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聊一聊平等的陷阱”。话不多说,先看例子:孩子玩手机,妈妈催着先写作业,孩子反驳道你都在拿手机玩”。妈妈愣了一下(其实是在处理工作上的事),但又觉得孩子说得有道理,既然让孩子放下手机,自己也就放下了。

别看这件事简单,反映的却是大问题——掉进了平等的陷阱。为什么呢?孩子的想法是:你玩我也要玩。这是下意识的反应,不仅大人,孩子也要求平等性。妈妈的想法是:不让孩子拿手机玩,自己也不应该拿手机了,和孩子保持一致。大家会奇怪,陷阱在哪里?其实大家都忽略了平等的基础,是基于规则的平等,这个规则就是:作业没有完成,玩手机是不允许的,不能因为家长拿手机,自己要和家长平等,这就成了破坏规则。所以遵守规则是第一位的。如果忽视了,就会掉入平等的陷阱。再看另一个例子。到了下班时间,领导没有走,大家就不敢走了。规定6点下班,但大家哪敢按规定下班呀。所以仔细琢磨,平等的陷阱,有很大的害处。第一、践踏了规则,小孩要玩手机违背家里的规则。同事也不敢按照规定下班。慢慢地让规则变得形同虚设。不止涉及规则,最重要的是第二点,丧失独立意识。既然有规则,就要依照规则,独立地行事,该写作业写作业,该下班下班,而不是想法违背规则,就是为了获得表面的平等性。
西方文化下又是怎么做的?先看一段很好玩的对话,由看电视引起的,6岁的女孩问爸爸:为什么你可以看你想看的电视?”,这时9岁的哥哥回答:因为他可以。”,妹妹疑惑地问:那为什么我不能看我想看的电视呢?”,哥哥回答:因为你不能。”。虽然这位小哥哥只有9岁,但已经有明显的规则意识和界限意识,知道哪些允许做,哪些不允许做,家长可以做的事,小孩子不一定可以做。而且西方人的准时是出了名的,大家都是按点上下班,和领导在不在没有任何关系。在西方,有着很强的规则意识,不会因为其他的因素而破坏规则,在规则面前,人人平等。
那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避免平等的陷阱呢?具体上面的例子,家长要告诉孩子遵守规则,作业完成后才能玩,并且给孩子传达一个理念就是:规则优先,我(家长)可以拿手机,但是你不能,因为你没有写完作业。不能为了追求表面的平等而放弃规则。关于第二个例子,如果是普通的同事,可能无能为力,但如果你是单位领导,尽量避免制定平等的陷阱,比如,可以让同事们按时下班,否则即使留在单位,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要求这样的平等也就失去意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