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实做事 精益求精-读《俗世奇人》有感700字
在平凡的世界里有许多不平凡的人。冯骥才先生笔下的36位奇人,个个都令我心生佩服。有精通医术的“苏七块”;刷墙技高的“刷子李”;力大无穷的“张大力”......其中我最佩服“刷子李”。
说起“刷子李”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奇”——规矩奇,效果奇,动作也奇。他刷浆必穿一身黑,身上掉浆不要钱。可见他对自己的本领是非常自信。而且他刷过的墙面衔接得天衣无缝,就如一面雪白的屏障,白的透亮、白的清爽。最厉害的还是他那神仙般的手法,只听见“啪啪啪”几声,一道道匀实的白就出现在墙上。真是让人叫绝!神奇得连他的徒弟都有点不太相信。有一次,刷子李给一户人家刷墙,徒弟曹小三借着师傅休息的时候,扫遍师傅全身,竟然发现一处白点,他以为是滴落的油漆,用手一捏,白点却消失了,仔细一看,原来是师傅抽烟时烫的一个洞。从此他更是对师傅佩服不已。世界上没有哪个人天生就具有神奇本领,这是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勤学苦练才能造就的高超技艺。
我曾看过一则新闻,一个小女孩从五岁开始练习杂技,她说:“练习虽苦,但我不会退缩,更不会放弃,只想有一天能够站在世界杂技的最高领奖台上!”她在练习过程中十分认真,从简单动作学起,一直到高难度动作。一天只学两个动作,不满意就反复练习。直到十岁那年,她因为在空中走钢丝失足掉落摔断了右臂。老师建议她不要再学了,太危险,可她并没有放弃。两年后,她康复出院又开始了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经常脸上不知流淌的是汗水还是泪水,“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对技艺精益求精的追求,最终战胜自己取得了成功。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有不少这样的“俗世奇人”,车胤小时候家境贫寒,捉萤火虫照明夜读,最终成为知名才子。王羲之七岁练习书法,勤奋好学,成为著名书法家。华佗从小学医,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发明“麻沸散”,对世界医学贡献巨大。“十年磨一剑”,学好一项本领,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付出无数的汗水和心血。读了《俗世奇人》这本书,我深刻领悟到要想做好一件事必须认真踏实、精益求精。
手上的绝活,背后的艰辛_读《俗世奇人》有感600字
最近我读了一本书,著名作家冯骥才的《俗世奇人》。读了这本书,我可谓是“感慨万千”。
《俗世奇人》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主要讲了在天津码头,有许多耍绝活的手艺人。他们耍的手艺一般都是有第一,没第二,第三都差着十万八千里的。不然没有绝活,怎敢到天津码头上闯?而天津人喜欢把这些人的姓和他们耍的手艺连在一起称呼,如刷子李,泥人张等。叫长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
【https://www.yuerzhinan.com】“最别不叫绝的是,他刷浆时必穿一身黑,干完活,身上绝没有一个白点。别不信!他还给自己立下一个规矩,只要身上有白点,白刷不要钱。”这就是冯老笔下的刷子李。你想想,刷墙时,蘸了稀溜溜的板刷往上一举——谁能保证一滴不掉?这就叫“艺高人胆大”。他如果没有超高的手艺,没有对自己手艺的充分自信,怎敢立下这个规矩?而他的手艺也不是天生就会吧,在他没出名之前,谁知道他下了多少苦功,才有了今天的功成名就?
安徒生说过:“一个人必须经过一番刻苦奋斗,才会有所成就。”在2016年举办的里约奥运会上,中国跳水“梦之队”的吴明霞、施廷懋艺压群雄,勇夺冠军,为中国的里约征程多添了一枚金牌。当时看比赛的时候我就惊呆了,一个个给超高难度的动作绕的我眼花缭乱。然而,在这一个个超高难度动作的背后,令全中国人骄傲成绩的背后,有多少次摔伤?有多少滴汗水?有多少次遇到挫折,灰心丧气?又有多少次鼓起勇气,咬牙坚持?
“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这是冯老书中的一句话。而那一个个令人瞠目结舌的绝活背后,是一次次失败的酸楚和一次次咬牙的坚持……
读《俗世奇人》有感_小学读后感400字
《俗世奇人》中写的都是在这平凡世界中奇特的人,如:苏七块、背头杨、杨巴……这些奇人中,我认为最绝的就是泥人张了!
泥人张大名叫张明山,在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就属他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泥人张通常都会去戏院或天庆馆看各种人物,捏各种形态各异的人物。有一天在天庆馆吃饭的泥人张听到权贵海张五戏弄自己,还说自己捏的泥人贱卖都没人要,结果第二天就出现了两百多个海张五的泥人,上面还写着“贱卖海张五”。
我觉得泥人张是一个手艺高超、不畏权势的人。他能一只手用一块核桃大的泥巴捏成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样子,而且不用眼睛看手,这种技艺恐怕也没几个人能达到吧!泥人张听到一个没人敢惹的人戏弄他,他不因害怕而不敢反抗,他用自己的一手绝活有力的反击了海张五,不但没法让海张五给自己找麻烦,还给自己出了一口恶气,真让人痛快。
我要向泥人张学习,学习他用有一手绝活,让自己有能力也有资本称得上是第一,学习他不畏权贵,让自己有一颗正义无畏的心。
书香致远 墨卷至恒-读《俗世奇人》有感650字
暑假期间我看了一本书——《俗世奇人》,它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创作的同名小说集。光看书名,我们就可以知道书中人物个个身怀绝技,所谓的“高手在民间”吧。
让我印象深刻的有:医术高明每回给人看病前必收七块大洋,否则就不给看病的“苏七块”;粉刷技术高超,每当刷墙时必穿一身黑衣黑裤,刷完身上绝不会有一个白点,不然白刷不要钱的“刷子李”;遇事沉着冷静,机智果敢的“好嘴杨巴”;力大无穷却为人善良,充满正义的“张大力”,手艺巧夺天工却心胸宽广的“泥人张”......
看完这本书,我还学到了很多做人的道理:
金鳌是一个混混头儿,但他的重情重义却让我啧啧称赞。他的一番话,让我回味无穷,他在月楼上对小杨说:“杨老板,我这人,向例只交朋友,不交钱。想想看,您我这段交情,有来有往,打谁手里过过钱?谁又曾看见过钱?折腾来折腾去,不都是那些情义吗?钱再多也经不住花,可咱们的交情使不完!”是啊,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维持长久的关系不应该靠金钱,所依靠的更应该是情义。
此外书中的华大夫,也让我刮目相看。别人夸他治牙技术好,他却谦虚地回复:“治牙治久了自然就和我一样。”世上高人很多,一定要学会谦虚。我们在取得某些成绩后可不能骄傲自大,正所谓“谦受益,满招损。”虚心向别人学习,最后成就的一定是自己。
书里的好嘴杨巴,面对李鸿章的质问,脑筋飞快地一转两转三转,不一会儿就说:“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粒,惹恼了大人。大人不记小人过,饶了小人这次,今后一定痛改前非!”这番话委婉地指出了李鸿章错把碎芝麻当脏东西的错误,给足了李大人面子,充分表达出自己对他的敬重。一场危机很快化解,可见在人际交往中会说话是多么重要。
大文豪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是聪明的钥匙”。同学们,让我们与书相伴,虚心好学,做个充满智慧、有情有义的俗世奇人吧!
《俗世奇人》——苏七块
“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立时心明眼亮。忽然双手赛一对白鸟,上下翻飞,疾如闪电,只听‘咔嚓咔嚓’,不等病人觉疼,断骨头就接上了。”他,就是俗世奇人中的人物——苏七块。瞧,他看病时有多能耐!
但苏七块的名儿打哪儿来?喏,“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必得先拿7块银元码在台子上。”有人骂他能耐就值七块,可是多有个性!
一天,车夫找他接骨头,“哎呦哎呦”直叫疼,但是他没带钱。苏七块像没听似的。牌友华大夫借了车夫银元,打完牌后苏七块取出七块银元递给华大夫:“您别以为我这人心地不善,只是我立的这规矩不能改!”
我打心眼里佩服他:因为他不仅料事如神,而且还很善良。虽然从表面上看,他这规矩有些“无情无义”,但苏七块不仅立下了规矩,还博得了人心,真的是一位高人了。
想知道天津卫码头上还有什么奇人异事吗?来看《俗世奇人》吧!
【简评】
小作者向读者推荐《俗世奇人》这本书,你把目光投向了自己最喜欢的角色——苏七块。怎么推荐?分段说推荐理由:先来一段原文,好叫读者知道苏七块艺术超群;再重点说姓名由来,有问题设悬,有故事说明,有个人评价,既丰富又完整。文末,你还用一个问句吊足了读者的胃口。(施【www.yuerzhinan.com】民贵)
平淡的人不平凡-读《俗世奇人》有感650字
我曾经读过不少小说集,但从来没有一个像俗事奇人给我带来的印象深刻。在这本小说集中,以细腻的笔法诉说着一个一个劳动人民的遭遇。用一件一件的小事来诉说着天津劳动人民的不可思议的能力。整篇文章有趣、耐读。却又不乏真理。
“码头上的人,不强活不成,一强就生出各样空前绝后的人物。”书中正骨医苏七块看病前必先收取七块银洋;粉刷匠刷子李干完活全身不粘一个白点;泥人张从鞋底上取下一块泥巴便单手捏出活人嘴脸;造假画的黄三爷以假乱真耍得行家丢了饭碗,这些皆是听起来神乎其神,但却实际上存在过的人物。
在《俗世奇人》中让我记忆最深刻的人物就是“认牙不认人”的华大夫了,作者通过华大夫协助侦探找要犯这一事,将华大夫这一神医栩栩如生地向我们展现了出来。当我初读这个故事,当然是十分的不理解。比如:华大夫为什么只认牙不认人呢?他这不是在自找麻烦吗?但是读完这篇文章再好好想一想,你就会知道他这仅仅是为了给病人医好牙。他之所以顶着这种可能被误解的压力只认牙,是为了节省病人的时间,是为了病人的利益。也正是这种负责任的态度,才能让华大夫被大家所认可吧!这样的医德难道不应该被人们所赞叹吗?做医生就是要为病人服务,华大夫无疑给所有的医生做了一个好榜样。
这本书中描写的人物无一不是劳动人民,对劳动人民的态度无一不是赞叹。正如书中所说“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这一套可不是谁家定的,它地地道道是码头上的一种活法。”其中的赞扬还不明显吗?
在这时代有才华的人不怕遇不上伯乐,只怕才华比不上别人。随着社会的进步,物尽天择,强者生存,弱者淘汰,这不算残酷,这只是一个事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