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指南

育儿路上总是遇到很多问题?你需要试试同理心养育

"

闺女快要上幼儿园了,却还是不肯自己好好吃饭。每次到了吃饭时间,我们都在那好好地吃饭,就她一个人,嘻嘻哈哈的,东摸摸,西看看。我们都吃完了,她连一口饭都没碰过。一定要我们发火,她才肯吃。

有一次,因为她又不肯吃饭,我就抓起她的手,狠狠打了几下。结果,闺女哇哇大哭,饭倒是吃完了,但吃完之后,连碰都不肯让我碰一下,直接躲到奶奶怀里去了。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何跟孩子沟通,才能让孩子能乖乖听话,按我们的想法去做,是每位家长都会头疼的问题。

最近读了爱读童书妈妈小莉的《同理心养育》,在书中发现不少好方法,也惊觉原来自己以前做了好多错事。不过好在孩子还小,从现在起,改正自己对孩子的态度,还来得及。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毕业于武汉大学播音主持系,有了孩子后,专注研究亲子共读和家庭教育,并在2013年时,辞去高薪工作,创办了爱读童书妈妈小莉”公众号,专注分享亲子共读以及自己养育孩子的亲身经历和心得。

现在的爱读童书妈妈小莉,是一名自媒体人。她分享的育儿方法有专业理论,且真实坦诚,凭借温柔有爱、实用有效的育儿风格,得到百万位新手父母的关注与热烈支持。

《同理心养育》是一本融合爱与沟通技巧的顺势养育书,各位新手爸妈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问题,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

01、什么是同理心养育

之前曾经看过一本讲述如何与你的伴侣发展更好的关系的书,书名叫做《如何正确吵架》。书中写道,夫妻之间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当妻子向丈夫抱怨时,丈夫总是热衷于提出解决办法,而妻子却只是想发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这时,丈夫应该做的,就是耐心地等妻子把话说完,在聆听的过程中时不时地附和几句,这才是妻子想要的回应。

爱读童书妈妈小莉在书中也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小男孩,在学校里跟人打架,鼻子被打破了。他就打电话跟自己的妈妈哭诉,结果妈妈说,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是我现在很忙,待会再跟你说好吗?”

小男孩十分愤怒地回应,你根本就不理解,你如果理解的话,就应该把你自己的鼻子也打断。”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感同身受,是这个世上最难的事情。如果我们能够做到,那就可以说,我们是一个有同理心的人。什么是同理心呢?

想象我是他,遇到他所经历的事情,我”会有什么感受,这不是同理心;想象我是他,遇到他经历的事情,他”会有什么感受,这才是同理心。

我们在养育孩子时,就要努力做一个有同理心的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时,努力去体会孩子此时的感受。

因为当孩子受了委屈,来向我们抱怨时,事情已经发生,我们的回应很难改变事实,只能想办法让孩子的情绪好起来。

当孩子向你倾诉时,除非他主动向你求助,否则不要提建议,只需要让孩子知道,你陪着他,你理解他,就够了。

同理心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他让人感受到,我被听到了,我并不孤单,有人真的和我在一起。

02、我们不许孩子哭泣,其实是为了自己

相信这位家长在带孩子的过程中,一定都面临过孩子大哭大闹的情况吧。

孩子在年纪小的时候,因为还不会说话,有什么想法、要求,都只能用哭来表达;等孩子长大一点了,话倒是会说几句了,但还磕磕巴巴的说不清,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又弱,稍有不如意的事情,脾气上来,就开始大哭大闹了;等孩子再大一点后,聪明的他们,就学会用哭当武器,来对付大人了。

孩子的哭,其实可以分很多种,但是许多家长,一看到孩子哭就如临大敌,要么就是吼孩子,哭什么哭,不许哭;要么就是急着把孩子哄好,孩子提什么要求都答应,就这样,把孩子宠得越来越无法无天。

我们为什么不让孩子哭呢?哭对孩子有什么坏处吗?

事实上,哭泣是一种对情绪的释放,也是一种自我修复,对人的心理、人体等都有保护的作用。

美国生物化学家费雷则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相当于慢性自杀”。

让孩子哭出来,孩子才能更快平静下来。

我们之所以不让孩子哭,其实都是为了自己。

正如德国心理学家卡罗拉·舒斯特说的,其实孩子哭的时候,最先需要处理的是家长的情绪”。

首先,孩子哭泣时发出的高分贝噪音,会让家长感到难受;其次,孩子的哭泣,会让家长觉得,都是自己没能力,没带好孩子。所以,才会一遇到孩子哭,就忙着阻止。

当孩子哭泣时,我们要先安抚孩子,对孩子的感受表示认同,必要的时候,可以蹲下来抱抱孩子,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

接着,感受孩子的情绪,用语言和孩子沟通,描述出孩子此时的感受。帮助孩子识别自己此时的感觉,并给情绪下定义。

然后,我们要让孩子将情绪释放出来。

最后,如果有必要,可以帮孩子总结一下这次哭泣的原因,看孩子是否需要帮助,避免孩子下次再因为同样的问题哭泣。

03、孩子遇到困难时,需要我们轻推一把

曾经在公众号上看到过这样一篇文章,标题是《最聪明的父母,都在逼孩子吃苦》,讲的是一堆明星在聊天,其中几位明星说自己小时候被爸妈逼着学唱歌、学弹琴。另一位明星小时候则没有这种遭遇,因此长大后就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才艺,只能羡慕别人的多才多艺。

相信有不少人也会有同样的经历,那就是,小时候学某样东西,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坚持下去,家长也没有逼迫你,当时还觉得挺高兴。

长大之后,看到身边的人,个个能歌善舞。这时才开始后悔,小时候为什么没多坚持一会,爸妈当时为什么没逼我一把。

孩子在年纪小的时候,自制力不够,对未来也没有清醒的认识,满脑子想的,就只有玩,有时候是需要大人帮忙,在后面轻推一把的。

毕竟,我们都是普通人,没办法给孩子安排一条金光大道,那就只能努力让孩子多学几门技能,长大后可以多几条路。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可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有些家长可能要问了,如果孩子胆小,或者排斥某些技能的学习,该怎么办呢?

孩子在面临新的挑战时,内心感到恐惧、害怕,甚至准备逃离,都是正常的。这时,我们可以采用轻推的方法帮助他。

轻推”分为4个步骤,

1、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不论是恐惧还是害怕,我们都要接纳,不做评判;

2、分解任务,把一个大任务分解成几个小任务,陪着孩子一起迈出关键的一步;

3、随时观察孩子的情绪,辨认孩子的情绪临界点。既不让他逃离,也不让他被吓着,可以暂停,但不能放弃;

4、当孩子跨越时,及时给予反馈,让他知道自己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从而激励他接受接下来的挑战,当然也允许孩子退行,多拥抱和鼓励。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小莉带着女儿Lisa去游泳,结果Lisa害怕水,一下水就哇哇大哭。小莉没有强迫Lisa继续下水,而是在第二天带着孩子们游泳时,先抱着Lisa熟悉环境,然后给她换上泳衣,让她在泳池边用脚玩水。

过了一会儿,小莉看Lisa状态不错,就双手扶着Lisa的腋下,带着她一起在水里玩。

又过了一会,小莉拿了个游泳圈,打算让Lisa带着游泳圈玩,结果Lisa一进游泳圈,又开始哇哇大哭。

于是小莉退了一步,改成让Lisa趴在游泳圈上,自己在旁边扶着她。

Lisa玩得不亦乐乎,小莉就趁Lisa不注意,悄悄的松开了手,Lisa毫无察觉,继续在水里开心地玩着。

就这样,十几分钟的功夫,在大人的帮助下,Lisa就克服了对水的恐惧。

养育孩子是件大事,我们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

但我始终相信,孩子也是人,把他当成独立的个体,想其所想,急其所急。多沟通、多理解孩子,采取同理心养育,孩子也会变成温柔暖心的小天使,愿意配合我们的想法,并能健康快乐地长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