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词的世界-读《人间词话》有感700字(通用6篇)

唱响千年光阴-读《人间词话》有感900字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词,感受千年的风雨,让心在繁华过尽依然温润如初。读了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后,改变的不仅仅是对诗词的认识,更是对生活的态度。

书中提出著名的“境界说”,并指出“理想家”与“写实家”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理想家亦写实家,写实家亦理想家。无论是“无我之境”还是“有我之境”,都需要客观现实的参与、思想情感的调和。书中说到:“一切景语皆情语。”环境的气氛,实际上是内心情感的折射与外化。如同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如同柳宗元“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这也启示我们,只要有乐观的心态,对生活保持热爱,就能看到世间美景如画。

书中对许多著名词人的词都做了评析。从李煜后,词由“伶工之词”转变为“士大夫之词”。南唐灭亡前,李煜生活富足,故词风浮夸华丽;南唐灭亡后,李煜被软禁,故词风凄婉,多感怀命运、伤春悲秋。可见,人生的经历会影响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同时,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安史之乱使大唐由盛转衰,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三吏”“三别”情真意切;晚唐的残阳余晖下,李商隐感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令人动容;靖康之耻北宋灭亡,李清照才有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无限忧愁;南宋偏安江南,岳飞才写出了“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豪情壮志。

诗词,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是中华千年文明的结晶。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中领悟先秦时期民间的情愫,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体会陶渊明志趣的高洁,在“稻米硫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中感受盛唐气象,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慨叹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在“红军不拍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汲取革命者的精神力量。因为有了诗词,历史不再是一个个独立的小片段,而被一根无形的丝线连接在一起,交织出中国历史的壮美诗篇。

意在被铭记的,都在被忘记——古老的城市被时间和战争无情地摧毁,宫殿倾颓,盛名与功绩都化为尘埃。但诗词的美,漫过时间的河,抚过久闭的心。有一群人,在时光斑驳深处,聆听花开的声音,独自守候着千年的轮回,等待那千年的梦。这一群人,因为内心深处的同一种热爱相遇,而《人间词话》让我有幸也成为了其中一员。

若说研究诗词是了解,鼓舞更多人去读诗词是发扬,那么爱上诗词则是传承。如今,快节奏的生活深深影响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人,浮夸的流行音乐多是陈词滥调,少有人愿意寻一处清幽,唱响千年光阴的美。

《人间词话》,让一部分陌生人交付陌生人的灵魂。这本就是一个奇迹。但在诗词传承的漫漫征途上,这个奇迹并不少见。我相信未来也一定如此。

词的世界-读《人间词话》有感700字(通用6篇)

词的世界-读《人间词话》有感700字

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学形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词就占据其一。

在《人间词话》这本书中,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花费大量笔墨来绘写古时候词的世界,让我们了解到词,感受它的美,体会它蕴含的情感。让评论少之又少的词,再次进入到大众视野里,让更多人知道词的世界是什么样【yuerzhinan.com育儿指南】的。对于词,王国维先生也有自己的理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周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我理解的这三个境界第一个说的是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梦想,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个说的是我们拥有理想后,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且纵使憔悴也不后悔。第三个说的是在我们辛勤之后,终将会有那么一天,无论成功与否,蓦然回首,总是能找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历史上也有很多和这三个境界相呼应的人。有李时珍为了编撰《本草纲目》,几乎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一步一个脚印的完成了这部历史著作;有周恩来总理在治国理政上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因此才有了后来的“十里长街送总理”;还有曾国藩“每临大事必有静气”他做事也一直都是沉稳豁达,这才被连年提拔。

结合这三个境界以及这些名人轶事,再仔细思考,我忽然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当下浮躁的社会使我们每个人太渴望成功,总是想马上得到自己想要的,却却忘了中间还有个追寻的过程,虽然这个时代很快,但要想干成大事,还是需要耐下心,静下心,让自己沉稳下来。

看了这本书、我有很深的感触,王国维先生把词的美展现的淋漓尽致,以及书中的那种情怀,那种境界,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们应该从书中体会那种境界,从而提升自己让自己向那些“古之成大事者”靠近!

词的世界-读《人间词话》有感700字(通用6篇)

努力向前——读《在人间》有感500字

读了高尔基的《在人间》这一名著后,我的眼圈湿润了。我没想到在著名作家高尔基成名之前竟然忍受了如此多的磨难。这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成名之前的生活,在他生活的环境里除了几个有文化的人,其它的都是爱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可是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中高尔基依旧像一朵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还爱着读书。

磨难往往是对人的挑战,高尔基不向困难低头,不向命运弯腰。磨难对高尔基而言便是他生命中的一笔巨大富,他在磨难成长中失去了许多,获得的往往却是最宝贵的,在经受磨难的洗礼中,他获得了顽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心,像小草般的执着。烧水、做饭、洗碗、扫地、带孩子、跑堂、学徒、洗衣、搬运……这便是高尔基的生活。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仍就是手不释卷,不理会别人的反对而做自己认为对的事。“真理永远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高尔基便是这极少数中的一个。可是我们现在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公主和小少爷,含在嘴里怕化了。妈妈总说要我帮忙洗碗,扫地我都当耳旁风,就连最起码的起床叠被子也是时叠时不叠。

跟著名作家高尔基的生活比起来我们实在是好的太多了,正是他经历了许多也使他获得了很多。高尔基顽强自信。吃苦耐劳,学习异常艰苦,为了学习他承受了被人凌辱,受过饥饿为的是什么呢?是自己的理想。他看到了远方的光明,看到了希望。而这些我们却从没体会到。希望我们能像高尔基一样为着理想,为了明天一起努力向前。

词的世界-读《人间词话》有感700字(通用6篇)

人间最美的风景是平凡-读《风景这边独好》有感700字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只是认为它是一本散文集,但在读的时候发现不仅仅是这样。首先,我敬佩梅子阿姨的博大人文,那种宽广的胸怀不是常人可以拥有的,梅子阿姨说想要文字散发温暖就一定要有一颗包容一切的心。是啊,如果拥有这样的心,文字怎么不会散发温暖呢?只是想要拥有这样的胸怀不容易啊!因为你要用心去爱世上的每一个生灵。

其次就是敬佩梅子阿姨的观察能力和想象力,我无法想象在我的眼里不起眼的小事。在梅子阿姨的笔下竟是如此的可爱、独特。更“可怕”的 是梅子阿姨的想象力,能把花苞与音符联系,背影比作核桃。这些想法都是我绝对想不到的。而梅子阿姨的观察力更是无法让人相信,一只虫子都能写出大篇文章。最喜欢的文章便是“爱到无力”了,不同于其他亲情的文章,把父母写的那么金灿灿,那么无敌。在梅子的文章里,她的母亲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却从平凡的事中写出了不平凡的爱。

第一遍读的时候只想着是一篇亲情文,而第二遍开始慢慢发现,一个老妇人因为“爱”不息去“逞强”呃!好像不太对。当我第三遍读完的时候, 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我心头一紧。好像突然明白了什么。原来这一切都来自一位母亲对她孩子的爱。冬天冷水洗菜,只为让孩子吃上一口热菜。夜晚独自熬夜,只为让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一遍一遍的唠叨,只想让孩子别感冒了。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却触动人心。其实我们的父母本不用受这么多苦,可却因为有了我们,一切都好像被限制了。可他们并不认为这有什么不好,反而把一切压在了我们身上,想到这。我的眼睛湿润了,无法做到平静!

因为我是一个不太会发现的人,可以说是完全忽视这一份细微的爱,包括我自己从前写文章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夸大其词,没有想过如此细腻的写法,总是抱怨写作文难。可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其实细微的地方才是最能体现文章的主旨与感情。

我想梅子阿姨的《风景这边独好》不仅教会了我写作的手法与技巧,更重要的是她点醒了正在误入迷径的我。

至味在人间-读《人间有味》有感800字

“旧友至亲,师生同窗,一字一句重温昔日情景”。七月盛夏,我手捧《人间有味》,感受着汪曾祺老先生的过往回忆,这至情至性的文字,凝聚着汪老先生最纯真质朴的情【www.yuerzhinan.com】感。我感受到了人间的真味。

味在乡情,故里亲情在人间

“多年父子成兄弟”。童年时期的汪曾祺与他的父亲不仅充满着亲情,也是两位久别重逢的老朋友。汪父是个很随和的人,他爱孩子,爱跟孩子玩,因此也有个绰号叫“孩子头”。每到春天,他总是带着一群孩子在碧绿的麦田中放风筝。那亲手糊的“蜈蚣”,挂着笔直而又轻盈的胡琴弦,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飞上蓝天。在汪老先生遇到难题时,汪父经常给汪老先生出一些“不着调”的主意,他人或以为怪,汪父却不以为然的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他们既是父子,也是兄弟,更是老友,这是最真挚的亲情。

味在生活,世上至味在人间

平淡质朴的文字,写出了美食的酸甜苦辣咸。在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汪老坐在我的对面,夹起一块肥嫩的东坡肉,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隐约中听见汪老对东坡肉赞不绝口,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在人间至味中遨游,潇洒快活的生活。

这“酸甜苦辣咸”,既是美食,又不仅仅是美食,更是生活。汪老虽历经风雨岁月,但他总是坦然豁达的去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去追寻平淡生活中的微小细节,享受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容淡定的生活。在普通中发现美好,在平淡中活出不平淡,体会着生活的味道。

味在回忆,师友往事在人间

汪老的老师沈从文一直让他印象深刻。沈先生教创作从不教死板的结构,更像是“习作”课。汪老曾经说∶“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在沈先生精辟的话语中,潜藏着未发挥罄尽的余意,让汪老难以忘怀。

在汪老的回忆中,西南联大的良师益友,仍像当年那样饱含永不停息的激情与远大的理想。故里故亲也像往日一样,欢声笑语的过着平平淡淡的日子。汪老总是把最美好的事物展现给大家,把苦难的东西留在自己心里。他那从容淡定的生活态度,给了当年的人们一份勇气,让人们有勇气生活下去。他把对生活的热爱展现给每个读者,把历经岁月磨砺而不曾消逝的温暖送给每个中国人。我的内心充满感动与敬意。

“人间有味是清欢”。在这个快步伐的时代,让我们跟随汪老的脚步,静下心来。在平淡的故事中,领悟生活的真谛。在平淡的故事中,品生活百味,忆清欢人生。

读《人间草木》有感-观后感800字

初春的阳光透过树的罅隙,温暖着一草一木。读《人间草木》,有幸至身于自然,领略汪曾祺老先生“一花一世界,一草一浮生”的意境。

人间皆草木,一花一叶皆有情。

在汪曾祺眼里,花草不再是普通的植物,美食也不只为了果腹,而是一种境界,一种态度。用“已识乾坤大,仍怜草木青”用来形容这个“老顽童”再合适不过。

犹记得,一二年级时,我们班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很少,每日我都比较清闲,那时候,我与母亲都爱在家里的大阳台养花养草。我俩都不喜欢开了不久就会焉的花,看得煞风景,就常买一些绿萝、君子兰、芦荟这些好养的植物。母亲也放了好几盆植物放在我房间的阳台上,最喜欢的感觉就是在草木清香中晨读英语、诗词,早睡早起,睡足了觉,晨起读书,一天都神清气爽。那时候,不慌不忙,有的是闲暇功夫,阅读、练字、读书,不慌不忙,静谧舒畅。房间里弥漫着花草的香气,入梦香甜。后来由于父母工作变迁,我转了学,搬了家,新房子没有那样大的房间,也没有那样清新的阳台。我时常怀念那时香气弥漫的清晨,向往那舒畅的晨读时间。

草木有情,给我带来一个个神清气爽的清晨,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一定要爱着点儿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从前,每年寒暑假、劳动节、国庆节期间总会出去旅游,是一年都不曾少的。我爱旅游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每每出去,望望一草一木,望见的是一个崭新的世界,领略不曾见过的山川美景,草木风情,地方风俗,用脚步走向世界。自小到大,每去一个地方总会写一篇作文记录我的所见所闻,或长或短,但都会记录下所闻所感,也总会在出发前看看那个地方的历史、简介,自那时起便是我爱上写作的开始。只是可惜,保存在手机备忘录里的好些篇游记因一次手机故障丢失了。望天地山水,感草木柔情,读万卷诗书,行千里道路,过闲情生活,度温婉人生,这便是我所爱的生活,曾经拥有,而今向往的未来。

爱些什么吧,向往着,向往着,向往那曾经的自在漫步,草木柔情。

像草木一样,每个优秀的人都会有一段沉默的时光。草木扎根多年,风雨磨砺,但它从未放弃过,所以终屹立不倒。人非草木,孰能无过?人又如草木,经历过一段段沉默终破土而出。

初春,草木间,光影斑驳。一个自信的男孩迎着阳光大步向前。草木芬芳,正如他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