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乐妈妈
【笑乐妈育儿】心理咨询师,家庭教育指导师、写作导师,关注儿童成长和心理健康,和妈妈们一起分享育儿路上的酸甜苦辣,欢迎关注我。
文/笑乐妈
小葫芦,你的裙子真是漂亮。”恬恬妈妈笑着对葫芦娃说。
这时,还不到2岁的小恬恬手指着自己的衣服,说:我的,我的。”
嗯,你的衣服也是很漂亮。”等她妈妈说完,就高兴的去玩了。
恬恬妈妈说:这么小就知道和别人比,还会嫉妒,我要是一抱别人就不行。”
都一样,你要是夸别人,那么也得夸她,否则还会哭。”
是呀,我们家的也是一样,就连吃饭,不想吃的时候,他奶奶就说,你看小葫芦吃饭可快了。这么一说他就开始吃饭。还说,我最快。”
看来小孩子都一样,这么小就有攀比心,还会嫉妒。”
真担心这样的话,孩子以后怎么办呀?这么点就能这么攀比嫉妒。”
其实你知道吗?就连不会说话的婴儿都会嫉妒。
发展心理学家哈特曾做过一个实验,来考察孩子身上是否存在她的父母从未想过的一面。
这次的参与者是一个6个月的小宝宝维多利亚,在研究中,实验者与宝宝的母亲交谈,并让她忽略自己的女儿,小宝宝就在一边看。
一开始,小宝宝显得有点厌烦,但不是特别沮丧。
但是后来实验者带回来一个仿真的娃娃,他把娃娃放在宝宝妈妈的腿上,并指示妈妈抚摸仿真娃娃,同时还要忽略维多利亚。
这时候,维多利亚开始反应,一开始咧嘴大笑,试图获得母亲的注意力,而当母亲继续忽略它的时候,他又踢又踹,大声哭叫,哭得满脸通红。
哈特的研究发现,6个月大的婴儿就能表现出嫉妒,并且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一种功能性情绪,
传统的观念认为,嫉妒是后天形成的性格缺陷,嫉妒是不好的。
但事实上,嫉妒、攀比心本身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孩子拥有攀比心、嫉妒心,其实没什么大不了,不需要小题大做。
02、孩子的攀比心无关虚荣,是本能很多时候,父母会说,我们孩子总是喜欢和别人比,别人有什么自己也想有什么。
我想到上次在幼儿园,听到2个小男孩说话,笑得不行。
一个说:我爸爸可能挣钱了挣好多钱。”
另一个说:我爸爸也是能挣很多,还有我们家里有空调,我屋里也有。”
那一个又说:我家里也有,我姥姥家也有。”
我家也是,我有,我姐姐也有。”
我家更是,我姥姥有,我爷爷奶奶家也有。”
……听着他们的话,感觉真是好玩,小孩子真是什么都能拿来比。
别人买了玩具,他想要;别人出去玩了,他也想出去玩,甚至别人有妹妹都能比。
其实小孩的攀比”,甚至嫉妒,跟虚荣心无关,虚荣的是大人。
你有玩具,玩得开心,当然我也想要玩具玩,这样我们就可以一起玩了。
你开了生日趴,有意思好玩,当然我也很喜欢,想要也开生日趴,这样我们就可以继续一起开心了。
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在孩子眼里,嫉妒心也好,攀比心也罢,只是她们成长到某个年龄段的一种正常的社交欲望而已啊。
但我们父母总是用成年人的心理去理解小孩之间的攀比”与嫉妒,觉得这太糟糕了,一定要纠正才对。
可是小孩子真的没想那么多啊。
他们想的是,这样我就能和好多小伙伴一起过生日了,好开心。
我们父母想到的是:别人有你就像要,不知道爸爸赚钱有多不容易吗?
甚至就开始将事情放大,认为孩子虚荣心强、嫉妒心强,别人有什么就要什么,不懂得感恩,也不知道体贴。
事实上,孩子哪有我们想的这么多的内心戏,他们只是因为开心而已。
就像去年沸沸扬扬的豪车接孩子”闹剧。
家长们口口声声地喊着担心会造成攀比风气,却用行动演示着攀比,以及比”败后可以如何撒泼取闹。
其实孩子在看到跑车时,说”哇,好酷,我也想要。”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一种心理,人们都喜欢美好的事物不是吗?
但是父母就会联想到会联想到攀比、嫉妒、虚荣、拜金等等,甚至将自己内心的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还会骂孩子这么虚荣拜金。
就像金星所说的:
孩子是单纯的,只知道天气冷了我要加衣服,如果大人不去说,孩子根本没有名牌意识,孩子穿名牌只不过是满足父母的虚荣心。”
人先天就有强烈的自我为尊的意识,渴望被别人认可、被别人崇拜,认为自己就是最强的那一个。
这就是心理学上的猴王心理”。
所以,孩子即使攀比,即使有嫉妒心,也是很正常的,我们不需要上纲上线,大惊小怪,甚至上升到人品问题上,对孩子不满担忧。
3、为什么有的攀比嫉妒心能害人?其实我们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拥有攀比心,也都拥有嫉妒心,因为我们渴望获得别人的赞赏。
如果我们为了得到别人的欣赏,我们会努力向他们看齐努力,让自己变得和他们一样好,这样的攀比嫉妒其实都是好的。
可为什么还会有这么多因为攀比嫉妒,而让孩子受伤的事情发生呢?
就好像山东淄博发生的初三学生杀人案。
两人是同学,学习成绩也都是名列前茅、不分伯仲。
但为什么会发生悲剧呢?
犯罪嫌疑人的父母是老师,而被害人的父母是普通工人,在老师眼里,自己的孩子成绩就应该比普通工人的孩子强很多才行。
正是因为父母的这种比较,这种投射,让孩子感受到的巨大压力,开始认为要不是你,我不会被父母不喜欢,我父母就不会不高兴。
我们认为是因为嫉妒攀比导致的悲剧,其实不是。
就像周国平给嫉妒定过性,他说:既然嫉妒人皆难免,也许就不宜把它看作病或者恶,而应该看作中性的东西。”
因为父母的教育,因为父母施加的压力,父母把孩子之间进行比较,认为孩子不如对方,所以孩子才会认为是对方的错误导致的。
所以不要再都说是攀比嫉妒害了孩子,其实罪魁祸首是我们这些人,让孩子的攀比嫉妒跑偏了轨道,变成了具有杀伤力的不良的品质。
就像知乎名为龚熙程”的网友说的:
一小学生兴奋地跟他妈说学校给发了个奖,他妈问班里几个人得奖,男孩说二十几个,他妈说那一多半都有奖你高兴个屁,男孩顿时有种诧异的失落,想了半天,说谁谁都没得。
从那天起,他开始失去用理念构建生活的能力,此后的喜悦要因比别人好而建立,愁苦则要以别人比自己差来缓解。
家长对常挂在嘴边的你看谁谁谁比你强多了”不以为然,实则对孩子的一生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伤害。
你可能也听过这样一句话:攀比的背后,都是匮乏。而这种匮乏感在成年后带来的影响更为巨大。
甚至孩子就开始嫉妒那些比他好的人,认为是他们的问题才导致自己生活的悲剧。
所以嫉妒攀比本质上不是坏的,有坏处的话是因为父母造成的。
4、我们该如何做,才能避免攀比心走向极端呢?(1)、要有良好的沟通:
很多时候,父母常说的话是这样的:你……,你看看……
你看你,就知道吃和玩,你再看看你那个同学,学习那么好,还懂事。
你怎么这么不听话,你看看天天多么听话。
你怎么就是学不会呀,这么笨,你看看哥哥,一学就会。
你再不听话,我们就不要你了,我们要天天去。
正如蔡康永在《给残酷社会的善意短信》一书中写道:
我们看到别人的孩子或伴侣,难免想比较:"你为什么就不能像那个谁呢?"嗯,对家人一定有期许,但最好别比较,比较多了,彼此都学得嫉妒和怨怼,毫无养分。
因为我们时常拿孩子和别的孩子对比,不接纳她们,他们就感受不到我们的爱,想当然时间长了,他们没有安全感,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他们就会把这些事情归咎于他人,认为是他人导致的,所以会嫉妒,甚至嫉妒到发疯,从而作出伤害对方的事。
所以,我们和孩子之间要好好沟通,切记拿孩子和别人对比。
试想孩子说:你看看你连钱都挣不来,你再看看天天的妈妈,挣那么多钱,我不想你当我妈妈。”
我们是不是也会很难受,甚至还会讨厌对方,感觉都是天天妈妈导致的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不好。
所以我们不要拿孩子进行对比。
(2)改变攀比的动机,变成孩子成长的动力
其实攀比本身是没有坏处的,我们只要好好利用攀比,就能变成孩子成长的动力。
艾丽卡·雷斯切尔在《优质父母教养实践指南》一书中的建议:
向孩子强调,成功的定义是,自己不断努力以及取得一点一滴的个人进步,而不是与他人的成就进行比较。
比如孩子这次考试第三名,他很伤心,感觉自己比不过第一名,怎么办?
我们要跟孩子说:孩子,妈妈知道你也想考第一,不过你考的已经够好了,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只要我们和自己比,每天都有进步,就是很大的成功。”
让孩子 知道攀比心其实没什么,我们要接纳自己,并且和自己比较,只要有进步就好。
在心理学中其实是自我认同,我们要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将注意力放在自己身上,根据自己的内在标准与价值观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而不是依靠外在其他人的价值观和标准进行比较。
所以生活中,孩子爱攀比爱嫉妒,其实都是人之常情,没什么大事。
我们要注意的是不要把自己所谓的攀比嫉妒放大,认为是人格缺陷,其实不是,而且我们也要多跟孩子好好沟通,而不是企图比较,并且我们也要教孩子学会对自己有更好的自我认同。
"