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周馥故里有感-叙事作文550字
正家,而天下之定矣。名门与其良好家风的传承息息相关。下午,我们戴着帽子、顶着骄阳向周馥故里出发。五年级十个班五百多人,排成两列纵队浩浩荡荡。穿着校服的我们像一条蓝色长龙缓缓前行,我们一班打头阵,我和洪雨墨举着两面大红旗像威武的大龙头。路漫漫,我们走到目的地时个个汗流浃背,却依然激动不已。
我们在小广场排好整齐的队列,先参观中国世纪建筑遗产周氏宗祠,它只剩下灰色的柱子和屋顶,我抚摸着斑驳的柱子,它仿佛在诉说3年前刚刚建成的辉煌。柱子间有些许照片,他们是万善桥、洋灰坝、大成殿、接官厅、周馥墓神道。照片记录下它们昔日的灿烂。解说员说周馥墓神道的雕像不是凶神恶煞,而是类似现在卡通般和善形象,彰显周老先生的宽厚仁德。
穿过山间羊肠小道,映入眼帘的是伫望亭,伫望亭的亭角翘起,像正要展翅的雄鹰,如箭般冲向广阔天空。每每送别外出求学的周馥,母亲一定在亭下满心不舍、意恐迟归。周馥写下《忆少年事》六年负笈远从师,三节还乡半月期。常忆慈亲含泪别,门前伫望转山时。
最后我们来到了古色古香的周馥接官厅,厅内有风清南服的对联,表达了周馥为官清廉,南边的百姓信服他。另一屋中有对联“藏书万卷可教子,买地十亩皆种松”说明读书太重要了。望着老先生满脸慈祥的画像,崇敬之情油然升起,我们对着他的画像不约而同地三鞠躬。
参观结束,我感慨万千,周馥以布衣之身,奋发图强,开创了文商并举的大家族,六代人才辈出,成果斐然。六世书香,百年家风,我要汲取周氏家风文化营养,好好学习,长大做祖国的栋梁。
探访鱼儿人工授精作文450字
鱼宝宝是怎么出生的?前几天,我和几个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田家湖鱼苗繁殖场,观看了鲤鱼人工受精的过程。
首先,鱼苗繁殖场的工作人员从桶里把一条活蹦乱跳的亲鱼捞了上来。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是一条雌亲鱼。接着,他们准备取卵。取卵干什么?卵是什么样的?取卵鱼会疼吗?……一连串疑问在我脑海闪现。只见他们把亲鱼放在一块海绵垫上,用毛巾把鱼身上的水轻轻擦干。然后一人用力挤压鱼的腹部。而鱼好像很痛的样子,身体不停地挣扎。这时,一股黄色的液体从它的腹部流入到早就准备好的盆子里。我凑上去闻了闻,没有什么气味。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这就是鱼卵,卵只有遇到精子以后才会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孵化后才会有鱼宝宝。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取卵后,工作人员将之前从雄亲鱼体内【yuerzhinan.com育儿指南】取出的精子倒入盆中。在倒入少量水后,用鸡毛轻轻搅拌。“这一盆能出多少鱼苗?”我们好奇地问。“这一盆鱼卵大概是600克,能孵出三四十万尾鱼苗。”哇,就在这个小小的盆子里,居然有几十万条小生命了!两分钟后,这次鲤鱼的人工受精完成了。
看着眼前的盆子,我似乎看到了无数条鲤鱼在一个个鱼池畅快地游着……
探访天封塔
我们宁波名胜古迹繁多,今天,天气晴朗,我们动身准备去游访天封塔。
天封塔位于大沙泥街和小沙泥街之间,附近是热闹非凡的城隍庙。天封塔呈六边形,是唐朝武则天时代建造的,用来安葬高僧。它的旁边有一个小公园,空气非常清新。
我们开始登塔了,塔里没有空间装下宽大的电梯,只有狭小的木质楼梯。到了第二层,妈妈告诉我这是一个暗层,阳光照不进来,只有微弱的灯光。
我们一层一层地往上爬,越到上面,楼道越来越陡峭,越来越狭窄,楼梯上每次只能容下一个人通行。每层的天花板也在变低,要是稍不留神,脑袋就会被撞到。所以攀登时既要留意脚下,也要注意头上。在塔里,我还看见不知道谁刻在墙上的一些字,我心想,名胜古迹上怎么能乱涂乱画呢?这种行为太恶劣了!
呼——呼——呼,终于爬到塔顶了。凭栏而立,我听见耳边传来的风声,低下头,看见一座座白墙灰瓦的房子,我突然想起一句话: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天封塔的故事和美丽风光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我为我的家乡有这样的名胜古迹而自豪!
探访“周馥故里”有感-叙事作文500字
我的家乡虽是一个比较偏僻的小县城,但却被称为尧舜之乡,她青山绿水人才辈出。今天我们就在老师的组织和带领下,探访了我们当地著名的“周馥故里”,它让我深深感悟到了周氏家风的勤勉好学和与人为善。
下午三点,一到目的地我们首先领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馥接官厅”的别致造型和传奇风采,之后便来到了“伫望亭”。站在“伫望亭”上,读着周馥的《忆少年事》 :六年负笈远从师,三节还乡半月期,常忆慈亲含泪别,门前伫望转山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周馥母子告别的感人画面。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周馥六年远离家乡拜师求学。我不难想象在那个年代,他不仅要承受告别慈母远离亲人的煎熬,更要克服求学途中的种种艰难险阻。如果没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和积极向上的品质,他怎么可能有六年的坚持呢!
人们常说家风是一种传承。这次探访让我进一步理解了这句话的含义。在这里,我了解到了历代周氏家族为家乡所做的众多公益事业:捐办了治病救人的“建德医院”;创办了造福乡梓的“宏毅学舍”;捐建了便民出行的“花园万善桥”等等举不胜举。我想也许正因为有像周氏家族这样的一代一代的我们的先人,才孕育了我们东至人民的热情好客和宽厚仁爱。
两个小时的探访很快就过去了,可我还沉浸在周馥故里的故事里意犹未尽。我想这次活动一定会在我今后学习和生活中给予我莫大的激励和帮助。“周馥故里”我还会来的!
游“鲁迅故里”
周末,爸爸开车带我和妈妈一起去了绍兴。去绍兴前我翻了资料,了解了绍兴是一座具有江南水【yuerzhinan.com育儿指南】乡特色的文化和生态旅游城市,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人之乡。名人有鲁迅、蔡元培、周恩来、秋瑾……使我对绍兴越来越期待,恨不得长一双翅膀马上飞到绍兴!
大概开了1个半小时的汽车,我们到了鲁迅故里,它坐落在中兴路,是一条保护比较完整的“老街”。街道两旁是古色古香的民国建筑。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写过一段话: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叫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蝉鸣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突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实在是太美了,我迫不及待地排队进去一看究竟,可是在我眼前的却是一块普普通通的菜地,没有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也没有蝉、黄蜂、云雀,我问爸爸为什么他能写得这么美?爸爸说他从小就喜欢看书,钻研,运用美妙的文笔写得活灵活现,这就是文学的力量!我很惭愧,要向鲁迅先生学习,刻苦钻研,认真学习,以后成为有用的人!
从百草园出来我们坐了乌篷船,这是绍兴独特的水上交通工具,因竹篷被漆成黑色而得名。船的两头有竹篷,船身比较小,我们只能坐着,船夫叔叔说不能站起来,容易失去平衡翻船,我吓得靠着爸爸一动不动。船夫叔叔可厉害了,一只手一只脚就可以滑动船桨,让船稳稳地前进。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三味书屋,爸爸告诉我这里是私塾,就像我们现在的学校,是上学的地方,很小的一个房间,正对着门的墙上挂着一块匾,写着“三味书屋”四个字,匾下面是一幅画。放着几张桌子,靠左边墙角的位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当年他为了给父亲买药迟到了,老师严厉地批评了他,他在书桌上就刻了一个“早”字,时刻提醒自己不迟到。鲁迅先生不愧是一代名人,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都严格要求自己,值得我们学习一生。
我们又去了沈园,越王台,鲁迅祖屋……学到了很多成语,典故,古诗,这趟绍兴行让我受益匪浅,等我学了鲁迅先生的文章,我还要再来一次,肯定又是另外一种心情!
游周馥故里-游记作文550字
周四的上午,老师突然走进教室,告诉我们,今天下午到周馥故里开展研学活动。班上一下子热闹起来了,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着。
盼着盼着,转眼就到了下午,我们背起水杯就踏上了通往周馥故里的路。在这深秋的季节,我们沐浴着阳光、听着鸟儿悦耳的歌声,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快速到达了目的地。我们跟着解说员姐姐来到了第一个景区——伫望亭。伫望亭是周馥的母亲吴太夫人注望周馥上学的亭子,那里包含着一位母亲对儿子满满的爱和深深的期望。站在伫望亭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个送儿远行、盼儿归的慈母身影。后来周馥还赋诗一首,以纪念年少时求学的那段经历,“六年负笈远从师,三节还乡半月期。常忆慈亲含泪别,门前伫望转山时。”
接着,我们来到了海铭汲泉,这是一座雕塑,上面是两个小铜人,一个是学海,一个是学铭。每到炎炎夏日,他们不畏酷暑,总是到这里取水给劳作的父母解渴。他俩的孝心直到现在还被当地的村民津津乐道,也是我学习的楷模。
随后,我们来到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周氏宗祠。柱子还是用水泥做成的,在当时可谓是建筑史上一次材料变革。最后我们来到了接官厅,他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了。是周家“崇儒尚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的家风见证。周馥,字玉山是安徽建德人,他是个认真做事,一定要把事干成功,思想开明的人。
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开心的研学活动就这样结束了,可是周氏家风家训带来的震撼,让我久久不能平静。作为新时代的少年,我要更好领悟“崇儒尚德,培心正业,清慎开明、勤俭乐济”家风的精髓,好好学习,将来报效祖国。
校园文化之美_发现身边的美作文300字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语文老师带领我们来到学校最美的景区学习观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校园里不一样的文化景色吧!
到了“孔子广场”,就看到几堆“沙丘”、几张石桌。石桌上刻着名人名语和《论语》《周礼》《礼记》《尔雅》《诗》等等,本应该热热闹闹的广场一下安静下来,同学们拿出笔记本做笔记。有的同学坐在地上写日记。不一会儿,抄完的同学环顾四周,看到孔子雕像威严地站立在一座约一米高的石台上,眉开眼笑地看着我们,仿佛在传道。
文化之旅的第二站是百果园。不愧是百果园啊,里面的水果真多,有柚子、荔枝、青枣、芭乐,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果树。有的同学摘了一个“四不像”,还称它为人参果。
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以后我要细心观察生活,发现更多的美景!
探访大熊猫-写物作文500字
我们在普通的动物园里很少见到大熊猫的身影。2017年寒假,爸爸妈妈特意带我来到成都北郊的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看大熊猫。
我们从市中心坐上前往熊猫基地的大巴,40分钟后就到了。导游告诉我们,太阳产房和月亮产房是看大熊猫最好的场所。
我们先到太阳产房参观。可是第一个园子里什么声响都没有,原来,大熊猫躲在一截竹竿后面睡着了。不知道哪位游客突然大声唱起了歌,大熊猫被吵醒了,它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睡眼惺忪地看了我们一眼,又躺到地上睡着了。
月亮产房里有两只大熊猫,他们是兄弟俩,大的叫庆大,小的叫庆小。庆大坐在竹竿上,正惬意地吃着竹子。庆小可就和哥哥不一样了,开头它躺在竹叶堆里啃竹子,远远望去,活像一个巨大的、圆乎乎的毛线球,分不清哪里是头,哪里是屁股,让人真想上前摸一摸、抱一抱。过了一会儿,活泼的庆小站了起来,想和庆大玩。你看,庆小用身体蹭着庆大,好像在说:“哥哥,哥哥,快陪我玩会儿!”可是庆大不理它,依然吃着自己的竹子。这个情形将游客们逗得哈哈大笑。我一抬头,咦,怎么树上还有一个大毛线团啊?原来,这里还藏着一只熟睡的大熊猫呢,它是庆三吗?
熊猫基地里还有一个熊猫博物馆。通过参观我了解到:大熊猫喜欢吃窝窝头和苹果,它们的主食虽然是竹子,但是他们还会吃肉,这让我大吃一惊!而大熊猫之所以被称为“活化石”和“中国国宝”,是因为它在地球上已经至少生存了800万年!
大熊猫真是很萌很可爱!如果有机会,你也来看看它们吧!
强国有我,争做新时代逐梦人-游周馥故里500字
下午,微风习习,我们迎来了一年一度去周馥故里研学的机会。
同学们穿着校服,带着红领巾,唱着歌,排着长龙,一路浩浩荡荡奔向周馥故里。过了半个多小时,一个高大的古建筑映入眼帘,这个就是周馥的接官厅——此厅是周馥接待地方达官显贵的地方。进入门厅,只见大厅的门栏上雕刻着梅兰竹菊栩栩如生,彰显了主人高洁的品格。挪步往里走,高墙之上挂着周馥的诗作,如:《过胶州湾感怀之作》、《登东流城外营垒》……离开雕梁画栋的接官亭,走过造型别致的周氏宗祠,来到伫望亭。
伫望亭是一个不起眼却充满着回忆的四角小亭,旁边有一碑,刻着一首《忆少年事》“六年负笈远从师,三节还乡半年期。常忆慈亲含泪别,门前伫望转山时。”。看到这首诗,我的脑海中浮现出周馥年少时为了国家强大外出求学,母子分别的场景。周馥年少苦读最终成为晚清时期的治世能臣,为国为家做出巨大贡献,对国办洋务实业救国官至两广总督;对家乡修桥办学建医院。中国近代百年血泪史和民族奋斗史,涌现了无数有志之士,如:“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远赴日本留学十年,希望科技救国的周总理;甘做无名英雄,隐姓埋名二十八载的氢弹功勋于敏;放弃国外名利诱惑,毅然回国,铸造国之利剑的导弹之父钱学森……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做为新时代的我们,应该要好好学习,多多努力,像这些前辈们一样,争做新时代的逐梦人。
探访周馥故里,感受家风文化-记叙文400字
星期四上午,学校开展“探访周腹故里”研学活动, 大家如出笼的鸟儿一样快活,蹦着,跳着就到了周馥故里。
周馥,1837年~1921年,名宗培,字玉山,号兰溪。他还被人们称为“李鸿章的大管家”。据说,他们家出的人才,都能开一所大学了。此外,他们家还秉承着“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的优良家风。
第一站是周馥接官厅,接官厅采用了四合院式的结构, 门口矗立着一棵古朴的老树,给人古色古香的感觉。走进接官厅,装修风格庄严而典雅。四根砖红色的柱子似乎与周围十分稳重的原木色格格不入,但颜色的配合又那么巧妙。再往里走,牌匾上刻有“梅兰荷菊”四个风雅的字。檀木家具的上方还挂着一幅画像,像中的周馥,脸上挂着笑容,呈端坐式,是那样温和,亲切。
第二站,我们来到牌访遗迹,听讲解员阿姨讲起“荣封五代坊”“乐善好施方”,“同胞兄弟进士坊”三坊,后来外国人入侵中国,放火烧毁了三坊,才留下这如此悲烈,凄凉的残骸。听到这,我的心里既有对三坊的痛惜,又有对那些外国人无耻兽行的愤恨。
“六世书香, 百年家风。”短短八个字,却让我一直铭记在心。我们的未来是祖国明天最灿烂的色彩。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祖国做奉献,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