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妈妈,我从哪里来?别再告诉孩子是捡来的,这样回答发展探究能力

妈妈,我从哪里来?别再告诉孩子是捡来的,这样回答发展探究能力

01、提问的背后是好奇心的驱使

带孩子去超市买菜,他想买一个玩具,但是他会说的语言很有限,连说带比划我也猜不到具体是什么,我告诉他:你如果什么都会说了,妈妈不知道有多开心呢。”

刚巧被同来买菜的邻居听到,她说:你珍惜吧,等孩子3、4岁啥都会说了,整天叭叭叭的说不听,你的脑袋每天都是嗡嗡嗡的。而且看见啥都要问为什么”,简直就是十万个为什么,但我们又不是百科全书,不可能什么都知道的,你就知道有多烦了。”

一起回家的路上,我就见识到了她的烦恼:

妈妈:走的慢一些,妈妈有点肚疼。”

女儿:你为什么会肚疼?”

妈妈:因为妈妈吃了凉的东西。”

女儿:你为什么要吃凉的东西?”

妈妈:因为中午的时候,妈妈觉得天气有点热。”

女儿还想接着问什么,妈妈已经不想回答了。

妈妈:我们还是快点走吧,天都快黑了。”

女儿:天为什么会黑?”

妈妈:因为太阳要落山了。”

女儿:太阳为什么要落山?”

妈妈:你烦不烦啊!赶紧走路!”

孩子这种类似于苏格拉底式的追问”,有时候确实让父母招架不住。有些问题可能还好回答,有些问题真的回答不了。生活中,面对孩子每天如此多的为什么,父母避免不了有回答不出来的烦恼。

我们都知道,孩子提问的背后是好奇心的驱使,好奇心是一切行为的原动力。孩子对一件事物好奇,才会去关注、注意观察、思考、产生学习。好奇心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宝贵的,特别是早期教育阶段,孩子的好奇心特别强,他对我们生活的环境中成人看来习以为常的事物,也会特别的关注: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

02、如何面对孩子的提问?

国际著名教育家丹尼尔.西格尔:当一个孩子开始不停的问为什么”时,他的左脑已经开始起作用了,他想知道世间万物线性的因果关系,并用语言把逻辑表达出来。

孩子提问的时候,他的思维正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而这正是孩子学习发展的契机。我们通过保护孩子的提问、鼓励孩子提问,来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1)鼓励提问,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对待孩子的提问,父母要认真对待,不能置之不理或者敷衍了事。首先,认真倾听孩子的提问。然后,表扬孩子观察仔细,才能发现问题。最后,和孩子一起讨论,对孩子的提问进行指导。

农村姥姥家,养了一群鸡,诺诺被鸡吸引住了,看着鸡群在院子里走来走去。诺诺向妈妈询问怎么分辨公鸡和母鸡时,一只鸡从高处跳了下来。

诺诺:妈妈,鸡也会飞,是吗?”

妈妈:鸡是不会飞的。”

诺诺:那它怎么会飞呢?”

妈妈:它跳下来的时候拍着翅膀,看起来像飞,但这只是跳跃,只有鸟才会飞。”

诺诺:我想到一个办法,让鸡骑在鸟身上就能飞起来啦。”

妈妈:哈哈,那只鸟应该很大。”

这位妈妈,首先对孩子的问题表现出同样的兴趣,然后对孩子的问题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最后面对孩子异想天开的想象,妈妈也是赞赏的态度,因为这种想象对孩子来说是符合天性、合情合理的。

如果父母都用这样的方式来指导孩子的提问,就能很好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激发孩子提问的积极性。

(2)回答不了的问题,态度很重要

有时候孩子提问的问题稀奇古怪,确实回答不了,怎么办?对待孩子的提问,并非都要正确的回答上来,态度是最重要的。如果对孩子的提问表现出很大的兴趣,看孩子所看的,想孩子所想的,同样能够很好的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妈妈带孩子去了森林公园,到处都是陌生的花草树木,儿子对这些植物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儿子:妈妈,这个花是什么花?”

妈妈:花的种类比较多,妈妈也不清楚,但它是黄色的,我们叫它黄花吧。”

儿子:那个最高的树呢?”

妈妈:不认识哦,我们可以去书店买一本关于植物的书,妈妈和你一起查一查。”

儿子:好,那个红色叶子的树呢?”

妈妈:宝贝,这个妈妈认识,是红枫。”

认出了植物的种类,孩子和妈妈一样开心,并和妈妈约定,比赛谁认识的植物更多。

妈妈对于这些植物也并非全都认识,但她表现出了和孩子一样的观察事物的兴趣,孩子的发现也让妈妈很惊奇,所以我们觉得对孩子提问的态度,才是最重要的。孩子提问,得到了积极地反馈,就是对孩子一种很好的激励。

03、怎样回答孩子的提问?

孩子年龄小,不可能理解大人的思维和逻辑。所以我们回答孩子的问题,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用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

(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作适宜回答

学前阶段孩子的思维特点:直觉行动(0-3岁)、具体形象(3-6岁)的思维特点,决定了孩子对问题的思考、对科学的理解是建立在自己的经验基础上的。比如孩子要知道泥巴是什么样的,一定是通过自己玩才知道。

女儿:妈妈,我从哪里来的?”

妈妈:你从妈妈肚子里面生出来的。”

女儿:我是怎么到你肚子里的?”

妈妈:告诉妈妈,你是怎么种花生的?”

女儿:把花生米放进花盆的土里面,花生就长出来了。”

妈妈:爸爸当初也是给了妈妈一粒种子,种在了妈妈肚子里,后来就长出了你。花生就相当于爸爸给的种子,花盆的土相当于妈妈的肚子,长出来的花生苗就相当于你。”

面对我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有的妈妈会斥责小孩子问这种问题干什么”,有的妈妈会搪塞你是妈妈在厕所捡的”,还有的家长会用科学的原理去回答,但这些回答孩子都是不理解的。

这位妈妈并没有逃避孩子的问题,而是用了孩子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解答。大人直接给予孩子的科学答案,因为孩子没有经过自己的体验,它只是一个枯燥的答案。就像直接告诉孩子花生苗是花生米长成的,孩子的概念还是比较模糊,如果让孩子亲自去探究、体验、感受,孩子得到的就不是一个枯燥的答案,而是对他特别有价值的经验。

(2)鼓励孩子动手动脑,自己寻找答案

学前儿童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是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孩子喜欢享受真实的体验,真实的体验留给孩子真切的体验,才有助于理解。

听说的,我可能忘记了,做过的,我记住了,思考了,理解了。——蒙台梭利

对年幼的孩子我们让他亲自去体验,让他留下经验,是非常宝贵的。我们除了直接回答孩子的问题外,有一定条件,还是要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答案。

看到妈妈将一块吸铁石放在桌子上,孩子问妈妈:妈妈,这是什么?”

妈妈:这是吸铁石,妈妈一会要用,你不要随便动。”

儿子:吸铁石是干什么的?”

妈妈:吸铁石就是吸铁的啊,你不要动它。”

儿子看了一会就走开了。

妈妈虽然告诉了孩子答案,但有机会却没有让孩子去体验过程。

儿子:吸铁石是干什么的?”

妈妈:和它的名字一样,可以吸住铁。”

儿子:那什么是铁?”

妈妈:你可以在家里找找看,什么可以被吸铁石吸住,就是铁喽”

孩子拿着吸铁石在房间里转悠,这里吸吸,那里吸吸,妈妈没有告诉他答案,时间慢慢过去,孩子自己找到了答案。

妈妈,吸铁石可以吸到好多东西,门把手、锤子、夹子……”

因为它们都是铁做的,所以你能用吸铁石吸住。”

原来这些就是铁,我要用吸铁石去找更多的铁。”

这位妈妈的回答非常智慧,保持了孩子对吸铁石的兴趣,让孩子通过自己的操作,加深对吸铁石的印象。所以,有机会我们要让孩子自己动手,找到问题的答案。

回答孩子的问题的确不容易:随便的回答不行,直接告诉孩子科学答案也不行,让孩子自己探索,他不一定能找到问题的答案。

周围环境中,很多事物的存在都是抽象的,孩子不容易理解。正因为孩子不能够理解抽象的东西,所以他会用自己的理论来解释事物,这就是孩子的天真理论。”

04、重视孩子的天真理论”

妈妈让孩子思考:什么是生命?”

孩子回答:活的、会动的是有生命的。”

因为孩子观察到鸡鸭会跑,虫子会爬,它们不动了就是死掉了,所以他总结出会动的就是有生命的,就是孩子的天真理论”。

天真理论”也叫自发概念”,是孩子从生活体验中发展出来的概念。天真理论和科学概念有一定的距离,但它也有一定的合理成分。不能因为孩子的天真理论”不正确而不重视它,因为孩子的天真理论”对孩子认识科学概念非常有意义。

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科学概念的获得是以自发概念为中介的,为了真正理解科学概念,孩子必须以他的经验来思考科学概念,并且在具体概念与科学概念间来回思索,才能形成一个稳固的科学概念。

维果斯基认为,孩子的自发概念是有意义有价值的,是孩子形成科学概念的中介,而且科学概念的形成是随着孩子思维的发展慢慢形成的,需要一定的时间。

孩子说会动的就是有生命的,妈妈让孩子思考:种子不会动有没有生命?”

"种子慢慢的发芽是有生命的。"

"钟表会动有生命吗?"

"钟表没有生命,因为它不会吃饭,会吃饭的才有生命。"

以孩子的自发概念作为切入口让孩子思考,孩子通过思考会认识到自己的认知是有漏洞的,从而接近科学概念(生命的特征就是具有新陈代谢的功能)。

孩子形成一个科学概念的过程的确很复杂,但直接告诉孩子正确的科学概念,孩子不理解,只需要动用记忆这个低级思维;让孩子通过自己观察、分析、比较、调整自己的理论过程,则是高级思维。

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孩子亲近自然及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探究能力就是思考的能力:分析、比较、概括、抽象、推断等等,这样的过程对孩子终身的发展是非常有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