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夸父与大蟹》-读后感350字
这个暑假我读了一本叫《山海经》的书,文章“夸父与大蟹”让我有了很大兴趣。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夸父。看《山海经-夸父与大蟹》,仿佛夸父追大蟹的情景就出现在我面前。
夸父对博父这样说:“博父,权杖交给你了。”夸父郑重的说。“这个”博父先是一惊,继而大喜进而努力掩饰自己心中的惊喜,接过权杖的手颤抖着。博父只是一个继位者,是故事次要人物。写他接受权杖,“先是”,“继而”,层层递进,“一惊”,“大喜”,“掩饰”,“颤抖”这几个词微妙而细致。
我最喜欢夸父,因为他看到国民很危险时,可以弃王位于不顾,为全天下的人们着想,奋力追赶大蟹。因为他知道大蟹的危险性,可怕的大蟹像怪物一样残暴。不把它抓起来,任其横行,老百姓将永无宁日。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就是证明。夸父追赶大蟹就成了正当而必要的理由。大蟹也可以是一个象征---一切坏的,负面的,阴暗的,暴虐的势气......之所以没有指出这一点,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去领悟,不要当像大蟹一样的人。
读《山海经》有感-暑假作文400字
暑假时我读过一本名叫《山海经》的神话故事。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古代的传说, 记载了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古代神兽, 比如像鸟头蛇尾的旋龟,虎身人脸的陆吾,?还有长得像猪并且有大獠牙的当康。
其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一篇名叫《龟驮息壤》的故事。这则故事主要讲的是上古时期经常发生洪水,天神鲧为了拯救百姓,一心就想治水。他听说天帝的宝库里有一件名叫息壤的宝贝,它只要接触到土壤就会变大。鲧就把息壤借来后筑成了一座大坝。鲧死后,他的儿子禹继承他的遗志,并得到旋龟和应龙的帮助,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之下成功治理了洪水。
读了这则故事我想到的是, 大禹的父亲鲧他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来治水,可惜失败了。 大禹接过鲧的意志并总结了之前的经验,集思广益,终于用新的方法成功治理的水患。
我们常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咱们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环境的人都在用自己的努力全力为整个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只有通过一代代【www.yuerzhinan.com】人不断的努力,咱们的祖国才能建设的更加美好。
作为一名新时代好少年,迎接我们的是一条充满红日之光的大道,我们更应努力学习,永远听党话,跟党走,牢记使命,做祖国的栋梁。
《夸父逐日》-读后感550字
《中国神话传说》主要说的是上下五千年历史的神话故事。它们如大千世界中的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书里有很多经典的神话故事,比如《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牛郎织女》《精卫填海》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夸父追日》。这个神话说的是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夸父的巨人,他喜欢光明,不喜欢黑暗,所以想把太阳抓住。于是夸父就拿起手杖,提起长腿,像风似的奔跑,向着西斜的太阳追去。快追到时,他喉咙干的直冒烟,把黄河与渭河的水都喝的一干二净,可还是不够。他又向北方跑去,想喝大泽里的水,最后累的倒在地上死了。他带的手杖变成了鲜果累累的桃树林,而他的身体变成了一座大山。他用自己的身躯为人类做了贡献。
读了这篇神话故事,我受到的启发很大,夸父是个很坚强的人,他不怕任何困难,都要去抓住太阳,路途那么遥远,他都没有放弃,直到他死时都没有说一声他不应该去追太阳,他的愿望虽然没有实现,可是他努力了。他的坚持让人感动,我们要向夸父学习,不管你最终成功与否,最起码你要去努力,如果你不去努力的话,你是永远成功不了的。虽然,他只是个神话故事,可是他很值得我们学习。
这只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一个小故事,别的故事也都非常丰富精彩。我对这本书爱不释手。这本书还教育我们如何与人为善,如何勤学苦练,如何不畏艰险......这本书就像我的老师教我做人的道理,又引领我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我喜欢这边让我受益无穷的书。同学们如果你对这本书感兴趣的话一定要看看哦!
《山海经》-一本好书400字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套书,名字叫山海经,山海经一共分为三本,鱼鸟篇、异兽篇、人神篇, 每一本书都由许许多多的小故事组成。 这三本书里,我最喜欢的就是异兽篇,异兽篇里有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动物,这些动物都是我们平时生活当中遇不到的,因为它们都是人们幻想出来的。
这些稀奇古怪的动物中,我最喜欢的是九尾狐这一篇。因为以前去大白鲸海洋公园的时候看见过雪狐,全身长着雪白雪白的毛,大大的眼睛,尖尖的嘴巴,行动地时候非常灵活,特别漂亮,可爱。所以我觉得九尾狐一定也很漂亮,只不过雪狐的尾巴只有一条,而九尾狐的尾巴有九条。
打开书,看到传说中的九尾狐,图中的九尾狐也是白色的,脖子上带着一串漂亮的珠子。九条尾巴代表它有九条命,每一条尾巴都代表一种法力,鸣叫地时候就像小孩子在啼哭,生气的时候很凶,很可能会吃人,非常可怕,但它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做个好瑞兽。
据说九尾狐、玉兔、金蟾、一同住在王母娘娘那里,九尾狐是子孙繁盛家族兴旺国家富强的象征,有这样的瑞兽,我希望国家将变得更强大,所以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为祖国的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