圣张仲景在告老还乡后,发现当地的人们总是冻得双耳溃烂,便命人架起铁锅,将祛寒药材包在面皮中做成耳朵状,起名“娇耳”,很快人们的病便好了起来。后来,包入其他食材,因其味道鲜美便被人们一代代的传承下去,并改名“饺子”。
包饺子的工序并不复杂,但是需要准备的东西却一点不简单。首先就是饺子皮了,皮要大小适中,厚薄得当,如果皮太厚,饺子的口感会变差,太薄的话又容易破,所以怎么把握这个厚度就是门大学问了。下面就到了馅,这就根据个人口味的不同而各有千秋了,什么青菜猪肉,白菜虾仁等等,反正自己喜欢的就是最好的。
前面已经做好了准备工作,下面正式开始包饺子,先拿起一片饺皮,平铺于手心,用筷子夹起一块馅置于其中,馅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多了会“胖”,少了不好吃。然后将饺皮两边蘸点水,对折,用力按紧,这样一个小“耳朵”就诞生了。
最后一步吃,将饺子放入锅中,看着它们上下翻腾的不亦乐乎,一股香味蔓延开来,如此美味,怎不叫人垂涎欲滴呢?盛上大碗的饺子,就着酱油或者醋,一口下去,满满的汁水在口中来回荡漾,感觉整个人都被这美味环绕了,即使口味再刁钻的人,也会感叹的说声好吃。
在一家的欢声笑语中,伴着过年的爆竹声,几十个饺子不一会就被一扫而空,这就是我们家乡包饺子的习俗,好玩又热闹。
家乡的风俗-叙事作文600字
是谁在白花花的窗棂上铺展一派暖意?是谁在大雪纷纷中露出一抹红色?——是窗花。
每到过年的时候,乡里就十分热闹,家家户户都要剪窗花,贴窗花,大家会刮去旧窗纸,给窗户掸去尘埃,贴上崭新的窗花。
外婆剪得一手好窗花,这是从外婆的妈妈那里传下来的手艺。她戴着眼镜坐在窗前,小巧的剪刀灵活地在手中旋转,在纸间穿梭,左右回旋之间,一幅幅漂亮的窗花也就随之而来。剪出的灯笼,红红火火的,让人看了就觉得喜庆;而那憨态可掬的胖娃娃,咧嘴笑着,手中还捧了一条金色的大鲤鱼,寓意年年有余;还有那笑容可掬的财神,手里摇晃着两个大红包,寓意财源滚【http://www.yuerzhinan.com】滚……剪着剪着,外婆的思绪仿佛回到了年轻时光,勾起了她对劳动岁月的回忆。随着剪刀的舞蹈,我仿佛看到菜园里,油菜花开了,一片金黄,一只只蝴蝶飞快地起舞,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越来越多已剪好的窗花叠到了篮子中。
外婆把红纸对折了两下,然后飞快地舞动着剪刀。刷刷地,不一会儿,一只活灵活现的小老虎出现在了眼前。我也学着外婆那样,开始剪小老虎。我静下心来,小心翼翼地按外婆教的方法剪。越来越多的纸屑掉落下来,很快,一只虎虎生威的小老虎便出现了。突然间,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疑问:过年时为什么要剪窗花呢?我便问婆。外婆笑着回答我说:“春节剪窗花呢,是为了表达对新年的祝福,还代表了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啊!”我望着那一团团喜气的窗花,上面的图案仿佛都有了生命,诉说着人们对未来的憧憬,团团祥和的喜气笼罩着家家户户的春节。
随着时代的发展,窗户变成了宽大明亮的玻璃窗,但窗花仍在。各种各样的窗花贴在窗上,给家里增添了一份安宁、祥和的气息。
家乡的风俗-清明节作文550字
疫情逐渐过去,随着天气慢慢转暖,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清明节也到来了。
清明节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每当清明到来之际,全国各地的人们都会祭拜先人,除了祭拜的方式大致相同之外,各地也有一些特色习俗,比如:踏青、荡秋千、插柳等。在我们上海,清明时,除了祭扫先人,吃青团也是一项少不了的“传统项目”。
去年的清明节,我是在外婆家过的,到的时候外婆刚好要做青团,我自告奋勇地要求帮忙。外婆准备了三种青团子,绿色是艾草的,黄色是南瓜的,紫色是紫薯的,每种都是我爱吃的,豆沙馅更是我的最爱。我还没做过,所以先观摩,眼睛像雷达一样,全方位盯住外婆的手,只见外婆先把青团子搓成长条,然后摘成一个个乒乓球大小的小团子,捏扁后装入豆沙馅,手指左捏右捏地收了口,稍微搓了几下,一个漂亮的青团就做好了,整个过程干净利索。
我看外婆做起来很轻松,也觉得不难,便对一个青团子“下手了”,一开始还很顺利,可到收口时,怎么也合不起来,馅料总是漏出来,原来是我馅料放多了,外婆手指翻飞,很快帮我给它做了一个“外科手术”,终于把我的“处女作”拯救回来了。在外婆的指导下,我终于掌握了技巧,越做越熟练,没多久,就都做好了。外婆在蒸锅里倒上水,架上蒸架,铺上纱布,把青团一个个排列上去,白色的纱布上交错排列着三色青团,好看极了,嘴还没吃,眼睛已经饱了。蒸了二十来分钟,美味的青团就出炉啦,自己做的青团吃着格外的香甜,我一口气吃了三个,撑得午饭都没吃多少!
在我的记忆中,清明节总是飘着淡淡的清香,那是青团的味道,也是外婆的味道!
家乡的风俗除夕饺-叙事作文600字
我,一个城里出生的孩儿,自然不懂得什么老套的风俗,但是对于除夕日的深爱却丝毫没有减弱。
“奶奶,奶奶,今天我可要穿新衣新衣服……”一大早,我就对奶奶喊。
不得回话,我就从衣柜里小心拿出我“珍藏已久”的大红羽绒夹袄。套上亮丽的“红衣”,拉上拉链,对着镜子照呀照……嗯,真美!
我来不及花更多时间来欣赏我的新夹袄了,因为我已经闻到一股谈淡的饺子香了。我一个箭步冲到厨房。奶奶,奶奶,你在哪儿?“饺子煮好了吗?”透过锅盖,看到一大锅饺子还半沉在水中“游荡”,我急得来回在厨房渡步。
终于,奶奶来了。她掀开锅盖,锅中蹿出一股热气,锅盖上全是水珠。“她拿起一把锅铲在锅中搅和。一股浓浓的芹菜香直冲鼻端,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
“奶奶,还没好吗?”我急得汗都冒出来了。
“快啦!马上就好啦!”说着,她又盖上了锅盖。
"噗……没过一会儿就听见锅中又嘟囔一声。啊,应该是好了。我迫不及待掀开锅盖,烟气冲到了我的脸上,端着早已调好酱料的调料碗,一个,两个,三个…一个个元宝般的饱满的饺子全都夹到碗里来。饺手皮明显膨胀了许多,个个都挺着小肚子。
“哎呀,奶奶,这个饺子怎么裂了缝儿?”
“唉,宝儿,大年三十儿可不能这么讲,裂了缝说得多不吉利,应该说,饺子笑了……”奶奶似乎有点儿不高兴。
长辈们都到齐了,我们也坐到了餐桌上。吃之前,奶奶还得做祷告:说一些祝福语、寄托语、感恩语给上帝听,还要让上帝保话我们一家人新的一年万象更新、幸福安康。
长长的祷告结束后,才开饭。爷爷作为一家之主先动筷,只要他拿起筷于开夹饺子了,我们也就可以开吃了。
我立刻拿起筷子,大筷大筷地往嘴里送,大口大口地咀嚼着芹菜馅儿。“宝儿,筷子要拿紧了啊,可别掉了!”奶奶又说道。我只得照做,然后埋头吃我的饺子......
家乡的风俗立春--写景作文550字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首个节气,意味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经过去,开始进入万物复苏的春季。正可谓“和风拂面暖阳还,冻土僵川始解寒”。
在我们北京,立春日必不可少的就是吃“炒合菜”。古人云:“咬春萝卜同梨脆,处处辛盘食韭菜。”将韭黄、肉丝、粉丝、豆芽菜,以及嫩菠菜炒在一起,便是“合菜”,上面若能再盖上一张摊鸡蛋饼,那就成了北京名吃“合菜盖帽儿”。北京人则称它为“金银满堂”。
春初,空气有点湿润,却仍带着些寒意。以往每逢立春,爷爷都会给我们做春饼,爷爷做的春饼薄且透明,包裹上我爱吃的各种蔬菜,卷成想要的形状,一口咬下去香味四溢,https://www.yuerzhinan.com回味无穷。春饼里红的、白的、绿的、黄的……缤纷的色彩,更时时觉得是盛宴。妈妈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春天的新鲜蔬菜,迎接新春彩头!”我也曾在市场见过做春饼皮的师傅,只见他一手拿锅、一手拿面,轻轻将面在锅上粘一下,不一会儿就成了一张春饼皮儿。但在家里,我屡试屡失败,最终还是买了现成的春饼皮儿。
对于我而言,每年的立春除了吃炒合菜,吊香穗就是最大的乐趣所在。小时候,每到立春,我便会追着妈妈问:“妈妈!你今年打算给我做一个什么样的香穗?一定要是最漂亮的!”在一年一年的盼望下,吊香穗成了我对立春最深的记忆。
立春代表着新的开始,同时代表着人们对新一年的期待与希望。北京人在立春那天,是要吃炒合菜的,它不仅给我们带来了舌尖上的美味,还带来了吉利幸福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