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艺术_身边的艺术作文600字
艺术,在人类发源时便与之共存的一种源远绵长的事物。上至三星堆的各种文物,下至后印象画家梵·高的各类作品,皆向我们展现了艺术的美。
欣赏艺术,不仅使我们大饱眼福,更受到了灵魂的淬炼,得到了心灵的成长。
第一个上台介绍艺术品的就是我,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一番介绍后,伴着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迅速下了台。
第二个人上台的是我班的搞笑担当,他介绍的是快板。经他的介绍,我们都明白了,原来快板这小小的东西竟蕴藏着如此大的学问。
要数让我最感兴趣的,非小邓的弹弓莫属了!这弹弓乍看上去像一个小小的人,就是没有手臂。这弹弓高约10厘米,宽在6·5厘米左右,弹弓上部的结构十分巧妙。两端皆与弹弓中部相距2·5厘米,没有丝毫误差。这样应该能保证发射时射得更远吧!小人的颈部,也就是弹弓的手柄,呈微凹状,这样能保证握上去时舒适,没有突兀感。这弹弓一出场就受到了所有人的喜爱,现在更是如此。所有人都想亲自去试一试这弹弓的威力究竟如何。
而后,我们又看到了似真似幻的飞机,欣赏到了获得国际大奖的音乐,还听到了关于丹顶鹤唯美而凄凉的故事。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探索艺术的脚步从未停止。艺术是美的,对于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心灵。一次艺术欣赏活动就给大家带来了如此多的享受,那生活呢?生活是个大熔炉,它将所有的事物筛选,最终留下来的都是美的。
可是现在呢?真正的艺术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虚假的所谓“艺术”,令人作呕的“艺术”。
艺术,艺术,重现江湖,为我们带来真正的“美”吧!
指导教师:罗仁刚老师
修补的艺术艺术作文700字
有时候,修补不只是为旧物赋予了一次新的生命,更是一种情感的延续,艺术的传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破损老旧的物品多半是丢之弃之,而家中的老一辈们却总是摇摇头语重心长地说:这么丢掉太可惜,修修补补还能用。爷爷奶奶告诉我,他们那个年代物质缺乏,大家对旧物也倍加珍惜,哪怕家里的碗碗罐罐破了坏了也要修一修接着用。我不以为然,碗罐可不比衣服,能够用线缝缝补补。
直到去年的夏令营活动,我亲眼目睹了这门“修补的艺术”。我和小伙伴们来到了制酱文化园,园中,大小一致的酱缸整齐地排列在晒场上,为了让这些酱缸不因破损而被丢弃,文化园还特地请来了一位补缸人——专门给缸缸罐罐“缝缝补补”的老爷爷。我和小伙伴们顿时觉得十分新奇,便围着补缸爷爷提起问来。
爷爷边说边给我们示范着:“补缸其实就像补衣服,只不过用的是一种特殊的针与线,我们先用特制的钻子沿着酱缸裂缝的两边打孔,然后再用一种长得像订书钉的“锔子”嵌住抓牢,最后涂上专门的胶水,缸就补好了。”我们大呼神奇,爷爷只是无奈地笑了笑:“现在会补缸的,恐怕也就是我们这样的老人了,如今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也没有人会喜欢用旧的东西,只可惜了这门手艺,怕是要被忘记了。”我不禁感叹到,补缸不只是一门技艺,更是一种艺术,它缝补起来的是一代人的情怀,让人们在修修补补之间学会珍惜,忆苦思甜。
这时,小伙伴们纷纷提议:如今科技进步,互联网传播迅速,我们为何不利用它进行宣传,给补缸这门技艺赋予一次新的生命。我们瞬间来了激情,大家拿起手机开始分工合作:有的拍照,展示补缸爷爷的工作过程;有的编辑文字,介绍补缸流程;有的负责上传,利用微博、朋友圈等网络平台宣传补缸技艺。短短一个下午,我们收到了许多关注,但我们知道,这条路任重而道远。因为还有着许多这样的传统技艺,正以独特的方式诉说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与故事,而我们需要去聆听、去传承,让这些遗落的珠宝再次闪耀光辉。
写竹的作文
写竹的作文
小小的家,惊蛰后多了些小精灵,亦像洒了许多甘露,花花草草撞出电子音乐般的奇妙。但它,一声不吭,倔犟地盘着朴实无华的根。
偏在红颜中,为龟背竹用木头方凳架了座舞台,战战兢兢地送上不染纤尘的它。龟背竹,不反抗也不接受,恬静若少女微挽青鬓,然后自在生长,扎进泥土的根从未软弱。
土盛在花盆里,十寸大肚翻口花盆,滚着静谧安详的浅边,犹似整洁衬衫的衣领。浑然一体的矿蓝色紧绷盆身,犹如反复渲染的工笔水墨。苍劲有力的枝根爬满盆,吐玉琢冰雕的奶油样梅花,使盆素洁、清雅,给龟背竹蒙上一层朦胧细纱。
拉近目光,仿佛出水仙子的龟背竹敦厚伫立。好像盘龙卧虎的敷棕粗根蜿蜒屈挺土间,弹性十足而不失气力。它宛若章鱼似的,利用巨大的空间朝四面八方伸着碧绿似玉的触手。一只,如同卷曲泛着新绿的飘带,柔韧曼妙地飞舞于半空中,倒有青涩舞者的意韵。一只,仿佛幼时手指玩弄的花绳,千变万化地扭着轻盈的身形,若绿蜡,却含邻家少女俏皮的味道。一只,像丹顶鹤直探前方的纤脖,曲折很少,可饱满和谐,散发修行者云雾缭绕的仙风道骨。
龟背竹的枝干,真似江南秀丽的闺秀!只披一件青衣,淡泊宁静地吹着萧。如何改变,都不去融化万物、心平气和的心性。
叶,也是这样。
粗壮的枝恣意延长,不知不觉弯下腰,显出宽沿碧帽------书写纸一般大小的叶子。叶犹如青年与小孩,宽肥的、蔫瘪的和美一堂。
谈到叶子,就要提传为佳话,接近龟背的形状了。绿油油的叶仿佛打上了蜡,光滑细腻仿佛翠盘。小的,像湖内荷叶,米黄色在边角晕开。大的,宛若左右张开的双手,中间处缀零碎小洞,眼错者说不定会看成孔雀开屏。分叉的苹果绿尖角似狼毫毛笔,蘸土黄到淡黄的颜料。阳光初晴时,便如懒洋洋地老龟在晒太阳,轻呵杜若、不紧不慢。
龟背竹,兰心蕙质,亦亲切,亦空灵。
竹的艺术-描写竹的作文600字
行至公园,满眼的青翠碧绿和贯耳的鸣蝉叫声是别处所很难见到的。在其中,又以竹为一大绝。
古时郑燮便有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翠绿的竹竿笔直地往上窜,初春的刚冒出头的笋芽不见了,倒是竹叶长得欣欣向荣。隔叶的鸣蝉之声传来,嘈杂之感便不再有了,反而是一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幽之感扑面而来,格外使人陶醉。
我看竹是不仅仅只看这外在之感的,反而是竹的内在更吸引我。
想当年王阳明便是在“格竹”中领悟了人生的真谛,最终成为一位圣贤。那么,名列“岁寒三友”之一的竹到底有何种内在呢?
首先便是它的坚毅,正如“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句话。竹并不畏于狂风的猛烈,它把风雨的侵蚀看作是上帝的考验。他无所畏惧,尽管风霜雨雪在它那本翠绿无痕的身子上留下了一道又一道淡淡的痕迹,但它依旧笔直地站立着,就像一位巨人,向大自然这位对手百般的挑战发出了不屑一顾的低吟。苍莽之间,又有谁能与它匹敌呢?“宝剑锋从磨砺出”,很多人用这句诗来赞美梅花,其实我想说,竹又未尝不可用这句话来描述他的精神呢?
每谈到竹,很多人容易想起隐居之士,竹林七贤,陶渊明……也许竹就是隐士的偏爱吧。因为隐士大多为高洁、不沾俗尘的人,他们偏爱竹,于是又揭露了竹的另一大特点,高洁。
竹不为出人头地而绞尽脑汁,它要的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春天,百花争艳,百草斗奇的舞台上,始终不见竹的影子;夏季,满眼碧绿的世界,引人注目的又没有竹子;秋天,万物凋零,但竹子依旧在被人遗忘了的角落享受自己的快乐;冬季;残雪压枝,风头又被“胜雪一段香”的梅花抢了去。但竹依旧用自己的不为人知的方式,谱写着自己的生命乐章。
绿色艺术画_描写艺术的作文400字
被称为绿色艺术画的芦苇画是世界艺术中一朵美丽的奇葩。
这幅画种80%都是自然色差,则剩下的就是人工熨烫而成的。制作程序十分的复杂:先将芦苇的叶子摘下,杆剥下,再经艺人们剪、贴、烫、润等程序做成的。
在这幅画中,首先应入眼帘的便是那几朵象征着“富贵”的牡丹花了,它门的颜色分为两种-淡黄色和乳白色。中间还有鲜红的花蕊。牡丹花的花瓣显得并不拘束,而是很自然的绽放开着,看起来就如同真的一样!牡丹花的叶子就想齿轮一样,有了许多叶子衬托着牡丹花,就更美了!
在这幅画的左上角竖排这四个字-“富贵祥和”。在这些多姿多彩的牡丹花上方,有两只翩翩起舞的蝴蝶,我想:应该是牡丹花奇特的花香吸引他们来的吧!在牡丹花的枝叶上,站着一只喜鹊,他肯定是趁着春天【https://www.yuerzhinan.com】微风徐来,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报喜来了!二零一只小鸟,正沐浴着春光,在一望无际的天空中,自由自在的翱翔,真是优哉游哉!
这幅芦苇画深受人民喜爱,它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他真不愧为世界艺术界中一朵美丽的奇葩呀!
竹子_关于竹的作文600字
竹子,随处可见,大家并不陌生,但是说起竹子,又有几个人真正认识它呢?竹子的用途、象征意义、应用价值、精神,又有几个人能全部表达出来呢?
青青翠竹,全身是宝:牌子既是建筑的材料,又是造纸的原料;竹皮可编织竹器;竹沥和竹茹可供药用;竹笋味道鲜美,助消化,防便秘。翠竹真不愧是“绝色的宝矿”。
竹,有着不一般的中国传统文化含义,竹子四季常青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永驻青春;竹,是君子的象征,为无数仁人志士喜爱,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对竹充满了赞美,留下了大量的咏竹诗和竹画。
竹子自古以来她被人类广泛运用,它的杆、枝、叶、箨、鞭根、幼芽,无一不被供作居屋、工具、器物、食物之用。由于牌子材质优雅,制品结实耐用,并有浓厚的乡土意味及气息,在生活中则普遍被人类利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是把竹子不屈不挠的精神写得淋漓尽致。自古至今,它和松、梅被人誉为“岁寒三友”,历年竟相为诗人所题咏,画家所描绘,艺人所雕刻,游人所向往。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雪的余寒时,新竹悄悄地在地下萌芽了。春风一过,它就像一把利剑,穿过顽石刺破土地。脱去层层笋衣,披上一身绿装,直插云天,暑冬往来,迎风斗寒,经霜雪而不凋,历四季而常茂,充分显示了竹子不畏困难,不惧压力的强大生命力。这确实是一种人们看不见而真实存在的品格。
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