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
在一篇篇颇有讽刺意味的故事里,我看到了一批批怀才不遇的人们对封建顽固思想的不满。在他们的故事里突出了他们心中的愤怒的呐喊。
在这一本厚厚的书中,周进的形象深深的刻入了我的脑海里,刚出场他便是一个六十多岁的老童生的形象。他在汶上县做了三年西席,学生顾小舍人都已成了秀才,他再无资格继续教下去,只得到薛家私塾中来糊口,饱受秀才和举人的冷嘲热讽。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当账房,他大半辈子都在追求功名利禄,却求之不得。反而还饱受他人的嘲讽,他触景生情,悲愤一下子涌上心头,他的泪流了下来,一头撞在号板上。未能醒来读到这儿的时候,我不禁鼻头一酸,周进仅仅是一个存在于书中的可怜的人物吗?不,他不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代表,他是一个缩影,世上有多少像他一样的人呢?我们不得而知。但我知道那些人心里一定怀着和周进一样的悲愤。他们都是被封建礼教所害啊!“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鲁进的遭遇充满了不幸,却又无可奈何,这一切正是统治者不识人才,摧残和埋没人才所致。
“举世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王冕幼时生活艰苦。母亲让他去邻家放牛,邻居同情王冕就收留了他,王冕一边放牛一边还不忘看书。一天他在放牛时看到了雨后美丽的荷花,就特别想把它画下来,于是他托人买了绘画的工具开始画荷花,刚开始他画的并不好。但三个月后他画的荷花已然栩栩如生,于是她就靠卖画来奉养母亲,他出名后也不肯做官过着隐居的生活。从这个故事里,我们能从王冕身上学到许多,他起初画技不佳,但滴水能穿石,他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可以把荷花画的栩栩如生。可见坚持真的可以做到任何事情,只要不怕失败就可以成功,而它可以通过卖画赚钱后没有忘记母亲,可看出她的孝心。
母亲见王冕性情孤傲,做官可能会得罪人,让他千万不要做官,而他出名后隐居不愿做官,说明了他厌恶做官,厌恶官场,从侧面写出了官场的黑暗。
《儒林外史》是一部长篇的讽刺小说,他集中了许许多多形形色色的人物,他反映了封建社会腐朽黑暗的现实,说明了八股文,科举制的不公。不利与发现人才,反而摧残人才,埋没人才,加速朝代衰亡的本质,同时还揭露统治者的罪恶与虚伪,作品中写了一些人的故事与遭遇,但他们的遭遇无不反映出了封建礼教对人才的摧残,对社会的沉重打击,《儒林外史》中没有正面描绘当时的社会状况,但字里行间都透露了作者的不满,描绘那时社会的惨状。他们只是缩影,是千千万万怀才不遇的人的缩影。
今天的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没有生活在封建社会中,我们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我们不必写八股文,我们的国家强大而民主,在这样美好的社会中,我们更应当努力学习,接过历史的接力棒,为祖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少年志则国志,少年强则国强。”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600字
作为我国古代讽刺小说的代表,其必有高超的写作手法。
首先,书中人物形象生动且真实。体现着社会生活的种种方面,更加能打动人。如卖儿子的修乐器老人,牛奶奶操办婚事,都是生活中的日常琐事。这让我们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了解主旨意图。也善于利用人物的矛盾心理来反应其丑态,通过夸张来表现寓意。同时对人物进行了白描的手法,显得客观真实,不经意间就流露出强烈的情感。
其次,小说还运用了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结构。巧妙地安排两百多个人物围绕封建科举制度展开叙述。虽然文章缺少主【www.yuerzhinan.com】干,比较松散,但反映的内容却和谐而自然。
而后,语言文字十分的明快、简练。常常几笔就勾勒出一个生动的人物形象或者一段精彩的情节。读来更加让人兴味盎然,通俗易懂。
最后,来说一下这篇小说的笔法。它达到了现实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作者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对人物进行鞭挞。也从侧面反映出作者对人物的喜恶,进而推断出作者讽刺的是什么,想要阐述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像对范进与马二先生,既有辛辣的嘲讽也有同情。而对王玉辉则是怜悯,诸如杜少卿之流,为赞赏与向往。使讽刺更加准确有力,直击心灵。但深入浅出,均是围绕封建科举制度下的社会,严谨自然。
这样一部杰出的著作,每一次读都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实乃为经典。其狠辣的讽刺,一针见血的语言,使我永远无法忘怀。书中还有一些正面人物,如杜少卿,王冕。正反对比更体现了其鞭挞的力度,增添了一分对科举制度的讽刺,实乃是好书。
放下书时,还常常回味着他独到的的写作手法。
武林高手-人物作文800字
“叮铃铃!”上课铃响了,倪老师迈着轻快的步伐来到教室,与她伴随而来的还有一股淡淡的书卷气。只见倪老师身穿一件白色棉衣,外面套着浅蓝色的大衣,头戴一顶棕色棉帽,同学们一见老师来了,立马跑到座位上,端正地坐好。
我们的倪老师,游荡江湖多年,比金庸先生小说里所谓的“大侠”更胜一筹,那些什么“郭大侠”啦,“萧大侠”啦,“杨大侠”啦,统统不在话下。我的倪老师,江湖人称“倪大仙”,这里的“仙”当然不是指其他那些招摇行骗的“仙”了,我们的“倪大仙”当然有属于他的招牌和绝顶招数了!
第一招:“狮吼功”
“下面请翻开语文书第19页。”只有“哗哗”的翻书声,唯独小方同学仍在睡觉,不时还发出“呼噜”“呼噜”的声音,口水也从他的嘴角流了出来,小方的口水越流越欢,渐渐汇成了一条小溪。而我们一看到小方这模样,都禁不住大笑了起来,“哈哈哈!”笑声响彻了整个教室,都快把屋顶掀翻了!“倪大仙”立刻用威严的目光制止了我们的哄堂大笑。她清了清嗓子,随即使出了“倪大仙”之“狮吼功”绝招,只听她清了清放大十倍的音量讲道:“下面请翻开语文书第19页!”小方同学立刻被惊醒了,他挠了挠脑袋,疑惑不解的样子使我不禁想到了网络上的三连问:我是谁?我在哪儿?我在干什么……
第二招:“无影身”
正午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同学们的身上。河面上似乎还倒映着白云,而我们班却和这美丽的环境格格不入。“同志,这作文怎么写啊?教教我呗!”周小浩又转身求助小吴给他报答案。“不行,no!no!no!"小吴坚持原则,不肯给周小浩抄答案。午休此时已乱成了一锅粥,有的在说话,有的在递纸条,这时,“倪大仙”走入了教室,来到了周小浩面前,说道:“周小浩同学,你刚才在干什么呀?”周小浩一见到老师来了,原本利索的嘴皮子像突然打了架似的,只听他结结巴巴道:“老师,我…我知道错了。”倪大仙这才放过他,意味深长地一笑,这才拂袖而去。我的脑海中却突然出现了徐志摩《再别康桥》里的一句诗:轻轻的我来了,正如我轻轻地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第三招:“一指禅”
曾美丽在上课期间又脱下了鞋子,整个教室沉浸在一股难以说明的“香气”中,“倪大仙”用手指头飞快地将粉笔头扔了出去,精准地落到了离他鞋子不远的地上,使“曾美丽”成功地“醒”了过来,这就是“一指禅”。
“倪大仙”之所以学了这么多招数全是为了我们班的秩序与纪律,谢谢您的辛苦付出,我们爱您!
《儒林外史》-读后感800字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更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儒林外史》描写了八股制度下众多儒生人士的悲惨命运,它不仅抨击了腐朽的制度和黑暗的社会,还对封建制度下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儒林外史》幽默诙谐,读之令人捧腹,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作者吴敬梓,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安徽省滁州市全椒县人,清朝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在第三回中 ,胡屠户称呼范进“现世宝穷鬼"以及去乡试前因没有盘费范进向胡屠户商议却被骂“癞虾蟆想吃天鹅肉“与后文范进高中后尊称“天上的星宿"“姑老爷”形成鲜明的对比,鲜活地讽刺了胡屠户是一个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小市民。作者还通过"中举发疯"这个令人哑然失笑的行为,以悲喜交融的手法辛辣地讽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看不平事,发不平怒,出不平气。”讽刺性作品就是要发现那些具有讽刺意味的人或事件,并用幽默犀利的语言予以表达,实现讽刺教育的效果。
范进是八股腐儒形象的典型代表。那么严监生就是守财奴形象的代表。
在第五回中,严监生在临终时,伸着两个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上去把两茎灯草挑掉一茎,他两手垂下,顿时便断了气。在他弥留之际,气息奄奄,连话都不会说了,可总是断不了气。他关心的不是两位亲人不得见面,也不是两笔银子没有吩咐明白,更不是两位舅爷不在跟前,而是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怕费了油!作者通过这个如此夸张的细节,表现了一个封建财主悭吝、爱财如命的性格。
书中也不缺乏正面形象。比如王冕,出身田家,家境贫困,但他十分勤奋,后来天文地理经史上的大学问他无不精通。但他也安于贫贱,以卖画为生,不与权高达官相交。比如杜少卿,他傲视权贵,却扶困济贫,乐于助人,他既讲求传统的美德,又敢于向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挑战;他尊重女性,反对对妇女的歧视和摧残,笃信夫妻情爱;他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怀有一颗忧国忧民的心。杜少卿较之传统的贤儒有着狂放不羁的性格,少了些迂腐古板;较之六朝名士,有着传统的道德操守,少了些颓唐放诞。
《儒林外史》奠定了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它成为了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它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儒林外史-读书感悟700字
"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犹在市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这是文学家鲁迅对《儒林外史》的评价。阅完全书,再细读此句,只觉得巧妙贴切,意蕴无穷。
作者吴敬梓出生于长江北岸安徽省全椒县一个"名门望族"。他13岁丧母,23岁丧父,既不热心功名,又轻视钱财,几年之内便将上代留下的家产挥【www.yuerzhinan.com】霍得所剩无几。他一生潜心求学,希望得到赏识,可考场的失利使他备受打击,靠着卖文和朋友周济生活,在扬州郁郁而终。《儒林外史》这部鸿片巨制也是他在此期间完成的。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典型的讽刺小说。此书对一些深受八股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将当时世俗风气的败坏表现得淋漓尽致。文章还多次运用白描,将社会上司空见惯的人物形象和人情世态加以典型的创作,从而通过矛盾的人和事进行婉转而又锋利的讽刺。
书中人物的形象也独特鲜明。如淡泊名利的王冕,蛮横奸诈的严贡生,贪生怕死的王惠,迂儒守旧的马二先生,从淳朴善良到人格沦丧,一步步走向堕落的匡超人,还有对金钱毫无概念,又极富同情心,只要有人向他诉苦,他就慷慨解囊,而且与作者本人极为相似的杜少卿。
在诸多人物中,范进是一个很典型的存在。他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大半生穷困潦倒,到54岁才考中秀才。他中举前穷的揭不开锅,邻里也没人借米周济他,他地位卑微,受人歧视,岳父可以任意辱骂他 而他总是逆来顺受,甘受屈辱。中举后他疯疯癫癫,更是丑态百出,被胡屠户一骂一打才清醒过来,醒来后唯独记得"是中的第七名。"作者刻画范进这个为功名利禄而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腐蚀人的心灵和害人本质,讽刺了痴迷科举入仕的封建知识分子的丑态。
论讽刺艺术之高峰,唯吴敬梓《儒林外史》。在清代,八股取士科举制度的腐朽毒害了许多文人儒生,使人与人之间势利、冷酷、嫌贫爱富。而在当下,我们更应该吸取前世教训,避免使人才被埋没、遭摧残的事情发生,也应该形成尊重知识、崇尚才学的社会风尚,百纳人才,强大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