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在养孩子的过程中,多多少少都有过将孩子寄养在亲戚或者父母家中的经历,最常遇见的情况就是听到亲戚朋友或者父母说,"这孩子可听话了,可不像你说的那么闹腾",家长往往会比较疑惑,自家的孩子难道是专门欺负自己吗?怎么到了别人那里就那么听话了?
不过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家长在自己忙于工作的时候,就会选择把孩子寄养在这些"听话的场所"中。毕竟,让孩子一个呆在家里,自己还要操心孩子在家里有没有做出什么怪事,有没有弄伤自己,有没有弄坏家里的东西,会不会擅自使用家里的东西做出危险的举动。

即使平时在家里跟孩子反复教导过家中什么东西危险,也还是挡不住爸妈们担忧的心啊,万一呢,万一呢,小孩子好奇心那么重,万一他们做出什么探索新鲜事物的举动,越是不让做的事情越是想去做怎么办呢?
于是爸妈们上班的时候总是有些分心,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工作,扰乱了自己的工作状态,直到回了家看到孩子好好的,才长舒一口气。

生活里种种因素,让多数家长选择了让别人来帮着自己看住孩子的做法,最常见的状况莫过于把孩子"丢"到自家爸妈老人那里,虽然让老人帮忙照看孩子会出现宠溺过度的情况,那也好过把孩子反锁在屋里担惊受怕,新的麻烦,再教育就是了。
但是,这样对孩子真的好么?
"别人养"的真实面目是什么实际上,拜托不同的人帮忙"带孩子",对于孩子的养成会造成情况不一的不良干扰。
1. 目的
我们最常见的是让亲戚或自家老人帮忙带孩子,在爸妈上班的八个小时或者加班后更长的十多个小时里囊括了吃饭、玩耍和互动的相处时间。
由此我们必须要直面一个非常不讨人喜欢的现实情况——别人替我们带孩子的目的是什么?
家长或许不能够清晰地明白这种感受,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是别人家的孩子拜托我们每天照看一下,早上送来晚上接走,那么我们在这一天与孩子的接触中,最大的目标是什么?

是不哭不闹、吃饱喝足、自己玩吧。
我们传统的文化中至今仍然应用广泛的一句老话叫"各扫门前雪",我们通常不会对别人的家事参与过多,同样的,多数时候也就不会因为自己认为什么样的教娃方式好,而"擅自做主",用自己认为好的教育方式去引导一个不是自己亲生孩子的娃。
所以这样的"带孩子"的一天中,被"寄养"的孩子除了吃吃喝喝睡睡,随便跟着别人玩一下以外,什么也得不到,这样就浪费了一整天的时间,当别人家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我们自家的孩子顶多也就是围观一下,别人家的家长不会自己主动要求我们的孩子去学习。

即使很多家长给孩子带上一天的学习内容,告诉对方孩子今天都要做些什么事,等到来接孩子的时候也往往只能得到一个差强人意的结果,你甚至都不清楚孩子是怎样完成学习任务的。
尤其是当孩子放暑假寒假时,一些家长会让孩子一整个假期都住到那些不用工作的亲戚或是家中老人那里,带上寒暑假作业,带上课外书,带上课本,"学一学玩一玩",说起来轻松,可是孩子只要不在眼前,实际上还不是像放了羊一样找不着北?

甚至当孩子没有如约完成那些已经不算多的学习任务时,亲戚和老人还要帮孩子"打掩护",从而纵容了孩子们放飞的自由之心,让孩子逐渐养成了拖延症、偷懒等等坏习惯。
2. 心态
"别人们"对孩子不够上心的原因其实非常简单:
爸妈是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优秀人才,而别人只是顺手帮你完成一下日常最低标准罢了。

我们非常害怕向别人负责任,也害怕参与别人的重大家事,害怕参与之后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即使是亲戚也是如此,当我们自己照看别人家的孩子时,也总是会这样想,这并不奇怪,社会风气和传统文化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方式和社交原则。
当面对自家孩子的时候,总是"你怎么还玩,作业写完了吗,功课预习了没有",面对别人家的孩子时总是格外地宽容,总是"没事没事,阿姨怎么能让你干活呢,吃完了就玩一会儿吧"。
孩子被"别人养"的缺憾1. 物质上的缺失
这种所谓物质上的缺失,并不是单纯指去满足孩子在经济和物质上的需求,而是一种隐藏情绪。
在孩子刚刚进入新环境时,因为不在自己家长的身边,往往不会达到完完全全的放松状态,因而会一定程度上隐藏自己的部分需求,有的孩子甚至憋着很少撒尿,有的孩子强忍着口渴很少要求喝水,有的孩子饿了宁可在角落里继续玩玩具,也不好意思主动说自己饿了,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

原本就有些局促的环境下,孩子更加隐忍自己的需求,自己内心的害羞和局促导致交流量降低,从而在亲戚眼中成为了一个"乖孩子",这也就是家长们听到亲戚朋友评论自家熊孩子"不哭不闹,可乖了"的原因。
2. 情绪被搁置
而当家长将孩子带回家,看到孩子重新活泼起来,甚至因为长时间和家长分离而变得更加亢奋,更"熊"时,自然会忍不住斥责孩子,说出一些如"你就会在别人面前装乖,就会折磨自己爸妈是不是"这样的责备来,对于刚刚进入自家熟悉的环境中,重获安全感的孩子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这样的责备虽然会让很多孩子逐渐"变乖",但是家长却不知道这并不是真的"懂事",也不会了解到孩子内心深处的局促不安,从而渐渐地更加要求孩子保持这种"懂事"的状态,这其实是将孩子的安全感一步步剥夺的过程。

这样让孩子"变乖"的要求,是并未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的强硬结果,通过这种要求得到的"乖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变乖和懂事,而是让孩子陷入了一种莫名其妙就被家长"拒绝理解"的状态中,从而使孩子变得更加沉默,通过减少自己的需求去满足父母,讨好父母,也就逐渐养成讨好型人格。
再者,父母在上班的时间因为不能够陪伴孩子,错过了孩子年幼时期最需要进行亲子互动的阶段,也是容易造成情绪的断层。
孩子在年幼时期即使身边有其他大人,有同龄的孩子做玩伴,但还是不愿意承受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的,这样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没有安全感,或者潜意识里认为自己被抛弃。

"别人养"和幼儿园的模式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当孩子进入幼儿园时,强烈的仪式感会让他们认知到自己需要进入这个特殊的地方学习,但是"别人养"却不具备这样的特点,从而导致孩子内心的情绪不断出现断层,被孩子自己强行镇压,并搁置起来。
当然,也有孩子在别人家里闹得比自己家闹得还欢,仿佛一只哈士奇,这就是另一种情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