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小区有个熊孩子高空抛物,从25楼向下扔了3个酒瓶子,家长在小区群里发照片,说已经把孩子屁股打开了花,群里的各位业主居然一片叫好,说熊孩子就得使劲儿教训,必须打一顿长记性。
想来大家的逻辑链条是这样的:
有些孩子,总是对他太好,他就容易不知天高地厚,闯了祸后不用严厉的手段去教训,他可能就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下次犯的错误就会更严重。

听起来好像挺有道理的是吗?可你们真觉得揍一顿”就能让小孩子明白道理,懂得是非,从此不再犯错,变成一个好孩子吗?
我在这里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吧:
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同班有一个男孩子叫涛涛,他可是出了名的淘气,总是不停地闯祸打人,有一次他把我的脸挠出了血,我妈气得饭都不吃了,拉着我去涛涛家理论,涛涛的爸爸开门一看我们的架势,就立即一副我了解”的神情,还没等我妈说话,就轻车熟路地把涛涛掀翻在地,拿皮带把孩子抽得满地打滚,最后还是我妈上前阻止,涛涛爸爸才罢休。
出了他家门,我妈就说,这孩子毁了。
涛涛在那次挨揍之后,行为并没有什么改观,还是经常打人欺负人,再打我时仿佛又多了几分的狠,只是他不再用指甲抓我了,害怕再留下伤痕成为他打人的证据。
简单粗暴的体罚,并不会让孩子明白一件事情的严重性,也不会让他明白是非善恶,有的也只是滋生恐惧与仇恨。

因为涛涛的爸爸和我妈妈在同一个工厂,所以在我长大之后还依然能听到关于这个孩子的消息——上小学时就开始跟着小流氓胡混,上中学时离家出走更是家常便饭,最后连中学都没上完,只在社会上闲晃,最终还是不出所料地走进了监狱。
这就是一个从小被打到大的淘气孩子的最终结局。
强制约束,只会弱化孩子的道德动力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讲过这个道理: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严厉的惩罚虽然会使人不敢犯错,但却没有了羞耻心。只有教育的作用,才会让人知道羞耻,并且自觉主动地遵守规范)。
在孔子的这番话中说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羞耻”
什么是羞耻?羞耻就是你在公众场合脱光衣服的那种感觉,哪怕裸露身体是不犯法的,哪怕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正常人也不会轻易去裸奔。
说句简单的话,就是丢不起那人!”
一个能自觉主动遵守规范的人,就是在道德这件事上有羞耻心的人,当他发现自己侵犯了他人的权益,或伤害了他人的情感,即使没人看见、没人来惩罚,他也会良心不安,浑身难受,吃饭睡觉都不安稳,这就叫做有耻且格”。
反之,一个没有羞耻心的人,他的行事标准只看是否有人管”,有人管有人罚,就乖乖的不敢造次,一旦发现没人管,就立即钻空子,并且还会因违反了规则”,而产生一种特别的刺激与快感。
所以,你会发现,越是不停闯祸犯错的熊孩子,背后就越是有一个喜欢简单粗暴体罚孩子的熊家长,因为孩子的行为越是被外界强制约束,就越会弱化他内心的道德动力,最终成长为一个完全没有羞耻心”的人。

看到这里,你是否还在迷信打一顿”的力量呢?
都说中国人是这世界上最聪明的一帮人,但是为啥就不能把那股聪明劲儿多用在提升孩子的教育手段上来呢,一看到孩子闯祸犯错,脑子里想出来的办法只有打”,这基本上和一个不入流的驯兽师是一个水平嘛!而现在,驯兽都开始讲人道”不打动物了,这你可知道?
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人来尊重,孩子更容易得到教育想让孩子认识到高空抛物的错误,其实是有许多方法的,而打”是众多方法中最消极、且最具有反作用的方法。
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到楼下挨家挨户道歉还可以带着孩子一起把楼下的碎玻璃清扫干净还可以和孩子做自由落体实验,让孩子亲眼看看高空坠物的力量究竟有多大更可以找一些高空坠物伤人的真实案例给孩子看,让孩子知道事情的严重性。……只要你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你就会想到许许多多的方法去教育他,使他明白其中的道理。
那么家长为什么只在打一顿”后就了事了呢?而孩子真的能从这顿打中受到教育吗?
其实,扔酒瓶”与挨揍”这两件事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大人用揍一顿”的方法去告诉孩子不能扔酒瓶”,这本身就是有违事实逻辑的,即使孩子被揍了,从心底也并不会认为扔酒瓶”这件事情的本身有什么错,他只会认为,是我惹了我爸爸”,以后做事只要注意别让我爸爸知道”就好。
顺带,他还会恨上他爸爸,当他有能力的时候,就再也不会听他爸爸的话了,要知道不是每个孩子都有斯德哥尔摩综合征,越被人伤害却越爱你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这位爸爸把孩子屁股打开了花”,这其实并不是在教育。
反而他恰恰是在推卸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
他自己也说,在平时并没有给孩子说过为什么不可以高空抛物、高空抛物的后果又会有多么严重,很可能他自己就经常顺手往窗外扔个烟头什么的。孩子压根就不知道这件事情不可以做,而第一次做,爸爸就这么打他,孩子心里又会有委屈呢?

这顿暴打在本质上其实并不是在教育,其中的意味更多的只是大人想要挽回自己的颜面以及纯粹的泄愤而已。
古语原有云:堂前教子,枕边教妻,对症下药,量体裁衣”——《朱子家训》(孩子犯错了要及时纠正,告诉他是哪里错了;老婆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指责她)。
可经过人们口口相传,原本的话传为了当面教子,背后训妻”——老婆不能在人前训,因为回家会不让你上床,孩子没有反抗能力,一定要当众羞辱教训,以换回当老子的尊严和面子,让老子和外人有个交代。
对于一个从没把孩子当独立人看的家庭,这难道不是一个熟悉的套路吗?
请别让打骂”代替了教育我们总是羡慕欧美人素质高——即使在半夜无人无车的十字路口,他们也会等红灯;他们总是会自觉主动的排队;在公共场合总是无人大声喧哗……
我们又总是嫌弃国人素质差——只要是在没监控的路口就敢闯红灯;只要没人维持,排队就总是有人在插队;在公共场合总是人声鼎沸……
之前我们还能拿人穷志短”当挡箭牌,可现在国富民强,我们有钱了,可为什么还总如此的不自觉呢,如此需要被管呢?这其中难道就没有家庭教育的原因吗?
道德不是做了坏事就要挨揍”,道德只存在心中,像脚下的地、头顶的天一样永恒,无论是否被人看到,无论会不会被惩罚,它都在那里。
别让打骂代替了教育,因为不管你下多大的狠手,也打不出孩子的道德感和羞耻心。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希望国人能尽快走出不打不成器”的迷思,多花些心思在言传”与身教”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