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三国演义》有感400字
《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相信大家都读过,今天,我就来讲讲我读了三国演义后感受吧!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里面主要讲的是在三国时期,刘备、关羽、张飞和诸葛亮这四大主要人物,三国里有三大国家,其中刘、关、张在蜀汉。里面的故事有很多,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三顾茅庐……等等故事,都有趣极了,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诸葛亮,因为他有勇有谋、胆大心细、料事如神,是个十分厉害的军师,别人都叫他卧龙。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成语故事,如草船借箭,里面讲的是周瑜妒忌诸葛亮才能,就对诸葛亮说:“你必须在三天之内造出一万支箭,如果造不出来,你就会被砍头。”结果诸葛亮说他只用一天就行了。然后诸葛亮准备了许多的船,上面放着稻草人,在浓雾里驶向曹营,曹军以为有人来攻打了,就搭弓开箭,结果箭全射在了稻草人上,射在稻草人上的箭有一万支,于是诸葛亮就不用被杀了。
《三国演义》是一本好书,值得我们大家看,里面有许多的道理。
指导老师:王群丽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三国演义》有感
这个学期,我怀着激动的心情把《三国演义》又看了一遍。这本书主要讲了蜀、魏、吴的百年政治斗争、思想斗争、武力斗争等千余件事。书的作者是罗贯中,他把故事中的人物写得淋漓尽致,如曹操的“宁可我负天下,不可天下人负我”;周瑜的“心胸狭窄,忌才好胜”;诸葛亮的“料敌如神,指挥若定”等。
我读了《三国演义》后,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关羽(又名关云长)。关羽很了不起,他身高九尺,胸前长须飘飘,脸色好象红枣一样,一双丹风眼,两条卧蚕眉,相貌非常威武。我最佩服他的坚强。有一次,他的左臂中了毒箭,需要有刀子划开肉,把www.yuerzhinan.com骨头上的毒一刀一刀地刮下来。虽然这个手术会使“病人”非常痛苦,但是,他依然一边强忍着剧痛,一边专心致志地和谋士下围棋。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佩服。虽然关羽在麦城一战中身馅埋伏,被敌军杀害,但关羽忠义两全的英雄形象永远铭记在我的心中。
指导教师:曹绍武
读《三国演义》有感作文450字
《三国演义》大家肯定都耳熟能详,它之所以被称为四大名著是因为它语言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情节丰富。
它介绍了三国时期魏、蜀、吴的纷争,烽火连天,硝云弹雨、战争不断,为了自己的利益,霸业,用尽心机,勾心斗角,百姓的生活不再宁静,安逸,时时刻刻处在危险之中。
《三国演义》也刻画了许多传奇人物,如:神机妙算的诸葛亮;豪迈的张飞;仁慈的刘备;英勇的关羽;妒贤嫉能的周瑜,奸诈的曹操……
当我看完了最后一页,轻轻合上书本,我仿佛穿越了一般,亲眼目睹了三国厮杀,现在,心中还是觉得意犹未尽。
我趴在床上,吹着空调,过着快乐而又享受的暑假,阳光洒在地板上,漾起金色的光芒,鸟儿在茂盛的树上哼着歌曲,一切是多么安详。我们,有一个幸福的家,可三国时期的孩子们只有冰冷的目光,我们有许多值得信赖的朋友,可是三国时期的孩子只有冰冷的剑,我们人与人和平共处,可三国时期却互相残杀……
也许,这就是命运,感谢上苍,给予我们的和平、快乐!
人们喜爱回味幸福的标本,却忽略幸福披着露水散发清香的时刻!这是来自著名作家毕淑敏阿姨的散文《提醒幸福》中的一句话,是啊!人们爱回味以往的快乐,却没有感受到此刻的幸福!
请珍惜此时的幸福,不用埋怨,嫌忌,和平便是一种幸福!懂得珍惜身边所拥有的一切,便是一种幸福!
走进经典-读《三国演义》有感700字
《三国演义》是中华文学史上最早的章回小说之一,每次读到它都使我受益匪浅。暑假来临,我可以再次走进经典阅读了。
每每打开书本,最引人注目的那句话是“天下行势,分久必合”。作者罗贯中以蜀汉为叙述中心,以三国的矛盾斗争为主,讲述了东汉末年到西晋统一的故事,每一回都能单独成篇,但前后连贯,耐人寻味。
文章的情节曲折多变,有主有次,主次之间又能密切配合,互相照应。每次阅读《三国演义》时,里面的故事情节,常常使我沉浸在其中,闭上眼睛,脑海里时时浮现出种种情节:重情重义的刘、关、张三兄弟,在桃园中结拜;胸怀大志的曹阿瞒,在诸侯面前诉说自己的志向;运筹帷幄的诸葛孔明,在对懦弱胆小的阿斗出谋划策。这些人物和故事,在我的脑海里一遍又一遍呈现着。
《三国演义》中,人物的细节描写和性格特点是最有特点的,让人过目不忘。一说起关云长,就想起“身长九尺,面如重枣,丹凤眼”;一说起诸葛亮,就想起“足智多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一说起刘备,就想起“重情重义,谦虚请教,唯人适用”。
书中主要人物是曹操,但是人们一看到曹操,就想到了“奸臣”。曹操不仅是政治家,还是诗人,在《观沧海》一文中,曹操在出征中来到东海,他面对东海秋色之景,不禁以“日月”的落升,与“星汉”的灿烂,表达自己的抱负,在《龟虽寿》中一句“老骥伏枥,志在千;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透露出自己虽已年老,但心胸怀大志。
在为人处事方面,曹操杀了吕伯奢一家,留下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我负天下人”。面对许悠对多次冒犯曹操,曹操没有多言,手起刀落斩了他,这两例子就可体现曹操的多疑和奸诈,但在战乱时期,何常而不为呢?曹操也是一位传奇人物,他虽“挟天子令诸侯”,但他向汉室称臣一生,在赤壁之战后,他本可以废去汉献帝,自己登为皇帝,但他并没有!只是死后被追为魏武帝。可曹操毕竟是一代枭雄,“乱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是对他最好的评价吧。
《三国演义》经四五百年历史还为经典是有原因的,所谓“经典永不过时”,它值得我们去精读细读的。以后,我还会重读它,对于作品的主题和人物形象分析,相信我的理解会越来越有深度。
读三国演义有感500字
中国人对玉,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说文解字》中提到:「玉,石之美,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桡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技,?之方也。」玉那温润的质地和光泽,致密而透明的纹理,清扬悠远的声音,宁折不屈、洁净平和的特性,都与君子的德行相应。古代的读书人把玉作为修养和品德的标准,「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贞观政要》中说:「玉虽有美质,在于石间,不值良工琢磨,与瓦砾无别。」的确,一块未经精心雕琢的璞玉,和碎石瓦砾堆在一起,是看不出什么差别的。《三字经》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一块美玉,如果不去雕琢它,只不过是一块璞玉,从表面看,
和普通的石头一样。只有经过了能工巧匠的琢磨,去瑕存瑜,才能成为一件有用的美器,显现本有的美质;而一个人,不管天资如何聪明,不经过良师的教诲和【www.yuerzhinan.com】自身的努力学习,也难以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
古代的《琢玉图》,展示出玉器的雕琢过程,要经过审玉、开玉、磨?、上花、打钻、打眼等十几道工序。在切、磋、琢、磨之前,雕玉工匠还要反复地观察玉石,努力发现其中蕴藏的天然美感,然后才能开始量料取材、因材施艺。因为玉料一旦切开就不能重来,所以要慎之又慎。
读三国演义有感500字
观察玉的断面,虽有棱角但不伤人。教孩子要像玉一般做人做事有原则,但不会伤害他人,内方外圆,善修己行。
同时,一个好老师在施教的时候,也要如同审玉一般,静心观察每一个学生,长养他们的优点和长处,帮助克服他们自身的瑕疵,孔老夫子就是这样因材施教的典范。在《论语》中记载,子路问孔子:「请问夫子,听到一个道理,马上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亲兄长在,你怎么可以听了就做呢?」可当冉求也问同样的问题时,孔子的答复是:「听了马上就去做,不必请示父亲和兄长。」子路、冉求的问题相同,孔子的回答却不同,引起了另一个学生公西华的疑惑,他就向老师请教为什么。孔子对公西华说:「冉求的性格比较抑退,所以要对他加以引导推进。而子路性格比较急躁,一办事就想兼办两人的事,所以要抑退他。」
因此,父母师长要善于观察学生的特点。例如敏锐的学生反应快,却往往流于轻率,要教他们持重含蓄;对迟钝些的学生,要启发他的自信,补上他的不足;懦弱的,多鼓励他尝试,使他勇敢起来;刚强好胜的,拓展他成人之美、与人为善的心量。《礼记·学记》中还提出:教育的艺术,在于老师的态度温和,对学生引导而不牵强,使学生容易亲近;勉励而不压制,使学生全面发展;启发而不径直表达,给学生以思考和体悟的空间。
在琢玉的时候,用的是水和金刚砂。这二者正是为师者的很好写照。水就像老师的心,善利所有的学生。有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曾说过:「有二种人不会嫉妒你的成就,他们就是父母和老师」。金刚砂比玉要坚密,就意味着为师者应有更高的「学为人师,行为师范」的德能,用自己的身教,真正感动启发带动好学生,所以说老师要不断深入经典、义理,在人品上扎扎实实地落实,在道德修养上提升自己,才能达到正己化人的教学成效。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上所施,下所效」的教之真意。
读三国演义有感500字
玉的纹理非常细润,治玉时需要加倍的细心。顺着玉石的纹理去琢磨、雕刻,就不会破坏它天然的质地。如果逆着它的纹理,玉石就会被损坏。常言道:「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琢玉不能用刀刻,而是用水和金刚砂,经过铡、錾、冲、压、勾、顺等工序,最后再细致地把它磨光,才能得到一件光彩夺目的艺术品。由此可见,琢玉,是匠心独运而又十分谨严的技艺。
教育和琢玉是非常相似的过程。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孩子都是待琢的璞玉。在琢玉之初,要非常小心谨慎地审玉,开玉。以免破坏玉体,保留它天成的润洁美丽。教育之初,也是如此。真正贤明的父母和老师,在孩子心性非常纯洁的时候,要注意避免孩子受到不正确思维言论和行为的影响,免得他们幼小的心灵被染污。给予他们的应是长养善心、善念、善行的教育。
老师怀着开琢美玉的心境,用无比的爱心和耐心,来引导和启发学生,使之能展现出天性中的真善美慧。教诲他们,待人处事以仁爱存心,培养温良敦厚的性情。
引导他们,透彻地学习实践义理,言行一致,如玉般不虚伪,不矫饰,表里如一。
教孩子学习玉一般纯洁温厚的品格,则在与任何人相处时,都能做出值得人们称颂效仿的事,形成「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的广远智慧。
以刚正不阿,威武不屈的英雄事迹感染孩子。成就他们宁损身命,终不为劣的玉般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