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对自家破旧东西总是难以割舍,无论是值钱的,还是不值钱的,甚至破裤头、破背心,破纸箱一律舍不得“淘汰”,全部“收留”在家。这些东西想卖又一点不值钱,想扔又觉得很可惜,想用又实在派不出用场,想放又苦于没有地方。从箱子里搬到屋角,从屋角搬到阳台,又从阳台搬到走廊。除了碍事之外,从来就没有什么用处,甚至根本就没有想到要使用这些东西。
有个“敝帚自珍”的成语,意思是对自家的物品过分爱惜,就连破笤帚一类的东西也象宝贝一样珍视。在家庭生活中,敝帚自珍者总是对用过的破旧物品恋恋不舍,即使是一些早已毫无用处的东西,他们也要精心地收藏起来,不肯轻易扔掉。敝帚自珍的行为似乎很可笑,但却是很多人常犯的毛病,只不过不同的人,自珍的内容、方式、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主要在于他们还不清楚判断—件物品寿命的标准。—件物品,一般有三种寿命:
一是使用寿命。即物品不能使用了,其寿命也就结束了,如沙锅漏了底,电池没了电等。
二是经济寿命。即物品再继续使用,在经济上已经不合算了,如需要不断修理,又十分费电的冰箱等。
三是技术寿命。即物品在技术上巳经过时,如度数不够的眼镜,过了流行期的时装等等。
一般来说,无论哪种寿命结束,都标志这种物品不再有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大多只把使用寿命当做判断物品是否有保留价值的标准。这样一来,看似有用实则无用的东西,自然就会被保留下来。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有敝帚自珍习惯的人,大都患有恋旧的心理障碍,并且与过分节俭的生活习惯也有关系。这种行为习惯源于一种守旧的心理。对与自己多年“相处”的旧物,总是有一种恋恋不舍之情,这是恋旧情结在家庭物品上的投射。这种心理以老年人居多。他们总觉得这些东西用了这么多年,现在不能用了,怎能忍心抛掉呢?尤其联想到自己,更是睹物生情。这种行为与传统的“惜物”习惯有关,只要是成型的东西,将来必有用到之时,扔掉了就觉得可惜,至于什么时候用得上,他们则不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